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描写方法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算盘

李森祥

①陈老师个子很高。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②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桌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夹住一颗粉笔。他的手掌片开后,奇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一堂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

③陈算盘是老师的绰号,村里人背后都这么叫他。

④这陈老师是块活算盘,经他手教出来的学生,个个算盘珠上走得了马。的的得得,的的的得得得,珠子炒黄豆一般响成一气。

⑤上课时,老师不敲钟,不吹哨。他的头又从横梁内移出来,脚就从楼梯上下来,咕﹣﹣咚声比上楼时响,弄得祠堂里回声很大,学生们远远就听见了。到他下最后一级楼梯,我们已经坐好。

⑥有一天,老师很认真地要我们这个年级的同学,上他住的阁楼里去看看。祠堂有阁楼,老师的房间就在阁楼里。我们心里一下子兴奋起来。这就是说:老师要教我们珠算课了。按老师的惯例,开教那个年级的珠算,就让上他阁楼里走一趟。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固定仪式。

⑦我们排着队,很小心很紧张地往楼梯上迈步,一步步迈得很慢。我脚底心软绵绵的,好像踩着的不是楼梯板,而是踩在老师的身上。

⑧进了阁楼,老师让我们轮流在他的藤椅上坐一下。藤椅会吱咯吱咯叫。

⑨我们都坐过藤椅后,老师就打开了樟木箱。樟木箱内掀出一股陈年樟气,在小阁楼内左右弥漫。这有些辣有些绵酽的气息渗得我的鼻子忽大忽小的,我拼命熬着,才没打出喷嚏来。

⑩老师搬出来一样物件,很重。他小心地将物件平放在条桌上,解开包住的布,是一块算盘。老师对我们招招手,很慎重地说:你们来摸摸!我们就过去摸摸,一摸我就瞪大了眼睛,原来是块石算盘。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它能算么?能算。老师看着我们全摸过后,将左手按在算盘上,大拇指一勾,咯得数声脆响,打出一排珠子,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老师说:你们看住了。只见他薄大的手掌一翻,手指头弹开,一瞬时,就有盐锅里爆黄豆的声音炸出来,一串串地在我们耳边滚。一会儿功夫,声音没了,算盘上的一至九珠子就调了个头,成了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⑪同学都炸着嘴,耳朵鸟翅般弹得笔挺。老师说:你们能够像我刚才这般不歇力地打一遍,那就可以在滚了的油锅里用手指弹出一颗花生米来。

⑫经老师这么一说,我们就更加惊呆了。我心里想,到哪一天我才能学到这一手绝技呢?老师的话是真的,他手指尖上的老茧,比我爷爷指根的老茧厚。

⑬石算盘声音响过的第二日,老师开始教我们打算盘,一块特制的大算盘挂在黑板上,这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他用左手去推珠子时,脚尖踮起来。他规定我们,也一律用左手拨珠子。他说:右手是握笔的,怎么能打算盘呢?左手打出来,右手记,这才正。这样,我们那一带打算盘的,只要看他开哪只手。看到开右手的,就有人说:这是野路子,不正宗的。

⑭老师教我们珠算,几乎是突击性的,天天学。那些天,村庄里能听到东一片西一片的算盘声。晚上的时候,这声音伴了多少爷们父亲们进入梦乡呢……

⑮那些天,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有了一种安慰,很知足的神态。

(选自李森祥《台阶》一书,有删节)

(1)比喻句中,恰当的喻体可以丰富语句的内涵。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喻体的表达效果,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要求突出人物特征。

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2)文中写了老师的哪两块特别材质的算盘?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石(或石制) 算盘,特点:  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 

 黄杨木 算盘,特点:  大算盘,这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 

(3)第⑩﹣⑪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末"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来源:2020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教数学的"语文老师"

①老陈是我见过教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

②初识老陈,颇有些渊源。刚开始的时候,我与他是空间内的两条"异面直线",看似毫无交集,实则必有维度。

③在碰到老陈以前,我所有的数学老师上课时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似乎数学老师总带着一副冷冰冰且有点呆然的面孔。但老陈却一反数学老师该有的常态,慢慢走入了我年轻的心。

④我还记得老陈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样子:他腆着肚子,脚步一晃一晃,自我介绍道:"各位朋友,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我是老陈,是一个残疾人,你们不许欺负我,你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尽量大一点儿,不能在下面窃窃私语。"

⑤介绍完自己之后,老陈开始上课了。他用"兰花指"夹着粉笔,在黑板上画着,不由分说便列出了许多知识点,毫无疑问,学校给我们文科班安排了一位"高人",但我们并没有遇见良师该有的兴奋。

⑥文科生难免对数学心生畏惧,外化为课堂气氛的凝重。老陈见我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便提高声调:"万水千山总是情,声音大点儿行不行?"我们说行,他还不依不饶地说:"有同学好像怕我听见一样,别以为我不认识你们。你看,那个欧阳锐我就不认识…"我们终于在数学课堂上爆发出了久违的哄堂一笑。

⑦快下课时,老陈在黑板上写下"自古华山一条道,当今书海多窍门",以表示劝勉。

⑧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老陈经常在黑板上写着与数学不怎么相关的话,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解析几何的重点就在于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然后开始若有所思。

⑨没错,老陈努力用文科生的思维去解释数学。他用近乎"怪诞"的方法,渐渐地使我们这群讨厌数学的人开始在数学课堂上集中精神。

⑩比如,老陈会问:"这道题怎么写?"然后自己回答:"把这里抹去,揪起你的头盖来。呀嘿嘿,哇哈哈,这个时候武侠高手就出现了,他的名字叫李连杰(联结),你们看这条边,再加上这条边,他的平方加上她的平方等于它的平方。以后啊,对于这个勾股定理我们就说是拉芳加拉芳等于小芳,明白了吗?" 霎时间,我们笑得合 抚嘴,所有的压力和难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笑声一道飞到了九霄云外。

⑪因为老陈,我们学会了打手势、说哑语,知道了数学和文学还有浪漫的碰撞,理性和感性也可矛盾地并存,懂得了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

⑫既然碰到了一位语文知识这么好的数学老师,我们文科班的同学当然要用我们的方式"验证"一下他。有一次,老陈出了一道等差数列的题目,我们都不会。他骄傲地向我们炫耀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道题目的精妙之处?它是按照'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样的句式出的。"

⑬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⑭这次,老陈激起了我们的"共怒"。"老师,在数学方面,你是'上等马',我们是'下等马',当然比不过你。但我们知道'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有一个很妙的对子,你要是对出来,我们就服你。"有同学故意用我们的长处去挤兑他的短处。

⑮"对,对!"全班同学都起哄道。

⑯"这有何难?"老陈双手负背,摇头晃脑,一边踱步,一边说:"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余音袅袅,我们哑口无言。

⑰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曾经我们最讨厌的数学课居然变成了我们每天的期待。我们聚精会神地听老陈"胡扯"生怕漏掉可以让我们快乐一星期、一个月的"金玉良言"。

⑱高考之后,老陈问我们考得怎么样,能不能及格。全班同学都笑着对他说:"估计刚好吧。"

⑲现在,我肯定我们很多人早已淡忘了"log"为何物,排列组合要如何解,但我们都不会忘记他﹣﹣﹣﹣﹣﹣﹣老陈。

(1)选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老陈是把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请简要概括。

(2)阅读选文第④一⑧段,体会第一堂课及之后我们对老陈和数学课的心理变化,完成下列表格。

老陈的言行

我们的心理

自我示弱,常规教学。

  

改变方式,自我调侃。

  

板书启发,劝勉熏陶。

  

(3)说说选文第⑪段有什么作用。

(4)结合语境,品析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5)从老陈身上可以看出什么样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

(6)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选文题目新颖,耐人寻味,交代了人物及其特点,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B、选文⑩段画线语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渲染了老陈课堂上带给我们的快乐。

