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电影《岁月神偷》开场时这样说道:“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来是最大的小偷……”
岁月是世界上最神出鬼没和神秘莫测的小偷,偷走记忆所以重蹈覆辙,偷走纯真所以世故圆滑,偷走真心所以忘情负义,偷走尊严所以奴颜婢膝……最终它偷走自己曾慷慨赋予世人的馈赠,所以年光老去韶华不再。
当然,也有岁月偷不走的……
题目一:被岁月偷走的          
题目二:岁月偷不走的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书写根据作文书写评定,要求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两道作文题,任选一个作文。
文题一:题目:最爱你的人,别伤他(她)太深
要求:文体不限,600字以上。
文题二:体会材料意蕴,自选角度作文。
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幸福是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
幸福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幸福是朋友一个温馨的字条;
幸福是母亲一声温柔的叮咛,幸福是老师一次亲切的问候。……
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600字以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16分
——赵丽宏 
(1)我说人的心灵是一棵树,你是不是觉得奇怪?
(2)真的,心灵是一棵树,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从你走进茫茫人海,从你孩提时睁开蒙昧的眼睛那一刻开始,这棵树就已经悄悄地发芽、生根,悄悄地长出绿叶、伸展开枝丫,在你的心里形成一片只属于你自己绿荫。难道你不相信?
(3)不知道,其实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无数次看见这样的花在自己身边开放。
(4)当你在万籁俱寂的夜间突然听到一曲为你响起的美妙音乐……
(5) 当你在冰天雪地的世界遇到一间为你开着门的小屋,屋里正燃烧着熊熊的炉火……
(6)当你在十字路口徘徊,有人微笑着走过来给你善意的指引……
(7)当你的身体因寒冷和孤寂而颤抖,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向你伸来……
(8)当你发现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用清澈的目光默默凝视着你……
(9)我无法一一列举各种各样的“当你”--当你欢乐,当你迷茫,当你为世界的壮阔和奇丽发出惊奇的赞叹,当你被人间的真情深深地感动……
(10)当你的灵魂和感情受到震撼,受到感动,不管这种震撼和感动如电闪雷鸣般强烈,还是像微风一样轻轻从你心头掠过……
(11)每逢这样的时刻,便是你观赏到心灵之花向你怒放的时刻。每当这样的时刻,你的心灵之树也在悄悄发芽、长叶,在向辽阔的空间伸展自由的枝干。没有一个画家能用画笔描绘出这样的景象,没有一个诗人能用诗句表达出这样的过程。这是一个无声无形的过程,但是它所引起的变化,却悠悠长长、绵延不绝,改变着生命的历史,丰富着人生的色彩。
(12)你相信吗?你的心灵一定会开一次花,一定的。也许是灿然的一大片,也许只是孤零零的一朵、也许是举世无双的奇葩,也许只是一朵毫不起眼的小花……你的心灵之花也许开得很长,常开不败;也许只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13)谁也无法预报心灵之花开放的时辰,更无法向你描述它们怒放时的奇妙景象。但我可以告诉你,这样的花,每时每刻都在人间开放。有人在向世界奉献爱心的时刻,就是花开的时刻。
(14)愿你的心灵悄悄地开花。
(15)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心花怒放的世界。 
——选自《阅读世界》2007年第4期 
阅读这篇散文,说说贯穿全文的是哪一句话?3分       
第11段中加黑的词语“心灵之花”和“心灵之树”分别有什么含义?4分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分    
这是一篇笔调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请你仿照示例,再从文中选择一组句子或一句话加以赏析。5分示例:第12段,作者连用4个“也许”形成排比,生动地描述了“心灵之花”开放的奇妙景象,形象地告诉读者:“心灵之花”一定会开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问题。
