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演化过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力迅速提高,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据此回答3-4题:
关于全球定位系统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车辆跟踪 | B.合理分配车辆 | C.降低能耗 | D.提高运营成本 |
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1遥感技术 2地理信息技术 3全球定位技术
A.12 | B.13 | C.23 | D.123 |
对比分析法是卫星遥感图像判读的重要方法,具体就是对不同时间的卫星图像色调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把不同的地面物体区分。如下图,虚实两线分别代表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对两种不同电磁波的反射强度,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播种30、75、100、140 天后两种农作物反射两种电磁波的强度特征。读图回答两题
如果该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谱是某卫星图像中最主要波段,则该卫星图像可能拍自
A.松嫩平原 B.江汉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太湖平原
要区分该地区两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要参考的最佳遥感图象应该是拍自播种
A.30天后 B.75天后 C.100天后 D.140天后
关于遥感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传感器是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分析的仪器 |
B.物体的各类性质、环境条件不同,但其反射辐射的电磁波相同 |
C.一幅陆地卫星图片可以把整个地球拍下来 |
D.从传感器接受信息到遥感信息的应用的全过程,称为遥感技术 |
下列有关遥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原理是地球上的物体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电磁波,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相同的 |
B.光学仪器属于遥感系统中的信息接收和处理仪器 |
C.遥感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接受与处理、分析和应用等几个环节 |
D.遥感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获取信息量大等特点,但受地面条件限制大 |
遥感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探测内生矿床,是因为( )
A.内生矿大多分布在沉积岩内目 | B.煤炭大多分布在沉积岩内 |
C.许多内生矿分布在地质断裂带上 | D.铁矿全都分布在地质断裂带上 |
关于遥感技术在地理区域研究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
A.分辨各种地物的颜色,以便绘图 |
B.接收地面物体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有用的图像和数字 |
C.大范围、实时地反映地物的状态和变化 |
D.广泛、大信息量地为社会经济提供物质服务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对长江流域进行灾情报道的理想途径是 …( )
A.应用遥感技术 | B.人工监测 |
C.水上快艇监测 | D.飞机自测 |
关于假彩色卫星影像上地物颜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文要素(如湖泊、河流等)为灰白色或者浅蓝色 |
B.人工建筑(如城市、村庄、道路等)为深蓝色或者蓝黑色 |
C.植被呈现翠绿色 |
D.植被呈现红色 |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A、B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利用“环境减灾”卫星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报,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 | B.地理信息系统 | C.全球定位系统 | D.数字地球 |
“环境减灾”卫星不能直接监测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是
A.台风 | B.地震 | C.水体污染 | D.噪声污染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