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句段分析
初中语文

阅读《孔乙己》节选,完成各题

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②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地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着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到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了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④从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⑤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第③段画直线的句子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2)掌柜说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在选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3)第③段画双横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

(4)文末“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来源:2017年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各题

庭院中的光景

陶立群

①我喜欢站在布满夕阳的窗口前往下看庭院里的光景。当白天的时光将尽的时候,庭院仿佛一个如梦初醒的人,精神抖擞起来。

②首先是那个一整天都默不作声的老妇人,开始咕咕咕叫唤鸡,手掌心里撮一小把金黄的玉米粒,欲撒不撒地引鸡。凡只鸡耸着脑袋,伸长脖子,从庭院一头箭一样飞奔到老妇人脚下。站在楼上,我看见老妇人的脸生动起来,笑容在她沉寂一天的脸上慢慢扩散。她一边笑着,一边抖动着手里的玉米粒。

③然后是放学的孩子们回来了,两个女孩一个男孩,都是七八岁大的。两个女孩回到家后,书包扔在屋檐下自家的椅子上,进屋捣鼓一阵,就看见她们端着高压锅出来,在庭院里埋头筛选锅里大米的杂物。几只鸡兴高采烈起来。米饭煮上后,那个男孩子做作业,女孩们则继续在家门前择菜,嘟哝着她们的家务活比男孩多。老妇人笑眯眯的,走过去看女孩们择菜。

④接着回来的,是那个叫安的女孩的父母。这对夫妇是卖地摊服装的,都是乡下人的衣服鞋帽。我曾经在旧市场里看见过他们,摊子倒也大,就是东西不值钱,一铺盖卷起来大概也就值个五六千。那个市场,六点就关门了。安的父母通常是在五点五十就回到庭院里。妈妈的背上还背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弟弟。安的妈妈一进庭院,就叫安:安,饭烧上了?安扬扬手里的芹菜,说:烧了,菜还没弄好。妈妈数落起安的贪玩、学校的杂费多、孩子的淘气。末了总是这句话:我的骨头都快被你们磨成灰了。安不敢惹妈妈,走过去帮妈妈把弟弟从背上的布带解下来。弟弟咧开嘴,含糊地说:姐,姐。安就不再择菜了,她磨磨蹭蹭地择菜,仿佛就是在等她的弟弟回来,安专门照看弟弟。

⑤安的家是安的爸爸做饭。这个男人很少说话,脾气很好。他不仅做饭,还洗衣服,对任何人都笑,一脸息事宁人忍辱负重的谦卑笑容。在我二十五岁之前,我会认为这样的笑容很温暖谦和。二十五岁之后,我就不再喜欢这样的笑了。我发现,这样笑的人,大都是些诸如安的父亲这样的小商人以及我的父母那样的乡间农人。他们在生活中谨小慎微,害怕生活中任何不期而遇的变故。任何变故和分岔都会把他们的生活打乱甚至打碎了。谦卑的笑容等于一件薄而软的外衣,包裹他们脆弱微渺的灵魂。

⑥庭院里的光景平常,粗糙,琐碎,甚至让人感觉有点卑微。我熟悉那样的气息,我曾经在那样的气息里度过我的青春岁月,然而我永远不可能回到那样的气息里了。我们喜欢回忆,但并不喜欢走回过去。

(选自《散文选刊》2013年第3期,有删改)

(1)作者喜欢看的“庭院中的光景”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喜欢看庭院的光景。

(3)第②段运用了人物描写的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说说文中的比喻句“谦卑的笑容等于一件保暖的外衣,包裹他们脆弱微渺的灵魂”的含义。

(5)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们喜欢回忆,但并不喜欢走回过去。”

来源:2017年贵州省黔西南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妈妈是老虎

郑海丹

①我有一个很懒很任性的妈妈。

②从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她送我去学校后,就再也没有接过我上下学。于是,每当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接送时,我只能眼巴巴的羡慕着,然后咬咬牙自己收拾书包,一个人默默的回家。

③长大一点了,我被寄养在爷爷家,他偶尔打电话问问情况。对于我的一切都表示无异议,不管我的英语考了58分还是98分。

④在长大一点,上初中了,寄宿的我和她见面的次数仍少之又少。她几乎从不问我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也不问我交了什么朋友,只是拍拍我的头,然后淡淡地说:“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找我,给我打电话。”她一副清风云淡的模样,好像我终于有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一样。而我,憋着这口气,默默的处理了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从未找过她。

⑤在我心中,她是一个越来越懒越来越任性的妈妈。

⑥上了高中之后,她除了问问考试成绩与我就无话可说了。我偶尔问她该买哪件衣服好,或者提议生活费的用途,她总是那几句话来回打转,“你决定就好”或者“你喜欢就好”,抑或冷冰冰地甩出一句“你自己做主”。

⑦所以,我时常感到她像空气一样存在我的生活中,反正一直以来无论什么事都是我自己决定。

⑧可是,当我联想到去日本看她打工时的样子,以及在视频中见到的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她,我发现她突然苍老了,在我无法触及的远方与无情的时光战斗者。眼神越来越空洞,皮肤也越来越皱,与少年时印象中的那个精明干练的影子怎么也从合不到一起。

⑨原来,在那些日子里每当我独自一个人克服困难的时候,或茫然或清醒的面对现实世界的时候,她都站在我身后月光为照亮的角落里,等待着在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可我从未回过头,只顾一个人一直往前走。

⑩也许,我记忆中很懒很任性的她并非对我漠视不管,她只是预见到自己无法保护我一生才逼迫我独立。逼迫我快点成长。

⑪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老虎,小虎到一定年龄时,便会离开它们,让它们独自生活。但是当狮子或者其他群落的老虎威胁到小虎的性命时,它便会跳出来与之战斗。

⑫我想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只老虎。所以当我一个人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茫然行走时,当我遇到难以跨过的坎时,仿佛听到妈妈在身后说:“你自己决定就好。”

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

(选自《做人与处世》)

(1)文章以“我的妈妈是老虎”为题,有什么作用?

