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犁尖上的往事
在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铧、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好日子,好日子呀。"
当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大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缝着有点歪斜的眼,端详着他的犁。犁默然无语,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射。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
转眼谷雨,阳雀子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 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田里,犁滑行自如,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
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红灯笼。太阳暖洋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父亲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
农谚说:"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
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特的农事与风景。
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大摞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地道的含山方言,立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陆陆续续地拎着或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哐当一声扔在地上。一群含山佬麻利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风……很快,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哧哧"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哧"一声淬火,一股白烟袅袅腾空。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哐当、哐当"地响着,随优哉游哉的汉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
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故乡自古便有崇尚耕读传家的遗风,这样写开门见山,易于进入回忆情境。
B.文章描写父亲对犁的态度,实际上代表了农人对农耕工具的态度和对土地的深情。
C.文章中两处描写犁"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虽寥寥几笔,但意味深长。
D.现在的机械化农业不需要使用犁这样的传统农具,对此作者有着深深的遗憾。
(2)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文中的农事活动,请完成下面的"助读小卡片"。
农耕时节 |
农事活动 |
① |
擦拭、敲打犁 |
谷雨时节 |
② |
③ |
④ |
冬天 |
新铸犁头 |
(3)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4)作者对"铸犁头"作了浓墨重彩描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1)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2)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3)"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顾家啊。" 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 的光。
(4)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德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 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烧迷人了。
(5)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6)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7)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8)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厖"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9)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10)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11)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11期,有删改)
(1)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品味第三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3)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
(4)文章以《那盏叫父亲的灯》为题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书笺小祭
夏坚勇
①好久不写信了。
②写信是一种享受,铺开信纸,听笔尖沙沙地低吟浅唱,恰如红泥火炉,清茗对坐;或漫步林间,半日悠游。写到得意处,忍不住回读一遍,想象着对方看信时会意的神态。此中快慰,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
③写最后一封信是在什么时候呢?大约是那个暮春的下午吧。我坐在阳台上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春阳日暖,空气中浮动着游丝般的飞絮;市声浮躁,阳台内升腾着暄气和燠热。所有这些,都化成了一种可以称为情调的东西,在信笺上浸润渲染。写这样的信会有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可电话铃响了,遥远而亲切的声音恰恰来自收信的那一位,欣喜之后是简明扼要的回答,然后互道"再见"。
④信,自然是不用寄了。因为说到底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着电话,我一阵黯然。
⑤电话现在是越来越普及了,而且还在轰轰烈烈地普及下去,它的触角几乎无所不在。于是,我常常会想起信装的温馨。
⑥十年前,我在北京进修时,接到一封朋友来信,信中内容早已淡如烟云,但最后两句话至今难忘:"你走以后,这里越发冷寂,只有园子里的杏花开了几朵,其他一切依然。"北京城正瑟缩在料峭寒气之中,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煦却充盈了我的情怀。
⑦到了秋天,在窗外萧萧的落叶声中给家中写信,随手便流出这样的句子:"秋风渭水,落叶长安。天气越来越冷了,总念着你和孩子。"妻后来告诉我,她读到这些时,在灯下流泪了。
⑧有时会呆想,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半个多世纪,我们今天将不会看到鲁迅和许广平在《两地书》中鲜为人知的倾述,也不会听到巴金和萧珊在《家书》中深情蕴藉的低语,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缺憾!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几十个世纪,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黯然失色,这里会缺失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传唱千古的杰作是他在中秋之夜写给弟弟子由的;会缺失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因为这首诗的标题是"沙丘城下寄杜甫";也会缺失白居易那首长达一百韵、一千字的《代书诗》,那是他在苏州刺史任上,代替书信寄给任越州刺史的好友元稹的。在苏州和越州之间的官道上,驿马扬蹄疾驰,负载着挚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也负载着华夏历史上一幅流韵久远的文化景观。
⑨这样的场景,因为电话铺天盖地而来,慢慢看不到了。人们都在为方兴未艾的电话热而欢呼,谁也没有想过这种欢呼背后的代价。电话方便,快捷,伸手可及,可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误解。从根本上讲,电话是一种快速回撞式的语言系统,它是体育运动中的壁球;而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展也更为宽厚的人类情感,它是______。
⑩又要说到陈年旧事了。我在北京学习结束前,给家中写了一封信,告诉回去的日期和车次。可直到快要离京时,我还没买到车票,再写信是来不及了。上苍有眼,最后关头我终于上了车。二十多个小时,没有座位,没有水喝,极度困顿中,支撑我意志的就是妻在前方车站深情远眺的身影。晚间十点,从车窗里看到妻孤单的身影,一路的疲惫早已风流云散,赶紧冲出车门,挽起妻温热的手,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走出一路久别重逢的浪漫。
⑪后来妻责怪我,买不到车票,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更正呢?我说偏是这样好,有意思。
1993年初春
(选自《唐朝的驿站》,有删改)
(1)作者在第⑤段说,他"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这"信笺的温馨"具体指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
(2)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⑨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比喻句,并对这个比喻句进行简要赏析。
(3)文章不要最后两段,读来依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围绕"信",作者追忆了多件与之相关的往事,文章题目可否改为"书笺小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少年的涅槃
陈义怀
涂干西蹑手蹑脚下了床,踮起脚尖走到墙边取下遮掩在斗篷后面的包袱挎到肩上,然后移到门后一点点摇动着拉开门栓。牛圈里父亲高低起伏的鼾声中夹杂着牛的反刍和喷鼻声,他掏出一张揉得有些皱巴的纸,想把"父亲大人亲启"几个字抹平顺些。泪水忽地涌出来,他扯起衣袖抹了一把,把纸片从牛圈门缝中塞了进去,决然转身走了。
打涂于西记事起,一天到晚总有干不完的活。父亲说穷人兴家只有八个字: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父亲的节约到了可笑甚至可悲的地步:煤油灯的灯芯挑到最短,燃一粒黄豆大的光;碗里的饭是一颗不能剩的,掉到地上的也要捡起来吃了。父亲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涂干西。可涂干西隐约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要活出另一个样子。一不听话,父亲就收拾他,武器五花八门。涂干西眼里,父亲吝啬、刻薄、蛮不讲理,如一座山横在他渐渐长大的心上,像一只老虎拦住他的去路。一个日益强烈的念头攫住了他:要跨越父亲这座山。有时也有些可怕的想法掠过:夺过父亲手里的棍子,然后狠狠地……等他睡着时,抓起烟管劈头盖脸地……要不,他牵牛时,在前面突然挥动一块红布……当然,这只是孩子一时愤激的思绪,从没付诸实施。昨天父子间那场惊动了全村的冲突,使十五岁的涂干西下决心要去走自己的路。他要去县城找活干,哪怕做苦力也行。
秋日的太阳还有几分热力。一个瘦小的妇女正埋头捡拾地里的落穗,那身影和总在父亲的拳头棍棒下护着他的母亲有几分相似。他眼里一热,手中的棍子在地上狠狠地点点戳戳。还是回去吧,认个错,委曲求全……不行,连这点狠心都没有还能成什么事?他抬脚踢飞一块石子,惊得路边林子里一群鸟雀尖叫着扑棱棱飞向天空。
天很暗了,涂干西心里阵阵发麻。划燃随身带着的火柴,跳动的火苗中,隐约可见坡地上散着几根白骨。他一声尖叫,一个箭步跳下坡坎,重重摔在地上。四周树叶摇响,像在齐声嘲笑。涂干西又气又恼,手里的棍子狠狠在地上戳了戳。宣战似的说,老子今天就睡这儿了!结果这晚涂干西睡得出奇地好。他陡然明白了,没有杂念和恐惧,就什么也不怕了。
重新上路的涂干西像刚蜕了皮的蛇,焕然一新,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第二天在期待和兴奋中很快过去,星星点点的雨滴开始落下,涂干西有些着急,他意识到自己走错路了。雨越来越密,间杂着隐隐的雷声。涂干西只得抓着崖畔垂下的一段蛇藤爬到了山腰的一处洞穴,刚安顿下,他就闻到了一股骚臭味,地上还有爪印和干结的粪便。这是闯到谁家里来了啊,他有些犹豫。可雨瞬间就大了,雷也越来越近。涂干西心里一横,就这了!
