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图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
A.吉林、安徽、湖北、贵州 |
B.云南、贵州、湖南、江西 |
C.福建、江西、湖南、贵州 |
D.广西、湖南、江西、福建 |
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四川人较多,主要原因是由于四川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
B.自然资源短缺 |
C.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 |
D.生态移民较多 |
读下图,回答23~24题。
图中所示2000年中国人口流动特征是( )
①上海和江苏迁入人口之和与四川迁出人口大致相等
②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比重约为22%
③图中人口迁出的6个省份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④图中人口迁入的6个省份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迁入区的影响是( )
①提高城市化水平 ②改善环境质量 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④增加交通压力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图4为“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回答下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为高、高、低的人口增长模式 | B.乙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
C.丙地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 D.丁地的生产力高度发达 |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
(1)写出该区域中位于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的两个省区______、______(写简称)。
(2)分析图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______(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
。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1-2题:
这种划分是按:( )
A.单一指标划分的 | B.自然指标划分的 |
C.综合指标划分的 | D.地理位置划分的 |
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6557万人。自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年平均增长0.57%。图9中四幅图是我国1953、1982、2000、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的金字塔图,图10中A、B两点是2000、201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图。读图完成19~20题。
根据统计数据,正确的判断有
A.图13中②图表示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 |
B.图13中④图表示1982年人口普查结果 |
C.图14中B点表示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 |
D.图14中A点与图13中③图相对应 |
第六次人口统计数据表明我国
A.城市化发展迅速,已进入成熟阶段 |
B.已进入人口低速增长阶段 |
C.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不足 |
D.计划生育政策效果显著 |
图3为“某国总人口和外来移民的年龄结构图”,读图回答5~6题。
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 |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
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 | B.自然因素 |
C.政治因素 | D.经济因素 |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两股气流都能长驱直入,试解释原因。
(2)简要分析A、B两气流性质的成因及其对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图示地区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高,但很多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市中心区白天人口集中,而夜晚却人流稀少,人口密度甚至不及白天的十分之一,称为名副其实的“空心城”,试分析原因。
(4)图中联系两地的海上通道叫北大西洋航线,造成此航线不安全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下图是人口再生产模式简略示意图,回答1~2题。
引起Y时期人口出生率波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增长与衰退周期性波动 | B.全球气候冷暖周期性波动 |
C.国家人口政策的周期性波动 | D.全球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周期性爆发 |
X时期社会刚处在 ( )
A.由畜牧业向定居农业转变 | B.由农业向传统工业转变 |
C.由农业向手工业转变 | D.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 |
图5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年龄系数示意图。其中A为发达国家老年人口年龄系数(一定时期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第8题。
由图可知
A.B为发展中国家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
B.2020年世界上的老人将多于少年儿童 |
C.1990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系数首次超过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
D.2050年世界老龄化程度有不断降低的变化趋势 |
读图,回答17--18题。
关于我国第一次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总数一直递增而且增幅越来越大 |
B.人口总数一直递增但增幅一次比一次小 |
C.第二次到第三人口普查期间人口总数迅速增加,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迅速增加 |
D.增幅从第三次开始呈下降趋势 |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提高人口增长率 |
B.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 |
C.降低人口死亡率 |
D.控制人口性别比 |
根据联合国标准,如果某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图5为“1964~2000年中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读图5,回答第8、9题。
1964~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状况是
A.人口的出生率迅速升高 |
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
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
D.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
进入2000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就业压力仍较大 |
B.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 |
C.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
D.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
读我国某省人口数值统计表(表1),回答15~16题。
表1
|
第Ⅰ阶段 |
第Ⅱ阶段 |
第Ⅲ阶段 |
城市工业状况 |
以乡镇企业为主 |
大量装配、加工型外资企业进入 |
鼓励外企和民企发展;制定较高的企业准入“门槛”;动员一些早期进入的企业转产或迁往苏中、苏北、安徽等地 |
郊区土地利用 |
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的组成 |
粮棉需从东北、苏北等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出口 |
许多农民出租土地,或建简易房出租;粮食基本从外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和副食品也部分从外地调入 |
据表1可以推论:1990-2010年,该省
A.家庭户数呈减少趋势 | B.社会负担明显加重 |
C.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 | D.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上升 |
导致上题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家庭观念变化 | 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
C.人均GDP快速增长 | D.老龄化人口比例增大 |
人口抚养比为儿童人口(O~14岁)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人口就业比为劳动年龄人口和总人口之比。一般来说,人口就业比越高,人口抚养比越低,对经济发展比较有利,即出现“人口红利”;反之,可能出现“人口负债”。图8反映我国人口抚养比和就业比历史变迁及展望。据此回答13~14题。
下列年份“人口红利”较明显的是
A.1965 | B.1980 | C.1995 | D.2010 |
“人口负债”可能出现的变化有
①计生政策放宽 ②退休年龄提高 ③消费总体需求扩大
④医疗支出增加 ⑤劳动力过剩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②③ | D.①④⑤[ |
据统计,2009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占全国外出农民工总数的62.5%。图12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农民工流向变化情况。据此回答2l~22题。
2009年,农民工主要流向
A.东部地区 | B.中部地区 |
C.西部地区 | D.沿海地区 |
针对材料反映的现象,东部地区应采取的措施有
A.降低生活成本 | B.加快产业升级 | C.改善投资环境 | D.提高农民工待遇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