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传播课
任正非今天接受记者采访,赢得满堂喝彩,有评论称521是任正非日。这次访谈,让世界见证了华为不再只是中国的卓越企业,而是世界级的领袖企业。作为一名传播学者,我不能从政治学、经济学、外交学等领域解读他的谈话,只能从传播学角度谈谈我的思考。
任正非的访谈,其实是给中国与世界上了一堂传播课﹣﹣不仅传达出政治胸襟与商业智慧,而且表现出极高的传播水平。
无论是特朗普的美国利益第一,还是中国网民的“奉陪到底”,爱国,都是这场舆论战的制高点。在这个时节,在中国舆论场,一切对中国产品的冷嘲热讽都不招待见;一切遭受打压或忍辱负重或奋起抗争的企业,都会被视为民族英雄,这非常好理解。
舆论战最重要的,不是打击敌人,而是争取朋友。舆论战的功能,不是消灭敌人,而是分化敌人与孤立敌人。口水是打不垮敌人的,可以直接打垮敌人的东西,在军事上是武器,在经济上是产品。把敌人扩大化,就是帮助敌人扩大力量。
所以,任正非很清楚:“大家要骂就骂美国政客,这件事不关美国企业什么事情。”任正非甚至高调感谢美国公司,宣称美国企业和华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这样把美国和美国政客分开,把美国政客和美国企业分开,这就是最大化地孤立敌人与争取朋友。
苹果、谷歌不是我们的敌人,美国公司不是我们的敌人,美国人民更不是我们的敌人。正如日系车不是我们的敌人,日本企业不是我们的敌人,日本军国主义及其鼓吹复活者,才是我们的敌人。
任正非坦诚自己家人现在还在用苹果手机,发挥了意见领袖卓越的引导作用。没有人会怀疑任正非的爱国主义,换了别人,可能就不敢这样说,或者说了也不起什么作用。好的意见领袖一句话,有时候赛过一千篇社论。
商业传播与政治传播不同。可口可乐公司卖产品给消费者之前,绝对不会问你信奉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无论是支持特朗普还是希拉里,你只要付钱它就卖。
任正非把政治和商业分开,把爱国和商品分开。他非常清楚:如果中国人买华为就是爱国,不买就是不爱国,那么欧洲人、美国人买华为怎么解释?我们希不希望全世界都来买华为产品?
华为公司是中国企业,但华为手机是世界产品。只有中国人买华为,不算胜利。让更多的外国人买华为,才对中国公司有益。把产品与爱国脱钩,是传播大智慧。
最受欢迎的英雄形象之一就是“自信得有点谦虚”。过去太多这样的形象,要么太自信﹣﹣自信得狂妄;要么太谦虚﹣﹣谦虚得做作。
任正非一方面非常自信:“美国政客目前的做法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华为的5G是绝对不会受影响,在5G技术方面,别人两三年肯定追不上华为。”
另一方面非常清醒:“美国科技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很多小公司产品超级尖端,但是在我们的行当上(5G),我们做到了前列,但是整体国家而言,我们和美国比,差距还很大。”
中美贸易战有四个舆论战场:中国舆论场、美国舆论场、中美之间的第三舆论场(中美间舆论场)与国际舆论场。每一个舆论场的功能、目标与策略都是不同的。
像任正非这样的表达:“虽然我们与美国有冲突,但最终还要一起为人类做贡献”,在国际舆论场就比特朗普的格局高,得分多。
对于特朗普来说,他最核心的舆论场是美国舆论场。他最怕的不是中国网民的反美情绪,而是美国人民的选票。他到处在国际舆论场制造美国的敌人,恰恰就是要在美国舆论场激起同仇敌忾。
特朗普推特治国,就说明传播是特朗普的最重要武器。跟美国打贸易战,就不能只在政治、经济与外交领域,专家就不能只是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与外交学家。当务之急就是要搞清楚特朗普舆论战的传播策略与舆论方法。用传播的方法对付传播,用舆论的方式对付舆论,有时候不只是事半功倍,甚至是四两拨千斤。
(本文5月22日上午下载于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注释】
①新闻背景: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宣布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未政府许可向华为供货。5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给华为及其合作伙伴90天的临许可,将封堵令推迟执行3个月,5月21日上年,75岁的华为公可创始人兼总故任正非接受国内媒150分钟的采访,对美国禁令、5G、知识产权等热点话题进行回应。
②“推特”是一种个人社交平台,类似于微信。
(1)在作者的分析中,任正非对媒体的回应包含哪些传播智慧?请简要概括。
(2)阅读新闻要了解立场,请结合文本信息,分析本文的立场。
(3)从这篇文章看,作者的传播水平如何?结合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让文学来叫醒作文
施战军
(1)在我的印象中,打我自己上中学那时起,中学作文的教学方式似乎就没怎么变过,老师会总结出许多写作文的模式让学生去模仿甚至背诵。我对中学作文的印象大概就一直停留在这种“新八股”的状态上。
(2)直到我参加今年“北大培文杯”决赛阅卷时,我才发觉这种印象略有误差。我当时是看到了河南实验中学一个叫胡浩然的中学生的参赛作品《蒋扈氏》,它让我大吃一惊。这是完全不同于中学作文的一篇很成熟的文学作品。小说写的是孙子蒋红涛和奶奶的故事,其间贯穿着蒋家难言的困苦历程。小说完成度之高,令人肃然起敬。
(3)这让我反过来思考,现在中学的作文教育肯定是有问题的,孩子们不缺乏才华,但他们的才华为什么不能在作文中体现出来呢?温儒敏教授说主要问题之一是老师的问题。老师现在通常的教学方法只用灌输知识点的方式,文言文只讲字词不讲文以载道;美文讲授只重图解分析不重审美体验;作文课只讲谋篇造句不讲启迪思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让写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4)就像“北大培文杯”一等奖选手新疆七十中的李蕤桐所说:“文字,是作者对读者的告解,是心灵的自我救赎。”“文字应该是真实地记录生活。”“写你所知道的。”“给心灵一个说话的机会。”这是创意写作耳熟能详的话语。创意写作强调“创意第一性,写作第二性”,首先强调言有物,言有意,其次才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功夫。没有“说什么”的问题,哪会有“怎么说”?所以,我们强调让作文回归事物,让想象回归现实,回到文学的起点上来,让文学来叫醒作文。
(5)写作能力的高低意味着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多大,甚至也可以衡量一个人对文化的理解程度。因此,写作不仅体现写作者基础知识的长度和宽度,更包含了他认知世界和理解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展现他感受人生、想象未来和编织梦想的能力。这是一种写作的美德。因此,最重要的是,让青少年亲近文学,懂得诉说人生,不一定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作家,而是为了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健康成长,进入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助于他们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更好的自己。在这个程度上,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言:“让成千上万的青少年爱上写作,这是对中国教育的特别贡献。”
(6)这种回归完全可以实现文学写作与中学作文的良性对接,要用文学的石子激活作文这潭死水,作文教育不能再装睡了,装睡的人也许偶尔会做梦,但是永远不能看到现实。作文甚至语文的教育应该是最有温度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在水里火里,在人生里,在社会里,学会生活,学会理解,学会爱,而不仅仅是在作文纸上排列字句。我们文学界应该和教育界一起担起这个责任,因为孩子是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对青年有一个方向的引导,解放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认知世界的能力,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进而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青年。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2月06日05版,有删改)
①文中第(5)段作者认同曹文轩教授“让成千上万的青少年爱上写作,这是对中国教育的特别贡献”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今标点限80个字内)
②请解释文章标题的含义。(含标点限80个字内)
③文中哪一种关于作文的说法和主张对你最有启示作用?为什么?(含标点限120个字内)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桌面
①我家书桌的面儿,是一块树的囫囹的横截扳,什么也没有染,只刷了一层亮亮的清漆,原木本色的。
②在这张书桌上,我伏案了十年,读了好多文章,又写了好多文章。闲着无事了,就端坐看看起桌面,心里便也感到沉静。因为桌面上是有了一幅画的。
③画儿就是木的年轮。一个椭圆形,中间是黑黑的一点,然后就一圈白,接着从那白圈的边沿,开始了黑线的缠绕。当然很不规则,线的黑一会儿宽了,一会儿窄了,一会儿又直,一会儿却弯起来;几乎常常就断,又常常派生出新线,但缠绕的局面是一直在形成,最后便嚢括了整个桌面,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
④有书这么说:树木,四季之记载也。日月交替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冬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主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
⑤我很佩服这种解释,于是也就兴趣起这条运动的线了。我细细看看,用米尺度量着一个圈和一个圈之间的距离。这种工作,所得的结果使我吃惊:这生命的线,当它沿着它的方向进行的时候,它是这么的不可自由!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顺利时它进行得是那么豁达奔放,困难时进取又是如此艰辛,它从地下长出来,第一是挣脱本身壳的桎梏,第二是冲破地层的束缚,再就是在空间努力,空间充满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原来是这么坚实严密,树木的生长,必须靠看自己向外扩张才能有自己的存在的立体啊!