母亲的背心
①母亲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住在乡下很少进城。我也由于工作忙很少回老家,更多的是电话里问候一下母亲。去年夏季,母亲突然进城来了。我以为有什么急事,风风火火赶回家。母亲笑笑说:“没啥事,就是想心心了,有半年没见了,怪想的,来看看。”    
②听着母亲的话,我心里酸酸的。可不是?细细算来,现在距我和女儿心心一起回老家已半年有余!只是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不觉得时间过得有如此之快而已。
③晌午吃饭了,天太热,我让母亲脱去外面的衣服凉快凉快。母亲有些迟疑。我说在自己家中怕什么。我替母亲挂好衣服,猛回头看见母亲贴身穿的背心有几个洞。我走上前,摸着背心问:“妈,你怎么穿着烂衣服?”“这衣服烂是烂了,可穿时间长了,贴身穿还蛮舒服的,舍不得扔。再说,我老太婆了,也不那么讲究,有衣服穿就行了。”    
④母亲在我心中是最漂亮的。小时候,我一直把母亲与样板戏《龙江颂》中的女主角相媲美。猛一听母亲称自己是老太婆,心中怪怪的。    
⑤我坐在母亲对面,细细看着母亲。母亲确实老了,头发花白,肌肤松弛,再加上那旧背心,十足的乡下老太太。看着上年纪的母亲,我暗暗问自己:“母亲确实衰老了,自己怎么竟没有发现?母亲穿着烂背心,自己为母亲买过几次衣服?想想这些年来,自己对母亲的关心太少了,对母亲太疏忽了。也许一件好的衣服能让母亲年轻几岁。”    
⑥我越看越想心中越不是滋味,鼻子有点发酸。母亲也发现我有些异样,问我怎么了。我说:“吃过饭,我陪你到商场买件衣服。”母亲连说:“不用了,乡下的衣服便宜。”    
⑦午饭后,我强拉着母亲走进商场的老年服装区。母亲试了一件又一件,总是问一问价钱又放回原处。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母亲一件没有看中,倒吸引了不少来此购物的老太太的目光。她们指着我问母亲:“大姐,买衣服呢?这是谁呀?”母亲看看我,自豪地说:“这是我大孩子!”旁边老太太啧啧地说:“你看看这位大姐多有福气,儿子亲自陪着买衣服。”    
⑧听着老太太的话,母亲脸上更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而我此时,愈是看着母亲微笑的脸庞,心中愈不是滋味。三十多年来,自己对母亲少有付予,更多的只是索取,想不到仅仅一次相陪,就让母亲如此满足。
⑨母亲终于在试完一件衣服后同意买下来了。我问服务员多少钱。服务员说三十元。三十元!天呢!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商场里竟有卖三十元一件的衣服!母亲竟为买一件三十元的衣服,转了近两个小时的商场!想想自己第一次为母亲买衣服,竟买只有三十元的衣服,我坚决不同意,说:“这几百块的衣服你不挑,怎么挑这三十块钱的烂衣服!”    
⑩母亲一听不高兴了,说:“三十元怎么了?那也是钱!你相不中,我相中了!”一看母亲认真了,我感到刚才那句话说得不太合适,赶忙解释说:“妈,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给你买一次衣服,怎么能买三十元一件的呢?我现在也不是给你买不起好衣服!”母亲说:“我知道你的心意。衣服嘛,能穿就行。你们在城里不比农村,花销大。再说,心心上学还要花钱,还是省着点好!”    
⑾转眼一年过去了。前不久,由于电力部门的原因,导致我家中的电器意外起火,酿成了火灾。面对烧成一塌糊涂的家,我真有点一筹莫展。找电力部门理论,“电老大”的作风令我伤透了脑筋。我正准备起诉,母亲打来电话,说她从别人那儿听说我家中着了火,很是着急,想进城来看看。着火后,我对母亲严密封锁消息,怕母亲知道为我操心。可没有不透风的墙,母亲最终还是知道了。为了不让母亲操心,我轻描淡写地给母亲说没烧什么,再简单装修一下就行了,并告诉她准备和电力部门打官司。谁知母亲一听打官司更急了,说:“打官司最劳神了,你装修吧,妈有钱,装修完了,妈给你钱!”为让母亲放心,我连说是是是。    
(12)房子一装修完,我就领着老婆孩子回老家,想告诉母亲,让她老人家放心。    
(13)母亲见我们一家子回来非常高兴,非亲自下厨房做饭,我和妻子拦也拦不住。    