(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词语和句子。

①她一副清风云淡的模样,好像我终于有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一样。(请分析“清风云淡”一词的表达效果)

②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该句。)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形象。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5)你是否认同文中的母亲的教育方式?为什么?

来源:2017年贵州省六盘水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手

吕斌

    老刘家附近有一个自行车修理摊,摊旁停着一辆用来装工具的破旧平板车,车上放着一副脏兮兮的象棋,棋子散乱地躺在棋盘上。

    常有人围着平板车玩象棋。老刘棋艺不精,羞于和别人交手,一有闲功夫就在旁边看。

    老刘从没见过修车人下棋,他埋头修车,没车可修就蹲着默默地看着大街,那满额头的沧桑让老刘想到这条街的历史,也许这人根本不会下棋,只是拿来给别人玩,或为了招徕顾客。

    一天,老刘看见平板车旁围着一群人,吵闹得很。走到跟前,一群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和一群常来下棋的中年人战况正酣。青年们兴高采烈,中年人个个一脸严肃,一看阵势就是两个阵营。棋盘上,青年那边棋势占优,就一个小青年在下,他边说怎么怎么走,边撒目看着大街,一副胸有成竹又满不在乎的样子,看来棋艺不一般,其他人为有这样的伙伴而自豪,跟着起哄;中年人这边,一个四十多岁的红脸汉子在下,其他人支招,但每走一步都陷入对手的圈套,红脸汉子气得脸红筋胀,中年人们觉得让一个毛头小子耍着玩也个个情绪急躁。

比赛都是以实力说话。不管中年人怎么瞧不起这群毛头小子,棋盘上还是败下阵来。老刘心里也很郁闷:这老大一群人,干不过一个孩子!心里既着急,又没办法;自个儿的棋艺还不如汉子呢。真盼望有个高手能制止这孩于的狂妄。但愿望终究是愿望,这群中年人谁也杀不过这个对手,看来,今天得带着遗憾回家了。

    汉子又输了两盘,歇了手,往旁边让;谁上?没人应声。青年们眉飞色舞说着刚才那盘棋怎么把对手杀得惨,这让人更憋闷。

    这时,修车人挤进来,低着头边摆棋子边说,我玩一把。估计他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这青年的厉害。看这样的人输棋,实在太没意思了。

    老刘有一搭无一搭地看棋,盼望修车人赶紧输完棋以后能来一个高手,杀杀这群孩子的傲气。依然是两个阵营,依然是那种气氛,有区别的是,修车人压根不听别人的指点,也不管青年们怎么闹腾,只管埋头慢吞吞走自己的。有时候他这边危急了,看一眼,依然慢吞吞地走,还有闲心去吃一个毫无用处的边卒。老刘心里叹息:唉!典型的臭棋篓子!

    在一次平淡的兑棋过后,小青年们惊慌地喊起来:我们比他少了一个大子儿!他们眼睛开始发绿,盯着棋盘,连那个主角儿也低下头来认真研究棋局。这下老刘心里可踏实多了,能把这群小青年逼到这份上就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想要赢?那不可能!这小青年能谈笑风生地赢了别人,也完全能认真地打败这个脏兮兮的修车人。

    没走几步,修车人这边又陷入险境,旁边的中年人们开始跺脚、埋怨,修车人依然慢吞吞地走棋。在小青年步步紧逼时,有人来修车,修车人说,这就完了。话音落地,他用力把一个棋子拍在棋盘上,挤出人群去。人们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小青年哀叹道,完了!遇上高手了!短暂的沉默后,小青年不服气地重新摆棋,要跟修车人再较量一把。修车人埋头盯着手里的活儿,头也不回:摆上。他边修车边指挥围观的中年人替他走棋子,内行人管这叫“盲棋”,这可是只有顶尖儿的高手才有的能耐。围在平板车旁的人个个都屏息静气。这一盘下得很决,没几个回合,小青年稀里糊涂就输了。老刘心里不由得惊叹:嘿!看不出来,真是高手啊!

小青年们在沉默中散去,中年人们满意地离开。

    ……

(原文有删改)

(1)老刘两次内心感叹表现了他对修车人评价的巨大变化。请把这两次感叹的原句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中。

  →②  

(2)文章四至六自然段没写修车人,但这几个段落并不多余。为什么?

(3)文中划线句属于侧面描写,诸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4)文章结尾被删掉了,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作为结尾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修车人每天依旧埋头修车,旁边的破旧平板车上,脏兮兮的棋子散乱地躺在棋盘上。

B.老刘一有闲工夫依旧到修车摊看人们下棋,破旧的平板车周围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C.修车人有时和那些常来下棋的中年人杀两盘,不过,在棋盘上,几乎没人能够赢他。

D.老刘听说那个小青年拜修车人为师,棋艺提高很快,后来参加象棋比赛获得了冠军。

来源:2017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

①2014年8月28日,美国彭博新闻社发布的亿万富豪指数显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拥有218亿美元资产,超越万达集团王健林成为中国内地首富。

②马云的成功让我们赞叹羡慕,但许多人并不知道马云曾经一天工作20个小时,有过吃9个月泡面的艰苦创业期。

③1995年,马云从学校辞职,1999年,他砸锅卖铁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商业信息网站“中国黄页”,在杭州开始创业,也经过了一个不挣一分钱的艰难阶段。

④刚开始,大家工作都很投入,一眨眼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常常肚子饿时才想起来吃饭,为了省时间,他们便吃快食面。

⑤可是创业的困难程度是大家没有想到的。当初准备的钱都投进去了,而且都看不到个泡。有些人泄气了,由于没有钱,工资自然没得发,马云唯一满足大家的就是免费发快食面。为了省钱,他快餐都不舍得吃,经常煮包泡面对付着。

⑥马云每个月入不敷出,被迫沦为“泡面党”。一日三餐都吃快食面,把一些人的胃吃坏了,有些人不得不溜号走人了。也有些人开始叫苦:“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吃泡面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马云总是学着电影里的口吻安慰大家:“快了,面包会有,一切都会有的。”

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五个月,生意都亏本,马云也实在想不出辙来了 ,因为他天天从早忙到晚,一天工作二十个小时,仍然没有成功,他也没有底气说一定会成功。

⑧那年春节,大年三十他还在工作。母亲放心不下他,于是打电话问他:“晚上吃什么啊?”他没有想,就说:“吃快食面。”母亲突然停住了,说:“那你回来,别干了!”“不行,弟兄们都还没走。”母亲哭了,说道:“你这是何苦啊,好好的固定工作不干,非要创业。”母亲专程赶过来,为大家做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吃得大家舒舒服服的,但也流出了眼泪。

⑨后来马云在一次招聘时,问一个学生:“你喜欢吃什么?”那人说:“快食面。”马云马上就乐了,“好!”那人也乐了,补充了一句:“我能把方便面煮出18种味道,成了同学们中的方便面‘达人’。”马云马上说:“你,我要了!”