半夜,一阵凄厉的嚎叫越来越近,猛然睁开眼,黑暗中两双绿幽幽的眼睛逼视着他。涂干西毛发直竖,顺手抓起棍子,身死死抵住岩壁。两个家伙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朝他扑来,涂干西下意识把棍子横着一挡,一只家伙前爪就搭在棍子上,涂干西全力甩推,那家伙跌撞在岩壁上发出一声哀嚎。涂干西感觉有什么东西嵌进了腿里,一只脚猛踹出去,抡起棍子一阵猛击,另一只哀哀呻吟着倒在地上。他迅速抓起一块石头朝先前那只砸下去,一声惨叫后,洞穴里只回响着涂干西扑通扑通的心跳。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借着月光,他看见两头还未成年的狼横躺在地上。
涂干西扯了一绺布条缠在腿上,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出了洞穴。 山风吹起他浓密的头发,他的脸庞已开始呈现青年的模样了。这会儿他有些想家了,甚至不怎么怨恨父亲了。可家的方向已分辨不清,城里的路也找不到。他不丧气,也不后悔,内心有一种莫名的东西正恣意生长,丰盈着他扩展着他。
晌午,一粒黑点从山脚下慢慢爬上来,原来是走村串户的一个卖货老头儿。了解情况后,老头儿从担子里掏了一包药粉给涂干西敷腿上的伤。涂干西问,到县城还有多远?还有四五十里地呢。走了两三天,我还没有走出十里路啊,我感觉自己走了好远呢!涂干西看着头发苍白的老头儿,突然想到父亲,他的鼻子一阵酸楚。娃儿,你不止走了十里啊!我一辈子也没有走你这么远的路呢!涂干西感觉老头儿的手和声音都在轻微地抖动着。
回到家时,涂干西觉得似乎一下子过去了十年八年。爹正在给牛喂草料,听到动静转过身来,手里的一抱草滑落到地上。才两三天,爹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以前那个凶悍凌厉的父亲消失了,他的眼睛红通通的,满是哀伤。涂干西突然单膝跪地,爹,孩子错了!他看着父亲,就像看着一个老去的孩子。那一刻,他清晰地感到自己已跨越了父亲这座山。
(选自2021.2.27《西安晚报》,有删改)
(1)"我一辈子也没有走你这么远的路呢!"卖货老头儿所说的"路"指的是什么?"这么远的路"又是什么意思?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重新上路的涂干西像刚蜕了皮的蛇,焕然一新,感觉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涂于西"蜕"去了什么?变成了另一个怎样的人?)
②山风吹起他浓密的头发,他的脸庞已开始呈现青年的模样了。("青年的模样"是成熟了的涂干西表现出的什么"模样"?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3)文章多次写到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假如涂干西与《孤独之旅》的主人公杜小康被邀请参加励志节目《开讲啦》,共同围绕"磨难"这个话题给青少年"开讲"。请你帮助他们确立一个观点。
(5)文末涂干西说,"爹,孩子错了!"读者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意识到自己之前对父亲的认识有误。第二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认识到自己离家出走的行为不对。第三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明白了自己原先对生活的理解有偏差。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家乡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穿过柳树林,歌声越来越近,透过斑驳的树影,一位白发老妇人的背影伫立蒲河岸边。身旁轮椅上坐着一位头戴钢盔的老汉,在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什么。
这是军转干部李子树去马家村当村书记第一天。他小时候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这里也算是他的家乡。
第二天一大早,歌声又流进李子树的耳朵,许是沾了晨露,稍有些清灵。"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李子树为一探究竟,就循着歌声走向蒲河岸,躲在一棵柳树后观察着。老妇人穿着一身褪色的旧军装,专注地唱着。坐在轮椅上的老汉,头上戴着钢盔,身上也披着一件褪色的旧军装,似乎在伴奏。他们的背影与风中摇曳着的柳枝、蒲草相映衬,宛如一幅苍凉的油画。
老妇人的歌声一停,老汉就像是被按了关闭键,顿时打了蔫儿,脑袋一歪睡着了。
老妇人打起精神,看着面无表情打着瞌睡的老汉,轻轻起身,挺挺有些伸不直的腰板,啊啊地清清嗓子。老汉如听到冲锋号一样,顿时在轮椅上也挺了挺腰,正了正头上的钢盔,右手拿一个小木棍,叮叮当当地敲起胸前摆着的物件,她的歌声再次响起。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几句重复的歌词下来,老汉一直面带微笑,老妇人似乎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喜悦地拍拍轮椅上的他,大声地说:"报告马连长,我们打退了敌人的又一次进攻,上甘岭属于我们的。"老汉两只胳膊高高举起挥动着,一只袖管空着半截。
李子树微笑着走了过去,刚想打个招呼,老汉像被电击了一样,叽里呱啦地狂叫,老妇人像安慰孩子一样,拍拍他的肩,理都没理李子树,推着轮椅叮叮当当地走了。
李子树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地在村里忙碌着,但每天都会去蒲河边探望两位老人。一周后,李子树渐渐地与两位老人熟络起来。
老妇人知道了李子树是村干部,曾在部队当过连长,为建设新农村放弃大城市,自愿回家乡工作,就热情地邀请他到家来坐坐。
几天后,李子树来到老妇人家,他推开东屋的门,一下子怔住了。
一台老式电视机正播放着电影《上甘岭》,一面墙上挂着武装带,五星红旗上镶嵌着数枚军功章,炕上的老柜子、行军被……觉得走进了陈列馆,又像是一个防空洞。
老妇人正唱着:一条大河……老汉头戴钢盔,右手拿着木棍,随着歌曲欢快地敲着面前的锅碗瓢盆,边敲边唱,直到电视机中的五星红旗飘扬在阵地上。老妇人的歌声停了,老汉的笑容也凝固了。
老妇人这才发现李子树,赶紧让进屋里坐,倒了一碗水递给他,她坐在李子树对面聊了起来。"她和他是在抗美援朝中认识的,在一次美军飞机轰炸时,他为了救正在巷道里演唱的她,丢了一只胳膊。"
老妇人接着说:"他是在八十岁那年忽然失忆的,他明白时嚷着要回老家,这不就从城里搬回来了。"她说这些时,脸上一直挂着笑。
老妇人喝了口水继续说:"我是朝鲜人,志愿军回国时,我就和他一起回到中国。他一直就喜欢看电影《上甘岭》,喜欢听里面的歌曲,就让儿孙们给录下来了,可以反复地播放。"他似乎听懂了老妇人对李子树说的话,指着电视哇哇叫。老妇人抹了抹脸,又拍了拍老汉的肩。
原来,这老人家是一级战斗英雄,马家村人,名叫马天亮。
李子树留下电话号码,反复嘱咐老妇人,有事去找他,才告辞。一路上,老妇人的歌声仍在耳边缭绕。
岁月染白了老妇人的秀发,她看见电视里的家乡,鸭绿江对岸那熟悉又陌生的样子,泪水也模糊了视线。
(作者:京格格;选自《小说月刊》。有改编)
在班级组织的"小说故事会"上,主持人向大家推荐了小说《家乡》。
(1)小说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们围绕"双线结构的好处"展开讨论。请参与讨论并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不少于50字)
(2)本次"小说故事会"专题赏析环节,你将代表小组发言。请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表达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为发言做准备。
写作提示:①结合文章内容;②不少于100字。
现代文阅读。
莽昆仑
墨村
① 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中士不管,似乎听得见自己周身血液撞击管壁的声音。
②中士抱紧枪,裹紧大衣,顺石阶路往下走。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
③一排石头砌成的营房在山坡背风处,包括中士在内,驻守着八九个兵。中士顺石阶路一级级往下走,岗楼便被扔在了脊背上。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咬碎了。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
④中士走近石头房,跺跺脚,抬手推了一下门,结了冰的木门闪开一条缝。
⑤巡逻归来的兵们正围在火炉边取暖, 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这一切,被走出厨房的军士长看个真切,"嗤"地笑出了声,"又不是新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
⑥军士长望着中士又望望大家,他们的脸都一模一样,长期的高原生活,被强烈的紫外线亲吻得黑红干燥,飞翘的死皮一揭,便蹦出一条红白的鲜嫩肉色,极像画家即兴的一个飞笔。军士长说:"别忘了,咱是军人。"
⑦去年开山时,一名画报记者从北京来,人上了哨卡,可就是瘫在床上,脸如黄纸。中士用土法给记者治高原反应,在他太阳穴、人中穴等处,耐心地一下一下按压,一口一口喂罐头汁。中士说:"初来乍到,都这样。"记者感动:"我来半天,就成这副熊样。"中士说:"习惯了。""你们太不简单了,我要把你们全都拍下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
⑧记者咬着苍白的嘴唇,手握相机,挣扎着硬是滚下床。站不住,就跪在地上,边流泪边给中士他们一张接一张地拍照,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
⑨中士用嘴吮吮手掌虎口,避开军士长的眼,抬头望向屋顶。
⑩屋顶上,团团重重叠叠的图案,浑圆,发黄--这归功于长期的烟熏。抽象的图案曲里拐弯,中士很自然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
⑪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⑫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
⑬军士长进了厨房,接连端出几种罐头菜肴,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是刘根同志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刘根同志生日快乐!"