(14)不一会儿,母亲就汗流浃背,把外面的衣服脱了下来,又露出了那件背心,只是背后打了几个补丁。我一见不禁问:“妈,这背心怎么还穿着呢?”母亲说:“在农村,能穿就行!”妻子说:“下次回来,给妈买件好的!”母亲说:“别破费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15)下午,我们要走了,母亲忽然叫住我,说:“文,来,妈这儿有一千块钱,你拿走,弥补弥补你的损失!”我一时呆在那儿,不知道说什么好。妻子在旁接过话说:“妈!我们有钱,怎么能要你的钱?”我接着说:“妈,我都这么大了,怎能还要你的钱,再说我也不缺钱。”母亲拿着钱硬往我的口袋里塞,我使劲往外掏,在推推搡搡中,只听“嘶”的一声,母亲的背心裂开了个大口子。母亲停住了手,我的眼泪下来了。    
(16)我拉着母亲说:“妈!我都快四十的人了,怎么还能要你的钱!”母亲轻轻帮我擦着泪水说:“傻孩子,妈没病没灾,用不着钱,你拿着吧。再说,你再大,也是妈的儿呀!拿着吧!”    
(17)我失声痛哭起来。
阅读全文,请你概括作者围绕母亲的背心写了哪几件事?
面对母亲,面对母亲的背心,“我”的情感发生很大变化,由见到母亲时的心里酸酸的到                        , 到                           ,再到                 
表现出“我”对愧疚和感激之情。
文章第五段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你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母亲为我们全心付出却不图回报,作为儿女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感恩母亲呢,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母亲的感恩计划。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篇文学作品。
永不受伤的飞翔
①一个深秋的傍晚,我不紧不慢地骑车往家里赶。
②快过幸福大街的时候,一辆摩托车从我身后呼啸着过来。我发现这辆车的轱辘后边好像拖带着什么东西。正好这辆车要拐弯,速度慢了下来,我才看清楚,车上有两个人,前面是个女的,后边是个男的。男的手里拿着一截儿短棍,短棍上系着一根细线,线的末端拴着的,竟然是一只鸟。
③傍晚的风大了起来,刮得脸生疼。风又灌进脖子,让人不自觉打了个寒噤。那只鸟在风中瑟缩着,显然已被拖得奄奄一息了,身子和腿已经不能动弹,只是它的翅膀还在扑腾着。我看不到鸟的表情,但从它的挣扎中,我能感受到它的痛苦。
④我本能地紧蹬了几下,拦住摩托车,急切地把小鸟的惨状告诉了他们。谁知后面的那个男人朝我一瞪眼,不耐烦地说:“我早知道了,用你管?”
⑤我一下子被噎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好。我笑了笑,近乎哀求地说:“大小它也是个生命,放了它吧。”谁知那个男人嘴里嘟囔了一句:“这人有病!”
⑥摩托车又一次启动了,地上的鸟还在挣扎,但已经站不起来了,翅膀在颤抖中不断扑腾着。这时,一个孩子清脆的声音传了过来:“叔叔,你把小鸟放了吧,你看它多疼啊,它妈妈看到了会哭的。”循着声音看过去,车的另一边,是一个小男孩。我认识这个小男孩,他就是附近那家馒头铺老板的孩子。
⑦孩子的话显然触动了女人心中柔软的部分,她回过头对男人说:“放了吧,放了吧。”男人似乎还想说什么,但终究还是松开了手。车开走了。
⑧鸟半躺在地上,男孩走过去,把它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手心。我说:“孩子,这小鸟伤得很重,恐怕……”不料,孩子抬头朝我灿烂地笑了笑,说:“无论伤多重,治一治伤口,一样可以好好地活。”
⑨这个孩子好像没有上过一天学,我经常看见黑而瘦小的他,蹬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巷口弄堂里四处吆喝着卖馒头。听说他的父亲早亡,娘儿俩靠开馒头铺维持生计。有时候,我还看到有孩子欺负他。前些日子,他的母亲又嫁了一个男人,那个男人的脸总是黑沉沉的。我一直以为,这孩子应该是一个受伤的生命,在人生最美好的童年,他失去了同龄人应该有的阳光、温暖和爱。他的可怜和无助,一度引起我的悲悯。
⑩然而今天,他对待小鸟的态度和他的话让我震撼,我感受到了一个弱小生命骨子里的刚强。我说:“那你就好好照顾它吧。”孩子说:“放心吧,我会给它喂水、喂食,而且会陪它说话的……”
⑾我骑车离开,街边的路灯次第亮了起来,                                       。    
⑿那只鸟最终怎么样了,我不知道。后来,那家馒头铺搬走了,孩子也不知道去了哪里。有意思的是,有一天晚上,我还梦到了那个孩子。梦中,他和那只被救的小鸟一起在晴空里幸福地飞翔。
⒀我想,这样的一个孩子,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过得很好,因为一个骨子里永远不会受伤的生命,人生所有的艰难,都会为他让路。(选自《读者》 有删改)
请根据文意,在下列表格里填上恰当的内容。