⑩此后,马云就让那人给大家煮泡面,把快食面吃出花样来。那人一来,果然让大家改善了生活。她不是只买一种牌子的,而是不断地换牌子,每种牌子和口味都尝试一下。什么酸辣牛肉面、豉香辣排面、蟹黄鲍鱼面、麻辣火锅面、酸菜炖排骨面、小鸡炖蘑菇面、西红柿炖牛腩面、笋干老鸭煲面、蟹粉狮子头面、葱香排骨面,就这样各种牌子、各种味道的方便面大家都吃了,渐渐地说快面好吃。

⑪后来她能够把方便面煮出50多种味道来了。就这样,马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还是十分艰苦,但吃泡面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浑然忘记身处低处与逆境。他乐观与从容,这样的技巧和态度、韧性和耐力,还有扛不住的苦难吗?就这样,他们在吃了9个月的快食面后,开拓出了一条“血路”。

⑫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用马云的话说,“一创业就想挣钱是不可能的,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阿里巴巴过去走的路和吃的苦,很多公司要重新走一遍,吃一遍。”

(1)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2)文章重点回忆了马云吃九个月泡面艰苦创业的事迹,而这9个月吃泡面的原因和感受也经历了以下过程,请将空白处补充完整。

    →②没有工资、对付着吃→③入不敷出、被迫去吃→④变换花样、都说好吃→⑤多种味道、吃得“  

(3)分析文章⑥段中划线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4)品析文段⑦中画线句子里加点词语的作用。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来源:2017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与草化敌为友》,完成下列各题

与草化敌为友

陈立明

①草是庄稼的敌人。庄稼是父亲的心头肉。草跟父亲势不两立。

②草长在庄稼地里,与庄稼争抢养料、阳光和雨露,那些草明着是长在庄稼地里,暗里其实是长在父亲的心头,汲取父亲的血脉。

③父亲头顶烈日,一锄一锄把草锄掉,庄稼欢天喜地,而草则恨意浓浓,它们无处躲,没处藏,被父亲连根锄起。父亲背着手像 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④父亲与草,草与父亲,势不两立。

⑤父亲老了,种不动地了,只好放下高高挽起的裤管,洗净双脚上沾染的泥土,跟随儿女进城。父亲进城,庄稼们挥泪告别,草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得意扬扬地说:到城里待着去吧,再不要回来!

⑥进了城的父亲,起初有些坐卧不安。他对那些没人打理的土地,盈满了牵挂。父亲常情不自禁地唠叨,那些地没了娘老子,成了没人管的孩子,草就疯了,多好的地,一年收多少粮食啊……

⑦有次下班回家,吃惊地发现,阳台上多了几盆花。花是父亲倒了几趟车,去花市买的。父亲进城后,很少出门,即使出门,也不会走离小区太远这座城市对于父亲来说,大到没有边际,所有的路和楼都是一个面孔,他怕迷路,走丢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⑧每每这时候,父亲就会想念乡下的老家,在那里,每一条路父亲都是熟悉的,就像熟悉自己的每条血管一样,熟 悉每条路的走向,熟悉到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而离开了土地,父亲就像航船失去了罗盘与群星的指引,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汪洋之中,不知去向。

⑨父亲每天都会亲手打理那几盆花,就像对待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子一样,充满了爱怜和疼惜。但对于从花盆角落里悄悄冒出来的几株草,父亲一如当初对待大田里的草一样,毫不留情地连根拔起,重重地摔进垃圾桶。

⑩父亲以照顾庄稼的细密的心思,照顾着盆里的花。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花没多久就枯萎凋敝了。花的骄矜,显然大大出乎父亲的预料,也让父亲有些失望,这更加勾起了父亲对皮实的庄稼的念想与回味。

    (11)花枯萎了。父亲找来一些大蒜,把它们种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场买来一些香葱种在里面。果然,这些蔬菜比那些花儿好侍弄多了,浇了一些水后,便葳葳蕤蕤长起来。等到长大一些,就有些发黄了,显然是肥力不足,那些花草专用的混合物跟泥土相比,单薄了许多,让蒜和葱营养不良,枯黄瘦小。

    (12)后来,父亲趁着回老家的机会,背了半袋子大田里的泥土过来。拔除了那些营养不良的蒜和葱,一盆一盆地装满泥土,摆在阳台上晒着。父亲是打算让泥土吸饱了阳光,然后种上蔬菜。父亲叫我帮着从网上买 点黄心乌种子,我给忙忘记了,父亲可能以为我不想他在阳台上种菜,就没再提过。

    (13)等我想起来,从网上买回来黄心乌种子时,几个花盆里细细密密地长出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草。父亲经常用淘米水浇灌那花盆里的土,我猜那是为了把土喂肥了,好种上黄心乌。可黄心乌还没种进去,那些草却在淘米水的滋养下先一步出生了,且长得极快,很快就把花盆铺满了,嫩嫩绿绿的,一派生机。

    (14)我以为父亲会毫不留情地拔了那些草,种上黄心乌,不仅可以观赏,长 大了还可以拔出来炒着吃,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原生态蔬菜。然而过了很久,也没见父亲把那些黄心乌种进花盆。

   (15)那些草已经长得老高,有的都已经打苞要抽穗的样子父亲有事没事就躺在阳台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着那些草。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恋。

    (16)父亲与草和解了,面对面坐着,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说话,却没有半点疏离。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

    (17)但不管怎样,化敌为友总是一件让人走向平和豁达的光明路径。那些生命力顽强的草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陪伴着孤寂的父亲,消融了高楼大厦的硬冷,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

(1)从农村到城市,父亲的心态变了,而性格没有变。请回答:父亲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父亲的性格有何特点?

