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各题。
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
C.人均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
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发展高技产业条件最佳 |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
读2000年和2012年江苏省内各县市产业结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江苏区域发展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
B.苏北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
C.苏中产业结构最为均衡 |
D.苏南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最低 |
关于苏州市和东海县主导产业今后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苏州市——在城郊发展商贸物流业 |
B.苏州市——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 |
C.东海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D.东海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读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①②③④模式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A.珠江三角洲地区、苏南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
C.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
D.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
下列工业区中,可以为④模式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经验的是
A.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 B.美国硅谷 |
C.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地区 | D.美国匹兹堡 |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地区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香港地区产业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A.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 |
B.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
C.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降低 |
D.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为实现珠江三角洲与香港两地优势互补,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应积极从香港
A.引进资金技术 | B.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
C.调入能源资源 | D.输入传统工业制成品 |
甲、乙、丙是我国四大地区中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中的省级行政区,图中分别反映了这三个省区的产业结构和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比率。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有关甲、乙、丙三个省级行政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
B.三个省级行政区中,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丙 |
C.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甲 |
D.甲、乙省级行政区所在地区,仍然是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
就乙省区而言,三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 B.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
C.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 D.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
下列关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地区叙述不正确的是:
A.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 |
B.冬半年各省份受寒潮影响都很大 |
C.西南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D.跨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三大水系 |
西部(经济地带)地区在今后发展中应注重的问题是:
A.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其成为全国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
B.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 |
C.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绿洲农业 |
D.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草,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 |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
D.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
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
C.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
D.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
世界金融危机后,美国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一些制造业相继从中国和其它国家迁回本土,制造业出现明显的“回巢”现象。下表示意201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回巢”的代表性事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美国“回巢”制造业原有海外工厂的销售市场主要是
A.美国 | B.工厂所在国 |
C.日本和欧洲 | D.东南亚和拉丁美洲 |
美国制造业“回巢”的主要原因是
①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增加 ②美国科技水平高 ③美国本土市场扩大
④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低 ⑤美国政府的支持
A.①② | B.①⑤ | C.②④ | D.③⑤ |
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图中左图为甲国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变化过程图,右图为乙国目前三大产业构成图(图中M点所示),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关于甲、乙两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特点,正确的是
A.目前工业化是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
B.甲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乙国 |
C.甲国的城乡差别比乙国大 |
D.乙国第三产业比重低于甲国 |
促进甲、乙两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①甲国应降低城市化速度 ②乙国应发展高科技工业
③甲国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④乙国应控制第二产业的发展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
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成都平原 | B.洞庭湖平原 |
C.江汉平原 | D.太湖平原 |
图甲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乙为该区域城市化进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城镇服务等级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②③①④ | D.②①③④ |
关于该区域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世纪60年代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是推进该区域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
B.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区域城市化速度较缓是逆城市化造成的影响 |
C.近40年以来该区域城市化发展带动本区域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 |
D.近40年以来该区域城市化受资源开发及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实现了由工农业为主到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转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要完成工业化 ( )
A.农业就业比重要上升 | B.农业就业比重要下降 |
C.城镇人口比重要下降 | D.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要下降 |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化的差异表现在 ( )
A.第二产业比重过大 | B.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
C.城镇人口比重过大 | D.工业生产规模过小 |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受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大多符合( )
A.模式1 | B.模式2 | C.模式3 | D.模式4 |
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国家中部崛起的需要 | B.地理区位相同 |
C.当地基础设施完善 | D.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 |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
A.降低劳动力报酬,节省成本支出 |
B.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 |
C.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
D.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