⑭"嗯?啊!"中士胸口一热,泪水夺眶而出,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这是几个月前我女朋友来的信,说我的邻居们出外打拼,一个个家里都盖起了小洋楼,我要再不早点退伍回去,什么都耽误了。"
⑮军士长沉默半晌,猛然抓起桌上的暖水壶,依次倒满一排空碗:"喝!"七八只碗无声高举,"咣"地一声,几线水珠溅起来,落在火炭上,腾起一股裹了灰末的水蒸气……
⑯火炉里焦炭没劲了,屋内已冷。军士长撮起几块焦炭投进去,一缕蓝烟飘起来,又用火钳在火炉里搅了搅,"叭叭"炸起几串火星,溅在了大家的身上、帽子上。
⑰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
⑱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
(1)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士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请阅读全文后填空。
决定退伍→① →②
(2)赏析句子。
①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
这句话属于 描写,作用是 。
②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⑦⑧属于 ,其作用是 。
(4)文章"莽昆仑"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在教丁香树开花
刘继荣
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午后的阳光暖得像春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糕点刚出炉的香,仿佛每个人都幸福。
②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煞是热闹。此时,顾客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打算挖掉重栽,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60岁了,又不是6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一个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冲我喊叫。这时,有位中年人边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像是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继续解释,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3岁。
⑤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19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交车等基本技能,希望再过19年,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或失业,结婚或独身。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19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还有他们共同积攒起来的点点滴滴的勇气与人生。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
⑧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 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枝ㄚ,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⑩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解除,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
⑪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
⑫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
⑬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1)文章题目中"丁香树开花"有哪些含义?
(2)第⑨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男孩 、 、 的情绪。
(3)纵观全文,父亲用哪些方式帮助儿子成为"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
(4)综观全文,"我"与周围人的关系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5)结合全文,解释第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听秋
乔洪涛
①一朵牵牛花把它看到的秘密告诉了另一朵牵牛花,另一朵再把它传给另一朵。一个晚上的工夫,满面篱墙上的牵牛花都绽放了,把那一个个粉嘟嘟的小喇叭挂在了肩膀上。早晨的阳光才刚刚变得薄薄的,凉凉的,它们就感知到了。篱笆花架下的那两棵细瘦如美人的秋草,已成淡黄,渐落风尘,却正有了徐娘半老的风韵,在牵牛花的映衬下,一点不来得含糊,也不来得潦草。她们早听到了牵牛花在夜晚的窃窃私语,她们知道那个秘密。高高在架上的牵牛花已经把喇叭举上了头顶,它们就要向整个村庄宣布:秋天来了。
②哦,秋天来了。我直起腰,把耳朵听向四野:我听见空气慢慢变凉的声音,那细微的凉丝丝的气丝儿慢慢变薄,变淡,夏日空气里的溽热和潮湿已经悄悄溜走,天空越来越远,越来越蓝;我听见田野里的庄稼和野草慢慢变黄的声音,一只蝴蝶飞起又飞落,一只蚂蚱在微黄的草叶上有力地弹跳,还有那弹琴鸣唱的蟋蟀,把忧伤的爱情的曲子弹拨得让人心碎;我听见屋檐上那只麻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它把早晨的第一缕温和的阳光叼起,藏进窝内,它灵动的小眼睛眨来眨去;我听见院子里墙角的那几棵野菊花把细碎而热烈的橘黄的花朵擎开,它们在绿叶中细密如星星,拥拥挤挤开得热闹。-- 我听见,我都听见了,我站在院子里,听见秋色渐浓,听见秋香渐浓,听见--秋意渐浓了。
③我还要去看一看田野里的那些生灵们,它们听见秋天的脚步了吗?我要告诉它们,秋天来了,让它们做好过冬的准备--我要向我在庄稼地里喂养的蚂蚱做一个告别,那些春天从泥土里钻出来在我的田园里蹦跳了许多时日的蚂蚱,我从未驱赶过它们,它们陪伴我的庄稼度过了整整一个春天和一个夏天,我得赶快告诉它们,秋天就要来了,我要向它们道谢;我要向豆地中间的那一家小田鼠表达我的问候,我知道,夏天里它们一家生了四个可爱的毛茸茸的孩子,我曾经查阅《诗经》为它们取下了四个可爱的名字,那时候我没好意思惊动它们,现在到了秋天了,我要去看看它们是否准备好了过冬的粮食,它们既然能够把家安在我的豆地中,它们就是我的客人,我得去看看它们的粮仓,否则,一个冬天我都会睡不踏实;我还要去告诉那只失恋的蟋蟀,我记得上次来田园的时候,坐在地头上休息,它提一把吉他不停地在我身边弹唱,弹唱一首失恋的曲子,这年轻英俊的小伙,我多么害怕它陷进爱情的泥淖里不能自拔,我要邀请它到我的家中来,那里会有一个温暖的冬天让它疗伤;我还要找找那只灰褐色的野兔,如果能找到它,我要向它郑重道歉,因为夏天的时候我曾经带着狗追撵过它,现在想来我那时候的举动多么可笑;我还要向我田园的泥土表达我的谢意,它养育了供我食用的粮食,带给我丰满的肉体和滚烫的激情,让我拥有悲悯万物的情怀和仰望万物的思想。我要告诉它们,秋天来了,你们又让我收获了许多。
④听一听,停下手中的活计,听一听这秋吧。这是一个生命的仓库,这是一个声音的仓库!这里有芦苇变黄,秋果落地的萧瑟的声音,也有野菊花开放的声音,那些细密的花朵蓬勃而热烈,这里更有虫子们生命更迭的声响!那衰落绝不是死亡,而是更迭;那腐朽绝不是结束,而是孕育。你可以听见生命的伟大,可以听见历史的浩渺,也可以听见岁月脚步的蛩音。
⑤还有那秋天的月亮,它挂在乡村的树梢上,像一枚上苍盖上的邮戳,又像天使闪亮的眼睛,纯洁得让人心疼。这枚时而新芽,时而满弓,时而淡绿,时而浅蓝的月亮呀,用它纯净的颜色,天真的姿态,牵引着我,在尘世的喧嚣嘈杂中,给我一条通往耳朵,通往诗心,通往家园的路。
⑥把沉睡的耳朵喊醒,把沉睡的心灵喊醒,听一听这秋的生命之美吧!这潦草而妩媚的秋色里,有月亮的呢喃,也有花朵的情话,更有虫子们生命不息的绝响。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段末说"我听见,我都听见了",请结合本段简要概括"我"分别听到了哪些声音。