⑥我为它们做看记载:哪一年是风调雨顺?哪一年是早涝交迫?我算出这是一棵三百年的老树。三百年,这老树在风雨的世界里,默默地在走它的生命之路,逢着美好年景,加紧自己的节奏,遇着恶劣的岁月,小心翼翼的,一边走着,一边蓄积看力量,这是多么可怜的生命,又是多么不屈不挠可亲可敬的生命!
⑦我离开了面,看见室外的一切。室外是刚刚雨后天睛,天上是一片云彩,地上是一层积水,风在刮看,奇异的现象就发生了:那云彩竟也是一圈一圈的痕纹,那积水也是一圈圈的涟漪。莫非这天这地也是一统的整体,它们将两个截面上下显示着,表明自己的历史和内容吗?我真是有些惶恐:万事万物在茫茫宇宙间或许是有着各自的生命线路,这浩瀚宇宙也或许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那我呢?
⑧重折走近桌面,对着那木的年轮,开始顺着一条边圈往里追溯,这似乎是一种高级数学,常常陷入莫测,犹如一个儿童在做进迷宫的游戏,整整一个下午,才好容易回到了那桌中的,也是那圈中之圈的那个黑点。啊,那是树的童年。哪是我的童年?树是从那一点出发,走完了三百年的路程,我也是三十年了,三十年来,这路线也是这么一圈圈走过来的吗?我想起了我的每一年。
⑨这些简直是惊人的发现!
⑩从那以后,每每当我为胜利得意的时候,一面对着这桌面,我就冷静了;每每当我挫败愁闷的时候,一面对着这桌面,我就激动了。我自我感觉,我是一天天豁达,成熟,坚强起来,我热爱起我的生命了,热爱起我的工作了,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而完成着一个我。
⑪我在感激着这个桌面,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
(有删改)
(1)作者围绕 桌面 (线索)有很多的思考,并有了惊人的发现。第⑨段中“惊人的发现”指什么?
(2)第⑤段“他是这么的不可自由!”的原因是 日月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寒暑旱涝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用自己的话概括),“它”指的是 生命的线 。
(3)根据文章第⑦段内容,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带年轮的桌面是一幅画,画出了树的生命线路; 带痕迹的云彩 是一幅画,画出了天空的生命线路; 带涟漪的积水 是一幅画,画出了地的生命线路。
(4)细读第⑥段,说说作者对老树有着怎样的感情。
(5)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像是一泓静静的泉,一个午时的或者子夜的泉,一片树叶落下来引起的涟漪。
(6)第⑪段写道:“我在感激着这个桌面,我想我永远不会离开它的。”综观全文,说说作者“感激”的原因。
卖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①我准备去做手术时,一个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口。她把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我丈夫忙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②手术结束后,丈夫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回公司忙去了。
③下午,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④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吗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坚决不再上当。“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大家对她讲。 ⑤她没有离开,依旧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我暗自庆幸:幸亏丈夫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见儿。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也不和她目光接触,大概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⑥第二天,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这次大家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一般。我看不下去了,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她仿佛没有听见,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越这样,我们越不买。”她退离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⑦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
⑧这天,丈夫一早过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事情,他竟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没有同情心,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没有欺骗,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⑨整整一天,小女孩都没出现。第二天,第三天,她都没来,我反而有点牵挂了,是不是我刺激或伤到她了?
⑩第四天办出院手续时,我悄悄向护士打听。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⑪“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⑫“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护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⑬“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早点回家呀。”我急急地说。
⑭ “她有智力缺陷,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护士笑着道。
⑮我走出护士站,丈夫正等着我。“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我的提议丈夫马上赞同,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请她转交。出了医院,丈夫问我写了啥,我说,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选自《读者》2016年第11期,有删改)
(1)为什么人们先前买了女孩的面包,后来却不愿再买了呢?而“我”为什么最后又给女孩留下钱呢?
(2)结合语境,赏析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我丈夫忙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
②“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3)文章第⑧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说出理由。
(4)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研读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路亭
柯灵
①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大都市中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去,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②我不幸拙行于路,又和冯谖同病,却无由弹锬而歌。碰到这种时候,就经常不由得想起乡间的路亭。
③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④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天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⑤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
⑥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 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霭霭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
⑦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龄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时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对联:山色湖光,四时佳兴。早南晚北,廿里官塘。
⑧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稍安勿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
⑨"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选自《柯灵散文选》,有删改)
(1)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文章对"路亭"的描述,主要围绕着外形特征、实用价值,风貌品质等方面展开。 |
B. |
善于写人摹景状物,寥寥数语,勾画白描,形象生动,画面感强,有视觉冲击力。 |
C. |
语言有浅显易懂、明白晓畅的特点,如"破费悭囊""拙于行路""聊避风雨"等。 |
D. |
对路亭的喜爱和赞美,透露出作者关注民生、与普通民众苦乐系于一体的情怀。 |
(2)按要求赏析。
①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赏析加点词)
②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赏析修辞手法)
(3)文章写于1935年,文末作者写道"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迟早要入历史博物馆",基于此说,你认为路亭是否应该被淘汰?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玉瑛子
①不曾可以寻觅,也不曾有任何准备。似乎是猝不及防,它撞进了我的视线。
②在那方柜台的一隅,它静静地、安详地、自然地停留着,姿势优美。四周的喧闹,仿佛和它没有任何关系。那些来来去去的目光,被形形色色的宝石的光华吸引着,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它于自己的世界孤独地美丽着,有些傲气,有些不屑,有些与世无争。那一块冰凝的翠色,那一缕剔透的晶莹,那一掬澄澈的水灵,那一抹温馨的柔润,于繁华之中,于喧嚣之中,碰疼了我的心。
③哦,那一块天然的翡翠,一块美玉。
④那一天滂沱大雨。我为避雨无意中躲进那间小店,无意回眸之间,就那样与它相遇。
⑤尽管小心翼翼、呵护有加,意外还是发生了。
⑥或许因为之前没有佩玉的经验,而致使佩戴方法有失正确;或许因为过度喜爱,从而太过频繁地摆弄……正如它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生活,意外在那一日猝不及防地降临。
⑦那美丽、珍稀的翠色之间,出现一道小小的裂隙。很小,但很清晰。发现它受伤的那一刻,我的心脏仿佛和它一同开裂。我感受到它的疼痛。它受伤的样子,令我的心血流不止、肝肠寸断。尽管裂隙很小,可它毕竟存在着。它妨碍了它的美丽,影响了我观赏它的心情。可摆在眼前的它,已然不再是那个完美无暇的玉,它无法回到从前。
⑧只好把它从胸前摘下。
⑨扔掉吗?实在是舍不得;退还给卖玉的人吗?那几乎没有可能。留着它,触景生情。我只好选择了逃避。把它封存起来,紧锁于抽屉,长时间不打开,避免碰触,任凭岁月将它埋葬。
⑩又一个阴雨天,雷同的天色让我情不自禁想起它的到来。想起初拥它的激动和欣喜。怀念它在我怀抱的那美丽时光。
⑪我重新走进那间玉店。我问卖玉的人: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使玉的伤口复原?卖玉的人拿出一块又一块的玉给我看。它们每一块都身价高昂。但几乎每一块,放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仔细琢磨,都能发现它的明显缺陷。你看,这一块晶莹剔透,它的水很好,水好自润,不易出裂,但易有杂质,看见这个小黑点了吗?就像美人的身体上长了颗痦子,你能因为她长了一痦子就不是美人了吗?再看这一块,这片绿色娇艳欲滴,它的翠真是太喜人了,可惜水不足,缺水就干燥,干燥就多絮,这是天然石头自身携带的绵絮,你能因为几团绵絮的存在就贬降它的价值吗?
