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3℃。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 B.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
C.大气的热力运动 |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
甲箱温度计显示值比乙箱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 B.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
C.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
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 | B.增强b辐射 |
C.增强c辐射 |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
我校一位学生在家做了一个小实验,他用一根细绳绑住家中洗脸池的活塞,用活塞塞住洗脸池的漏水口,然后往洗脸池中放满水。过了几分钟,他看到池中的水平静了,抓住绳子迅速向上把活塞拔出,他看见水在下渗的过程中形成了漩涡。回答以下问题。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活动 | B.地球自转 |
C.地球公转 | D.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 |
俯视池中水流形成的漩涡与下图相符的是( )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②处,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2)在①处用斜线表示夜,画出昼夜状况。
(3)北半球二分二至中,①处为 日,时间是 ,此时太阳直射点在 上。
(4)地球从①到④过程中,公转速度的变化为 ,太阳直射点位于 半球,且向 方向移动。
(5)地球从①开始,再回到①所用的时间为 ,叫做一个 年。
每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比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长9天多,其原因是( )
A.从春分日到秋分日是远日段,地球公转所需时间比较长 |
B.从春分日到秋分日是近日段,地球公转所需时间比较长 |
C.从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远日段,地球公转比较慢 |
D.从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近日段,地球公转比较慢 |
读下图,图中大圆表示太阳,小圆表示地球,箭头表示公转方向,数字表示二分二至点。回答下题。
3月21日前后,地球处于图中( )
A.①点 | B.②点 | C.③点 | D.④点 |
关于地球公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公转轨道为正圆形 | B.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
C.公转周期为365天 | D.公转速度是均匀的 |
当地球运行到③点时( )
A.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 B.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
C.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 D.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
北京时间为9:00时,金砖国家之一南非的比勒陀利亚所在的时区(中央经线经度为30°E)的区时是( )
A.3:00 | B.4:00 | C.6:00 | D.15:00 |
发射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线速度密切相关,据此分析,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
A.文昌(20°N附近) | B.西昌(28°N附近) |
C.太原(37°N附近) | D.酒泉(40°N附近) |
中国海军远航索马里海域进行护航,从三亚到索马里(在非洲大陆上)的途中,感到昼夜交替的周期( )
A.一个太阳日 | B.一个恒星日 |
C.比一个太阳日长 | D.比一个恒星日短 |
2009·福建龙岩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每题2分)风力发电前景广阔,但风力发电场占地较多。下图是“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关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区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夏季 |
B.乙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是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地表平坦 |
C.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
D.丙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小的最主要原因是远离海洋 |
据调查,甲地区风能资源利用前景优于丁地区,其原因是( )
A.甲地区气温年较差比丁地区小 |
B.甲地区有效风能密度比丁地区大 |
C.甲地区人均土地资源比丁地区多 |
D.甲地区能源需求量比丁地区大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