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十一五”规划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1-2题:
这种划分是按:( )
A.单一指标划分的 | B.自然指标划分的 |
C.综合指标划分的 | D.地理位置划分的 |
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 | 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 |
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 | 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 |
图3为“某国总人口和外来移民的年龄结构图”,读图回答5~6题。
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 |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
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 | B.自然因素 |
C.政治因素 | D.经济因素 |
下图是人口再生产模式简略示意图,回答1~2题。
引起Y时期人口出生率波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增长与衰退周期性波动 | B.全球气候冷暖周期性波动 |
C.国家人口政策的周期性波动 | D.全球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周期性爆发 |
X时期社会刚处在 ( )
A.由畜牧业向定居农业转变 | B.由农业向传统工业转变 |
C.由农业向手工业转变 | D.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 |
图5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与少年儿童年龄系数示意图。其中A为发达国家老年人口年龄系数(一定时期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第8题。
由图可知
A.B为发展中国家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
B.2020年世界上的老人将多于少年儿童 |
C.1990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系数首次超过少年儿童人口系数 |
D.2050年世界老龄化程度有不断降低的变化趋势 |
读图,回答17--18题。
关于我国第一次到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总数一直递增而且增幅越来越大 |
B.人口总数一直递增但增幅一次比一次小 |
C.第二次到第三人口普查期间人口总数迅速增加,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迅速增加 |
D.增幅从第三次开始呈下降趋势 |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提高人口增长率 |
B.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 |
C.降低人口死亡率 |
D.控制人口性别比 |
根据联合国标准,如果某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图5为“1964~2000年中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读图5,回答第8、9题。
1964~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状况是
A.人口的出生率迅速升高 |
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
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
D.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
进入2000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就业压力仍较大 |
B.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 |
C.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
D.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
读我国某省人口数值统计表(表1),回答15~16题。
表1
|
第Ⅰ阶段 |
第Ⅱ阶段 |
第Ⅲ阶段 |
城市工业状况 |
以乡镇企业为主 |
大量装配、加工型外资企业进入 |
鼓励外企和民企发展;制定较高的企业准入“门槛”;动员一些早期进入的企业转产或迁往苏中、苏北、安徽等地 |
郊区土地利用 |
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的组成 |
粮棉需从东北、苏北等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出口 |
许多农民出租土地,或建简易房出租;粮食基本从外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和副食品也部分从外地调入 |
据表1可以推论:1990-2010年,该省
A.家庭户数呈减少趋势 | B.社会负担明显加重 |
C.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 | D.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上升 |
导致上题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家庭观念变化 | 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
C.人均GDP快速增长 | D.老龄化人口比例增大 |
人口抚养比为儿童人口(O~14岁)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人口就业比为劳动年龄人口和总人口之比。一般来说,人口就业比越高,人口抚养比越低,对经济发展比较有利,即出现“人口红利”;反之,可能出现“人口负债”。图8反映我国人口抚养比和就业比历史变迁及展望。据此回答13~14题。
下列年份“人口红利”较明显的是
A.1965 | B.1980 | C.1995 | D.2010 |
“人口负债”可能出现的变化有
①计生政策放宽 ②退休年龄提高 ③消费总体需求扩大
④医疗支出增加 ⑤劳动力过剩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②③ | D.①④⑤[ |
通常我们以65岁以上人口超过7%作为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下图为2009年中国各地区65岁以上老年比重资料,回答10~11题。
从上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A.只有东部发达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才比较严重 |
B.新、藏、青、宁四省区人口结构较为年轻 |
C.豫、吉也进入老龄化的地区行列 |
D.唯有西北地区人口结构较年轻 |
地区之间老年化程度的不同预示着一段时间内将出现
A.流动人口加剧 | B.老龄化速度减慢 |
C.国家将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 | D.从大量接收海外移民 |
图10为“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图中分别反映了两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读图完成:
甲国最有可能是当今的:
A.美国 | B.印度 |
C.日本 | D.英国 |
甲、乙两国相比:
A.甲国人口出生率低 |
B.乙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
C.甲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
D.乙国人口平均寿命短 |
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除流出地的推力(气候严寒、文化落后等)和流入地的拉力外,还受到中间阻力(如技能、费用、亲情等)的影响,此外,人口流动还会受到流入地的反推力(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的影响,回答下列小题:
造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主要推力是:
A.乡村地区环境优美 | B.铁路和高速公路向郊区延伸 |
C.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 D.城市就业机会多 |
造成我国民工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的差异 | B.人口密度的差异 |
C.人均寿命的差异 |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 | B.经济发达程度 | C.人口受教育水平 | D.资源丰富程度 |
淮安历史上是我国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后来却逐渐衰退,其主要原因是:
A.水源供应不足 | B.战争迫使人口迁移 |
C.政治中心的转移 | D.交通条件的变化 |
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反映农业生产具有:
A.计划性 | B.地域性 | C.季节性 | D.周期性 |
造成“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差异 | B.气候差异 | C.技术差异 | D.耕作制度差异 |
下图为“2000~2008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该时段内,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
A.2003年B.2005年 C.2007年Do 2008年
2004年后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是该市
A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B.出现逆城市化
C.产业升级和转移 D.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上海市1993年以来出生率在6‰以下,死亡率在8‰以下 。 图是1993~2003年来上海市人口总数与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上海市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
A.“高高低”模式 | B.“三低”模式 | C.高增长模式 | D.增长下降模式 |
近年来,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而人口总数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
A.出生率高 | B.死亡率低 | C.人口迁移 | D.经济发达 |
导致上海市人口总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文化因素 | B.政治因素 | C.生态环境因素 | D.经济因素 |
“丁克”(DINKS)家庭,也称为自愿不生育家庭,是“Double Income,No Kids"缩写的音译,其含义为“双份收入,不要孩子”。丁克家庭反映的地域文化特征是
A.南亚文化 | B.中亚文化 | C.中国文化 | D.欧美文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