⑫我无言以对。
⑬卖玉的人告诉我:天然的石头,十石九裂。正如同人,世间没有完美无缺的人,这世上,完美无瑕的翡翠,也是少之又少,如果有,那一定是稀世罕见、无价之宝了。翡翠虽然质地坚硬,但它也是有生命的活物。既有生命,就需要拥有者用情感、用爱心去浇灌它,去呵护它,去滋养它。
⑭我问:这世上就没有不怕磕碰、不怕摔打的翡翠?卖玉的人笑了笑:如果有,一定是人造的,是假的。
⑮我问:受了伤的玉,还有收藏价值和增值功能吗?
⑯卖玉的人回答我:当然有。那要取决于什么样的伤,伤的程度。你的这块,只是一个浅表性的小小的纹隙,不是根本性的致命伤,你要经常佩戴,不过要吸取上次的教训,一定使用正确的佩戴方式……你把它当成身体的一部分,好好地养它,好好地珍爱,但不能因为珍爱就无时无刻过分地关注它……相信只要经过一定时间,就像人的皮肤受了点小伤,伤口自然会愈合。
⑰哦,能养好它?
⑱我顿觉惊喜:那需要多长时间?一月?一年?
⑲卖玉的人又笑了:玉毕竟是石头。养玉,需要几十年,或者一辈子。如果用一辈子的时间把它养好了,也不失为一块传家宝。就像人的情感,那历经无数坎坷挫折、经过了漫长岁月水与火的淬炼,那最终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有改动)
(1)仔细阅读全文,体会作者对玉的情感变化过程,并填空。
欣喜→ →怀念→
(2)请说说你对文中第⑬段画横线的“翡翠虽然质地坚硬,但它也是有生命的活物”句子的理解。
(3)试简析“卖玉的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4)文中的对话描写,为何不用双引号?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5)第②段“那一块冰凝的翠色,那一缕剔透的晶莹,那一抹温馨的柔润”,这句话中的加点词可否删掉?为什么?
(6)文章耐人寻味,请记录下你在阅读中的疑问或思考(不能与第(1)﹣(5)题的问题重复).同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疑问或思考:
文章主旨: 。
大青衣
胡玲
①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②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很多人的梦想。
③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④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⑤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去。青莲不走,她悄悄来到后台。
⑥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青莲紧盯柳月如,紧闭双唇不语。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可不管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是不说话。最后,柳月如问,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终于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⑦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的。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她扮相清丽端庄,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⑧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的满腔激情,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
⑨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包装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青莲想也没想,说,我没兴趣!男人说,传统戏在本地已经没市场了,现在还有谁看戏?说着,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青莲小姐,走阳关大道,还是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由你自己决定。说完,男人离开了。
⑩那天,男人的话不断在青莲脑子里回荡,令她坐立难安。她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柳月如说,咱们是唱戏之人,并非戏子。青莲说,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寻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说,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柳月如说,你出了剧团,咱们的师徒缘分也就尽了。青莲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剧团的大门。
⑪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柳月如。
⑫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青莲去得早,点了杯咖啡喝起来。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作为明星,她早已习惯了人们对她的关注和议论。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她唱歌挺好听的。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原来她以前是唱戏的啊,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
⑬老板来了。青莲说,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得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青莲内心如同被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⑭晚上,青莲做了一个梦。梦里,柳月如和青莲唱《白蛇传》,柳月如演白蛇,青莲反串法海,两人对打起来,青莲一剑刺穿了柳月如的胸膛,柳月如倒在戏台上,鲜血染红了她的白衣。青莲从梦中惊醒。
⑮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⑯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我是月如的表姑,你是青莲吧?青莲一惊,你怎么知道?老太太说,月如说过,你迟早会来的。青莲问,师傅怎么走了?老太太说道: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剧团倒闭后,她大病一场。昨晚,她走了。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说着,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
⑰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⑱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剧团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青莲。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1)小说围绕青莲写了哪几件事?
(2)简析第④段和第⑯段画线句子在塑造柳月如形象中的作用。
(3)赏析第⑬段画线句子。
(4)简述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5)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
(6)在戏曲文化进校园的今天,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月下看猫头鹰
[美]珍•尤伦
我跟爸爸出去看猫头鹰,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那时候已经三更半夜了,我们一直都没睡觉。外面没有风。那些大树直挺挺地站着,像一座座高大的雕像。月光耀眼,天色很亮。背后远远传来火车的汽笛声,笛音低沉,拉得很长,就像一首歌,听起来好忧伤,好忧伤。
爸爸早把我的毛线帽拉低,盖住我的耳朵。但是隔着帽子,我还是听得到声音。农场里的一只狗,跟着汽笛叫了起来。接着,第二只狗也叫了。火车和狗,齐声歌唱,唱了好一阵子。闹声消失以后,四周静极了,就像在梦里。爸爸,还有我,一直向着树林走去。
我们“沙沙沙沙”地踩着松脆的雪,留下小小的灰色脚印。爸爸在地上拖着长长的影子,我的影子却又短又圆。隔不多久,我就得奔跑几步,才能跟得上爸爸。我那又短又圆的影子,也跟着我跌跌撞撞。但是我没喊累,出去看猫头鹰,就得保持安静,爸爸一直就是这么说的。我盼望跟着爸爸一起去看猫头鹰,已经盼望好久好久了。
我们走到了松林地带。在亮亮的天色里,一棵棵的松树,看起来黑黑的,尖尖的。爸爸举手做了个手势。我立刻收住脚步,在原地等着。爸爸向上看,好像要找天上的星星,又像在查看空中的一张地图。月光使他的脸看起来像是戴上了银色的假面具。他开始呼叫起来:
“呼,胡胡胡胡﹣﹣呼!”学的是大角猫头鹰的叫声
“呼,胡胡胡胡﹣﹣呼!”