C、选文⑯段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D、选文⑱段从师生对话中可窥见,高考之后全班同学已漫不经心无意认真回应老师。

来源:2018年辽宁省铁岭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我住的地方发现狼

邓刚

①听说我住的城市发现狼,我先是惊讶万分,紧接着就是惊喜万分。你也许以为我是神经错乱,思维不正常,怎么会喜欢狼?其实我知道狼是相当凶残的野兽,全世界都流传着各种各样狼外婆的恐怖故事,并且把狼描写成阴险、狡诈、狠毒、眼放绿光的妖怪。

②然而,我还是为城市发现狼而继续惊喜万分。

③一个日趋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市人潮如江河奔流,霓虹灯彻夜闪烁,汽车隆隆轰鸣。在这样人烟喧闹的世界,所有的动物都会吓得逃之夭夭,可是竟有狼来光临,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④小区的周围确实发生了变化。似乎就这几年间,周围光秃秃的荒山一下子丰满起来了,披上一层厚厚的绿装。闲暇时散步,有些地方树林密不透风,人都走不过去。偶尔还能看见野鸡、兔子这类的小动物。有阅历的老人说,藏得住小动物的树林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能养得住大动物。也就是说,有了数量充足的小动物,才能供养大动物。这样看来,在一个喧嚣的小区周围发现狼,应该是一种骄傲,是大自然与人类亲近的最生动的标志。

⑤狼曾经远离我们的生活,就像我记忆中的燕子。这一刻,关于燕子的记忆汹涌而来。

⑥记得念小学时,我们常常唱这样一支歌:“燕子在蓝色的天空飞翔,寻找自己从前的家乡。它朝着四处张望,为什么这里变了样?去年这里是荒凉的山冈,如今变成高大的厂房,马达声日夜欢唱……”年少的我们自豪地、动情地唱着,嘲弄找不到家乡的燕子,歌颂震耳欲聋的马达欢唱。那时候,我们认定所有的荒山野岭都建满厂房。

⑦这种无知一直延续到我拿起笔写小说。我的一篇小说《大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到《世界小说选》发表时,我大梦初醒似的感到一种内疚。那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老渔人舍不得捉一条正在产卵的大鱼。他两手空空地爬上岸,对企盼他有所收获的老婆子说:它正在下崽呢!这么简单的小说却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评价是具有生态意识的觉醒。

⑧我无地自容!

⑨记忆中的燕子再次扑飞到眼前……人类的智慧带来了现代式的繁荣,也带来了现代式的灾难。生命逐渐失去了原本鲜活的状态,借助一切工具,借助电脑和网络,疏远了、隔绝了一切与生命真相相关的细节,那么,人类最终会成为什么?

⑩一个夏天的夜晚,我乘坐出租车回到居住的小区。出租车司机很神秘地告诉我,他在小区尽头的山脚下曾看见三只狼。长长的尾巴拖地,绿绿的眼睛瘆人。我怔住了,不由得激动起来:“太好了!”司机大吃一惊,愣愣地盯着我,大概以为我脑子有病。

⑪于是,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水草丰美的田园,在人们的保护下,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的鹿,由于没有天敌的侵扰,这群鹿日渐肥胖、贪吃,草地被啃光,田园变成荒漠,只有鹿群在斑秃的草地上蠕动。人们设想用炸弹,用毒药,最终都一一否定。最后,生物学家引进了狼。凶恶的狼仿佛落进了肉锅里,它们先吃跑不动的肥鹿,这使得鹿群精简机构一般精干起来,数量剧减,个个拼力奔跑,精神抖擞,荒芜的田园也渐渐恢复原来的貌美。我还给他讲了地球的危机,比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和冰川融化。

⑫出租车司机安静地听我讲完,“你这么说,狼还真是个好东西。”瞥了我一眼,他停了一下又说,“这么看,地球还挺危险的。”

⑬我松了一口气,回答说:“现在还不算太危险,你看看周围茂密的树林。再说,你不是看见狼了吗?”

(选自《意林》,有删改)

(1)阅读选文第③~⑬段,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

选文中的“我”以亲身经历讲述对生态规律认识的过程。在“我”眼中,A  是生态变的“奇迹”; B  是生态观念的“无知”:C  是生态意识的“觉醒”; D  是“我”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所做的事情。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周围光秃秃的荒山一下子丰满起来了,披上一层厚厚的绿装。

(3)选文第⑥段插入我们小学时“嘲弄着找不到家乡的燕子”这段回忆,有何用意?

(4)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我怔住了,不由得激动起来:“太好了!”

(5)选文第⑫段中司机认为“地球还挺危险的”,而第⑬段中的“我”却认为“现在还不算太危险”,为什么?

(6)选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来源:2020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父亲的油菜花

曾剑

①时光逝去二十年,我早已步入军区机关,成为一名军旅作家。但那漫山遍野的金色的油菜花却一直摇曳在记忆深处。

②那时,春节刚过,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乡村静下来。我整日不出屋,坐在床头,等待父亲的脚步声。我常常是从清晨等到深夜,在风吹松枝的瑟瑟声里,慢慢睡去。

③父亲每天都出门,与其说是给我借学费,不如说是逃避。他心里清楚,正月里,山里人讲禁忌,不愿拿钱借人。

④“先到学校去吧,我借到了,就给你送去。”那天早晨,父亲说,是一种商量的语气。他目光躲闪,一直不敢面对我。偶尔我们目光相撞,我捕捉到的,是他满眼的愧疚。

⑤我眼前浮现出开学时教室里的情景:交了学费领到书的同学,满脸喜悦,有的拿着新书,在课桌间追逐嬉闹,有的坐在座位上,把书翻得哗哗直响。而我,坐在教室一角,像鸵鸟一样将头埋在手臂间,不敢看别人。此时我分明能感知同学们的目光,将我那点可怜的自尊,一点点吞噬。从小学到初中,开学时的状况大都如此,我挺过来了。但现在,我突然对那喧哗与骚动的教室充满着惶惑与恐惧。我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了,人

大了,自尊心更强。拿不着学费,我选择逃避。

⑥我没有回应父亲。他就又出去了。他的脚迈过门槛那一刻,回过头,目光却并没看我,而是盯着堂屋的墙角,仿佛是在同墙说话。他说,你等着,今天应该能借得到。父亲的声音很小,没有底气,不像说给我听,像是在安慰他自己。

⑦一连几天,父亲依然空手而归。

⑧正月十五的鞭炮响彻山村,炸得我心里一阵慌乱。正月十六,学校将正式上课。拖至正月十六还不去报到的,往往就自动辍学了。夜的黑从头顶压下来,我倒床便睡。

⑨记不清什么时候,父亲喊我起来,说,走,跟我到有康的小卖店去。

⑩有康是我家转弯抹角的亲戚,论辈分我叫他表舅。他在村口的三岔路开了一家小卖店。

⑪有康在柜台里的床上半卧。父亲在柜台外那张椅子上坐了,我就站在父亲身边。静坐一会儿,父亲直了直腰,他想说借钱的事,但他扫一眼有康那张倦怠的不耐烦的脸,到底没说出来。父亲只说我,说我的学习成绩好,不读书可惜。

⑫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拿眼瞅有康。有康那张脸,并没有因我的成绩好而变得和蔼。父亲站起来,走到有康身边,隔着柜台,微低头,弯腰,膝盖好像也有些弯曲。他仰头看着有康,清了清嗓子,显然是在努力地说服自己,让自己有勇气张口借钱,但有康抢先封住了父亲的嘴。有康说:“现在生意不好做,你是知道的。四周的几个村子,倒是上这里买货,都是赊账,我都快撑不下去了。”

⑬我看见父亲像被人抽了脊椎骨似的突然矮了下去。

⑭我们走出小卖店,头顶那轮月,已偏向西天。月缺一角,天并不睛朗,不时有淡黑色云朵在月前掠过。

⑮“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父亲说。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说这句话,他是在暗示我,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我已经不相信明天了。父亲借钱时那个可怜的样子,深深地刺痛了我,我要走了,打工去。