(2)文章讲的是父亲“与草化敌为友”的故事,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父亲种花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集合文本分析。

(3)语言品析

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①从神态描写方面品析(提示:父亲拔草是怎样的神态?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②从动作描写方面品析(提示:父亲拔草的动作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父亲干农活有什么特点?

(4)文中说“我不知道是什么消除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你认为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请结合文本先概括原因,再做分析。

来源:2017年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始于谎言的美好青春

安一朗

A

    16岁那年,我上高一。

    中考成绩一般,但望子成龙的父母希望我能去市里最好的实中读书。

    我很恐慌。我知道实中的学生都非常厉害,我去了那里,还不是垫底?我也害怕别人知道我是花钱买进去读书的看不起我。硬着头皮,我开始了在实中的生活。第一天上课,看着别人兴高采烈地呼朋引伴,我觉得自己特别孤独。他们都是靠自己的能力考进去,唯有我,那么不光彩。我的同桌杨旭热情洋溢,他中考的分数非常高,整整多了我80多分。                 

B

    我在班上几乎不说话,用沉默来保护自己的隐私,每天埋头苦读。

    进入高中的第一次大考,在开学20多天后进行。老师说这次考试,检查一下大家以前的知识功底。

    我的心在考试前几天就开始惴惴不安了。我怕原形毕露,怕班上的同学看不起我。我已经进了实中,没有退路。

    帮老师拿教案时,我发现办公室放教案的柜子边上,是隔壁班数学老师的办公桌,他的桌子上压着一摞试卷。我随意瞟了一眼,心里猛地“咯噔”一下,那不正是我们几天后考试的试卷?鬼使神差,我匆匆抽了一张试卷出来,紧张地折叠好,藏进口袋,然后飞也似的离开。

    回到家,我认真地把那张试卷做了一遍,不会的题,就照着书上的例题一点点想。

    公布成绩前的几天里,沉默的我变得更加沉默,神经紧绷,一点点风吹草动我就惶恐不安,如坐针毡。

C

    度日如年的感觉让我要窒息了。

“这次的考试成绩居然只有5个人90分以上,这里可是重点高中,我相信你们不会只有那么点能耐的……”数学老师娓娓道来,时而严厉,时而鼓劲。

    大家都在底下窃窃私语,老师念一个分数,发一张试卷。

“刘康伟,98分,全班最高。”听到老师念我的名字时,心跳骤然加快。我低着头,匆匆走上去。面对老师赞赏的目光,我却感觉那目光似乎要穿透我的心。

“刘康伟,你好赞呀,真人不露相!”杨旭凑过头来,搂住我的肩膀。

    我敏感地坐直身子,揣测他话中的意思。他比我少10分,他说以后要多向我请教。我却感觉他是在试探我,脸涨得通红。

    叹气声此起彼伏。我没有一丁点初战告捷的喜悦,我知道我的成绩是假的,如果没有事先偷到试卷,我到底能考多少分呢?我并不想考第一名,只希望自己的成绩不垫底,自己在这个班上能够有立足之地就够了,但现在,事情的发展由不得我了,大家都以为我是“高手”,一个“不露相”的高手。他们羡慕的目光让我芒刺在背。

    我撒下了第二个谎言,以卑劣的手段撒的。第一次是父母帮我一起撒下的,但后果只能我来背。我无路可退了。

D

    我让父母帮我请来最好的家教老师,自己也重新调整学习计划,为了不让自己的谎言败露,我只能全力以赴。

    一夜长大或许就是这样的吧。我的蜕变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整个高中阶段,我像上紧发条的钟,每天过得忙碌而充实。家教老师的课外辅导再加上我自己的努力,第二次考试,第三次考试我都没有让自己失望。

    实中毕竟是重点学校,高手如云,虽然我没有进入尖子生的行列,但保持在中等偏上的成绩还是让我找到了满满的自信。特别是数学,曾经让我痛苦不堪,后来也被我征服了。

    青春年少时,我们可能都撒过这样或那样的谎言,为了谎言不被揭穿,为了自己能被别人认可,我作出了最大的努力。

    虽然这一切,始于谎言。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4期,有删改)

(1)用章法语言(四个字)填入下面①﹣③方框内,梳理C部分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①→心跳加快→②→感觉试探→没有喜悦→③

(2)结合语境,品下列句中加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次的考试成绩居然只有5个人90分以上,这里可是重点高中,我相信你们不会只有那么点能耐的……只有陬么点燦耐的……”

(3)小说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试分析选文运用第一人称的作用。

(4)选文主要运用哪种记叙顺序?全文由ABCD四个部分组成,主用意何在析这种结构方式的好处。

①记叙顺序:  

②结构方式的好处:  

(5)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中的“我”撒了两个谎言,其行为是否违背公民道德“诚信”的基本准则?请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16年广西百色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田苗苗同学的一篇作文,完成各题。

我想飞

    (1)在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中,在寂寞孤独的校园生活中,我想飞。

    (2)张开翅膀,飞啊飞。飞过书山,飞过题海。飞到一个找不到“三重压迫”的地方。那儿不再有三天做不完的作业,不再有七天写不完的作文,不再有十天啃不透的书本,我不再是在“作业女神”的奴役下度日一片蓝蓝的天,一片绿绿的草,在蓝天和绿草之间,我自由自在地奔跑,大声地呼喊,可以放任自由,无所顾忌(A),大声歌唱,不必担心上课老师那苦口婆心(B)的教诲,不再害怕老师那耳提面命(C)的批评。