他叫了一阵,又叫了一阵。每叫过一次,他就会停一下。我们两个也都竖起耳朵,静静地听一会儿,但是什么也没听到。爸爸耸耸肩膀,我也耸耸肩膀。我并不难过。我的几个哥哥都说过:猫头鹰是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的。
我们再往前走。我感觉得出天气的寒冷,就像有人用冰冷的手掌按在我的背上。我的鼻子、我的面颊,里热外冷,冻得发疼。但是我一句抱怨的话也没说。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安静,一定要坚强。
我们走进了树林。那些树影,比我见过的任何东西都要阴暗,遮掩了地上的白雪。蒙在嘴上的围巾,温温湿湿的,毛茸茸地护着我的嘴。深更半夜,会不会有什么东西躲在黑黑的大树背后呢?我问都没问。出去看猫头鹰,一定要勇敢。
我们来到了黑森林中的一片空地。月亮高高挂在天空,月光就像对准着空地的中央照下来。月光下的雪,看起来,比瓷碗里的牛奶还要白。
我喘着粗气。爸爸听见了,做手势叫我别出声。我赶紧用手套捂着围巾,围中捂住我的嘴。我用心地听。爸爸又呼叫了起来:
“呼,胡胡胡胡﹣﹣呼!”
“呼,胡胡胡胡﹣﹣呼!”
我全神贯注地听着、看着,在这冷空气中,听得耳朵发疼,看得双眼蒙上一层雾。爸爸仰起了脸,打算再呼叫一次,但是他还没开口,就有回应的声音穿过树丛,传了过来。
“呼,胡胡胡胡﹣﹣呼!”
爸爸脸上有了笑意,他回应了一声:“呼,胡胡胡胡﹣﹣呼!”
然后,他跟猫头鹰,就像在那儿谈天,谈起了晚餐、树林、月亮和寒冷的天气。我松开了捂住围巾和嘴的手套,开心得想笑出来。
从草地边缘、树丛上面传来的猫头鹰叫声,越来越近了。草地上却没有一点动静。忽然间,一个猫头鹰的影子,从地上的大树影里分离开,向着我们的头顶飞过来。我们看着,嘴里发热,却不出声,许多想说的话一句也没说。飞过来的黑影又发出了叫声。
爸爸拧亮了他的大手电筒,正好照到那只刚要停落在树枝上的猫头鹰。
我们跟那只猫头鹰,你看我,我看你,看了一分钟,三分钟,或者足足看了一百分钟也说不定。
后来,那只猫头鹰就扇动它的大翅膀,从树枝上飞开了,像一道无声无息的黑影。它飞回树林里去了。
“该回家了。”爸爸对我说。
我知道我可以说话了,也可以放声地笑。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我一声不响,像一道影子。
出去看猫头鹰,不需要说话,不需要温暖舒适,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爸爸是这么说的。那个希望,会用没有声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猫头鹰的好月光下,向前飞行
(林良 译)
【故事•概括】
(1)在去看猫头鹰的路上,“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我”想起了一些话,“我”克服了困难。仿照示例,用“虽然……但是……因为……”概括情节。(两个即可)
【示例】虽然“我”跟着爸爸跌跌撞撞很辛苦,但是“我”没有喊累,因为“我”想起了爸爸说”出去看猫头鹰,就得保持安静。
【故事•赏析】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我赶紧用手套捂着围巾,围巾捂住我的嘴。
②我们跟那只猫头鹰,你看我,我看你,看了一分钟,三分钟,或者足足看了一百分钟也说不定。
【故事•想象】
(3)好故事常给人想象空间。爸爸说“该回家了”,他们回家的画面会是文首和文末的哪幅图呢?结合你对文中父亲形象的理解,说说理由。
【故事•感悟】
(4)成长是一个微妙的过程,有时候“不需要说话,不需要温暖舒适,也不需要别的什么,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结合文本,探究“我”怎样在无声中成长的。
学习实践:文海遨游,探究水"神"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对水之"源"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了更好地探究水的神韵,我们求助老师收集资料。经过整理,组成以下单元。现在,让我们一起在这些文字中遨游吧。
材料一:
【甲】淛江(浙江)通大海,日受两潮。梁开平中,钱武肃王始筑捍海塘,在候潮门外。潮水昼夜冲激,版筑不□,因命强弩数百以射潮头,又致祷晋山祠。既而潮避钱塘,东击西陵,遂造竹器,积巨石,植以大木。堤岸既固,民居乃奠。
(选自《宋史•河渠志》)
【乙】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沮洳斥卤,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
(选自《钱塘六井记》)
【丙】(忱)常□松江相视水利,见嘉定、上海间,沿江生茂草,多淤流,乃浚其上流,使昆山、顾浦诸所水迅流驶下,壅遂尽涤。暇时以匹马往来江上,见者不知其为巡抚也。
(选自《明史•周忱传》)
材料二:
【甲】很快他们就爬到奔腾的河流上去了,双手握着铁链往前推进。红色的机关枪对着敌人的设防地带开火,子弹像雨一般地洒在桥头。敌人用他们自己的机关枪扫射做出回应,从埋伏的地点对着水浪中颠簸着的慢慢前进的红军扫射。第一个红军战士被击中了,掉到下面的水流中。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可是当他们来到离链子的近处,那些没有被毁去的桥板,多少保护了这些敢死的人,许多的子弹都飞过了,或者打到对岸的悬崖上。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乙】正行处,只见一道大水狂澜,浑波涌浪。三藏在马上忙呼道:"徒弟,你看那前边水势宽阔,怎不见船只行走,我们从那里过去?"八戒见了道:"果是狂澜,无舟可渡。"……那悟净不敢怠慢,即将颈项下挂的骷髅取下,用索子结作九宫,把菩萨葫芦安在当中,请师父下岸。那长老遂登法船,坐于上面,果然稳似轻舟。
(选自《西游记》)
【丙】我掉进海里,随着猛烈的海浪漂流。四周没有任何可以抓的东西,更别说我的同伴了。我敢肯定,船上人多半是完蛋了。
"挺住,格列佛,你要拼命游,不能就这样完了!为了玛丽和孩子们……"
我不断地勉励自己,拼命游,让身体随波前进,并不时把腿伸下去试探多深,却总是够不到底。曾一度我几乎快失去知觉了。当我累得已经再也无力挣扎下去的时候,猛然发现海水已经很浅几乎淹不到头顶了。
(选自《格列佛游记》)
材料三:
我想去看海
现在是下蛋的时间了!这可是小鸡们第一次下蛋。
"啊,多可爱的蛋呀!"鸡妈妈们高兴坏了。只有小鸡卡梅拉拒绝下蛋。
"下蛋,下蛋,总是下蛋!"她生气地说,"生活中应该还有更好玩儿的事可做!"
卡梅拉更喜欢听鸬鹚佩罗讲大海的故事。
佩罗曾经游历过很多地方!尽管他说话有些夸张,但卡梅拉还是十分着迷这些美妙的故事。
"总有那么一天,我也要去看看大海。"
一天晚上,又到了该回鸡窝睡觉的时间。
"我不想睡觉!我才不要和其他小鸡一样呢!"
"我想去看大海!"
"去看海?你得先弄明白自己是谁,再考虑这个吧!"卡梅拉的爸爸觉得再也没有比这更蠢的想法了,"你看看我,出去旅游过一次吗?卡梅拉,大海可不是小鸡玩游戏的地方,跟我回窝里去!"
这天晚上,卡梅拉瞪着眼,怎么也睡不着,她还在想看海的事……
"不,我就要去看海!马上就去!"卡梅拉轻轻跳下床,推开门,回头看了她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一眼,就离开了家,朝着梦想中的大海走去。卡梅拉在无边的黑夜里勇敢地往前走……走啊,走啊!她走了很远很远,她那双可怜的小脚,已经快没有知觉了。
一天早上,当卡梅拉站在沙丘顶上时,眼前的一切让她吃惊得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她情不自禁地喊道:"哇!大海!"这是多么奇妙的景色啊!大海翻滚着雪白的浪花,一会儿惊天动地地涌上来!一会儿又轻声细雨地退下去……卡梅拉又震惊又兴奋。
"好美呀!"她喊道,"比佩罗说的还要美!"