⑯夜在黎明中醒来。我像村子里别的打工仔一样,一个蛇皮袋,塞着我的铺盖,向镇上走。在那里,我将坐上远去的车。

⑰父亲送我,他在前面走。出了村口,他没走大路,选择了一条田间小道。我知道父亲的想法,他怕碰见熟人,怕熟人看见我上不起学。

⑱太阳露出瑰丽的光,天似乎是豁然亮了。父亲突然停下来,指着满田的油菜说:“你看,咱家油菜花开了。”我扫了一眼,眼前一片碧绿。父亲说:“你仔细看。”我顺着他的手指,果然看见一株金黄色的油菜花,就在离我们几步远的地方。父亲说:“要不,你还是上学校去吧,这油菜花都开了,太阳一晒,三两天就全开了。过些日子,天暖和了,就会结籽,籽饱满了,熟了,就是钱,够你交学费的。”

⑲父亲是在同我商量,更像是在乞求。他一直低着头,不正视我,只看着那朵金黄色的油菜花。

⑳我摇头。但在那一刻,我看见满山的矮松、碧绿的油菜,还有万绿丛中那朵金黄色的油菜花。阳光洒在油菜花上,美得令我心动。我感到天地陡地一亮。这么多天,心里的阴霾被那一片金黄驱得无影无踪。晨露沾在油菜花上,晶莹剔透。有一滴露珠,被松雀的鸣叫震落,似乎滑进了我的心田。我感到它的清凉,几天来,压在心中的不快被它冲走了。我的眼前,幻现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一股金黄色的希望在心中升腾。我的腿软了下来,似乎已无力迈向小镇。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父亲趁机从我手中接过蛇皮袋。我们转身,沿着相反的方向,朝着学校走去。

㉑高中三年苦读,成就了我的军校梦。后来,我步入军区机关,成为一名军旅作家。而父亲,依然在山里。他老了,70岁了。我们不让他种田,他说,水田侍弄不动了,旱田还是要种的。

㉒于是,父亲只种油菜。

(摘自《辽宁日报》2018年3月,有删改)

(1)请仔细阅读选文②~③段,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

我等待父亲借钱→  →我决定辍学打工→我心中燃起希望→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

而我,坐在教室一角,像鸵鸟一样将头理在手臂间,不敢看别人。

(3)选文第⑫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父亲站起来,走到有康身边,隔着柜台,微低头,弯腰,膝盖好像也有些弯曲。

(4)请品析选文第⑳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阳光洒在油菜花上,美得令我心动。我感到天地陡地一亮。这么多天,心里的阴霾被那一片金黄驱得无影无踪。

(5)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分析父亲性格特点。

(6)文章标题“父亲的油菜花”有何含义?

(7)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来源:2018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谁敢动我的杨树

蔡楠

①白杨树替自己准备好了一口棺材。他宁肯死掉也不愿意把双腿锯掉。

②白杨树的腿有毛病。医生说他得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而且双腿开始发生溃疡,需要截肢。不,我还要靠双腿走路,还要靠双腿干活养活妻儿呢!白杨树拐着双腿走出了医院,他在大街上喊道,我宁肯死掉也不把双腿锯掉!于是他在棺材铺订购了一口棺材。

③其实,白杨树不想死,他期待奇迹出现。他四处求医问药,希望民间土方能够治好他的腿。但是奇迹并没有垂青白杨树,老婆和儿女们强行把他送进了医院,截了肢。

④白杨树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为治病,家里欠了十多万元的外债。孩子们都已辍学打工去了。老婆也去了村办工厂给工人做饭。他趁老婆不在家,喝了老鼠药爬进了棺材里。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却没死。老婆回家把他拖出了棺材,狠狠地骂着,白杨树你这个没良心的,死都不会死,你干吗给自己喝假药?

⑤死不了怎么办?那就得活下去。要想活下去就得给自己找点活儿。只有干活儿挣钱还账才是活下去的理由。

⑥白杨树请人在轮椅的后面做了个后备厢。他就滚动着这个特珠的轮椅出现在了大街小巷,出现在了高速公路两侧。他开始捡废品。废旧纸、破塑料、矿泉水瓶子……每天都能捡一后备厢。有了一点积蓄,他找到了村委会。他说,古洋河大桥以北的堤坡不能再随便取土了,大堤都挖没了,要是来了洪水怎么办?我给咱看着吧!我也不要工钱,你们就和水务局的说说,我承包两公里的堤坡,种树,种白杨树,承包费照交!

⑦村里和他签了合同。白杨树就在苗圃场订购了白杨树苗,戴上了特制的镐头铁锹,爬到了堤坡上。他扔掉了轮椅,摘掉了假肢露出了粉红的嫩肉,用绳子将空空的裤腿缠上。他就坐在了地上,开始挖坑。白杨树的手就成了脚。他坐在地上,一锹一锹地挖着。他把短短的锹把拄在肚子上,用身体的力量推动铁锹。肚子累了受不了了,他就换个方式,拿过镐头一下一下地创。阳光照过来,还有风沙吹过来。白杨树的脸上有了汗有了土有了泥,汗水流下来,流到了嘴里,牙碜得不行;流到了地上,砸在新挖出来的土上,一砸一个窝儿。

⑧坑挖好了,白杨树种上了第一棵白杨树。他拎着塑料水桶爬着去古洋河里取水。他的腿没了假肢的保护,嫩肉被胶土硌得生疼。那疼是坚持不住的疼。他手去摸腿,前面失去了依托,人一下子就滚到了河沟里。灌满水,他拉着拧上盖子的塑料桶,一下一下地往堤坡上挪。他的身后是一溜湿淋淋的红水印。爬上来了,他把水灌进了树坑。小树吸了水,冒出了嫩芽。白杨树也觉得自己真正地从棺材里爬出来,像小树一样,活过来了。

⑨白杨树开始了长达8年的种树生涯。八番寒暑,他用坏了的铁锨有几十把,磨烂了的手套堆成了小山,两条曾经细皮嫩肉的残肢也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堤坡成了他的家,也成了他的乐园。 那里变成了一片白杨树林。绿荫覆盖,乌雀鸣唱。林下连着白洋淀的古洋河水,水平如镜,清澄透明,偶尔有鱼跃出水面,惊得蛙声一片;白杨树在堤坡的树林里爬着,走着,转悠着,他搂着粗大的树干,像搂着自己的儿女。

⑩不,比自己的儿女还亲。树不让他生气,儿女却让他生气。这不,长大了的儿女带着一支砍伐队来树林里找他了。儿女说爹,你看这树大了,该用它换钱了!白杨树把轮椅转过去,背对着儿女说,咱们的债务不是你娘和你们都还上了吗?还急着要钱干什么?儿女说,我俩在城里每人按揭了一套楼房,想用这钱交首付呢。爹,你看,这两亩白杨树林,最小的树也值100块呢!

⑪白杨树就又把轮椅转过来,看着已经成年的孩子们。他说,种树的时候我是想有一天能用树换钱。可孩子们,现在我不了。我一棵树也舍不得砍了,你们没看出来这古洋河、这鱼儿,还有这鸟儿,需要这样一片树林吗?还是留下吧,留下比砍了重要!

⑫儿女们早就和商家谈好了价钱,他们不砍就没有了面子,当然也没有了房子。他们就带着砍队绕过白杨树,向树林深处走去。白杨树就扔了轮椅,立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双腿又健康如初了。他跑到人们的前面,大声喊道,你们谁敢动我的杨树,我就动谁的脑袋,然后自己撇下自己的脑袋,反正我的棺材早就准备了多年了﹣﹣

⑬众人惊在了那里。他们看见一把磨秃了的铁锹攥在白杨树的老手上,寒光一闪一闪的。

(选自《芒种》2021年第2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用精炼的语言在①②处补全小说的主要情节。

腿病截肢→绝望自杀→捡废品包堤→①        →种白杨树→②        

(2)作者给主人公取名"白杨树",有什么用意?