    (3)张开翅膀,飞啊飞。飞过哀愁,飞过悲伤。飞到一个找不到伤心的地方。那儿不再有试卷,不再有“红榜和白榜”,更不再有为考试而落下的泪。一条清清的小溪,带走一切的失败,带走一切的不快。碧蓝的天空,宽阔的大海,面对眼前的这一切,我的心豁然开朗,心中的阴影也已豁然开朗(D),一切的失败被抛之于脑后,一切的悲伤都化作朵朵白云,随风而去。

    (4)张开翅膀,飞啊飞。飞过虚伪,飞过隔膜。飞到一个有真正友谊的地方。那儿不再有同学之间的相互猜忌,不再有朋友之间的相互利用。一座城堡出现在我的跟前,里面正举行朋友联欢会。在那儿,我又找回了童年时代的自己,亲密无间的朋友②.把今天的虚伪都扔进垃圾箱,把今天的隔膜都扯下③.城堡被温暖的阳光所包围,在这个闪着金色的友谊之光的城堡中,再也找不到冰冷的心,找不到冷漠的人。

    (5)张开翅膀,飞啊飞。飞过青青的草地,飞过蔚蓝的大海,飞过金黄色的城堡,又飞回教室,张开眼睛,觉得一切都挺美好。黑色的布条上有彩色花朵点缀着;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中,总有欢声笑语伴随着④;失败之后,总会听到老师那温馨的话语;失去朋友之后,总会有新朋友……

    (6)我,飞啊飞,又飞回到了现实,而对眼前的这一切,我又找回了自我。不过,此时我想大喊一声:“我﹣﹣想﹣﹣飞。”

①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②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改为:不再是在“作业女神”的奴役下度日。

B.②句改为:在那儿,我又找回了童年时代的自己和亲密无间的朋友。

C.③句改为:把昨天的隔膜都扯下,把今天的虚伪都扔进垃圾箱。

D.④句改为: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中,有欢声笑语伴随着,就像黑色的布条上,有彩色的花朵点缀着。

③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4)段末的两个“找不到”和第(5)段末的两个“总会”等词语机械地重复使用,不够恰当和准确,应加以修改,使句意表达更符合本意或更切合实际。

B.文章第(5)和(6)段表达的内容不合理,与上文、标题和结尾一句相矛盾,使全文表达的思想情感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不知所云,要重点加以修改,使之不偏离题意。

C.第(6)段写从校外回到教室,从想象回到现实,显得突兀,不合章法,必须在文章开头有所交待,前后形成照应。

D.文章标题形象新颖,全文处处扣题行文,但文章含蓄有余而明确不足,应增加必要的抒情和议论的句子来解题和立意,使题意和文意更明确。

来源:2017年广西玉林市(左崇)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各题。

机场的拥抱

肖复兴

    (1)在南京机场候机回北京,来得很早,时间充裕,坐在候机大厅无所事事,看人来人往。到底是南京,比北京要暖,离立夏还有多日,姑娘们都已经迫不及待地穿上短裙和凉鞋了。坐在我对面的女人,看年纪有三十多了,也像个小姑娘一样,穿着一条齐膝短裙,在和节气,也和年龄赛跑

    (2)来了一对年老的夫妇,坐在我身边的空座位上。听他们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就知道是老北京人。他们说话的声音有些大,显然是丈夫的耳朵有些背了,年龄不饶人。但看他们的年龄,其实也就七十上下,并不太大。听他们讲话,是在苏州无锡镇江转了一圈,从南京乘飞机回北京。

    (3)忽然,我发现他们的声音变得小了下来。这样小的声音,妻子听得见,丈夫却听不清楚了。但是,妻子依然压低了嗓音在说话,只不过嘴巴尽量贴在了丈夫的耳边。我隐隐约约地听到的话,是“真像!”“太像了!”他们反复说了几遍,不尽的感叹都在里面了。

    (4)声音可以压低,像把皮球压进水底,目光却把心思泄露出来。顺着这对老夫妇的目光,我发现他们的目光如鸟一样,双双都落在对面坐的这个女人的身上

    (5)我才仔细地看了看这个女人,发现她的黑色短裙和天蓝色长袖体恤,还有脚上的一双白色耐克运动鞋,很搭。还有她的清汤挂面的齐耳短发,也很搭。当然,和她清秀的身材更搭。很像一位运动员。刚才只看到她的短裙,其实,短裙并不适合所有的女人。在她的身上,短裙却画龙点睛,让一双长腿格外秀美。

    (6)很像,这个女人很像谁呢?心里便猜,大概是像这对老夫妇的女儿了吧?天底下,能够遇到很相像的一对人的概率,并不高。刚看完电视剧《酷爸俏妈》,都说里面的演员高露长得极像高圆圆。这个女人,一定让这对老夫妇想起了自己的什么亲人。否则,他们不会这样悄悄地议论,声音很低,却有些动情。能够让人动情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又会是谁呢?

    (7)我看见,妻子忽然掩嘴“扑哧”一笑丈夫跟着也笑了起来。我猜想,笑肯定和对面这个女人有关,只是并没有惊动这个女人,她依然翘着秀美的腿,在看手机,嘴角弯弯的也在笑,但她的笑和这对老夫妇无关,大概是手机上的微信或朋友圈有了什么好玩的段子或信息。

    (8)“要不你去跟她说一下?”“你去说吧,我一个老头子,怪不好意思的……”我听见老夫妇的对话,看着妻子站起身来,回过头冲着丈夫说了句:“什么事都是让我冲锋在前头!”便走到对面的女人的身前,说了句:“姑娘,打搅你一下!”那女人放下手机,很礼貌地立刻站起来,问道:“阿姨,您有什么事吗?”“是这样的,你长得特别像我们的女儿。”说着,妻子打开自己的手机给这个女人看,大概是找到自己的女儿的照片,这个女人禁不住叫了起来:“实在是太像了!怎么能这样像呢!”

    (9)我忍不住看了一眼身边的这位丈夫,他一直笑吟吟地望着这女人。

    (10)“我们想和你一起照张相,不知道可以不可以?”妻子客气地说。

    (11)“太可以了!待会儿我还得请您把您女儿的照片发我手机上呢!”