卡梅拉先是在沙滩上玩:堆城堡、捡贝壳。饿了。她就吃几粒虾米填肚子。后来,她竟然勇敢地跳进了海里,游泳、潜水、滑行……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卡梅拉想回家了。但可怕的是,海岸线消失了!根本分辨不出东南西北!家在哪儿啊?
"哇、哇、哇!爸爸!妈妈!"她又急又怕地哭喊起来。可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一个声音回答她。卡梅拉太累了,不一会,她就躺在木板上睡着了,只有天上的一轮明月,照着她孤零零的身影。突然,克里斯托夫•哥伦布的帆船出现在海面上。卡梅拉被惊醒了,她大声呼救:"喂!听见了吗?小鸡!有只小鸡仔在海里……"卡梅拉的话还没有说完,一个巨浪就把她卷上了帆船的甲板。"哈,一只小鸡!把这个小东西的毛拔干净,煮来吃!"船长命令道。卡梅拉当然不想就这样被吃掉!她竭力为自己辩护,她说自己不辞辛苦来到这里,只是为了看海……
"够了!我不想听你的废话。"哥伦布发火了,"把它拿去煮了!"
"等一等,船长。"卡梅拉急中生智,"鸡蛋!""为了丰富您的早餐,我保证每天早上下一个鸡蛋,这可是专门为您下的呀!"她紧张得牙齿直打颤,心想:怎么办呀?我可从没下过蛋,妈妈又不在身边教我。
卡梅拉开始尝试下蛋:蹦、跳、爬高、倒立、仰卧……是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了。
"哇,下个蛋真的好难啊!"
"哈哈!成功了!很简单嘛!我下了一个蛋!我下了一个蛋!"
一天早上,刚刚下完第31个蛋的卡梅拉,远远地望见了海滩和一望无际的森林。
"乌拉!终于见到陆地了!"
"啊,一只白色的小母鸡,真漂亮啊!"
卡梅拉走向前,有点胆怯地打了声招呼;"你好,我叫卡梅拉……"
"我叫皮迪克……"
"我来自一个遥远的地方,在那边,海的另一边……"她指着大海。
"啊,真的吗?从那么远的地方来!"
"卡梅拉,你有兄弟姐妹吗?你的家是什么样的?"
卡梅拉来劲了,大谈自己的老家和好朋友鸬鹚佩罗。
她可真有趣呀,皮迪克在心里暗想。"……卡梅拉……"
"什么事?皮迪克……"
"如果你愿意,明天我带你参观一下我的家乡!"皮迪克带着卡梅拉四处游玩。他们有说不完的话,都觉得从来没有这么快乐过。"皮迪克,我怎么听到有印第安人的鼓声?"
"不是我的心跳得太快了,因为有你在我身边……"
从此,卡梅拉和皮迪克形影不离。
几个星期后,卡梅拉带着皮迪克高高兴兴回家了。
第二年春天,卡梅拉和皮迪克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一只很可爱的小公鸡,他们决定给他起名叫卡梅利多。
几个月后……
"卡梅利多,该回家了!"卡梅拉呼唤着宝贝儿子。
"再等一分钟,妈妈,我在看天上亮晶晶的星星呢。"
"该睡觉了!"
"睡觉,睡觉,总是睡觉!真没劲,我才不要和其他小鸡一样呢,就知道睡觉!"卡梅利多反抗道,"生活中肯定还有比睡觉更好玩的事……"
"我想……"
(作者:法国克里斯提昂•约里波瓦,有删改)
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同学们认为可以借助一些任务来完成整体阅读。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设置了以下三个任务,相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你会建构起更多的单元学习策略,也会对水文化有更多更深的理解。
(1)任务一:补写单元导读,理解把握主题。
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与水的关系。 。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关注阅读策略,把握文本特质,并能够从文中反复处、矛盾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 |
(2)任务二:研读多样文本,感悟丰富意蕴。
阅读材料一,完成下列活动。
活动一:有同学在三个文言文选段中各隐去一字,提供了下列四个备选字,请你选择合适的选项填入相应空白处。
①版筑不 ②皆江之 地 ③常 松江相视水利 |
A.诣 B.夷 C.故 D.就 |
(3)活动二: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补全下面图表。
(4)材料二的三个语段都写渡河(海),但人物的渡过方式不同,请任选两个,结合文本特质加以分析。
(5)《我想去看海》一文,为什么多次写到佩罗这个彤象?
(6)同样的内容,变换标点、字词、语序之后,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会有所不同,请结合下面这个句子作简要分析。
(7)请你给绘本《我想去看海》结尾的插图补上一句话,并阐述理由。
(8)"单元导读"告诉我们,阅读文本还可以关注矛盾处。请结合《我想去看海》这个文本设计一个问题,并给出答案。
孤立冰墙
李伶
①10岁那年的一个下午,我站在山丘的平顶上。
②下面山腰间是我的小学教室和室外的操场。有些同学在教室门口跑进跑出,还有些同学在操场上跳绳、踢毽子,时不时传来一两句打闹和追逐声,这是一幅典型的上世纪70年代的快乐童年图。
③不过那一天,我的眼睛留意着操场上一个特别的人,一个蹲着的女孩。她一个人蹲在操场上,背对着追逐玩耍的同学。不时有同学从她身边跑过,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和她说话,就像她是一个透明的人,甚至根本不存在。
④我知道有一层透明的膜把她和大家隔开了。那层膜是让人窒息的,它叫"孤立"。我那个蹲着的女孩是一直背对着大家。我看着她弯腰蹲着的背影,我知道那个女孩的孤单,还有她的紧张和害怕。
⑤是的,她感知到同学在周围跑来跑去,欢乐的潮水漫延过来,到她身边却突然凝固,变成坚硬的隔绝她进入的一堵冰冷透明的墙。她蹲在地上,耳朵捕捉着身后与她相关的声音。她仿佛听见几句交头接耳的话:"我们走吧,不要理这个人!""走呀!别理她!"
⑥那个时代的小学,也存在校园欺凌,最大的欺凌就是"孤立"。在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女孩都被孤立过。而孤立别人的首领,就是现在蹲在操场上被孤立的女孩。
⑦好吧,我坦白:是的,我就是让那个孤立人的人被大家孤立的事件策划者,是制造那天孤立行动的幕后指挥。在那一年,我10岁。前一天,我给班里每个女孩送了一张漂亮的糖纸,同时一个一个对她们说:"你不是被她孤立过吗?明天,你不要和她说话,我们集体孤立她。"大家全部默认和执行了我的安排。于是第二天操场上,就出现了那个孤单紧张的背影。
⑧四年级的10岁的我,怎么会想出这个狠招?那是因为,我是班长,我必须解决这个存在了好久的问题。我一次次看见那个霸道的女孩把班里的每一个女生弄得胆战心惊。她只要看谁好欺、长的好看或者不顺眼,就眉毛一挑说:"我们孤立她!"她在班里建立的地位,不是因为成绩好或者拳头硬,只是因为她有"孤立"这个手段,因为实施这个手段屡屡得逞,就成为了女生中的霸王。
⑨因为我是班长,所以我策划了一次为摆平孤立的孤立行动。
⑩其实那时候我对这次行为能否奏效心里没数。站在山坡上的时候我是忐忑的,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凶狠的事情,而且我才10岁。但是,从对坡下的观察来看,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是的,事情顺利得我都想要让它快快结束了--我看到了那个人的慌乱和恐惧,看到了她蜷缩的背影。
⑪一个曾经多次被欺负的女孩跑上山丘……"我今天一天都没和她说话!"她惊喜又幸灾乐祸地小声说:"她真的也被孤立了!活该!活该!活该!"我看着那个曾经被欺负得老鼠怕猫似的小女生,问她:"你觉得孤立她快活吗?"她说:"谁叫她孤立别人!"