(3)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中人物动作是人物心理的外显与心灵的投射。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谈谈第⑩⑪段中两个加点"转"字分别表现了白杨树怎样的心理。

①白杨树把轮椅转过去。

②白杨树就又把轮椅转过来。

(5)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

来源:2021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的牵手

雷抒雁

①这一次,是父亲的手握在母亲的手里。

②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琢出来的作品。

③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很久都是相对无言。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④“要喝水吗?”母亲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⑤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母亲知道,父亲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撤离。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⑥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有一滴浑浊的泪从父亲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⑦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母亲的心头。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母亲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⑧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也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在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吹了一口神奇的气,什么都有了。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⑨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守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⑩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曾经有过的共同的幸福记忆,都将从这一双手开始远去了。母亲的手在父亲的唇上只停留了短暂一瞬,便感到那只干枯的手不再动了,失去了温度。屋子里突然一片静寂,原来那咕咕作响的氧气过滤瓶不再作声了。时间到了!

⑪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望着那一张曾经无比熟悉、突然变得陌生的脸,她慢慢抓起父亲的手,轻轻地贴在自己唇边。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⑫母亲相信自己不会孤单,明天,依然会是两个生命、两个灵魂面对这同一世界。

(选自《读者》2018年第8期,有册改)

(1)文章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选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暗线分别是什么。

明线:  

暗线: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4)选文第⑦⑧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请结合语境分析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

B.母亲没有落泪,站起身来。

(6)根据选文内容,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她觉得沿着手臂的桥,那个人的生命跑了过来,融汇在自己身上。

来源:2018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那年,那灯

①闲时帮母亲收拾旧物,在一口木箱里,看到一个用牛皮纸紧紧包裹着的物件。原来是一盏厚重的煤油灯。恍惚间,眼前似乎摇曳着煤油灯那柔和的光。

②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照明用的差不多都是油灯。一节带松脂的树结,一个空墨水瓶装点柴油,这就是最简易的油灯。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算是比较高档的,燃烧稳定,灯光明亮。我从小怕黑,天没黑就嚷着点灯,母亲燃起煤油灯,屋内霎时弥漫着一片橘黄的光,朦胧、柔和、温暖。有灯亮,有母亲在,我就觉得踏实。

③那时是我家最艰难的时期,父亲下放到农村,不久身染重病。母亲在镇上的学校教书,白天忙完学校的工作,晚上回家就着煤油灯纳底做鞋,还要教育儿女,照顾父亲。母亲让我每天把灯罩擦得亮亮的,她说灯光亮堂,心里就亮堂,日子才会过得亮堂。艰难的岁月里,是母亲为全家燃起希望的灯。

④灯下,我见得最多的是母亲纳鞋底的样子。她每穿过去一针,手臂扬起,拉紧线索,又钻进去一针,针索来来回回中,“呲啦”的声音富有节奏感。看到母亲熟练自如的样子,有一次我央求她让我试试。我左手拿鞋底,右手捏针,可厚厚的鞋底哪里钻得进针去?母亲教我用顶针帮忙,结果针鼻一歪,针扎进我中指的皮肉里。从此,我再也不敢用顶针。

⑤灯下,母亲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享受,还带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母亲是语文教师,她引导我阅读,指导我写作。母亲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百般精打细算,尽可能给我借书买书。多少个夜晚,我做完作业,在那橘黄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对书籍的痴迷,对文字的喜爱,或许那时就随着灯光,一起深深浅浅地印入了年少的心里。

⑥母亲喜欢猜谜语,尤其是字谜,她也培养我的兴趣。记得还是小学二年级时,母亲给我出了一个字谜:“一木口中栽,非杏又非呆,若作困字猜,也没好文才。”我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会就猜出了“束”字,母亲高兴地表扬了我,我自然备受鼓舞。后来,一些难度更大、有一定技巧的谜语,我也能猜出来。有一次,母亲出了这样一个谜语:“炮马士象一盘棋,老帅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想了半天,拆字、重组、另解,都猜不出。吃饭也想,睡觉也想,突然眼前一亮:这盘棋没有“车”——欠车?那就是“软”字啊!

⑦今天,煤油灯早已成了“历史文物”,但一盏煤油灯,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情感。我轻轻摩挲着这盏煤油灯,用牛皮纸把它重新包好放回原处,就让它在这里静静地躺着吧。岁月深处,灯影摇曳,永恒的灯光带给我温暖和慰藉、希望和梦想,也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选自《中国教师报》)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段内容。

(2)根据语境,赏析第②段加点词“弥漫”的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⑦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读了本文之后,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来源:2020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花儿,已悄然绽放

①一年又一年,目送着孩子们一批批离去,总以为一切如流水般过去,能默默守望已足矣。那个傍晚,那一声“老师”,使我顿觉花香四溢。原来,不曾留意间,花儿已悄然绽放。

②那是给新生家长培训接近尾声的时刻,已经到最后的联欢环节了。被疲惫袭击得心力透支的我,一个人静静坐在最后面,欣慰地体味着家长们的真情感言和投入表演。一个高大阳光的小伙子走过来,蹲在我的面前,我知道他是一天活动里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位年轻爸爸。不由得称赞道:“你今天真棒!”小伙子蹲在我面前,凝视着我:“陈老师,您仔细看看,还认识我吗?我是您当年带过的‘小松树’呀!您家访还到过我家呢,我可记得您!”端详着眼前这高大健壮的年轻爸爸,记忆如潮。当年那个胖乎乎的小调皮、小聪明的模样浮上了心头。因为他名字里有个“松”字,大家都亲昵地叫他“小松树”。这小伙子,那眉眼、那举手投足,的确有当年“小松树”的样子。我不由得嗔怪:“你这孩子,怎么不早告诉我呢?”当年的小调皮如孩子般开心地笑了起来:“我想给您惊喜呀,让陈老师看看我当爸爸了。”

③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学生长大了,工作了,为人父母了。我的学生有孩子了!我的学生把他的孩子也送到我这儿来了!当年的我,还没有眼前的“小松树”的年龄大,正满怀着梦想和激情去编织着我的教育梦。和班里孩子一起遇到特殊情况时,每每是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许许多多的故事都铭记着。于是,我们在喧闹的演出后场遥忆起当年。小松树说,他们那时背后叫我“小老师”。有一次他到卫生间头磕破了,是我流着泪送他到医院;他伸腿绊小女生时,我狠狠地批评过他;他上小学后,我对他的记忆慢慢模糊,可我的形象依然深深地嵌在他的记忆里……回忆、畅谈,往事如夏日里的淙淙溪流,洗涤着透支,冲刷着疲惫。内心被眼前我的学生、我学生的家长搅动得碧波荡漾、涟漪轻动。

④那天家长培训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当年的学生“小松树”获得了最佳表现奖。上台领奖那一刻,他幽默地说要发表获奖感言。他抱着话筒激动地说:“感谢CCTV!感谢幼儿园TV!今天是我26年最开心的时刻。我回到了当年的母校,看到了我最亲爱的老师。我给孩子也选择了我的母校!我作为家长,我又在母校参加了一天的培训活动,还得了奖!太让我骄傲和自豪了!我和我的孩子,要和我们的老师一起分享这最幸福的时刻。”我听到他在喊我,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妈妈指挥着一个胖乎乎的小宝宝蹦跳着上了台。那一刻,我忽然间泪流满面!

⑤我轻轻拉过“小松树”的手,只是不再是小手;当年的小不点,如今是一米八几的大个子了。我又轻轻抱起小宝宝,宝宝举起鲜红的奖状。那一瞬间,全场掌声雷动!被一代一代催老又何妨?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有过不完的青春!