    (12)丈夫站了起来,走到这个女人的身边,妻子冲我说道:麻烦你帮我们照张相!把手机递在我的手中。我没有看到手机上的照片,不知道他们的女儿和他们身边的这个女人到底有多像,但从他们的交谈中知道女儿十多年前去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工作忙,孩子又刚读小学离不开人,已经有五年没有回家了。思念,让身边的这个女人像女儿的指数平添了分值

    (13)照完了相,我把手机递给了妻子的时候,听见丈夫对这个女人说了句:孩子,我能抱你一下吗?女人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了他。我看见,他的眼角淌出了泪花。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刻,这个女人也流出了眼泪。

(选自《广州日报》2015﹣06﹣23)

①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写这个女人的穿着打扮赶在节气之前又在年龄之后,从中可见“我”对这个不合时宜赶时髦的女人的初步印象并不太好。

B.②句把这对老夫妇的目光投向比作鸟儿双落,巧妙地写出了老夫妇和谐默契的关系和行为,表明思念女儿是夫妇俩的共同心境。

C.③句妻子之所以忽然掩嘴“扑哧”一笑,是因为她突然惊喜地发现这个女人很像自己几年不见的女儿。

D.④句的意思是,这个女人跟自己的女儿本来就比较相像,因为思女心切,觉得她很像女儿以致有后面的“拥抱”就很正常合理了。

②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在机场看到一对老年夫妇因思念几年不见的女儿而与一位跟自己女儿很相像的年轻女子拍照留念以至互相拥抱的情景。

B.小说写了四个人物。“我”在文中是起到线索作用的人物,“老年夫妇”是常年见不到远在他乡的女儿而思女心切的老年人,年轻女人是一个善解人意的时髦女人。

C.小说结尾“这个女人”让人意想不到的“也流出了眼泪”,那是因为她既被这对老年夫妇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所感动,又由此触发了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D.小说反映了当今社会广泛存在的父母与子女长期分享的现象及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思念之情,启示年轻人应尽可能多回家看看。

③下列对小说的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要给人以真实感,才会产生艺术效果。本文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使用真实的地名、人名和剧名,小说情节平淡无奇等等,都给人真实可信的阅读感受。

B.小说第(5)段重点写女子所穿的黑色短裙,与前面的描写及作者的态度形成了明显的对照,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小说在平静之中出现涟漪。

C.小说不但写“我”之所见、所闻,第(6)段还通过写“我”之所想,既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又强化了小说主题的表达。

D.小说结尾戛然而止,言未尽而意无穷,犹如绘画的留白艺术,给读者留下充足的猜想、想象和加工创造的空间,让小说平添意味和韵味。

来源:2017年广西玉林市(左崇)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样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是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2)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3)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

①“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②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4)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来源:2017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宏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2016年5月《长春日报》)

(1)文中"爷爷"做了那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结合全文,揣摩下列词句含义。

①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句中加点词"镌刻"在文中的含义。

②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豁然开朗,哀而不伤。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

(3)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

(4)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5)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谈谈你的理解。

来源:2017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第二次考试

何为

①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200多名考生中,有一个20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②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的几位声乐专家面前,唱完了冼星海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时,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的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曲。她唱的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艺惊四座。 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目光中,隐藏着一丝微笑。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里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在众目睽睽下,这个本来从容自若的姑娘也不禁有点困惑了。

③复试是在一个星期后举行的。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终生事业。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本市有名的音乐界人士都到了。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都带着苛刻挑剔的神气。但是大家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

④谁知道事情却出乎意料。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而影响了声音?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虑,可是她通体是明朗、坦率的,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

⑤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是永远也不能成为有成就的歌唱家的!他生气地侧过头去望着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严重的台风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地,整排竹篱倾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惨淡的景象。

⑥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陈伊玲的声音极不稳定,很难造就;另一种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次。苏林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重要的是应了解造成她声音前后悬殊的原因,如果问题在于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就算禀赋再好,也不能录取她!

⑦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⑧苏林教授从秘书那里取来陈伊玲的报名单,在填着地址的那一栏上,他用红铅笔画了一条粗线。表格上那姑娘的照片,是一张朝气蓬勃、叫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这一切像是在提醒这位声乐专家,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

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至少眼前这个姑娘的某些具体情况,是从这张简单的表格上看不到的。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生就和音乐分手了。她的天赋可能从此被埋没。情况如果是这样,那他是绝对不能原谅自己的。

⑨第二天,苏林教授乘早上第一班电车出发,根据报名单上的地址,好不容易找到了在杨树浦的那条偏僻的马路。他进了弄堂,不由得吃了一惊。

⑩那弄堂里有些墙垣已经倾塌,烧焦的梁柱呈现一片可怕的黑色,断瓦残垣中间时而露出焦黄的破布碎片,所有这些说明了这条弄堂不仅受到台风破坏,而且显然发生过火灾。就在这片瓦砾场上,有些人大清早就在忙碌着清理些什么。

⑪苏林教授手持纸条,不知从何处找起,忽然听见对面的楼窗口,有一个孩子有事没事地张口唱着:“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苏林教授不禁微笑了:“这准是她的家!”他猜对了,那孩子就是陈伊玲的弟弟。

⑫从孩子嘴里知道: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到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个青年团员,又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弄堂里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弄堂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她说了 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⑬这就是全部经过。

⑭“瞧,她还在那儿忙着呢!”孩子向窗外扬了扬手说:“我叫她!我去叫她!”

⑮“不用了。请转告你姐姐,通过第二次考试,她已经被录取了!”

⑯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走得很快。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差点儿犯了一个错误!这天早晨,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充溢在他胸口,他想赶紧回去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

(1)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初试艺惊四座→  →教授调查原因→  →破格录取伊玲

(2)第⑤段中,描写窗外景色有什么作用?

(3)品读第②段画线句,具体分析这个比喻句的妙处。

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里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

(4)第⑯段,“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为何“走得很快”?

(5)请说说标题“第二次考试”的含义。

(6)这个故事塑造了两个人物,你认为谁是主角,为什么?