⑫是的,你们都恨她又怕她。我心里说。
⑬"你去告诉她:想和大家和好,就来我这里。"我对那个同学说。不知道那个同学有没有听出我说这话时的忐忑。
⑭我看到同学跑向了那个蹲着的人。我看见那个背影转了过来,望向坡上我这里。我转过身,背对着她。
⑮过了一阵,听到了脚步声。她来了!
⑯"知道你为什么被孤立吗?"没有回答。
⑰"知道被孤立的滋味了?"没有回答。
⑱"明天想别人和你说话,就永远不要再孤立别人了!""嗯。"她应道。
⑲那个女孩答应了我,不只是让女生们从恐惧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解救了她自己。
⑳我现在明白了,每一个孩子小时候如果得到过爱,并体会到爱对自己和别人的重要,她就会去爱别人并回收别人对自己的爱。真心热爱这个世界的人是不会成为小霸王的。
㉑只有不信任这个世界的人才相信懦弱的人就该被凶狠的人欺负,才会穿起盔甲把自己武装成战士。
(1)请联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划分 |
第一层①~⑤ |
第二层⑥~⑨ |
内容概括 |
① |
② |
表现手法 |
③第②段描绘"快乐童年图"的作用是 |
(2)文章第⑩段"站在山坡上的时候我是忐忑的"和⑬段"不知道那个同学有没有听出我这话时的忐忑"两处都用了"忐忑"一词,请结合具体语境,谈谈你对两处"忐忑"理解。
(3)有人读完这篇文章后,认为把标题改为"冰墙"更好一些。"孤立冰墙"和"冰墙"你更喜欢哪个标题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在国家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校园欺凌""校园霸凌"事件却时有发生,本文作者回忆童年往事,讲述与"校园欺凌"作斗争的故事,意在引起读者对该现象的关注与思考。文中班长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做法不值得提倡。面对"校园欺凌",你该如何做?
孩子的饭兜
赵汀生
①在北京城区,许多小学的学生,每天上学除了背上书包,还得带个饭兜;提包样方砖样,形状不一;灰的黑的粉的,颜色各异。说是饭兜,其实是餐具兜,里面并无饭,通常是一个分成若干个格子的饭盒、一个汤碗、一个匙筷盒、一块小桌垫。有的会将水壶也放里边。
②孩子大多由父母或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接送,饭兜自然一概由他们拎着。早上快到校门口时,孩子说到了,把饭兜给我吧。提兜的总是说,不急不急。待走到校门口的家长止步线前,才将饭兜递过去:"你自己拎了啊,兜里有水,可别忘了喝。"而后,微笑着目送子走进校门。有的还会走到围墙边,踮起脚尖,透过栅栏的空隙往里看,直到那个背着双肩书包、拎着饭兜的身影消失在视线里。
③下午放学时,校门前早站满了人。一看到自家孩子的班级走出来,忙挤过人群,疾步到孩子面前,倏地将饭兜夺过来:"中午吃什么?好吃不?吃饱没有?……"有个小女孩,上学由父母接送,住在学校附近的爷爷,每天放学时总在校门口候着,不论晴天雨天,不论刮风下雪,不论严寒酷暑。雷打不动,只为一件事--把孙女的饭兜接过来,拿回自己家将餐具清洗干净。次日早上,爷爷又准时守候在校门口,笑眯眯地将饭兜交给孙女,便和孙女说上两句话。有人问小女孩,爷爷是为了给你洗餐具还是为了每天能见见你?小女孩笑答,我觉得都有吧。
④清洗饭兜里的餐具。是家长每天必做的功课。用流动水仔细清洗,尔后逐件摊开,北京气候干燥,很快就能晾干,收起时见不到一丁点水珠或湿痕。装餐具时先将饭盒置于兜底,再放上汤碗、匙筷盒,继而放入折叠整齐的小桌垫以及水壶--上午要喝水,中午用餐时先要铺好小垫,将饭兜里的东西摆放规整,能方便孩子取用。家长清洗时根据饭盒中的残渣,可以大致推测午餐的菜品,或荤或素,或油腻或清淡,或大米或西食,并以此为参考,按照营养均衡搭配,补齐短板的原则,为孩子做出下一顿饭菜。
⑤都说北京大爷善侃,户外石桌上打牌,公园里遛鸟,三五个凑在一块儿,京腔京调,坦率直白,风趣幽默,聊国家大事、皇城轶事、街坊传闻,也有侃家事的时候。而侃家事时又总是离不开饭兜这个话题。
⑥想起改革开放前我在农村中学走读,每天早上出门时将用一片旧布包起来的二三两大米、一小玻璃瓶咸菜、一双竹筷塞进书包。走十几里路到校后先进厨房,小心地将大米倒入小饭钵,置于蒸笼里,然后才进教室自习。走读生们的菜装得并不很密实,菜汁渗进书包布料,于是常有腐败的酸臭味弥漫在教室里。偶有同学带的菜是酒糟腌萝卜或猪油兑酱油,香味阵阵,馋得大家直咽口水。那时书包也是饭兜,家长顾不上装饭菜、餐具的家什有何讲究,他们关心的只是如何省下点大米,保障走读的孩子午餐能吃上米饭而不是地瓜土豆之类,如何争取在孩子带的咸菜里下点菜籽油。
⑦ 此时的北京,正是人间四月天,在"一树一树的花开""新鲜初放芽的绿"的丽景中,看着,听着、想着关于孩子饭兜的种种,心中不禁涌动着情感的波澜,"是爱,是暖",是感恩,是希冀。
(选文有改动)
(1)选文主要写了北京城区家长送饭兜、接饭兜、清洗饭兜,聊饭兜等有关内容。第⑥段回忆了改革开放前有关农村书包的故事,是否多余?请说明理由。
(2)选文第③段结尾写到"小女孩笑答,我觉得都有吧",请结合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补写此时小女孩的心理活动。
(3)请揣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下午放学时,校门前早站满了人。一看到自家孩子的班级走出来,忙挤过人群,疾步到孩子面前,倏地将饭兜夺过来:"中午吃什么?好吃不?吃饱没有?……"
(4)阅读选文第⑦段描写景物的划线句子,说说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觉醒来是早晨
沈石溪
当四周都是陌生的面孔,当一双双怀疑的眼睛紧盯着你,你会不会产生一种独坐小船在黑夜的大海上漂流,孤立无援,随时都会被狂风恶浪吞噬掉的恐惧感?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那时我刚读完初一,升初二,因家庭迁居,换了一个新学校。开学第三天,数学老师搞了一次摸底考试。我从小学开始,就对数学很有兴趣,很顺利地就把题目全部做好。第二天一公布成绩,我得了满分,而同桌那位眉清目秀的班长乐嘉秋才得了九十九分。当那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秦老师宣布完分数,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就在这时,乐嘉秋站起来说:"秦老师,沈石溪同学是因为作弊才得了一百分的,昨天考试时,他先是问我借橡皮擦,后来又说忘了带量角器,一会儿又说钢笔没了墨水……几次三番找借口偷看我的试卷,我觉得这不是他的真正成绩。"
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变得簸箕大。是的,我向她借过文具,但我扪心自问,两只眼睛始终规规矩矩。我的脸涨得通红,像朵快要枯死的鸡冠花,嗫嚅着说:"我没有……我没有……"
教室里静得像关严了门的冷冻仓库,惶惑地四下望去,只看见一双双愤怒的眼睛就像一只只愤怒的小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叮蜇我。我把求救的目光投向秦老师,企望她能主持公道。秦老师走到我面前,说:"沈石溪同学,我要告诉你,你的眼睛生得很大,嗯,还有点儿漂亮,但如果把一双大眼睛用来偷看别人的试卷,那漂亮的大眼睛就变得不漂亮了。"
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虚得很,腰也弯下来了,背也驼下来了,脖子也缩下去了,头也低垂到胸口了,猥琐得像个真正的小偷。我想,我不该这么窝囊的,我没做错什么,我应该理直气壮地站起来为自己辩解,遗憾的是,我本来就腼腆,不习惯在大庭广众下讲话,这时候更是心如乱麻,什么也说不出来,只会像个口吃患者似的结结巴巴反反复复说:"我没有……我真的没有……"
这以后,我一上数学课就无端地紧张起来,脖子僵硬地扭向一边,唯恐同桌乐嘉秋又要怀疑我偷看她作业什么的,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秦老师那张表情生动的脸,猜测她是不是对我转变了看法,我竖起耳朵谛听四周的同学有没有在说我的坏话……虽然四十五分钟一节数学课我像木偶似的坐着一动不动,课堂纪律好得不能再好,但老师讲什么我是一句也没能听进去。再后来,一到上数学课,我就有一种犯人被提审的恐惧。我的数学成绩急速滑坡,到了期中考试,我才考了四十八分,破天荒地挂了红灯。秦老师拿着画满××的考卷扔在我桌子上,愠怒地说:"我想,这才是你真正的成绩!"