(2)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去看一看"田野里的那些生灵们"?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3)严文井在《永久的生命》中写道:"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请从选文中找到与该句含意相近的句子并写下来。
(4)文章第⑤段描写的月亮非常独特,读后你有何感受?请结合文意加以简述。(50字以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稠李子花,稠李子果
朱明东
①树叶黄,野果香,秋色映山梁。一串串豆粒般大小的黑果挂在树上。
②大兴安岭秋果并不多,稠李子算是一类。初到大兴安岭,家里的菜园子就栽着几棵稠李子树。它们其貌不扬,到了晚春,枝丫上才渐渐绽出白色的小花,一朵朵,一簇簇,散发出阵阵馨香。母亲问邻居大姐,这是啥花?邻居大姐说,树叫稠李子树,花就叫稠李子花,还结果呢,那果就是稠李子。
③一点一点,一粒一粒,稠李子树悄然出果,没几天,嫩嫩的幼果挂满了枝枝丫丫。可长着长着它就不长了。不长也就罢了,它却变黑了。结的那果还不如山里红大,样子也不比山丁子美。我跑到菜园子里摘了一颗放到嘴里。哎呀,可真涩。
④望着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我心里长出一片不开心的草。我缠着父亲栽几棵樱桃树、沙果树或者杏树。父亲说:"没熟的果子咋能不涩?大兴安岭气温低,不是啥树都能活。"父亲缓缓坐到炕沿上,用火柴点了一支旱烟,深吸了一口后,为我讲起一个故事。刚开发大兴安岭时,正是数九寒天,岭上岭下到处飞雪。别说行走,就是想找条路都难。可铁道兵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爬冰卧雪,战天斗地,硬是在莽莽群岭中建出一条壮美的铁路。那时候,铁道兵们生活很艰苦,稠李子就成了他们打牙祭的主要秋果。正值稠李子熟时,呼玛河两岸结满了又黑又亮的稠李子,可上游却发起大水来。一时间,洪水滔滔而下,将岸边建桥用的木材都卷进了河里。为了挽救国家财产,几名铁道兵乘船打捞木材。行至河中,船不幸被激流打翻。岸上的副班长付铁虎见状,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呼玛河中,在把一名战友救上岸后,又毅然向河中奋力游去。怎奈水流湍急,一个浪头过后,付铁虎就不见了踪影,最后战友们在下游找到付铁虎的遗体……
⑤父亲眼睛湿润了,我则抽泣起来。父亲告诉我,要在大兴安岭扎下根活下去,光好看不行,还要耐寒有毅力,这样才会茁壮成长。到了秋天,稠李子熟了,它就会变甜。我默默倾听,父亲娓娓叙说。付铁虎牺牲后,铁道兵们在营地附近栽了一排稠李子树。第二年春,这排稠李子树都开满了像雪一样白的花,离它们很远就能闻到馥郁的香。到了秋天,稠李子树叶黄了,每棵树的枝丫上挂满又黑又亮的果。
⑥能在大兴安岭生长的树,都是坚强的树。寒冷的日子,稠李子树忍寒受苦,任风雪肆虐,依然坚定生长。 春风越岭,稠李子树绽放容颜,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风吹,它落花;雨落,它结果。当秋光洒满大兴安岭,稠李子不仅黑得明亮,也甜得醉人,颗颗吹弹可破。
⑦雨后出彩虹,北山公园越发清新。沿着林荫小道,我拾阶而上。静穆中,我发现北山公园除了郁郁葱葱的樟子松、落叶松等树外,还生长着一棵棵稠李子树。稠李子低调而随和,不显山不露水,平凡而朴素。山林中,河岸边,它都不独揽秀丽。它适应了大兴安岭这片土地,早已将自己的根坚实地扎了下去。
⑧稠李子本属落叶乔木,学名达乌里鼠李果,有药用功效。稠李子清热解毒,止咳祛痰。那年,母亲牙痛。邻家大姐告诉母亲,用温酒泡稠李子喝能止疼,一试,牙果然不疼了。打那以后,母亲每年秋天都要采一些稠李子,晾晒成干放入玻璃罐里以备药用。
⑨那年,我在湖北工作。母亲给我打电话:"想不想吃稠李子?要是想,妈给你邮点儿去。"我脑子里一下子涌出那圆溜溜黑乎乎的豆豆来。我连说:"妈,您可别邮了,怪难看的,还让人笑话。"放下电话后我才反应过来。母亲哪是要给我寄稠李子,分明是提醒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大兴安岭,别忘在大兴安岭的爹和娘。殷殷切切,我终于在父母的召唤中,决定回到这片哺育过自己的土地。湖北朋友问,好好的为何要调回去?我笑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兴安岭的稠李子怎能离开脚下的山和岭啊。
⑩这些年,小城没少栽植稠李子树。稠李子树生命顽强,栽了就活。稠李子熟了,不需入山入岭就可随处相遇。与妻子在甘河公园散步,正走着,妻子用手指道:"瞧,稠李子!"路旁果真有一棵高大的稠李子树。 它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高大许多,那上面结的果也比原来的黑,比原来的亮……
(选自2020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1)作者笔下的"稠李子"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文章题为"稠李子花,稠李子果",为什么要写铁道兵的故事?谈谈你的理解。
(3)根据要求,结合上下文回答问题。
①春风越岭,稠李子树绽放容颜,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赏析句子)
②它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高大许多,那上面结的果也比原来的黑,比原来的亮……(体会句子的含意)
(4)有人认为文章第⑧自然段可以删掉,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
一路相伴
王保忠
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父亲刚刚把筹到的粮食挑回家,外面就传来了"嗵嗵嗵"的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区上的通讯员,父亲知道他肯定有急事,忙拉他进屋说话。对方从怀里掏出一纸信笺,说道:"区长让你务必在三天内把军粮送到临川去。"说罢匆匆去了。
插上门,父亲又把信看了一遍,半天不吭声。
"临川多远呀,插上翅膀,三天也飞不去。"我娘在一旁说。
"你话咋这么多?"父亲瞪了她一眼,"这是给咱抗日政府送粮呢。"
我娘便不再吱声,张罗着端饭,一锅玉米面糊糊,一碟咸菜。父亲盛了一碗,太稀,用筷子捞稠的东西,没夹起,是映在碗里的鼻子。他抬眼看我娘,"存粮不多了?"我娘叹口气,"还能将就几天吧。"父亲迟疑了一下,"你抽空回趟娘家,看能不能再挪借点。"我娘背过身去,良久无语,再转过来时,眼睛早潮湿了。父亲看着我娘,"挺过这个冬天就好了。"稀里哗啦喝了两碗,便要出门。
"又出去?"我娘问。
"开个会,议议明天谁去。"父亲淡淡地说。
我娘追出几步,"让九孩去吧,他比你身子骨壮。"
一直到大半夜,父亲才回来。我娘从被窝里探出头,"九孩答应去了?"
"想想还是我去吧。"父亲瓮声瓮气地说,"灾年筹这点粮不容易,别人去了我心里不踏实。"
醒来时,天都蒙蒙亮了。
一股香味从灶间散出来。父亲走了进去,见我娘在忙着烙玉米面饼子,不由一愣,"你倒舍得?"
我娘剜了他一眼,将烙好的两个饼子用麻纸一包,塞进了他怀里。
父亲挑着粮离开了村庄。
上路没多久,空中飘起了雪花沟沟峁峁都白了。
那边有棵歪脖树,树下堆着个坟丘,此时戴了顶白帽子。是赵明的坟。赵明是村中第一任"抗日村长",那年村里闹饥荒,赵明偷偷倒卖了一担军粮,被边区政府处决了。开公审大会那天,沟谷里人山人海。父亲当时是民兵连长,负责维持秩序,就立在赵明身边。那人朝他这边看了一眼,嘴唇翕动着,似乎想说什么,终于什么也没说。那年赵明才32岁。
父亲的目光在坟丘上停留了一会儿,仿佛又看到了赵明笑眯眯的样子。赵明爱说笑,一笑就露出白白的牙齿,还喜欢唱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唱得很带劲,很好听。
父亲心里说,"你先歇缓吧,等我回来再看你。"
他继续赶路。
去临川有二百公里的路程。
走了半天,饥饿袭来。父亲舍不得吃掉这两个饼子,他需要它们紧贴肺腑、心窝。此时,它们对他来说,已不仅仅是食物了,更是一个念头,一种安慰和支撑。
雪片子越来越急,越来越大,蝙蝠似的飞舞着。
下一个坡梁时,父亲也不知滑倒了多少次,可他不敢停留,爬起来,挑着担子继续往前走。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父亲听到有人在他耳畔唱起来。
眼前不由滑过了赵明的身影,"你跟着也好,跟着也好。"
天黑下来时,父亲进了一个村庄。
父亲把挑子放到一户人家的门楼下,拍了拍身上的雪,手自然而然探向了怀里时。他发现那两个饼子已经不知丢哪里了。
父亲浑身一激灵,心说得找个歇息的地方了,不然,饿不死也会给冻死。他迟疑着敲了敲身后那扇门,半天,有人隔着门板问他干什么。父亲一说事,对方也不吭声,脚步声腾腾腾远了。挨着又走了几家,同样吃了闭门羹。转了半天,总算找到一处破庙。庙里黑漆漆的,父亲划了根火柴,发现墙角有一堆玉米秸秆,便抽了几根点着。有了火,父亲心里亮堂了许多。他伸出手烤了一会儿,蓦地记起了什么,在秸秆堆里翻找起来。可是,他把那些秸秆一根根摸过了,也没摸到一根棒子。他蹲在那里,恨不得将秸秆都嚼了。
这时,他的视线被什么晃了一下,是一颗金黄的玉米粒!