⑥我的花儿,我的一批又一批的花儿,早已悄然遍地绽放。

(选自《教师博览》2017年第2期,作者陈玲,有改动)

(1)结合选文②~⑤段内容,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梳理主要事件,补写方框中的内容。

  →“我”和“小松树”一起回忆、畅谈过去→②  →“我”和“小松树”一家共同感受幸福瞬间

(2)选文第③段“他上小学后,我对他的记忆慢慢模糊,可我的形象依然深深地嵌在他的记忆里……”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

往事如夏日里的淙淙溪流,洗涤着透支,冲刷着疲惫。内心被眼前我的学生、我的家长搅动得碧波荡漾、涟漪轻动。

(4)选文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你们读了本文,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来源:2018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记文《背影》和《我的母亲》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节选

【乙】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溪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我的母亲》节选

(1)请用简洁的语音概括【甲】文内容。

(2)【乙】文除了体现作者的宽厚和善外。还体现他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本段相关词语具体分析。

(3)试比较【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4)父亲买橘一幕令作者感动泪流,而你的亲人也一定会有让你感动的一个瞬间。请用你的真情妙笔描写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人物描写方法)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学作品阅读

耍 面

程奋只

①天下面食数山西,山西面食数龙城,龙城面食数着四平路上的得月楼。得月楼的总厨姓余,单名一个“良”字,生得白净秀气,说是厨子,倒比台上那唱戏的小生还要俊上几分。更厉害的是,余师傅有一手耍面的绝活,一条拉面在他手里能耍出花儿来,真是绝了。

②余师傅的大徒弟叫小福子,不仅厨艺高超,耍面的功夫也是了得,得月楼的食客们都说,若是粗粗一看,小福子的耍面功夫已经和余师傅不相上下了,但若仔细琢磨,却又差了那么一丁点。可到底差在哪儿呢?却又说不出。只有小福子自己知道这一丁点差在哪,这就是“柔面剂”。他曾听人说,师父有一种特殊的料剂,和面的时候,加到面粉中,和出来的面就会柔韧无比,劲道十足。这样耍起面来才能收放自如。

③小福子曾故意问余师傅有没有这种柔面剂,余师傅却说根本没有什么柔面剂,和面和舞面都是真功夫,功到自然成,别去想那些歪门邪道。小福子嘴上应着,心里头却一百个不相信。

④有一次小福子路过师父的房间时,看到师父在擦拭一只白色小瓷瓶,擦好之后又小心翼翼地放进柜子里,锁好。小福子料定那只小瓷瓶里装的正是柔面剂,心想:“师父果然留着一手。这是怕自己抢他的饭碗啊。”想到这里,小福子心一横:罢罢罢,看来我在这里也学不到什么了,留在得月楼将永远被师父压制。不如趁年轻,远离此地,另起炉灶。

⑤当晚,小福子就不辞而别,离开龙城。从此杳无消息。

⑥时光如电,转眼就是三年。这一天,正是掌灯时分。龙城得月楼上早已座无虚席。余师傅沐手更衣,正准备表演他的耍面绝技。这时门外走进一人,大喊一声:“且慢。”众人拾眼观瞧,不禁发出一片惊讶之声。来人正是三年前出走的小福子。

⑦原来,三年前他负气出走,在一个偏僻的小城,苦苦寻觅配制柔面剂的方法,他本就伶俐,再加上反复的试验,这柔面剂竟当真被他配制出来了。有了柔面剂,他有恃无恐,所以今天来和师父一较高下。

⑧只见小福子拱手一挥:“师父,一别经年,一向可好?”余师傅道:“小福子,你到哪里去了,为何不辞而别?”小福子无话,只冷笑一声,转向大家:“各位龙城的老少爷们,今天我小福子就想干一件事,这就是和师父比试一场。”

⑨一位食客说道:“怎么个比法?”小福子说:“我和师父各耍一趟面,要是我赢了,师父就得让出得月楼总厨的位置。”一听此话,众人顿时议论纷纷,有人问,“那你要是输了呢?”小福子一笑:“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膝跪案板,向师父赔礼道歉,并永世不再耍面。”大伙心里一惊,这小子来真的了。得月楼的老板怕事情闹大不好收场,准备过来劝劝。谁知,余师傅对着小福子一笑:“好,我答应你。”

⑩小福子说:“我要亲自和面。”说完走进后厨,少顷,推着和好的面走出来,立在大厅中央。左手抓面,轻轻一料,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柔韧。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一趟面耍完,面条齐刷刷分作几段落入锅中,引得大家一阵大声喝彩。喝彩归喝彩,众人也为余师傅捏着一把汗,看样子,这小福子的功夫已经不在余师傅之下,这下余师傅有麻烦了。

⑪只见余师博不慌不忙,走进房间拿出一个白色小瓷瓶。小福子一看正是三年前那只小瓶,看来师父终于肯承认有柔面剂了。谁料余师博道:“我手里的这一瓶药剂,并不是什么柔面剂,却能检验出面团中是否添加了柔面剂。”说完打开瓶盖,在小福子刚才剩下的面圈上滴了两滴,奇事发生了,那面团竟然出现奇特的粉红色,小福子心下一惊,众食客也是面面相觑,不明就里。

⑫余师博这才讲出其中的故事。原来余师傅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跟着叔叔研习中医多年,谁料成年后却忽然对厨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才改行做了一名面食厨子。六年前,他无意中发现一种柔面剂,能让面条柔韧无比,但很快就发现,柔面剂虽然可以增加面条的弹性,但同时会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为了防止别人配制出这种柔面剂来使用,余师傅苦心配制出另一种药剂。这种药剂能检验出面团里是否加入了柔面剂。这就是他手中的那个小瓷瓶里的药剂。

⑬听完余师傅的话,众人才恍然大悟,小福子也羞愧难当。这时余师傅叫徒弟当众打开一袋面粉,又舀来清水,重新洗手和面。面和好后,他对小福子说:“你看到了,我这面里并没有添加柔面制,我还是那句话,无论和面还是耍面都是真功夫,不要去想什么歪门邪道。”说完拿面在手,一抖。倒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里飞舞的水袖。美得惊心,美得花枝乱颤

(选自《2018中国年度作品做型小说》,有删改,李传鹏输入)

(1)阅读小说第⑦段,简要概括内容,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2)小说第⑨段中的两个句子分别写了师徒两人的“笑”,但意味不同,请仔细揣摩,

①小福子一笑:“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膝跪案板,向师父赔礼道歉,并永世不再耍面。”

②谁知,余师傅对着小福子一笑:“好。我答应你。”

(3)阅读文中而线句子,比较描写“耍面”的两个场景,并简要赏析。

①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柔韧。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

②说完拿面在手,一料,倒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美得惊心。美得花桂乱颤。

(4)小说的主人公是余师傅还是小福子?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来源:2019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问题。

骈枝的_____

余显斌

①他性格内向,十分自卑。因为他左手长着骈枝--小手指上又长了根手指,很难看。

②有一次,一个小女生看见了他的骈枝,惊叫道:"呀,你昨长了六根手指?"他听了,捏着手红着脸哭了。那时,他才九岁,刚懂点事,就感觉到自己和别的孩子不同。可是,又不敢做手术,因为怕痛。于是,那根手指就留了下来,成了他的心结。他爱把左手插在口袋里,生怕一不小心,会露出自己的骈枝,惹来大家的嘲笑。渐渐地,他喜欢一个人待在教室的一角,不玩,不笑,很少说话。

③初中时,他遇见了她,一个非常清秀的女孩,白净的脸上旋动着两个酒窝。她做了他的同桌,经常"咯咯咯"地笑,把幸福满天张扬。

④一次,老师让她上讲台演讲,她走上去,眉眼弯弯,一边演讲一边"咯咯"地笑,以至于大家都忍不住,跟着笑了,嘻嘻哈哈的一大片。最后,就连绷着脸的老师也忍不住笑了。其实,她笑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念错了一个字。这也值得笑,真是的!他皱着眉想。