情节内容
人物形象(小男孩)
劝男人放开小鸟
勇 敢
(1)____  ____
善 良
叙男孩过去经历
(2)____  ____

 
文章题目“永不受伤的飞翔”有什么含义?
文章第十二自然中写到了作者的梦境,这段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一段中,作者写道“一个骨子里永远不会受伤的生命,人生所有的艰难,都会为他让路”。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给第十一自然段续写一句话,与环境描写及我当时的心理相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梦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梦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梦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只要有梦想,自卑的丑小鸭不懈奋斗,终于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只要有梦想,“神九”载人飞船叩问天宫,我们的太空强国梦在飞舞。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努力的方向,就会有前行的力量,就会有奋斗的勇气。只要有梦想,就会有美丽中国,幸福生活,美好人生,生命奇迹……
请以“只要有梦想”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①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少于600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他失信了,你可以提醒他“言必行”。他沮丧了,你可以提醒他“不可夺其志”。他困惑了,你可以提醒他“走自己的路”。 我受挫折了,我应该提醒自己“自己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我想逃遁了,我应该提醒自己“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容易的”。我要颓废了,我应该提醒自己“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提醒”真的那么重要吗?
请以“提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 ③不少于600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录毕,送之走:行走 B.从乡之先达执经问 叩:请教
C.媵人持沃灌汤:热水 D.同舍生皆绮绣被:通“披”,穿

