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地理试题 /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 选择题
高中地理

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2000年土地城市化质量的差异图表。完成以下问题。

注:城市用地人口密度等于城市人口除以城市用地面积;城市用地经济密度等于城市产生的GDP除以城市用地面积。
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出关于四省市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最合理 B.上海的城市化质量最高
C.重庆的城市化速度最快 D.贵州的滞后城市化程度最高

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但城市用地经济密度却低于上海,与其相关的因素是(   )

A.地形起伏较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第一产业发达
C.城市用地较为完整 D.城市化水平较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

(1)图示省、市、自治区中,死亡率最高的是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__。
(2)图示各省、市、自治区中,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________,最少的是________。
(3)上海的出生率比北京高,而自然增长率却比北京低,其原因是                       
(4)对比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模式在部分地区已转变为“三低”型,集中分布于经济发达,在经济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仍然较快。2010年11月,我国又开展了第六次人口普查。
(5)简要说明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对当地产生哪些影响?
(6)材料中的部分地区指的是(  )
A.黔、鲁、京、浙、苏
B.豫、新、京、浙、苏
C.渝、京、津、琼、沪
D.沪、京、津、苏、浙
(7)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变化状况的是(  )


(8)目前我国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为什么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  )
A.人口基数大
B.经济迅速发展
C.资源分布不均
D.生产力地区差异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我国三江平原水稻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打破了传统的“南稻北麦”格局,三江平原可以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日出最早,光照充足
C.地势低平,黑土广布 D.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表为“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读表完成下列问题。

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45万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5万
2006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
30万
2010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
35万

 
反映该岛国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

A.25万 B.30万 C.35万 D.45万

环境人口容量

A.只受资源丰富程度影响 B.与科技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对外开放程度无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某地区2010年不同年龄段人口迁移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近年来,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的老龄化 B.战争及动乱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经济的发展

甲、乙、丙、丁四个年龄段的人口迁移中,存在明显关联性的是 (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乙和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顾祖禹曾说,“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1757年前,山西人口大体在600—900万之间,1840年达到1500万人,人均耕地减半。明清时期,随着晋商兴起,一种新的移民迁出潮也出现了,那就是商业性移民。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上山西人口多,增长快的原因最可能是

A.植被覆盖率高 B.水源充足
C.地形封闭安全 D.气候湿热

山西的商业性移民迁出潮反映出当地

A.人稠地狭 B.居民的商业天赋高
C.交通便捷 D.金融发达

“问我祖先来(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有学者考证,“洪洞古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1个省、市的227个县。对“大槐树’’含义的正确理解是

A.大槐树遮阳避暑 B.是人口迁移的集散地
C.大槐树人口众多 D.交通运输发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为

A.1 B.2
C.3 D.4

我国“黑河—腾冲”以西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3%,人口只占6.3%,下列关于其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西部地区气候干燥,生态脆弱
B.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
C.西部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
D.西部地区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迁出量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右图是我国人口相关数据统计表。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示时期,我国人口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B.大气环境急剧恶化
C.粮食供应缺口增大 D.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图示时期,我国(   )

A.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B.每年新增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
C.2010年与2011年新增人口数相同 D.2010年与2011年出生率相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了解目前我国居民的二孩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某机构对已婚无子女或有一个子女的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下图为该机构调查结果。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造成北京、河南居民二孩生育意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北京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作压力大
B.政治、法律制度比较完备
C.福利、社会保障措施比较完善
D.女性人口比例高于男性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可能影响主要有

A.人口数量减小 B.环境人口容量提高
C.劳动力供给增加 D.人口老龄化问题缓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为世界四个阶段人口增长模式图。读图完成问题。

据图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

A.甲→乙→丁→丙 B.乙→甲→丁→丙
C.丁→甲→丙→乙 D.丁→甲→乙→丙

关于图中四个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阶段人口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B.乙阶段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C.丙阶段人口死亡率可能上升 D.丁阶段社会养老负担较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单独二胎”政策。下图为不考虑“单独二胎”政策实施情况下浙江省常住人口三项数据统计及预测(劳动年龄人口为15-64周岁的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在不考虑“单独二胎”政策实施的情况下,2013~2020年

A.人口总扶养比先降后升
B.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先升后降
C.总人口最大峰值在2016年
D.人口总抚养比增长先慢后快

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后十年内,浙江省

A.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
C.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 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部分缓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甲、乙两个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约为(      )

A.1% B.2% C.3% D.4%

乙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

A.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B.“高一低一高”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低—-低—-低”模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0年到2010年,某国人口持续增长。2008年,该国人口的11.3%为移民,其来源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该国为

A.西班牙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自2011年以来,该国人口持续减少,其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A.移民政策收紧,入籍困难 B.经济发展停滞,就业困难
C.环境容量有限,污染加剧 D.国家发生战争,政局不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表示1978~ 2008年期间,甲、乙、丙、丁四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图(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曲线所代表的城市(   )

A.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
B.人口总量不断增加
C.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劳动力日趋紧缺

下列省区中,最符合丁所反映的人口变动情况的是(   )

A.四川 B.贵州
C.安徽 D.浙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地理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