父亲霍地跳起来,将那堆秸秆抱到一边,发现腾出的地方有几十粒玉米。"我的天呐!"他差点没蹦起来。他弯下腰,迫不及待地将它们一粒一粒拣起。扁担上缠着一节铁丝,他解下来,又把它们一粒一粒串起,然后,他把玉米串拿到火上烤。渐渐地,玉米粒变了颜色,发出"噗噗"的爆裂声,每响一下,父亲的心也跟着响一下,浑身的每个毛孔似乎都张大了嘴,贪婪地呼吸着玉米粒散出的芳香。他吃得很小心,隔一会儿扔进嘴里一颗,又隔一会儿再扔进一颗,他嚼得很慢很慢,仿佛时间拉得越长,吃下的东西越多。嚼完最后一颗,他觉得有些口渴,跑到庙外捧了一捧雪,几口吞了下去。
在火堆前蹲了一夜,没等天亮,父亲就又动身了。
因为没休息好,父亲走起来,感到头重脚轻,似乎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走了大半天,总算来到一个热闹的集镇。
看着集镇上的各种吃的。父亲咽了口唾沫,指着笼屉说,"没带钱,能不能先借我两个?"
"你挑着粮,倒跟我要?"老头哼了一声,端着笼屉进了屋里。
到后来,父亲总算从一个开杂货铺的婆婆那里讨了一个窝头,半碗稀饭。婆婆摇摇头说,"没见过你这种人,挑着粮讨饭吃。"父亲也顾不上回答,几口吞了那个窝头,又几口喝了那半碗稀饭。本想再跟她讨半个窝头。这时,赵明又在他耳畔说话了。"别磨蹭了,上路吧。"
父亲浑身一激灵,给婆婆鞠了个躬,挑着担子上路了。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赵明的声音一直跟着他。
傍晚,父亲又到了一个村庄。
这一次,他打消了借宿的念头,直接在村外的破庙住下了。他去村里讨得两个拳头大的山药蛋,不等烤熟就大口吞吃起来。
吃过了,还是感觉饿。他忽然嗅到了玉米的气息。他慢慢直起腰,死死盯着面前的粮袋子,再也移不开了。"你可真是个死人啊,咋不抓一把玉米烤着吃呢。"
"你不能,这可是军粮啊。"有人在他耳畔说。他的手火烫似的缩回来。
父亲被击垮了,手一松,玉米粒"哗"地落进了袋子。
父亲闭上了眼睛,不敢再看粮袋子了,睡意渐渐向他袭来。恍惚中,赵明来了,还是那个样子,笑眯眯的,一笑就露出白白的牙齿。
父亲也笑了,"赵明啊赵明,我知道你一路跟着我。"
"不跟不行啊,我怕你犯错。"赵明说。
"你知道我的品性,不会犯啥大错的。"
"人就怕鬼迷心窍啊,迷住了就会栽跟头。"赵明说着拍了拍我父亲的肩膀。
父亲蓦地醒了。这一醒再睡不着了,又往火堆里添了几根柴,烤了烤,挑起担子摸黑上了路。
半下午时,临川县城已在眼前。
父亲刚要进城,竟然遇到区上的通讯员。父亲不由眼一亮,"你咋来了?"
"抗日政府转移了,区长让我通知你回村待命。"
"你有没有搞错?"父亲咆哮。
"王村长,你还是回吧,这是命令。"
父亲盯着他问,"县政府往哪里走了?"
"有可能去了顿村。"通讯员说。
父亲看了他一眼,挑起挑子,匆匆地奔着顿村去了。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父亲耳畔又响起了赵明的歌声。
据我父亲讲,等他到了顿村,有人告诉他县政府刚刚迁走。后来的事就艰难多了,他一边乞讨一边寻找,从冬天一直找到春天,又从春天找到夏天,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完成了任务。等他挑着一副空挑子回到村里时,已是1945年10月,抗日战争早打完了。那天路过赵明的坟丘,他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在那里一直坐了很久。
"你这死鬼啊,伴了我一路,也该歇歇了。"他对那座坟丘说。
后来父亲站起身时,发现对面添了一座新坟,碑上刻着"抗日村长×××之墓"。那正是他的名字。 他蓦地愣在那里,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
(1)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2)探究小说题目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3)末段画线句子的"泪水"里包含了"父亲"哪些情感?
(4)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作简要评价。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稻谷来到了春天
帕蒂古丽
那一年,稻谷还在地里,大雪就像盗贼一样从南山那边扑过来,抢夺了村庄收割的喜悦。爹爹悔得直跳:"嗨,就在地里多放了一夜,谁知道雪这个贼娃子,会趁村庄睡着的时候,把一地壮壮实实的稻谷全给埋起来了。现在镰刀磨得再利,又有啥用?"
"辛苦了一年的收成,总不能就这样送给雪贼,就是一点一点挖,一捧一捧捧,也要把它收回来。不然,娃娃们挨饿不说,明年的稻种子都有麻烦。"妈妈低头看着隆起的肚子说。
这天,村里的大人孩子全都出动了,扛着铁锹、木锨,推着手推车,带着簸箕、筛子,到雪地里刨稻谷。
雪一尺多厚,要一锹一锹把雪铲成维,再运到稻地外面去。等手推车推出去的雪在稻地四周围起冰雪长城,脚下的稻谷才从雪缝中戳出了一根根尖细的稻芒。就这样,大雪从人们手里抢夺去的宝藏,又被人们抢夺了回来,尽管只抢夺了一部分,至少人们没有完全输给这场大雪。
我们把本来躺在冰床上的稻谷,搬回了家里。
妈妈挺着大肚子,抱了一大捆干树枝在炕洞里点燃了火。爹爹掀开了大炕上所有的苇席和毡子,把六麻袋夹带着冰雪的稻谷全都倒在了大炕上,用木锨摊平。
爹爹把苇席、毡子、褥子,一层层铺在摊开的稻谷和冰雪上,妈妈抱来的干树枝已经堆满了半间屋子。爹爹说:"孩子们,你们拉开被窝,就睡在稻谷上。我和你妈一起把炕烧热。"晚上,睡在炕上,一股凉气从身子底下直往上拔。
"下面火炕烤,上面身子焐,稻谷干得快一点。"爹爹在被窝里说这句话时,牙齿都打着战。
我们在稻谷上睡了一个冬天。我们每天晚上早早就躺在火炕上,用身子去暖那些稻谷。
冬天终于到了尾巴根上的时候,又一个弟弟降生在铺满稻谷的大炕上。
大炕上又多了一个娃娃,家里顿时热闹了很多。我家的门上还挂了一根透着喜气的红布条。爹爹妈妈的脸也像五九过后的天气,渐渐暖和了起来。
"一九二九不是九,三九四九冻死狗,五九娃娃拍手……"村里女孩穿了鲜艳的衣服,扎了漂亮的麻花辫,一边唱一边跳橡皮筋,春天的气息就从她们的童谣、花衣服和头顶的蝴蝶花,弥漫到整个大梁坡。
大梁坡的春天,最先是沿着出去觅食的羊踩出的雪坑走进来的。深深浅浅的羊蹄坑在春风里一行一行变得水汪汪的,厚厚的积雪覆盖的大地从那一个个小坑里重见天日,小小的羊蹄坑从村庄四周越走越远,向着村庄外更远的地方散开去。
【甲】 冰冻了一个漫漫长冬的大地,就像是从羊蹄坑里解开了一粒粒黑色的纽扣,慢慢脱去了捂了一冬的白羊皮袄,一点一点露出了春色。
眼见着路边的杨树返青。河沿的柳树吐出苍绿的芽苞,结冰的渠沟在晴天里变得水汪汪的,春天的味道慢慢地从冰融雪消的田野上升腾起来。
【乙】 清早,布谷的鸣叫从河坝那边飞过来,"布谷、布谷"的声音在窗户上、屋檐上飞来撞去。这声音撞到谁家,谁家就像得着了神谕似的,打开仓房,开始清理农具和闲放了一冬的马车和驴车。
爹爹修整好拉犁锌的绳索,把它套在老牛身上,起早贪黑到稻谷地里犁了三天地,他说,这片地去年吃下了那许多粮食,肥得流油,今年根本不用上肥料了。
我们把稻谷从大炕上扫起来,堆到场院里,爹爹给马套上了石碾子。马拉着石碾子在场院里撒了大半天的欢,那些连着稻秸秆的稻谷,舒服地躺在碾子下面打滚。我们在被爹爹的铁叉叉到了一边的干净的稻秸秆上打滚,就像在铺了新褥子的大炕上打滚。
我们把妈妈扬好了的稻谷,用木锨和簸箕铲进大麻袋里,抬到了车上。爹把驴车赶上了高高的大梁坡,我和弟弟妹妹坐在摞得高高的麻袋上,村庄一下子变得很矮很矮。我们被装满稻种的大麻袋托在半空中,天上软绵绵的云、地上暖洋洋的风,向着我们扑过来。
从坡顶远远地看过去,雪埋掉过的那片稻地,被犁铧翻了个透,油黑油黑的泥土上,拢着淡白的水雾,日头照在雾气上,返出一道道、一圈圈紫蓝色的光晕,像虹一样。弟弟和妹妹跳下高高的麻袋垛子,在翻得松软的泥土上奔跑。爹爹停好了驴车,卸下稻种,坐在新打的田埂上,卷上根烟点着,美美地吸了一口,眯着眼睛看弟妹们在稻地里撒欢。
我问爹爹:"这么大一片稻田,这几麻袋稻种不够播咋办?"