来源:2017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①千年的原始森林连绵数千里,古木参天,荆棘布道,偶尔的狼嚎猿啼给人阴森森的感觉。

②张郎执枪佩刀,带着干粮,在森林里日复一日地穿行。

③入林的第五天,张郎就见到了一副白森森的人骨,张郎有些迟疑,怎样遇害的呢?旁边有刀也有枪,而且从刀的重量来估,其人也是个习武之人,狼?虎?或狮?张郎不得究竟,自顾上路,一路提醒自己要更加小心才是。

④偏偏不几天,张郎又遇白骨,还是人体,而且是两具。从过医的张郎蹲下身细细察看,两具骨骼都是男人,还留着拼命搏斗过的痕迹。张郎就更觉得奇怪了,什么深仇大恨让人追到这渺无人烟的地方动了杀心?功与名,财与利? ⑤继续前行。

⑥怪事再度发生。这天,张郎刚吃完一只烤熟的山雀,正准备起身上路,前面不远处的地方一团蓝光炫着他的眼。张郎揉揉眼睛再看,绿幽幽的,张郎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立马想到老人家常说的天然翡翠。

⑦张郎一步一停地上前,他怕是什么特大动物的眼睛,近了,果然是两人合抱大的玉石,而且,玉石下面还有一个人,用绳附着,看衣服和肉体颜色,刚才死去才不久的样子。

⑧张郎在旁边捡一块石头,使劲往自己认为是翡翠的玉石上砸,玉石丝毫没损,凑近看,暗纹都没一丝,再凑近些看,整块石头里一点气泡也找不着。张郎兴奋得快要窒息,确认这是翡翠不说,而且是上等的翡翠。张郎眯上眼,感觉华室在招手,山珍野味已压桌,骑马坐辔,穿金戴银,妻妾成群,成为郡主富甲一方。

⑨张郎睁开眼,将死者身上的荆条解下,将玉石系往自己身上。好沉啊,张郎每走一步腿都在打颤,但背上是一座城池,越重城越大,再重也心甘。

⑩脚起泡背流血,张郎感到体力不支,准备歇下给肚进食时,张郎听到有人的声音朝他这边传来,立马用树枝和深草将玉做了掩饰,自己也藏在蔽处,两手紧紧握住枪。

⑪声音近了,更近了,看得明白,是人。张郎的心一软,刚放下枪,突觉玉石易主、华室崩塌、妻妾逃逸、丰餐消隐,于是一咬牙,重新端起枪。

⑫就在食指穿进扳机孔的一瞬间,张郎明白了前面遇到的三具白骨到底是怎么回事了,第一具会武功的人是背着这玉累死的,第二具和第三具是为争抢这玉而搏死的,第四具也是累死的……

⑬张郎放下枪,打了个哈哈,从丛里露出来,亲切地说:“乡亲﹣﹣恭喜你啊﹣﹣”

⑭张郎说,路遇横财,见者有份哟。张郎把藏好的翡翠指给对方看。

⑮对方姓李,李郎说,张兄,你先见,归你。

⑯三说二说,两人就抱成了一团,割指为血,插枝为香,结为兄弟。

⑰砍一棵拳头粗的树,两人抬着玉石在森林里穿行。

⑱行途中,张郎病了,俩人就歇下来,李郎去找草药,打野禽诚心诚意地伺候着张郎;李郎病了,张郎就去找草药,打野禽诚心诚信地伺候李郎。

⑲日复一日缓慢穿行,经历七七四十九天的磨难,俩人终于走出了千年的原始森林进去村庄。

⑳“哇﹣﹣啧啧﹣﹣”

(21)“啧啧﹣﹣哇﹣﹣”

(22)村人的眼睛个个像灯泡,惊羡,狡诡还有贪婪……

(23)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绕石走了三圈,环视众人,掷地有声地宣布: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24)玉石旁边高出众人一个头的族长捋捋将垂至前胸的白胡子,歪头看了眼李郎,再歪头看了眼张郎,更为高声地说:“不,是两颗﹣﹣”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2)第八段划线句子最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18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4)张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5)族长的话作为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说说其作用。

来源:2017年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笨拙的土豆

王晓莉

①十年前的秋天,我在火车上偶遇一位男子。他当时在翻的那本凡·高画册吸引了我,我们渐渐攀谈了起来。我说我喜欢的是凡·高那一系列自画像。

②“那么,凡·高有张早期的画作有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呢?”对面的他说。“不,你不会注意到它的。”他还没有说出是哪一张,就又十分肯定地说。临下车前,这个男子把这本边页已经翻得微卷的凡·高画册送给了我。这本画册里有他着重提到的那幅名画——《吃土豆的人》。

③现在,这幅《吃土豆的人》,我闭上眼睛即可回忆起任何一个细节,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

④画面正中是一盏悬挂的昏黄油灯,灯光下,一家五口正围桌而坐。木纹餐桌上摆放的,正是还冒着热气的,仅有的一大盘土豆。热气袅袅上升到他们的头顶,有了温暖的氛围。一个老太太正把一个特大的土豆递给主妇模样的人,仿佛在说:瞧这一个,多大个啊!主妇则低眉倒着咖啡,她的粗眉有些皱起,仿佛有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却又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能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主妇的对面是一家之主,他是一个辛勤耕种的男人,手背粗糙而发黑。他凝望着老婆,仿佛要跟她商量什么,而另一个戴头巾的女人又凝望着他。一个穿裙子的姑娘背对着我们。他们的手都出奇的大,手指的骨节突着。这一幅画里,有笨拙的男女,有笨拙的土豆,有着一个家庭笨拙不堪的生活。

⑤有人曾鼓动凡·高将这幅画拿去沙龙参加展览,但凡·高说:“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并不期望任何人都喜欢它或赞美它。”然而,我却喜欢它。渐渐的,我爱上吃土豆,煎、炒、炖、煮。当饭吃,当菜吃,当零食吃,没有一样不尝试,没有一样不好吃,感觉土豆里有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清香。

