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下图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图1)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图2)。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A.南高北低 | B.南北低,中部高 |
C.东高西低 | 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
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 |
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 |
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 |
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 |
城市首位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读我国各地区首位度统计(表2),回答24~26题。
表2
|
东部经济地带 |
中部经济地带 |
西部经济地带 |
|||
平均值 |
广东 |
平均值 |
湖北 |
平均值 |
青海 |
|
1984年 |
2.33 |
5.22 |
2.51 |
7.62 |
4.96 |
10.26 |
1997年 |
1.99 |
3.85 |
2.32 |
5.88 |
4.17 |
8.39 |
下列国家城市的首位度与青海省情况最接近的是 ( )
A.德国 | B.澳大利亚 | C.日本 | D.阿根廷 |
中西部地区城市首位度过高主要是因为 ( )
A.中西部自然条件差,自然资源在首要城市分布集中 |
B.土地面积大,城市数量多发展快 |
C.区域经济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 |
D.政策优惠,集中发展首位城市 |
造成从84年到97年的13年间,广东的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 (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③逆城市化现象的推动 ④产业转移导致大量人口和资产外迁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④ | D.①④ |
下表是我国某城市人口与就业变化统计表,读表完成下列问题。
造成该市郊区人口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产业外迁 | B.环境因素 |
C.住房价格 | D.农村工业化 |
自2000年以来,该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最突出问题是
A.就业压力增大 | B.交通拥堵加剧 |
C.人均绿地减少 | D.社会治安变差 |
图甲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乙为该区域城市化进程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下列城镇服务等级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②③①④ | D.②①③④ |
关于该区域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世纪60年代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是推进该区域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
B.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区域城市化速度较缓是逆城市化造成的影响 |
C.近40年以来该区域城市化发展带动本区域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 |
D.近40年以来该区域城市化受资源开发及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读“某城市局部区域剖面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市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甲区域 | B.乙区域 |
C.丙区域 | D.丁区域 |
下列有关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的建设 |
B.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生活方式的转变 |
C.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
D.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为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 B.自然灾害频繁 |
C.城市问题突出 | D.国家人口政策 |
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 | B.缓慢增长 |
C.快速增长 | D.持续下降 |
下图为某地理要素随时间变化示意图,Y轴箭头指向表示数值增大。回答下列各题。
若Y轴表示某地气压,该地在几天内完整地经历了某一天气系统过境,则该天气系统是
A.暖锋 | B.高压 | C.低压 | D.冷锋 |
若Y轴表示某国城市人口比重,且该国城市发展符合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则
A.①阶段城镇数量多,规模大 |
B.②阶段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
C.③阶段工业化速度不断加快 |
D.③阶段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四川省城镇分布图(左图)和地形图(右图)。
材料二城市快速扩张,往往导致城市病,但快速扩张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病。实际上,目前我国城市病的本质不是“数量病”,不是“速度病”,而是“生活质量病”。城市的发展应该让广大市民受益,未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将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1)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川省县级以上城市分布不均,多沿___________分布,地区分布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提及的“生活质量病”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读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国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中四国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是( )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 B.非农业用地不断减少 |
C.城市化速度趋缓 |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近年来引起丁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④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下列属于城市景观特色的是( )
①文物古迹的特色 ②自然环境的特色 ③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特色 ④城市格局的特色 ⑤城市商业广告
A.①②③⑤ | B.①②④⑤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⑤ |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水平高 | B.人口密度小 |
C.人口数量少 | D.经济发展水平高 |
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
C.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 | 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列问题。
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
C.城乡收入差距大 |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
“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 |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
C.城乡协调发展 |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关于该地从Ⅰ阶段到Ⅲ阶段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
B.城市人口数量增大,乡村人口数量减小 |
C.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
D.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
影响该地阶段Ⅲ到阶段Ⅳ农业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政策 | B.交通运输 |
C.劳动力 | D.市场 |
鬼城是指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城市, 属于地理学名词。在我国,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鬼城指数)低于0.5的新城、新区,这些新城、新区居住人口少,也被形象地称为“鬼城”。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关于原来鬼城(地理学名词)形成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 B.严重依赖资源开发 |
C.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 D.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
鬼城指数越低,反映了( )
A.逆城市化现象更加明显 | B.虚假城市化越明显 |
C.城市土地扩张相对过快 | D.城市人口规模越大 |
表为2003年~2009年南通市人口变化情况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年份 |
常住人口(万人) |
城镇人口(万人) |
2003 |
748.38 |
290.37 |
2004 |
745.78 |
325.16 |
2005 |
732.28 |
326.60 |
2006 |
724.93 |
339.99 |
2007 |
717.95 |
348.92 |
2008 |
714.77 |
359.17 |
2009 |
713.37 |
375.95 |
表资料说明南通市
A.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上升 |
B.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加快 |
C.2007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 |
D.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正不断上升 |
城市化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内涝增多 | B.地下水位上升 |
C.生物多样性减少 | D.降水减少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