⑤还有一次,她写字的时候不小心,手肘一晃,一下子撞着了他的手肘,他急得咂一下嘴,表示不满,她侧过头来一看,他一笔从作业本的上面斜斜地画到了下边,仿佛蚯蚓一样,弯弯扭扭的。她又笑了,"咯咯咯"的,如喷泉一样,泛着阳光,四处泼洒,流光溢彩。

⑥他望着她:噘着嘴问:"笑什么?难道很搞笑吗?"她指着那笔字,说道:"像一条蛇!你在绘画啊?"说着,又笑起来。

⑦终于有一天,她看到了他的六指。当时,他消悄伸出手,拿着指甲剪,准备剪指甲。 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⑧他很生气,说这话明显是在讥笑自己嘛。可她仿佛一点儿也看不出他生气了似的说:"上帝太偏心了,给我们十根手指,却多给了你一根,你一定和他是亲戚,走了后门,他照顾你的。"

⑨第一次,他听到了对六指真诚的赞美,他敏感的心隐隐有了一种平衡感,有了一点安慰。尽管他知道,这是她的一句玩笑话,可能只是一种安抚,可是,他的心里仍感到一丝舒畅,他也笑了。

⑩渐渐地,他不再讨厌她的笑了。

⑪那天,在体育课上,他们高高兴兴地跑啊叫啊,十分热闹。踢球的时候,她正好走过,他一不小心,一脚踢在了她的腿上,脚顿时隐隐生疼,他忙向她道歉,问踢痛没有。她又笑了,告诉他,只有他痛,自己绝对不会痛的。

⑫"为什么?"他大惑不解地睁大眼睛问。

⑬她悄悄告诉他,自己这条腿是假肢,安装上去的,不会感到痛。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能告诉别人。他连连点萧头,满心同情地望着她。

⑭她仍是笑笑,转身走了。他站在那儿,看着她的背影,看着她飘扬的头发,心里翻腾起十二级海啸,难以平静。

⑮从此以后,他的笑声也传遍校园,四处挥洒,四处张扬,他也成了一只快乐鸟。他想,和她相比,自己幸福多了。为什么不向她学习,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生活的不完满呢?

⑯几年后,一次同学聚会,她没有到。谈起往事,当他说到她的腿时,她的一个闺蜜证明,她是一双好腿。因为那天回到宿舍,她撸起裤腿时,腿上青了一块,她还流了泪。事后,她反复叮嘱她们,这件事千万不要告诉他,大家听了,都默默地点着头。于是,这成了她们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

⑰那一刻,他热泪盈眶,他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她清秀的样子,听到了她清亮的笑。

(选文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⑬⑯段中"秘密"的含义。

①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能告诉别人。

②于是,这成了她们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

(2)结合第⑦段画横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3)这篇小说在写法上有诸多特色,值得品味。试探究小说写作手法的匠心所在,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4)小说在《中国教师报》发表时,题目为"骈枝的苦恼",有人认为也能以"骈枝的幸运"为题,你喜欢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我喜欢"        ",因为                                                  

(5)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说说你对"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生活的不完满"的理解。

来源: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粮食

茹志鹃

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刚开始,就给穷人来了个下马威,冻得舌头都僵了。这里敌我双方正值"拉锯"状态,土地改革还没开始。老寿仍裹着他那件破棉袄,腰里扎了根绳子,背着个小粪筐,在外转了一天,现在天都黑净了,才跑回家来。一进门就对老伴说:"有吃的吗?给一口,肚里都结冰了。"说着就丢下粪筐,蹲到灶门前,拨着余火,烤着打战的身子。

老寿的老伴是个苦死累死不讨饶的硬女人,就是爱唠叨几句。照老寿的话说,"是个贤德的人,话多,也多在理上。"

老伴一看老寿冻成这样,心疼了:"这一整天都没吃?"

"上哪吃去?"老寿用烤热的手,使劲擦着脸。老伴急忙掀锅盖,一碗现成的红薯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她又特别优待,拿下馍馍筐子,掰了一大块高粱饼子给他。一边给,一边轻轻问道:"有情况啦?"

"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

"我又不傻。这不刚从老甘那里来。"老寿耸了耸眉毛,端起了碗。但还没顾上喝,又把碗放在锅台上,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眼瞅着地上说道:"老甘他们决定今晚就窜到敌人后面去,让过这股锋头,再打回来。他们到新区去,吃粮怕有难处……"

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也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揭开小木柜,拎出个面口袋,摔到老寿怀里,说道:"就这点高粱面了,这天寒地冻,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你看着办吧!"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又说道:"可是我是个在党的人。再说我们冷了,饿了,在家还能烤烤火,摘把野菜。老甘他们走出这么远去,还不知睡哪里,吃什么呢!这不都是为了咱……"

"唉!装吧装吧!啰嗦个啥!我才说了两句,你就说了一大套,谁不知道革命就是为了咱穷老百姓呀!"

"对!你是个明白人,都怪我嘴碎。说实在的。这点粮还不够他们吃一顿的,不过是个心,给防个急。回头老甘要从这里过,我让他来拿的。"老寿就这么检讨着,说着,和老伴一起把高粱面装进了干粮袋。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

"该够啊!一条干粮袋装三斤,三四一十二。"老寿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踢踏着脚,转了一个身,又眼望着地,说道:"我咋记得家里还有十五斤高粱面呢!"

"这两天没吃啊?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饼。"

"饼!也行啊!把饼切成小条条,装进去也成啊!"说着也没敢抬头,拿起刀就切老伴优待自己的那半拉饼子。这一次,老伴没吭气,把饼筐子递过来了。老寿把饼切好,装进口袋,然后端起灶台上那碗糊糊,看了看,重又坐到锅里。用手掌抹了抹嘴,说:"留给铁栓吧!"

"你喝了它吧!"老伴眼里已转了半晌的泪,到底流了下来。

"别难过,等解放以后,那时候啊!嗨!到共产主义那更美了,吃香的,喝辣的,任挑。"老寿吹灭了灯,又在灶门前蹲了下来。一边想着将来,一边等着老甘那轻轻的叩门声。

村里的狗,叫了几声,老甘来了。 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有一袋是饼条子。

"老寿,你放心。哪里有老百姓就饿不着咱们。你们这点心,我带去防个急用。"老甘紧紧捏了捏老寿的手就走了。

老寿看他走远了,回身进屋关门。 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打仗的人,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粮。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抹去两眼的热泪,把门关上。

﹣﹣(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题目为编者所加)

(1)梳理小说情节,将图表补充完整。

老寿:向老甘报告敌情并让他来拿粮食→①             →把四袋粮食交给老甘→②             

老甘:③             →按约定来到老寿家取粮→只带上两袋粮食离开

(2)口味下面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

(3)文中写老寿的老伴是个"硬女人",你认为她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

(4)揣摩下面语句,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的主题。

①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一袋是饼条子。

②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来源: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稻谷来到了春天

帕蒂古丽

那一年,稻谷还在地里,大雪就像盗贼一样从南山那边扑过来,抢夺了村庄收割的喜悦。爹爹悔得直跳:"嗨,就在地里多放了一夜,谁知道雪这个贼娃子,会趁村庄睡着的时候,把一地壮壮实实的稻谷全给埋起来了。现在镰刀磨得再利,又有啥用?"

