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地理试题 / 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高中地理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下图显示某一产业转移到我国沿海的过程。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该产业最有可能是

A.航空航天工业 B.高级服装设计业 C.高新技术产业 D.电子装配业

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环境和技术 B.交通和市场 
C.矿产和政策  D.地价和工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最大的东莞市合俊玩具厂于2008年10月突然倒闭, 6000多名员工面临失业。而之前该工厂产品曾一度热销欧美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影响该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科学技术 B.航空港 C.劳动力 D.自然资源

珠角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城市化速度太快 B.重工业比重太高
C.能源、水源严重缺乏 D.产业升级困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崛起了大量的以专业生产某一类产品及其相关产品的城镇,如南海平洲的制鞋,顺德乐从的家具等,这些工业镇往往“一镇一品”,颇具特色。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下列因素中,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专业镇的形成关联性最小的是 ( )

A.平坦的地形
B.丰富的矿产资源
C.优越的地理位置
D.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这些工业镇的工业多是属于 ( )

A.大量消耗能源的工业
B.大量消耗原材料的工业
C.技术含量高的科技尖端工业
D.劳动密集型工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目前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外来人口太多,劳动力过剩 B.工业发展速度过快,经济效益不高
C.产业结构层次太高,员工素质滞后 D.三废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于北京时间2010年11月12日晚上8点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海心沙岛精彩开幕。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北京、上海和广州位置图(图甲)和广州市区局部地图(图乙)

材料二  北京、上海、广州进出口额变化统计图

材料三 据报道:2010年广州亚运会体育场馆及重要配套项目投入60.15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入277.28亿元;从2007年至2010年,广州投资41.01亿元用于城市绿地建设;关、停、搬有污染企业147家;增加了30.4万个就业岗位;亚运会期间,来自世界和全国各地的观众和游客预计将达到300万人次;亚运会将为广州带来8000亿的“GDP大礼”。
(1)第16届亚运会开幕时,英国伦敦时间为             时;2005-2009年间,进出口总额变化幅度最小的城市是          
(2)图中的海心沙和二沙岛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其中二沙岛是广州有名的高级住宅区,其主要原因是                              。
(3)图乙中的珠江新城是广州的中心商务区(CBD),下图中能反映该区人口日变化特点的是  ___曲线。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16届亚运会对广州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下列农业生产模式中,适宜当地发展的是

A.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复种指数
B.建立杉木—果木—稻田—鱼塘的立体农业布局
C.发展鱼塘—台田立体生产模式
D.大力发展天然橡胶、花卉、水果等高产值农产品生产

当地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将有利于

A.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 B.节约土地,形成集聚效应
C.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 D.促进工业的分散

下列关于产业转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
B.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区域产业转移
C.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D.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读图完成各题。

图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苏州市比杭州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B.扬州市比无锡市的服务范围小
C.城市体系中上海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D.宁波市比德清县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某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变化情况图,回答各题。

下列有关该国叙述正确的是 (  )
A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    
B 城市化速度快
C 属发达国家             
D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③—⑤阶段,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为 ( )
A 劳动密集型产业   B 资源密集型产业  
C 能源密集型产业   D 现代服务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安徽相对长三角地区工业区位优势体现在

A.交通 B.劳动力素质 C.科技水平 D.原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浙江省农村土地利用构成变化表

材料二:浙江省产业集群状况十分典型。全省从专业化类型看,主要有绍兴的轻纺产业群、海宁的皮革产业群、嵊州的领带产业群、永康的五金产业群、永嘉的纽扣产业群、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群、桐庐的制笔产业群、诸暨的袜业群等。这些产业群已经成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和创新基地。(如下图)。

材料三:这几天,张浩的心情有些纠结。“真有些想不到,居然吃了个闭门羹。”让这位绍兴市就业管理局副局长感慨的是,前些天,该局和四川、重庆等西部地区联系,想在春节后带一些企业去招工。不料却遭到对方婉拒。 “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张浩说。在他的印象里,以往都是对方政府来拉关系,希望能将他们当地的农民送到绍兴来打工。可如今,想主动去招对方不欢迎了。
(1)30年来,我省为保护生态环境,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进行了哪些调整?  
(2)简述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产业集聚的主要优势。
(3)简要分析材料三所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可以采取的对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结合下列材料及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深圳经济特区,它毗邻香港,交通便利,气候温和,风景优美,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深圳的低成本,尤其是极低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香港转移的“三来一补”企业和大量外国公司进驻这个经济特区。
材料二  深圳产业转移线路图(图1)、深圳三大产业结构图(图2),其中①表示1979年产业结构,②表示2007年产业结构(数据来源:2008年深圳统计年鉴)

(1)深圳是我国建设最早的特区,试分析在深圳率先建立特区的有利条件。
(2)1979年深圳产业结构中,比重最小的是         ,与1979年相比,深圳2007年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在: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3)深圳大致经历了两次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主要是承接大量的                                   _________型产业;第二次始于1990年,主要将该类产业部门转移到省内的中山、东莞等地及       、江西、江苏等省区,试分析深圳第二次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有利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2月11日武汉召开的“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工作调度会,要求年内将在机制创新、产业发展、建设示范工程三个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力争全国率先。据此并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武汉城市圈内城市的等级层次组合正确的是           (  )

A.3级 B.2级
C.4级 D.1级

若干年后武汉城市圈将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大都市,其城市形态可能是(  )

A.组团式 B.条带状
C.放射状 D.集中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海、钦州、防城港是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三城市2000-2004年的三次产业产值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北海市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 B.防城港市第二产业产值逐年上升  
C.钦州市第三产业产值逐年上升 D.第三产业产值上升最快的是北海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A.外来投资 B.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C.乡镇企业发展 D.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地理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