解释下列加点词
白玉之环:   疑质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部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求学的艰难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老母为我“扎红”   
冯骥才
⑴今年是马年,我的本命年,又该扎红腰带了。
⑵在古老的传统中,本命年又称“槛儿年”,本命年扎红腰带——俗称“扎红”,就是顺顺当当“过槛儿”,寄寓着避邪趋吉的心愿。故每到本命年,母亲都要亲手为我“扎红”。记得12年前我甲子岁,母亲已86岁,却早早为我准备好了红腰带,除夕那天,亲手为我扎在腰上。(A)那一刻,母亲笑着、我笑着、屋内的人也笑着。所有孩子自出生一刻,母亲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孩子的健康与平安,这心愿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执著不灭;而我竟有如此洪福,60岁还能感受到母亲这种天性和深挚的爱。一时心涌激情,对母亲说,待我12年后,还要她再为我扎红,母亲当然知道我这话里边的含意,笑嘻嘻地连说一个字:好、好、好。
⑶12年过去,我的第六个本命年来到,如今72岁了。
⑷母亲呢?真棒!她信守诺言,98岁寿星般的高龄,依然健康,面无深皱,皮肤和雪白的发丝泛着光亮;最叫我高兴的是她头脑仍旧明晰和富于觉察力,情感也一直那样丰富又敏感,从来没有衰退过。而且,一入腊月就告诉我,已经预备了红腰带,要在除夕那天亲手给我扎在腰上,还说这次腰带上的花儿由她自己来绣。她为什么刻意自己来绣?她眼睛的玻璃体有点浑浊,还能绣吗?她执意要把深心的一种祝愿,一针针地绣入这传说能够保佑平安的腰带中吗?
⑸于是在除夕这天,我要来体验七十人生少有的一种幸福——由老母来给“扎红”了。
⑹母亲郑重地从柜里拿出一条折得分外齐整的鲜红的布腰带,打开给我看;一端——终于揭晓了——是母亲亲手用黄线绣成的四个字“马年大吉”。竖排的四个字,笔画规整,横平竖直,每个针脚都很清晰。这是母亲绣的吗?母亲抬头看着我说:“你看绣得行吗,我写好了字,开始总绣不好,太久不绣了,眼看不准手也不准,拆了三次绣了三次,马(馬)字下边四个点儿间距总摆不匀,现在这样还可以吧。”我感觉此刻任何语言都无力于心情的表达。妹妹告我,她还换了一次线呢,开头用的是粉红色的线,觉得不显眼,便换成了黄线。妹妹笑对母亲说,你要是再拆再绣,布就扎破了。什么力量使她克制着眼睛里发浑的玻璃体,顽强地使每一针都依从心意、不含糊地绣下去?
⑺母亲为我“扎红”时十分认真。她两手执带绕过我的腰时,只说一句:“你的腰好粗呵。”随后调整带面,正面朝外,再把带子两端汇集到腰前正中,拉紧拉直;结扣时更是着意要像蝴蝶结那样好看,并把带端的字露在表面。她做得一丝不苟,庄重不阿,有一种仪式感,叫我感受到这一古老风俗里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还有世世代代对传衍的郑重。
⑻我比母亲高出一头还多,低头正好看着她的头顶,(B)她稀疏的白发中间,露出光亮的头皮,就像我们从干涸的秋水看得见洁净的河床。母亲真的老了,尽管我坚信自己有很强的能力,却无力使母亲重返往昔的生活——母亲年轻时种种明亮光鲜的形象就像看过的美丽的电影片段那样仍在我的记忆里。
⑼然而此刻,我并没有陷入伤感。因为,活生生的生活证明着,我现在仍然拥有着人间最珍贵的母爱。我鬓角花白却依然是一个孩子,还在被母亲呵护着。而此刻,这种天性的母爱的执著、纯粹、深切、祝愿,全被一针针绣在红带上,温暖而有力地扎在我的腰间。
⑽感谢母亲长寿,叫我们兄弟姐妹们一直有一个仍由母亲当家的家;在远方工作的手足每逢过年时依然能够其乐融融地回家过年,享受那种来自童年的深远而常在的情味,也享受着自己一种美好的人生情感的表达——孝顺。
⑾孝,是中国作为人的准则的一个字。是一种缀满果实的树对根的敬意,是万物对大地的感恩,也是人性的回报和回报的人性。
⑿我相信,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来自自己的心灵。
⒀此刻,心中更有一个祈望,让母亲再给我扎一次红腰带。
⒁这想法有点神奇吗?不,人活着,什么美好的事都有可能。
(摘自“冯骥才博客”)
阅读全文,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主要人物:              
事件:                                                   
蕴含的感情:                                              
请按照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
(A)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作批注。
那一刻,母亲笑着、我笑着、屋内的人也笑着。
(B)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
她稀疏的白发中间,露出光亮的头皮,就像我们从干涸的秋水看得见洁净的河床。
阅读第⒁自然段,比较下面原句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原句:这想法有点神奇吗?不,人活着,什么美好的事都有可能。
改句:这想法不神奇。人活着,什么美好的事都有可能。
仿照例句,写一写你对“忠”的理解。
例句:孝,是中国作为人的准则的一个字。是一种缀满果实的树对根的敬意,是万物对大地的感恩,也是人性的回报和回报的人性。
仿句:忠,是中国作为人的准则的一个字。                                   ,                                       
                                                                                                                           。
冯骥才说“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来自自己的心灵”。请你用心感受生活,用笔描写一段自己的幸福生活。(50字左右;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作文。
(1)在你成长的历程中,一定有一个“你”触动过你的心灵,在成长路上陪伴你走过。“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一本书、一段经历、一处风景、一种社会现象或问题……请以“一路上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请以“善待          ( 亲人、生命、自己……)”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全。②除诗歌外,体裁不限。③字数不少于550字
题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脩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束脩: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③赍(jī):携带。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亟归,以袜米(      )           (2) 若心善(      )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两处)。(2分)
即 呼 备 赍 米 一 石 致 之 塾 师 乃 受。 
结合选文分析林琴南是个怎样的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知忠州,俗畜蛊①杀人,尚宽揭方书②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俗。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③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注释】①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②方书:记载药方的医书。③谭:通“谭”,与…商谈
解释加点字:
(1)平阳县:           (2)将境:
(3)与民为市:         (4)不而集:
翻译句子:
(1)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
(2)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3)知忠州,俗畜蛊①杀人,尚宽揭方书②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俗。
“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的原因是什么?反应了赵尚宽什么样的品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若石之死
若石居冥山之,有虎恒窥其藩。若石率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举辉,筑墙掘坎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弛其弩,撤其备,墙坏而不修,篱决而不葺。无何,有貙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焉。若石不知其为貙也,斥之不走,投之以石,貙人立而爪之毙。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注释】①藩:篱笆。②殷钲:敲响金属。③举辉:点起篝火。④貙:(音chū)一种凶猛的野兽,形似狸。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若石居冥山之(       )     
(2)有貙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焉(       )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卒岁虎不能有获”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终于过了年,老虎不能有所捕获。
B.到了年底,还是不能将老虎捕获。
C.终于死了,老虎还不能够有捕获。
D.一年结束了,老虎不能有所捕获。

若石“于是弛其弩,撤其备……”的原因是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其结果
                                  (用自己语句概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琢 冰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巧矣。子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选自《潜书》)
【注释】①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范:模子,用作动词。②宝:珍藏。③真:实际。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往 观 者 日 数 百 人 皆 叹 其 巧 惊 其 神。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以衣裳同舍生皆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B.之堂背且焉土石(《愚公移山》)
C.子之技巧矣此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子不范金琢玉吏呼一怒(《石壕吏》)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单横线句子的意思。
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    
文中有人认为琢冰者这种技艺“心劳而无用”,你赞成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勒:编。

1.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A.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辄()        (2)比(

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4.

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

5.

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