这不及格的期中考试,也成了一条有力的反证,证明我在刚开学那次摸底考试时确实偷看了乐嘉秋的试卷。
当天夜里,我又失眠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我想,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给人家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好比定音锤,我却一锤子敲出了刺耳的噪声;我想,我怕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秦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坏印象了,我这辈子算是让乐嘉秋这个漂亮的小妞给毁了;我想,我应当实施报复,有仇不报非君子也;我想,我可以悄悄在她的书包里塞一把盐,"盐书包"在上海话里是臭得一塌糊涂的意思;我想,我应该用粉笔在她背上画条蛇,隐喻她就是专门害人的美人蛇……
我虽然脑子特别活络,一秒钟就可以想出一千个坏点子来,可我从来胆小如鼠,只敢意念犯罪,从不敢付诸行动。我想,要是我正在做报复她的坏事情时,突然被人发觉,岂不是铁证如山地证明我曾经偷看过她的试卷?
唉,怎么办?怎么办?我觉得我人生的道路上一片黑暗,就像这沉沉的夜一样,找不到一丝亮点;我的眼睛就像开了闸的水库,涕泗滂沱……
突然,我发现奶奶迈着粽子似的小脚,摸着黑,蹑手蹑脚走到我床边,慈祥地摸摸我的额头,附在我耳朵边轻轻地说:"好好睡一觉,一觉醒来是早晨!相信奶奶,一觉醒来是早晨!"
奶奶的语调平和沉稳,透出饱经风霜后的练达与睿智;奶奶的满头银发在黑夜里闪闪发亮,宛如一盏指路的明灯。她老人家并不知道我究竟遇上了什么麻烦,她不来询问,也不来追究,更不给任何廉价的安慰和空洞的同情,她只是把一个信念传授给了我,而这个信念是她用一生的坎坷与磨难练就的生命结晶。
奶奶的大半辈子都泡在苦水里,从小做童养媳,爷爷从宁波乡下到上海学生意,她一等就是十几年,四十岁时,爷爷因历史上曾参与过贩毒,锒铛入狱;她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也因吸毒被送去教养。几乎是一夜之间,奶奶满头乌丝变成一头白发,她和我母亲一起,靠给人绣花,靠给人帮佣,靠典卖极有限的家当,靠捡食菜皮,苦苦支撑着这个家,把当时只有两岁的姐姐和还在襁褓里的我抚养长大。在这凄风苦雨的漫长的十几年里,就是这句"一觉醒来是早晨"的口头禅,像一根结实的精神拐杖,支撑着她一趟又一趟由绝望走向希望。
一觉醒来是早晨,当然不仅仅是指时间的轮回,也是指人的心境的更新;人生难免低潮和黑暗,人生难免苦与痛,不要悲观,更不要沉沦,相信命运会有转机,相信黎明的曙光就在前头迎候着你;放下你的忧伤,把折磨你的困境像脱衣服似的脱下来,轻轻松松舒舒坦坦睡一觉,黑夜会无可奈何地退却,当你睁开双眼,已经是阳光明媚的早晨;早晨,生机勃勃,充满着新的希望。
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很快酣然入睡。
第二天,我精神饱满地来到学校,我不再理会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我专心致志地听秦老师讲课,人到了教室心也到了教室,我把巨大的精神包袱卸下来,当成柔软的坐垫坐在屁股底下了。我的数学功底本来就好,一发奋,掉下来的成绩很快就像重新点燃的火箭似的嗖嗖往上蹿。
一晃,到了期末考试,临考数学前,我十分平静地要求秦老师能允许我临时调换一下座位,我的理由是,我不希望同学们对我产生新的误会。得到秦老师首肯后,我在讲台旁独坐一桌,面对散发着油墨香的考卷,我的心就像早晨清新的空气,透明得没有一丝杂质,潜心演算每一道考题,我做得又快又好,第一个交卷,又是一个漂亮的满分!不知是上帝的故意安排还是一种巧合,乐嘉秋小姐又是九十九分。
寒假里有一天,我一清早到小菜场帮奶奶替别人刮鱼鳞,正巧遇见打扮得漂漂亮亮像个公主似的乐嘉秋迎面走来。我衣衫褴褛,两只手沾满了鱼腥,羞于见人,想扭头装着没看见,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
"人嘛,总有误解别人的时候,也总有被别人误会的时候。"
"我好后悔,我一直想……想对你说声对不起。"
"别别,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好了。嗯,一觉醒来是早晨。"
初中毕业后,我离乡背井,走南闯北,风霜雪雨,历经坎坷,多少次陷入谗言的沼泽,多少次卷进是非的漩涡,多少次面临人生的绝境,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奶奶说的这句话:一觉醒来是早晨!于是,我便恢复了自信和勇气,于是,我振作起来舔舔伤口继续与命运拼搏,于是,我奇迹般地走出沼泽,游出漩涡,战胜绝境,柳暗花明又一村。
(选自《爷爷的糖人》,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考试满分,师生怀疑→成绩滑坡,奶奶鼓励→ →
(2)文中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3)按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4)你怎样理解"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贺兰人的唱灯影子
冯骥才
①我每次看皮影,都要跑到布幕后边瞧上几眼。因为那些在布幕上神出鬼没、又哭又笑的灯影子都是在后边耍弄出来的。严严实实的布幕后边总是充满了神秘感,给我以极大的诱惑。
②今晚 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剧目叫做《王翦平六国》,说的是秦代名将王翦辅助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故事。这出戏是张进绪从他父亲张维秀手里接过来的。张维秀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去世,如今张进绪也是六十开外;个子矮矮,灰衣皂裤,头扣小帽,神色平和,然而,他往布幕后边一站,立时好像长了身个儿,一员大将似的,气度不凡。
③布幕后边的地界挺小,不足一丈见方,叫拉琴击鼓的乐队坐得密不透风。布幕下边是一条长案,摆着各种道具;其余三面使竹竿扎成的架子,横杆上挂了一圈花花绿绿、镂空挖花的皮影人。张进绪的这些皮影人儿和全套的乐器,都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老物件,摆在那儿,有股子惟老东西才有的肃穆又珍贵的气息。尤其这上百个皮影人,生旦净丑,一概全有。好似人间众生,都挂在那里等候出场。但他们不是被无序或随意挂在那里的,而是依照着出场的前后排次有序。别看他们面无表情,神色木然,只要给张进绪摘下来在布幕前一耍,再配上锣鼓唢呐,以及那种又有秦腔又有道情又有当地的山花的腔调,便立时声情并茂地活蹦乱跳,眉飞色舞,活了起来。
④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衰,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 。后台是他的舞台。他略带沙哑的嗓子又唱又说又喊又叫,两只手把一桌子的皮影折腾得飞来飞去。看他的表情真像站在台上唱戏演戏一般,给我以强烈的感染。但在布幕那一边,却早化成戏中一个个性情各异的灯影子了。
⑤当我回到布幕前边,坐下来细细品赏,便看出他演唱的高超。他不单唱得味儿如醇酒,大西北的苍劲中,兼有黄河滋育的柔和; 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一时觉得,这唱不是张进绪唱,分明是灯影子在唱。于是,灯影、乐声和剧情浑然一体。如今的贺兰还有多少人有这种功夫?