爹爹将了一把密密匝匝的胡茬子,对着稻地盘算:"就是种子播稀点,也得把这块地全都撒上种子。今年雪水足,这地里,播上一颗种子,就能活一棵苗子,说不定去年埋在地里的稻谷也能发芽。再等些日子,这稻地里就长满绿绿的稻秧了。"
【丙】 爹爹说这话的时候,我看见他湿汪汪的眼睛就像是两大块水田,成片成片的绿色稻苗浸在他的眼波里,一下子盖满了整个大梁坡,连大梁坡上刮过的呼啦啦的风,都被爹爹眼睛里的光染绿了……
(选自(天涯》2012年第2期,有删改)
(1)下面是关于文中事件发展脉络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将它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5个字。
① →②村民刨稻谷→③ →④
(2)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首段用"盗贼、扑、抢夺"等词语,突出雪灾来得突然、凶猛以及造成的危害之大,侧面表现灾难面前大梁坡人不服输的精神。 |
B. |
"睡在炕上,一股凉气从身子底下直往上拔""爹爹在被窝里说这句话时,牙齿都打着战",这两处描写突出冬天之冷和救灾之难。 |
C. |
文章写冬末村里小女孩的活动外,还通过羊群觅食、杨柳吐绿、渠沟水汪汪、布谷鸟鸣叫等情景,多角度呈现了大梁坡的春天气息。 |
D. |
作者详细叙写"我"家的救灾情况,又简笔勾勒"村里大人孩子全都出动"的救灾场景,一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有利于文章主旨表达。 |
(3)文中"冬天终于到了尾巴根上的时候,又一个弟弟降生在铺满稻谷的大炕上"这一句,与朱自清《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4)在文中画线的【甲】【乙】【丙】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5)朗读这篇文章时有同学把"稻谷来到了春天"读成"稻谷等到了春天",老师向他指出错误,这个同学说两者意思差不多。你同意该同学的说法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问题。
题字慰英雄
陈忠实
①那是前年深秋时节的一天后晌,朱先生在书院背后的原坡上散步, 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他看见一辆汽车在河川公路上自西向东急驶,搅扇起来的滚滚黄尘骤起四散,汽车开到书院对面时却放缓速度,然后岔开公路驶上朝南通向原根的官道,在滋水河边上停下来,一个人站在河岸上指指点点,另一个脱了鞋袜,挽起裤子涉水过河,沿着通往书院的弯弯小路走上来,朱先生看清他的衣着原是一位军人,便转过身依然瞅着山坡和河川深秋时节的田园景致。这里宁静安谧的田园景致与整个即将沦陷的中国是如此不协调,他怨愤以至蔑视中国的军人,无法理解如此泱泱大国如此庞大的军队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弹丸之地的倭寇?朱先生看见看门的张秀才在书院围墙外的坡田上呼叫他:"你的学生鹿兆海来咧──"朱先生撩起袍襟急步走下坡来。
②走进书房,鹿兆海神情激动地说:"先生,我想请你给我写一张字儿。"
③朱先生轻淡地问:"你大老远儿从城里开上汽车来,就这要一张字儿?"鹿兆海诚挚地说:"是的,是专意儿来的。"朱先生调侃地笑笑:"你不觉得划不着吗?为我的那俩烂字值得吗?"鹿兆海并不觉察朱先生的情绪,还以为是先生素常的伟大谦虚,于是倍加真诚地说:"我马上要出潼关打日本去了,临走只想得到先生一幅墨宝。"朱先生"噢"了一声扬起头来,急不可待地问:"你们开到啥地方去?"鹿兆海说:"中条山。"
④朱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满脸满眼都袒露出自责的赧颜:"兆海,请宽容我的过失。我以为你们在城里闲得无事把玩字画。"鹿兆海连忙站起抚朱先生坐下:"我怎么敢怪先生呢!我们师长听说我要来寻先生,再三叮嘱我,请先生给他也写一幅。他说他要挂到军帐里头……"朱先生的脸颊抽搐着,连连"哦哦哦"地感叹 着,如此受宠若惊的现象在身上还未发生过。朱先生近来常常为自己变化无常的情绪事后懊悔,然而现在又进入一种无法抑制的激昂状态中,似乎从脚心不断激起一股强大的血流和火流,通过膝盖穿过丹田冲击五脏六腑再冲上头顶,双臂也给热烘烘的血流和火流冲撞得颤抖起来,双手颤巍巍地抓住兆海的双肩:"中条山,那可 是潼关的最后一道门扇了!"鹿兆海也激昂起来:"要是守不住中条山,让日本兵进入潼关践踏关中,我就不回来见先生,也无颜见关中父老。"
⑤朱先生滴水入砚亲自研墨,鹿兆海要替朱先生研墨遭到他无声而又坚决的拒绝。朱先生控制不住手劲,把渐渐变浓的墨汁研碾出砚台。朱先生亲自裁纸,裁纸刀在手中啪啪颤着,从笔架上提起毛笔在砚台里蘸墨,手腕和毛笔依然颤抖不止。 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果然不再颤抖,一气连笔写下七个遒劲飞扬的草体大字:砥柱人间是此峰!
⑥朱先生停住笔说:"这是我写的一首七绝中的一句。我刚中举那阵儿年轻气盛,南行回来登临华山诵成的。现在我才明白,我连一根麦秆儿的撑劲都没有,倒是给你的师长用得上。"鹿兆海也情绪波动,泪花涌出。朱先生重新铺就一张横幅,蘸饱墨汁再次毅然落笔:白鹿精魂!
⑦朱先生写完放下毛笔,猛然抬起手咬破中指,在条幅和横幅左下方按盖印章的部位,重重地按上了血印。鹿兆海吃惊地看见朱先生中指上滴滴嗒嗒掉到字画上的血花儿,扑通一声跪下去:"朱先生放心,我一定要拿小日本一桶血赔偿先生……"朱先生怆然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捷报勿忘告先生哦!"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金黄色的野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坡沟间弥漫着馥郁的清香,遍坡漫沟热烈灿烂的菊花掩盖不住肃煞的悲凉。
(2)围绕"题字",选文中朱先生的情绪和行为有哪些变化?