⑥我开始探究土豆的成长。几乎所有的蔬果,都是裸露在空气与光线中,它们一生都与风和光线嬉戏打闹,最后用碧绿的、红彤彤的颜色告诉人们:我熟了,来吃我吧。只有土豆、红薯,那不多的几样,从春到夏,完全地埋伏在泥土之下。当它们从容不迫地拨开层层泥土时,就是它们完全成熟的日子。

⑦我曾听闻许多有关土豆的故事。有一回,我看到介绍前苏联的一个电视片,在那个地广人稀、粮食永远不够的国家,产量极大的土豆,曾经成为了人们唯一的救命粮。在20世纪60年代初,饭蔬最为匮乏的冬春之际,土豆挺身而出,拯救了我国整个北方……

⑧每一次看到、听到这些,我总是热血沸腾地想亲自去种植一季土豆,去观察、了解、亲近它们——那些披着大地色外衣的土豆,那些外表粗糙、内心扎实的土豆,那些在市场的菜堆上和人们的菜篮中笨拙滚动的土豆,那些养育生活的土豆。

⑨偶尔,我会想起火车上遇到的那个人。他当时那么坚定地指出我会忽略凡·高那幅《吃土豆的人》,也许并不是他的武断,而是他看出了当时的我,是个过度追求纤细生活的人,不知晓索取之于付出的真谛。这样的人,无法在泥沙俱下的生活里立住脚,无法看得更清晰。这样的人,需要吃更多粗糙的、笨拙的食物,与更多粗糙的、笨拙的人往来,过更多有荆棘的、笨拙的生活。

(选自《青年文摘》第41卷,有删改)

(1)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

偶得画册→A.  →爱吃土豆→B.  →听闻故事→C.  

(2)第③段中,作者回忆这幅名画的“任何一个细节”时,觉得“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请结合第④段的具体描写,用原句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①我从“  ”中,读出了这幅画里的“悲伤刻骨”。

②我从“  ”中,读出了这幅画里的“坚忍不拔”。

(3)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本文的标题“笨拙的土豆”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来源:2017年广西北海市(南宁、钦州、防城港)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怀念的年味

韩良露

①我觉得自己的童年挺幸福的,因为有不少值得怀念的往事。

②那时过年我最喜欢的事,是拿着米及糖去我所居住的新北投(著名的台北市近郊温泉乡)镇上的农家,由他们用石膏舂米,再把米浆制成甜年糕,农家只收加工的费用。这种由手工制成的最简单的年糕,用油煎一煎,比后来吃过的各种花哨年糕还要可口。

③冬至到立春期间,爸爸就会在家中自己做甜酒酿,先炊米再把熟饭加糖置于陶缸中,做出的糯米甘酒酿是除夕晚上守夜时的宵食,先在饭碗中打一颗鲜鸡蛋,然后把加水温热的久酿汤冲入碗中,酒酿加热不可用大伙煮沸,以免香气消失,鸡蛋不用煮而用冲的,这种吃法,蛋花润滑,口感极好。

④爸爸有个老友叫老夏,每年过年前一定会上门拜访,我年年吃老夏的腊味,也不知多珍贵,但有一年年夜饭却不见有常见的腊味,才知道爸爸的老友不在了,真是叫人感伤的年味。

⑤从我小时候到青年,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在孩子们醒过来但还没下床时,爸爸都会给我们吃一碗甜汤,说下床前吃保一年平安。

⑥当年觉得并没有什么道理,不过是红枣桂圆莲子汤嘛!但爸爸却挺认真地作这件事,而且在大年初一前几天,就会看到他坐在餐桌前,把买回来的干莲子挑心去苦味。桂圆也是买带谷带籽的自己剥福圆皮,红枣也会小心心翼翼的去籽,爸爸做这些事的身影留在我记忆深处,但直到自己年龄大了,才懂得愿意做这件事的人,不仅要有闲情逸致,还要有坚持把某种传统传给孩子的爱心。

⑦大年初一不管我几点起床,爸爸的甜汤一定炖好了,为的是让我们下床前喝到他亲手做的汤,也年年听他说,他小时候在江苏老家时,他妈妈(就是我们从未见过面的祖母)在元旦一定会在他下床前喂他一碗红枣桂圆莲子汤。

⑧这些孩童时并不太懂的事,如今岁数大了,一回想就会眼眶发热,爸爸的年味是亲情之味,也是异乡游子思念的年味。

⑨除了怀念爸爸的年味,我还记得阿嫲的年味。阿嫲是台南人,祖上泉州,来台已经五代了,阿嫲的父亲是汉学家,十分尊崇古礼,而阿嫲自小读诗书,对传统的饮食文化特别有研究。

⑩每过年前,阿嫲就会开始做起红龟糕,用来祭天拜地,求神明赐福。阿嫲还会自己搓金银圆(即红色白色的糯米汤圆),金银圆的意义自然是讨吉利,求来年财运顺利。金银圆会加在煮好的红豆汤里一起吃。红豆有驱邪的功能,这是台湾古礼,据说源自中国远古的周代。

⑪我最喜欢阿嫲的年味,是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吃的米酒煮桂圆糯米粥,米酒的香味对小孩来说很刺激,黏黏甜甜的糯米粥吃了全身暖和,阿嫲说吃了这道食物,未来一整年又香又甜的日子才会黏在人身上。

⑫不管是爸爸的年味还是阿嫲的年味,都成了我记忆中的幸福滋味,直到如今,我都会期待过年,也期待这样的滋味能伴着我走过一年又一年的岁月。

(摘自《格言》2017年2月下,有删改)

(1)从全文看,以“怀念的年味”为题有什么好处?

(2)根据示例,请填充下表①~④空格的寓意。

食物名称

寓意

年糕

酒酿

甜蜜(温馨、幸福)

红枣

桂圆

莲子

纯洁(高雅、清廉)

汤圆

(3)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第④段写老夏不在的“伤感年味”的作用。

(4)④文中作者的“年味”是幸福的滋味,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过年是“变味”的,请举出“变味”的例子,并谈谈你的看法。

“变味”的例子:  

看法:  

来源:2017年广西百色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句段分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