"辛苦了一年的收成,总不能就这样送给雪贼,就是一点一点挖,一捧一捧捧,也要把它收回来。不然,娃娃们挨饿不说,明年的稻种子都有麻烦。"妈妈低头看着隆起的肚子说。

这天,村里的大人孩子全都出动了,扛着铁锹、木锨,推着手推车,带着簸箕、筛子,到雪地里刨稻谷。

雪一尺多厚,要一锹一锹把雪铲成维,再运到稻地外面去。等手推车推出去的雪在稻地四周围起冰雪长城,脚下的稻谷才从雪缝中戳出了一根根尖细的稻芒。就这样,大雪从人们手里抢夺去的宝藏,又被人们抢夺了回来,尽管只抢夺了一部分,至少人们没有完全输给这场大雪。

我们把本来躺在冰床上的稻谷,搬回了家里。

妈妈挺着大肚子,抱了一大捆干树枝在炕洞里点燃了火。爹爹掀开了大炕上所有的苇席和毡子,把六麻袋夹带着冰雪的稻谷全都倒在了大炕上,用木锨摊平。

爹爹把苇席、毡子、褥子,一层层铺在摊开的稻谷和冰雪上,妈妈抱来的干树枝已经堆满了半间屋子。爹爹说:"孩子们,你们拉开被窝,就睡在稻谷上。我和你妈一起把炕烧热。"晚上,睡在炕上,一股凉气从身子底下直往上拔。

"下面火炕烤,上面身子焐,稻谷干得快一点。"爹爹在被窝里说这句话时,牙齿都打着战。

我们在稻谷上睡了一个冬天。我们每天晚上早早就躺在火炕上,用身子去暖那些稻谷。

冬天终于到了尾巴根上的时候,又一个弟弟降生在铺满稻谷的大炕上。

大炕上又多了一个娃娃,家里顿时热闹了很多。我家的门上还挂了一根透着喜气的红布条。爹爹妈妈的脸也像五九过后的天气,渐渐暖和了起来。

"一九二九不是九,三九四九冻死狗,五九娃娃拍手……"村里女孩穿了鲜艳的衣服,扎了漂亮的麻花辫,一边唱一边跳橡皮筋,春天的气息就从她们的童谣、花衣服和头顶的蝴蝶花,弥漫到整个大梁坡。

大梁坡的春天,最先是沿着出去觅食的羊踩出的雪坑走进来的。深深浅浅的羊蹄坑在春风里一行一行变得水汪汪的,厚厚的积雪覆盖的大地从那一个个小坑里重见天日,小小的羊蹄坑从村庄四周越走越远,向着村庄外更远的地方散开去。

【甲】 冰冻了一个漫漫长冬的大地,就像是从羊蹄坑里解开了一粒粒黑色的纽扣,慢慢脱去了捂了一冬的白羊皮袄,一点一点露出了春色。

眼见着路边的杨树返青。河沿的柳树吐出苍绿的芽苞,结冰的渠沟在晴天里变得水汪汪的,春天的味道慢慢地从冰融雪消的田野上升腾起来。

【乙】 清早,布谷的鸣叫从河坝那边飞过来,"布谷、布谷"的声音在窗户上、屋檐上飞来撞去。这声音撞到谁家,谁家就像得着了神谕似的,打开仓房,开始清理农具和闲放了一冬的马车和驴车。

爹爹修整好拉犁锌的绳索,把它套在老牛身上,起早贪黑到稻谷地里犁了三天地,他说,这片地去年吃下了那许多粮食,肥得流油,今年根本不用上肥料了。

我们把稻谷从大炕上扫起来,堆到场院里,爹爹给马套上了石碾子。马拉着石碾子在场院里撒了大半天的欢,那些连着稻秸秆的稻谷,舒服地躺在碾子下面打滚。我们在被爹爹的铁叉叉到了一边的干净的稻秸秆上打滚,就像在铺了新褥子的大炕上打滚。

我们把妈妈扬好了的稻谷,用木锨和簸箕铲进大麻袋里,抬到了车上。爹把驴车赶上了高高的大梁坡,我和弟弟妹妹坐在摞得高高的麻袋上,村庄一下子变得很矮很矮。我们被装满稻种的大麻袋托在半空中,天上软绵绵的云、地上暖洋洋的风,向着我们扑过来。

从坡顶远远地看过去,雪埋掉过的那片稻地,被犁铧翻了个透,油黑油黑的泥土上,拢着淡白的水雾,日头照在雾气上,返出一道道、一圈圈紫蓝色的光晕,像虹一样。弟弟和妹妹跳下高高的麻袋垛子,在翻得松软的泥土上奔跑。爹爹停好了驴车,卸下稻种,坐在新打的田埂上,卷上根烟点着,美美地吸了一口,眯着眼睛看弟妹们在稻地里撒欢。

我问爹爹:"这么大一片稻田,这几麻袋稻种不够播咋办?"

爹爹将了一把密密匝匝的胡茬子,对着稻地盘算:"就是种子播稀点,也得把这块地全都撒上种子。今年雪水足,这地里,播上一颗种子,就能活一棵苗子,说不定去年埋在地里的稻谷也能发芽。再等些日子,这稻地里就长满绿绿的稻秧了。"

【丙】 爹爹说这话的时候,我看见他湿汪汪的眼睛就像是两大块水田,成片成片的绿色稻苗浸在他的眼波里,一下子盖满了整个大梁坡,连大梁坡上刮过的呼啦啦的风,都被爹爹眼睛里的光染绿了……

(选自(天涯》2012年第2期,有删改)

(1)下面是关于文中事件发展脉络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将它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5个字。

      →②村民刨稻谷→③     →④       

(2)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用"盗贼、扑、抢夺"等词语,突出雪灾来得突然、凶猛以及造成的危害之大,侧面表现灾难面前大梁坡人不服输的精神。

B.

"睡在炕上,一股凉气从身子底下直往上拔""爹爹在被窝里说这句话时,牙齿都打着战",这两处描写突出冬天之冷和救灾之难。

C.

文章写冬末村里小女孩的活动外,还通过羊群觅食、杨柳吐绿、渠沟水汪汪、布谷鸟鸣叫等情景,多角度呈现了大梁坡的春天气息。

D.

作者详细叙写"我"家的救灾情况,又简笔勾勒"村里大人孩子全都出动"的救灾场景,一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有利于文章主旨表达。

(3)文中"冬天终于到了尾巴根上的时候,又一个弟弟降生在铺满稻谷的大炕上"这一句,与朱自清《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4)在文中画线的【甲】【乙】【丙】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5)朗读这篇文章时有同学把"稻谷来到了春天"读成"稻谷等到了春天",老师向他指出错误,这个同学说两者意思差不多。你同意该同学的说法吗?为什么。

来源: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少年画海

孙湜

①在少年的窗边,摆着一个画架,上面有一幅未完成的油画。画布空白的地方好像停笔很久了,油彩已经干透。

②少年画不下去。海边简陋的房屋,破旧的渔船,白色的船帆,整日只知道与海为伴的父亲,平静安宁得有些单调的海天,那不是少年心中的梦想与画面。于是每次从学校回家,他都浑浑噩噩,没日没夜地睡觉,好像要把在学校缺的觉都给补回来。

③只是今天,他在睡梦中听到了海浪发疯的声音,听到了海风狂啸的声音。他从来没有梦到过这样的大海,所以一下子就惊醒了。他发现,湿咸的海风已经把窗户吹开,米色的老旧窗帘不安地抖动着

④他慢慢眯着眼睛向窗外望去,惊诧地看到炭黑的乌云笼罩了天地,让人感到无比压抑。他锁了锁眉头,向屋外走去,快步找到母亲,问父亲有没有出海,母亲不安地点了点头。

⑤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他等来的只是愈演愈烈的狂风和瓢泼大雨。而父亲的渔船却总也望不见。他的手开始轻轻颤抖,慢慢地,焦躁和不安完全占据了他。

⑥母亲已经向海上救援队报警,而他几乎什么忙都帮不上,只能用手扶着窗台,无助地张望着大海。后来,承受不了煎熬的他冲进房间,疯狂地把自己曾视为珍宝的贝壳一股脑儿扔出窗外,诅咒大海这个喜怒无常的怪物。他在心里祈求,只要父亲能够回来,让自已做什么都可以。

⑦闪电骤然降落,风吹雨水,打在脸上,他再也看不清似有似无的海平面,他用力揉揉眼睛,想阻止懦弱而绝望的眼泪。这才发现自己一直依靠的父亲,在汹涌的大海面前也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⑧母亲像往常一样在客厅的椅子上等父亲归来。少年走过去让母亲靠在他那还不够宽厚的肩膀上,“没问题,相信父亲!”他镇定地说,他的手却在剧烈地颤抖。

⑨母亲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不安,哭泣起来,一缕缕银丝从她头上滑下来,赫然散落在少年的眼前。少年深吸了一口气,内心却开始变得平静,说:“妈,别怕,还有我,爸一定会没事的!”

