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地区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目前我国石漠化正在以每年25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大。据遥感资料,贵州喀斯特地区目前石漠化面积已达5万平方公里,广西石漠化面积已达4.7万平方公里。专家警告,石漠化已成为西南地区头号生态灾难,治理石漠化刻不容缓。图示区域内,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的
两个省区是( )
①云南 ②四川 ③贵州 ④广西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读我国某区域沙漠沙地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示地区的草场载畜量相比较的规律是( )
A.西部高于东部 | B.东部高于西部 | C.东、西部相当 | D.南部高于北部 |
导致该区草场载畜量呈现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
①人口密度 ②海拔高度 ③荒漠化程度 ④年降水量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A.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 | 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 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
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题。
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A. | 气温分布图 | B. | 降水量分布图 | C. | 工业分布图 | D. | 旅游景点分布图 |
2.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流域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A. | 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
B. | 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
C. | 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
D. | 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
3.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A. | ① | B. | ② | C. | ③ | D. | ④ |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
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 |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
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 |
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
C.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 |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
该图所示是我国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单位为米)。读图判断问题: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适宜开凿窑洞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搞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应因地制宜,图中a、b、c、d四处地形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同。其中a最适宜的措施是
A.打坝建库 | B.平整土地 |
C.种草护坡 | D.修筑梯田 |
在人类历史早期,西亚两河流域曾经是林木繁茂、经济昌盛的古代文明中心。后来由于森林被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一事实说明
A.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绝对的 |
B.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森林资源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
C.多数非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 |
D.多数可再生资源,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水蚀作用 | B.风蚀作用 | C.风化作用 | D.沉积作用 |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水资源利用不当 | B.过度放牧 | C.滥伐森林 | D.环境污染 |
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禁止乱砍滥发 | B.大力开发梯田 |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 D.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回答下列各题。
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示意图
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 )
A.正相关 | B.负相关 | C.不相关 | 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
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不包括 ( )
A.地形 | B.降水 | C.风力 | D.洋流 |
表一 某县土地利用构成
|
耕地 |
林地 |
草山草坡 |
湖泊 |
其他 |
1978年 |
45.2% |
4% |
8% |
2% |
40.8% |
2008年 |
30.8% |
14% |
20.3% |
10.8% |
24.1% |
表二 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
|
秸秆 |
薪柴 |
煤炭 |
沼气 |
小水电 |
其他 |
1978年 |
50.3% |
32.4% |
10.3% |
0.5% |
0.8% |
5.7% |
2008年 |
20.5% |
10.8% |
15.4% |
35.3% |
15.2% |
2.8% |
该县2008年与1978年相比,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变化特点有
①植树造林、种草 ②退耕还湖 ③土地利用以种植业为主 ④土地利用以林果业为主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该地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封山育林是有效措施,但为此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A.禁止乱砍滥伐问题 | B.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 |
C.农民温饱问题 | D.水土流失问题 |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降雪等日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
B.P地等温线向北弯曲主要是河流因素 |
C.Q处年降雪日数不同于周边地区主要是地形因素 |
D.图示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
关于图示地区环境问题描述错误的是
A.图示地区西北部土地荒漠化严重 | B.图示地区西南部面临河源湿地萎缩威胁 |
C.图示地区东南部水土流失严重 | D.图中河流易出现的水文灾害是凌汛 |
2013年10月中旬以来,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逼近极枯水位。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季节降水稀少,导致补给不足 |
B.上游建有水坝,致使长江水位过低,无法补给鄱阳湖 |
C.该季节农业用水大量增加,过度引水灌溉 |
D.湖口无序采砂增加了鄱阳湖水的下泄入江 |
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是
A.②①③ | B.①②③ | C.③②① | D.②③① |
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A.植被条件变差 | B.地表起伏增大 |
C.河道泥沙淤塞 | D.土壤质地变差 |
读下面两个区域略图,回答下列各题。
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 )
A.夏季高温多雨 | B.城市化水平高 |
C.水资源丰富 | D.重化工业基地 |
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两区域目前采取的共同措施有(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 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
C.完善交通,建设水运网 | D.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
阅读下列两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图1为“我国重庆市某郊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和能源消费结构图”。
材料二:近年来,重庆采取多项措施,环境质量大为改观,并于2010年当选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图2为“重庆市主城区污染物排放比例变化图”,a表示可吸入颗粒物,b表示氮氧化物,c表示二氧化硫。
根据材料一的图文资料说明重庆市该郊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 B.水土流失 |
C.土地沙漠化 | D.水污染 |
解决重庆市该郊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近年来重庆主城区a污染物排放比例明显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
①能源结构优化
②私家车迅猛增长
③城市森林覆盖率提高
④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⑤部分工厂引进环保生产工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①③⑤ |
读七省区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总面积的比例图(图3),回答问题。
该植被是( )
A.沼泽 | B.温带落叶阔叶林 | C.荒漠 | D.草原 |
该植被分布区所存在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次生盐碱化 | B.土地沙漠化 | C.水土流失 | D.生物多样性锐减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