轻淡调侃- -激动题字- -怆然吟诗
(3)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朱先生挽起右臂的袖子,一直捋到肘弯以上,把赤裸的下臂塞进桌下的水桶,久久地浸泡着,冰凉的井中水起到了镇静作用,他用布巾擦擦小臂,旋即提笔。
(4)文中三处提到"中条山",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5)简要分析朱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6)探究两处题字"砥柱人间是此峰""白鹿精魂"的丰富意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种包谷的老人(节选)
何士光
①七月半,落溪坪的人们动手扳包谷。
②刘三老汉的包谷,是队长刘诚喜带了人去帮忙扳的。开始,只去了三个男子汉,以为一次就能担回来。哪知道,在坡上一清点,就连三十个汉子一次也未必能担完。在那包谷林旁边,刘诚喜他们惊愕得好一阵说不出话来。
③消息顿时传开了。这天下午,刘三老汉家的土坡简直像赶场,乡亲们都来帮忙、探望,临近黄昏的时候,包谷全扳回家了,满满的五十七挑。这些包谷晒干簸净之后,不下三千斤。从落溪坪这两年的收成来看,一家五口的收成大抵这样,可是,这却是刘三老汉一个人细心耕种出来的,这就不能不叫人吃惊。
④直到吃夜饭了,女人和娃娃老远地呼喊起来,人们才渐渐地散去。后来,过不了几天,这事也渐渐淡了下来。
⑤可是不久,就在八月开头里的一天,入夜以后,有人慌慌张张地传过话来,说刘三老汉病了,病得很厉害。
⑥不一会,刘三老汉歇息的屋里站满了人。从门槛那儿往屋里探望,油灯的光线静静地抖动着,透出来好些黑色的、一动不动的背影。后来的人进不去了,只好留在外面,留在那间黑暗的、砌着月牙形的灶台的屋子里低声地谈论。往昔的日子那样艰难,他不是一次次地都挺了过来?好容易到了今天,他又收了那么多的包谷,为什么要别大家而去呢?不,不会的!
⑦刘三老汉的灰黑而补缀的帐子给撩起来,掖在枯黄的竹竿做成的床架上,隐隐地现出来蜡染的、蓝底上带着白色菱花的土布被单。他就躺在那儿,头枕在窄小的、长方形的枕头上,合着眼睛。
⑧刘诚喜俯下身呼唤他,也得不到一点回应。他的眼帘垂下来,安详地合着;一点也不像病了,不过是安歇了,仿佛他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可以落心地歇下来,在蓝色的夜里宽余地睡过去。油灯的光亮飘忽着,在他的脸上变幻着光彩和暗影,像一个安详而亲切的睡梦,使他脸上的笑意更恬静、生动……
⑨这时候,落溪坪的木匠刘诚贵,一个四十来岁、脸长长的男子汉,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他对刘三老汉病倒了尤其不相信。等到他清楚了事情确实是这样,一跺脚回过身来,对大家说:
⑩"嗨呀,这咋会呢?前天三伯还找我给他做家具!"
⑪"嗯?"乡亲们不明白,有人问道:"做……家具?"
⑫"是呀,"木匠刘诚贵说,"三伯用他卖包谷的钱,做两张柜子,一张碗架,一张方桌,四条板凳,是给翠娥的!"
⑬乡亲们都怔住了:翠娥,是刘三老汉的小女儿,二十年前嫁到五十里外的七星场,难道说,二十多年了,他心里还一直记挂着这回事?翠娥出嫁的时候,一件陪嫁的东西也没有,刘三老汉是抹着眼泪望着她走的。可是,那是怎样的年成呢?那时连衣食都那样艰难,他才死了妻子和儿子,自己也病着,靠翠娥的照料才活下来,哪还顾得了这些?算来,翠娥也是四十出头的人了,万分想不到,刘三老汉心里竟然还一直丢不开!
⑭这一来,队长刘诚喜也想起来,前几天,三伯颤抖着手交给他32块钱,托他还到乡信用社,不知道是哪一年欠的贷款;一个时常为刘三老汉挑水的后生,也跟着省悟了,说三公昨天还送给了他一只珍爱的鸟笼。大家都知道,那只鸟笼子牵连着一缕已逝的韶光……
⑮一时间,乡亲们似乎明白过来了,感到刘三老汉这一回真要去了。有的女人失声啜泣起来。刘诚喜他们又弯下腰去,哽咽着声音呼唤:
⑯"三伯,三伯!"
⑰"三公,三公!"
⑱后来,人们看见刘三老汉合着的眼帘微微地动了一动,终于慢慢地睁开来。他依旧那样安详,仿佛他已经远远地去了,听见乡亲们呼唤,才又回过头来同大家再见上一面,说他总算活到了这一天,做完了自己的事情,该回去了……
⑲刘诚喜一见三伯睁了眼睛,连忙同乡亲们商量,打发人去七星场叫翠娥,去乡场上请医生,分头进行。不一会, 落溪坪的夜色因岁月的沉淀而更显宽厚和深远,在那条轻卷着雾岚的、成年累月都静静地蜿蜒的石板路上,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
⑳赶紧,赶紧!刘三老汉辛苦一生,还能把好日子过下去,也说不定……
(选自《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集》,有改动)
(1)小说依序讲述了刘三老汉的事,刻画出一个真实的农民形象。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刘三老汉做的事 |
形象特点 |
种包谷 |
① |
② |
慈爱尽责 |
③ |
信守承诺 |
赠送鸟笼 |
④ |
(2)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⑲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落溪坪的夜色因岁月的沉淀而更显宽厚和深远,在那条轻卷着雾岚的、成年累月都静静地蜿蜒的石板路上,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
(3)小说节选的部分写出了哪些"爱"?请你结合文章的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这些"爱"的价值与意义。
[链接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车
①父亲是位爱车之人。
②那年,我五六岁,一天下午,正在家属院和小伙伴们撒欢儿,父亲突然出现了,他神秘兮兮地把我叫过去。"跟爸爸去看一样好东西!"他眼中的兴奋瞬间感染了我。我马上蹦跳着跟在他的身后。
③一走出家属院,我便惊叫起来,在我面前立着一个神气活现的"大家伙"--一辆黑色两轮摩托车。在30多年前,这可是稀罕物。父亲笑着,悄悄对我说:"爸带你骑两圈,怎么样?"
④"好耶!"兴高采烈的我,被父亲抱上了车。只见他熟练地发动,踩踏板,随着一阵"嘟嘟"的轰鸣,我"风驰电掣"起来,威风极了。风卷起了路上的黄叶,也扬起了父亲外套的衣襟。摩托车上的父亲衣袂飘飘、神采飞扬,帅极了!父亲带着我,在家属院门口那条四五百米的小路上,来回骑了两圈,之后便急忙抱我下来,一溜烟去还车了。车是单位的,被他好说歹说借出来的。
⑤这个"秘密"当天晚上还是到了母亲耳朵里,她狠狠地批评父亲:"你哪里会骑摩托?还敢带上孩子!她那么小,出了事怎么办?"