⑩也许以后就只有自己来保护母亲了。

⑪等母亲平静下来,少年回到自己的房间,把画板立在窗前,画中景与窗中景融为一体,多了的,只是不同的天气和不同的心境。少年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拿起落尘已久的画笔,一笔一笔地勾勒这陌生的大海……

⑫不知过了多久,大海已经平静了许多,一个白色亮点在海上移动,那个白点一点点变大,最后变成少年熟悉的白帆……少年的泪水不知不觉滴落在画板上。他站起身来,深深地凝望着大海,弯下腰,深深地鞠躬。

⑬原来,父亲遭遇了特大风浪,却幸运地被风吹到了一处可以躲避风浪的海湾。

⑭那一天,父亲晚回家几个小时,少年画出了人生中最美的大海。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一幅未完成的油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少年把贝壳扔出窗外,这处动作描写表现出他内心的坚强与沉着。

C.第⑨段母亲“哭泣”的原因,一是担心丈夫,二是儿子的安慰触动了她。

D.第⑬段交代了父亲遭遇风浪后幸存的原因,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

(2)第⑧段中加点词“镇定”与“颤抖”是否矛盾?为什么?

(3)第③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本文,探究第⑫段少年“深深地鞠躬”的原因。

来源:2019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露珠

李汉荣

       每个夜晚,广阔的乡村和农业的原野,都变成了银光闪闪的作坊,人世安歇,上苍出场,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上苍忙着制造一种透明的产品﹣﹣露珠。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分配给所有的人家,和所有的植物。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处的那一份。那总是令人怜惜的苦菜花瘦小的手上,也戴着华美的戒指;那像无人认养的狗一样总是被人调侃的狗尾巴草的脖颈上,挂着崭新的项链。

      数千年来“均贫富”这个农业社会的朴素理想,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倒是,在大自然的主持下,“均美丑”的美学理想却实现了。至少,在夜晚,在清晨,草根阶层的家门前,劳动者的原野上,到处都是美好清洁的露珠,叮当作响,闪闪发光。

       看看这露珠闪耀着的原野之美吧。你只要露天走着、站着或坐着,你只要与泥土在一起,与劳动在一起,与草木在一起,即使是夜晚,上苍也要摸黑把礼物准时送到你的手中,或挂在你家门前的丝瓜藤上。这是天赐之美,天赐之礼,天赐之福﹣﹣总之,天赐之物多半都是公正的。天不会因为秦始皇腰里别着一把宝剑,而且是皇帝,就给他的私家花园多发放几滴露珠,或特供给他一条彩虹。相反,秦始皇以及过眼烟云般的衮衮王侯将相富豪贵族,他们占尽了人间风光和便宜,但他们一生丢失的露珠是太多太多了。比起我那种庄稼的父亲,他们丢失了自然界最珍贵的钻石,上苍赐予的最高洁的礼物﹣﹣露珠,他们几乎全丢失了,一颗也没有得到。我卑微的父亲却将它们全部拾了起来,小心地保存在原野,收藏在心底,他那清澈忠厚的眼睛里也珍藏了两粒露珠﹣﹣做了他深情的瞳仁。

      若以露珠的占有量来衡量人的富有程度,我那种庄稼的父亲,可谓当之无愧的富翁。

       物换星移,被强人霸占的金银财宝,总是又被别的强人占去了。

       而我的父亲把他生前保存的露珠,完好地留给了土地,土地又把它们完好地传给了我们。今天早晨我在老家门前的菜地里,看到的这满眼露珠,它们就是父亲传给我的。

      美好和透明是可以传承的,美好和透明,是无常的尘世唯一可以传承的永恒之物。如果不信,就在明天早晨,请看看你家房前屋后,你能找到的,定然不是什么祖传的黄金白银宝鼎桂冠,它们早已随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而不知去向,唯一举目可见、掬起可饮的,是草木手指上举着的、花朵掌心捧着的清洁的露珠,那是祖传的珍珠钻石。

       这是农历六月的一天,早晨,天蒙蒙亮,我父亲开了门,先咳嗽几声,与守门的黑狗打个招呼,吩咐刚打过鸣的公鸡不要偷吃门前菜园的菜苗,而菜园里的青菜们,远远近近都向父亲投来天真的眼神,看见父亲早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关心它们,它们对父亲一致表示感谢和尊敬。有几棵青笋竞踮起脚向父亲报告它们昨夜又长了一头。父亲点点头夸奖了它们。

      然后,父亲扛着那把月牙锄,哼一段小调,沿小溪走了十几步,一转身,就来到了那片荷田面前,荷田的旁边是大片大片的稻田,无边的稻田。父亲很欢喜,但他却眯起了眼睛,又睁大了眼睛,然后又眯了几下眼睛。好像是什么过于强烈的光亮忽然晃花了父亲的眼睛。过了一会儿,他的眼神才平静下来。父亲自言自语了一句:嘿,与往天一样,与往年一样,还是它们,守在这里,养着土地,陪着庄稼,陪着我嘛。

       父亲显然是被什么猛地触动了。他看见什么了?

       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父亲看见的,是闪闪发光的露珠,是百万千万颗露珠,他被上苍降下的无数珍珠,被清晨的无量钻石团团围住了,他被这在人间看到的天国景象给照晕了。荷叶上滚动的露珠,稻苗上簇拥的露珠,野花野草上镶嵌的露珠,虫儿们那简陋地下室的门口,也挂着几盏露珠做的豪华灯笼。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而荷叶下静静蹲着的那只青蛙的背上,驭着五颗露珠,它一动不动,仿佛要把这一串宝石,偷运给一个秘密国度。

       父亲当然顾不得看这些细节。他的身边,他的眼里,他的心里,是无穷的露珠叮当作响,是无数的露珠与他交换着眼神。我清贫的父亲也有无限富足的时刻。此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王和富豪,清早起来,一睁开眼睛就收获这么多的露珠。

       钢筋和水泥浇铸着现代人的生活,也浇铸着大地,甚至浇铸着人心。城市铺张到哪里,钢筋和水泥就浇铸到哪里。哨兵一样规整划一的行道树,礼仪小姐一样矫揉造作的公园花木,生日点心一样被量身定做的街道草坪﹣﹣这些大自然的标本,草木世界的散兵游勇,只能零星地为城市勾兑极有限的几滴露水。露珠,这种透明、纯真,体现童心和本然、体现早晨和初恋的清洁事物,已难得一见了,鸟语、苔藓、生灵、原生态草木、土地墒情氤氲的雾岚地气也渐渐远去。

       就在明天,我要回一趟故乡,那里的夜晚和早晨,那里的山水草木间,那里的人心里,那里的乡风民俗里,也许,还保存着古时候的露珠和童年的露珠,还保存着父亲传下来的露珠。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13日15版,有删减)

(1)请围绕“露珠”,用简洁的语言将内容补充完整。

上苍分配露珠①  ﹣﹣②  ﹣﹣③  ﹣﹣追寻远去的露珠

(2)本文情意丰沛、文字精纯。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任选一句作答。

①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品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这个句子想象奇特,又合乎情理,请作品析。)

(3)作者选取“露珠”这一事物来阐发情思,有何作用?

(4)李汉荣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的文字只是追忆逝去的时光,只是怀念一种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本文中“不该丢失的价值和诗意”是指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来源: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描写方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