⑥据说,此地的皮影是一百多年前由一位名叫赵小卓的满族人从陕西带到宁夏来的,后来由贺兰县几位颇具才情的村民接过衣钵,继承发扬,在皮影制作、演唱风格上融入本地的文化与气质,深受百姓热爱。昔时,交通不便,钱太少,戏班子很难深入到穷乡僻壤。老百姓便用这种简朴又优美的影戏自演和自娱。这应是一种原始的"影视艺术"。这种"唱灯影子"不单在贺兰县这一带扎下根,成了气候,影响还远及银南、隆德、盐池和内蒙古鄂托克旗等地。据说,当时传承赵小卓皮影戏的有刘派(刘有子)和张派(张维秀)两家。但刘派后继无人,人亡而歌息;张派却传了下来。难得的是今儿的传人张进绪的禀赋依然很高,又深爱这门古艺,所有家传皮影和演奏器具都好端端保存至今。时下,逢到各乡各村举办节庆或喜事的时候,都会请他去演出助兴。届时,他弟弟、妹妹、孩子全是伴唱奏乐的成员。如今这种家庭化的影戏班子,已经非常罕见,传承人的水平又如此之高,真叫我们视如珍宝了。
⑦我忽然想到,这么好的贺兰人的唱灯影子,可千万别只叫我们这代人看到。
(文/冯骥才选自《今晚报》2009年10月6日刊有删改)
(1)根据提示请在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完成填空:主演,主宰,主导,主办。
①今晚 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
②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表,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 。
(2)阅读全文,请将表格中。"我"的活动补充完整,
布幕后边 |
② |
① |
"我"欣赏灯影表演 |
(3)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描写的皮影戏的特点。
(4)请赏析文章画线的句子。
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
(5)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文化遗产。
文学类文本阅读
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皆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搡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世界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晴最亮。
三和尚对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可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傅的一点情意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
(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我认为故事就是情节,本文的情节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展开,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就是“① →② →明子斧击→明子出师”。
我认为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才构成情节。我这样梳理情节:因为③ 所以明子出师了。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②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4)如果你来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
理由。
亲情血浓永珍重,背影意深细品尝。
我煨①暖了,你离开的背影
吴钧尧
①孩子,我想起你的“四脚兽”时代。你十个多月时,你妈妈出公差,我把你托给楼下的余妈妈照看。我把你送到她家,看到余妈妈摆弄满桌子的玩具,吸引你注意。你看到五颜六色的玩具,咿咿呀呀地扭着小腰、伸出小手去抓。余妈妈偷偷转身,努起嘴、皱着双眉,那表情任谁看了,都知道她正努力调动脸部所有肌肉,催促我“走、走,赶快走”。孩子,我走得急,仿佛余妈妈的表情真的挤出声音了。
②我回到七楼家里,望了眼楼下庭院。你一定不知道,你跟我的距离只有短短半分钟,我却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把思绪转回写作计划。傍晚,我到余妈妈家接你,余妈妈正在厨房忙碌,上午吸引你注意的玩具散落一地,已无法提起你的兴趣。你坐在客厅深处,灯光稀微。你四处张望,欲哭的表情里满是孤独、失望。你看见我,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如一头奔驰的豹,朝我奔过来。两只手掌,一前一后,嗒嗒嗒地,声势与速度同等威猛。
③我大步上前,一把捞起你。
④孩子,我离开你之前,当然偷偷瞄你。你当时被玩具吸引,没有回头。我很好奇,若你玩腻之后,会怎样搜寻我的背影。这让我想到我母亲。
⑤孩子,我很少与你说,小时候我也曾跟你一样,搜寻爸爸妈妈的背影。有一次,妈妈带我进城,我们到了堂姐的冰果店。我喜欢冰果店中陈列在玻璃后形形色色的冰品。我贪吃刨冰,沉迷在甜香中,压根忘了妈妈什么时候不在了。堂姐促狭地说:“你妈妈不要你了。”我慌慌张张,四处搜寻不到妈妈,竟相信了堂姐的话,凶猛地哭了。孩子,当时我相信妈妈是我的全部世界,就像你相信,我的胸膛是你永远的操场。孩子,你年岁渐长之后,是否渐渐感到亲情间的某种倾斜,总是长辈费心照看晚辈,晚辈偶一回眸,长辈就感激涕零。
⑥下一回,凝望妈妈的背影时,我已经是“男人”了。
⑦高中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军人。
⑧新兵训练中,“五百米障碍”是最大的考验。它的项目有快跑、爬竿、跳壕沟、爬矮墙、持枪匍匐前进、通过低矮的铁丝网。一次操练,看见身高一米九的大个子,攀爬两公尺高的“矮墙”,竟蹬不过去,一米六多的矮个,反而飞跃而过。我和战友不禁窃笑。等轮到自己上阵,正式戴上钢盔、系上腰带、背上枪,通过“五百米障碍”时,却在“矮墙”前手软脚重过不了关。
⑨当时,每逢假日,妈妈会不顾舟车劳顿来看我。她带来零食,看着我狼吞虎咽。我常想,当时妈妈的心中,必定是两难,________。
⑩每次分别,我都目送妈妈走上交通车,凝望微胖的妈妈蹒跚上车的背影。车子开动了,我看见妈妈频频挥手,好像在说,别送了,回去吧。
⑪孩子,交通车离开以后,我没有回到营舍,而是来到五百米障碍场苦练。先持装备爬竿,再战矮墙,我一次一次地挑战它。几天后,测验成绩出色,我望着妈妈上车的地方,喘着粗气说:“妈妈,我做到了!”
⑫孩子,那一刻我的心情,多么像你,豹一般的四脚兽,快速奔向我。只是我已经站了起来,用一个儿子的独立姿态,轻轻煨暖妈妈的背影。
(选自《读者》2017年第1期,有删改)
【注释】①煨(wēi):用微火慢慢地煮。
(1)文章主要写了三件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请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我大步上前,一把捞起你。(请品析“捞”字的妙处。)
②你看见我,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如一头奔驰的豹,朝我奔过来。(请从比喻修辞手法角度品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3)请揣摩下面句子的含义。
只是我已经站了起来,用一个儿子的独立姿态,轻轻煨暖妈妈的背影。
(4)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妈妈“两难”的心理。
(5)文中第⑤段说“孩子,你渐渐长大之后,是否渐渐感到亲情间的某种倾斜,总是长辈费心照看晚辈,晚辈偶一回眸,长辈就感激涕零。”请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是否感受到了这种倾斜,并分析产生这种倾斜的原因。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