⑥父亲此后再也没有骑过摩托车。记忆中,他骑着一辆28英寸带横杠的男式自行车做了很多事:给家里换煤气罐,帮外婆买面、买米,周末载一家三口上公园……最重要的用途,当然是每天接送我上学。
⑦我上初中不久,父亲的自行车被偷了。那时候丢一辆自行车,可是件了不得的事,亲友们纷纷来问询。父亲笑言道:"车被人借走了,还不打算还,算啦,借他骑着吧!"众人听了大笑。
⑧自行车被偷后,父亲便没有再买。没过多久,父亲有了另一辆车:三轮大板车。这种车可载人,可载物,但是特别沉,不好操作,手和脚都得用力,就算一个年轻汉子,骑不了多久也会满身大汗。而中年父亲开始蹬着它载客了。做了快20年国企职工,他和母亲双双下岗,以此谋生。起步价一元:城区小,花两元就能跑遍。父亲就这样一单一单地接,一元一元地赚,每天一身臭汗。
⑨就在那时,父亲和他的三轮车又让我"威风"了一次。
⑩那年,家乡的英金河发大水。我每天上学得经过的西大桥,上下桥处汪起了两池水,最深处可没过一个成年人的胸部。那几年,小轿车刚开始多起来,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亲眼看见,小轿车呼啸着冲进水中,然后在最深处哑然熄火。于是,西大桥前后,都有好几辆抛锚的小轿车。人如果要走过桥的话,"湿身"更是必然的。
⑪不巧的是,那几天正赶上期末考试,我既不能迟到,更不能"湿身"。父亲说:"好办!咱有三轮车怕啥?"于是,我和几位小伙伴便成了他的"乘客"。水塘中三轮车稳稳当当,水深处虽然能没过大板,可我们只要把腿抬高,便不会弄湿。 父亲骑三轮车载着我们,浩浩荡荡地过了桥,又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抛锚的小轿车,威风凛凛地过了水塘。完美!我心底然升腾起一股豪迈来。那次考试我拿了第一名。
⑫后来,父亲和母亲用三轮车做起了小买卖,靠做小买卖的收入,供我读完初中、高中,上了大学。我上大学那几年,也是我家乡变化最快的几年:英金河上架起了新桥,河两岸幢幢高楼平地起,街面上出租车换下了三轮车……
⑬我研究生毕业来到上海,工作几年后,生活安定下来。父亲和母亲退休后,相继过来同住。父亲快到65岁的时候,我换上了像样的公寓,搬进了新社区。面对着新环境,父亲又喜滋滋地筹划起来。一天,他悄悄同我商量:"我想买辆新车,买菜用。""好啊!买电瓶车?""当然好!"在我的力主下,我们在车行选了最好的一辆电瓶车,从外观上看,像极了摩托车。
⑭取车那天,父亲开心极了,硬是拉我下楼,载我在小区里"兜风"。微风吹起了他的衣襟,车上的他依然衣袂飘飘、神采飞扬;只不过,跟30年前相比,青丝已换作白发。 父亲的这30年啊,正是国家发展步子最大的时期。下岗、下海,他都赶上了;最难、最苦的活,他也都干过。他就是和国家一起奋斗过来,又日渐富足、自信起来的一代人。所以,每往前一步,他都觉得更好;每一次更好,他在心里都深深感恩。有一句话,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挂在嘴上:"这就不错!"
⑮父亲没有驾照,我想,他这辈子都不会拥有自己的大黑摩托了,但在他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幸福和满足。 。
来源:《解放日报》选文有改动)
(1)文章以"车"为线索,凸显了时代的变迁。请根据故事情节填写恰当内容。
① →②骑自行车服务大家,乐观面对被偷→③ →④骑电瓶车,载我兜风
(2)赏析下列句子。
①父亲骑三轮车载着我们,浩浩荡荡地过了桥,又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抛锚的小轿车,威风凛凛地过了水塘。
②下列两个句子,填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横线处作为全文结尾句,你认为哪一句更精妙?说说你的理由。
句一:他手握车把,牢牢地,稳稳地。
句二:他牢牢地稳稳地手握车把。
(3)第⑭段划线句是议论抒情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问题。
神秘的大黄猫
①母亲正操起扁担要劈我,却突然惊喜地叫道:"是他莲姨吧?他莲姨吧!"
②我好奇地停下逃命般的脚步,回头看,母亲已站在远处的大路边,抓着一位妇人的手,兴奋地喊着我:"国子,过来,叫你莲姨。"母亲从来没这么和我说过话,嘴里像含了蜜。我犹豫着,因为我把两桶水挑泼了,母亲刚才没劈到我,现在是不是想把我诓过去劈?"来呀国子,你莲姨,还有弓子,你们小时候在外婆家玩得可好呢。"母亲拉着妇人身旁一个和我差不多高的孩子,极力向我献殷勤。
③我突然意识到母亲是要留这位莲姨在我家吃饭,于是走过去。莲姨快步迎上来,气喘吁吁:"呀!国子,都这么高啦……""国子,把弓子肩上的袋子接下来,背家去。"母亲一边吩咐我,一边弯腰挑莲姨刚放下的担子。
④"翠姐,我家也不远了,不去,不去你家……"莲姨阻止母亲挑她的担子。"就你见外!都吃饭时间了,都到我家门口了,你走啊!走了就不是姐妹!"母亲气冲冲地推开莲姨,挑起担子,"我晓得,你每次赶集都绕着我家走,生怕喝我一口水。今天要不是你挑着担子,小路不好走,你又绕过去了……"母亲的语气很不满,但脸上含笑。"哪里哪里哟翠姐,我是穷忙,家里丢不开……"莲姨跟着,也笑着。
⑤弓子一口气灌下我家两大碗井水后,坐在门口,低着头,不和我说话。我也没心情和他说话,只琢磨着母亲今天会烧什么好菜招待客人:肉,家里没有,但菜里的香油一定会倒得多。想到这,我就激动起来,但又不能把激动表现出来,不然下午等客人一走,母亲轻则又要骂我没出息,重则又要用扁担劈我,顺带着把刚才没有劈的也劈了。"每次客人走后我就要倒霉,今天要出出她的丑。"我在心里给自己定下对付母亲的基调。
⑥"他莲姨,你坐会儿,我出去抱些柴草。"母亲说着就走出院子。我心里一笑,母亲又开始装了:灶边柴草满满的。哪里还要再抱?不过是干那种事罢了。我有了主意。
⑦我坐在门口弓子的对面,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答着莲姨热情的问话,眼睛不时地瞟向身后。"谁!干什么!"我突然的大叫吓得莲姨和弓子猴子般地蹿起来,更吓得身后的母亲一大跳。"想死啊你!"看到莲姨,母亲的声音又立即柔和起来,"他莲姨你看,我家这调皮的东西……"母亲捡起被我吓得掉在地上的一块腊肉,放到窗台上。"一样的,我家这东西更调皮,更调皮……"莲姨笑着,还轻轻揪了揪弓子的耳朵。弓子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我们俩一笑,在院子里玩起来。
⑧不一会儿,母亲亲切地喊我进屋。我似乎忘了先前的不快,蹦蹦跳跳地跟着母亲进了厨房。母亲笑着关上门,却突然用胳膊将我的颈子死死一箍,手掌紧紧捂住我的嘴,另一只手似乎用尽全力拧我的屁股,眼珠子就要跳出来,声音低却异常凶狠:"拿出来!不然客人一走,我就要你命!"我疼得叫不出声,也不敢叫出声,只疑惑、无助地看着母亲。"肉,窗台上的肉,藏哪去了?"母亲的两只眼珠子恨不得要蹦出来砸死我。我急切地摇头,惨兮兮地看着母亲,泪水大滴大滴地滚落。
⑨"翠姐翠姐!大黄猫!一只大黄猫叼走了肉!"莲姨在门外急切地叫起来。母亲急忙丢开我。低声说句"不许哭",就打开门和莲姨一起去追大黄猫。母亲和莲姨没有追回那块肉--那块刚刚被母亲从邻家借来,并且当母亲做贼一般悄悄往窗台上放时还被我的恶作剧吓得要死的那块肉。
⑩这天的饭桌上虽然没有肉,但多放了香油的韭菜和白菜尤其香,我和弓子一人吃了三大碗饭。饭后,莲姨从后院上厕所回来,手里拿着一块肉,惊喜地对我母亲说:"翠姐,这块肉被大黄猫丢在了后院,还差点把我踩滑倒了。"母亲接过那块肉,看了看:"他莲姨,你这么帮我……"
⑪莲姨他们走后,我见母亲看着那块肉直抹眼泪,就恨恨地说:"哼!大黄猫,下次让我碰上非打死不可……""傻孩子,什么大黄猫?"母亲苦笑了笑,"大黄猫叼肉,哪有丢下的道理?哪有连一个牙印子都没在肉上留下的道理……"
⑫十二岁的我,不懂母亲在说什么。
(文/张爱国)
(1)[梳理故事情节]
根据小说内容,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母亲邀请莲姨母子吃饭→① →② →肉失而复得。
(2)[分析人物形象]
A.勾画第⑧段中与母亲有关的主要细节,分析它们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理,并结合全文探究母亲有这种心理的原因。
两个角度 |
主要细节 |
母亲心理 |
原因 |
"我"和莲姨都能感受到的 |
① |
② |
④ |
只有"我"都能感受到的 |
箍、捂住、拧、跳、砸、 声音低却异常凶狠 |
③ |
B.结合全文,关注第⑨段和第⑩段加点词"急切""惊喜",分析莲姨制造"大黄猫"假象的原因,并说说这个假象凸显了莲姨什么性格特征。
(3)[赏析叙事艺术]
这篇小说以"十二岁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