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大熊猫(节选)
①大熊猫如今分布地域十分狭窄,仅见于我国四川省的岷山、邛崃山和大小凉山,甘肃省的南缘和陕西省秦岭南麓等海拔2000~3500米的崇山峻岭。那里的森林地带人烟稀少,绝大部分山岭都是悬崖绝壁,高耸入云,但也有连绵不绝的缓坡。山坡上覆盖着葱茏茂密的原始森林。山林间云雾缭绕,烟波浩瀚,空气潮湿,泉水丰富,到处生长着苔藓,在繁茂的植物中夹杂多种竹类。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终年就以嫩竹清泉度日,成了“竹林隐士”。
②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是“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③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会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④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⑤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需两年左右时间。
根据选文内容,将下列空格填写完整。
选文介绍了我国野生大熊猫的分布地域、生态环境、气候条件, , ,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和生活习性, 。
从说明语言特点的角度品析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吃15—20公斤竹子。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一只体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
大熊猫是我国国宝,我们该如何保护它们?
海中变色龙
丁剑玲
①说起变色龙,谁都知道那是描述蜥蜴(爬行动物,体长约30厘米,能改变皮肤颜色)。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海里也有变色龙,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章鱼。
②章鱼挺着个圈圈的大肚子,长在头上的8条腕足在水中随波摇曳,翩翩起舞,远远看去,像一朵花在海里翻动,非常美丽。章鱼其实不是鱼,它属于软体动物。
③章鱼和蜥蜴一样,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细胞,红橙黄绿,样样齐备。它可以利用细胞的伸缩来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便和周围环境的颜色保持一致。
④章鱼遇上敌人,会先施展“变色林”,一会儿变成白色,一会儿变成红色,几种颜色不停地变换,以此来吓唬敌人。如果这招不行,它才会动用自己肚子里的墨囊,急剧收缩身体,喷出墨汁状的“烟雾弹”,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漆黑,趁进攻的鱼儿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之机,逃之夭夭。
⑤当章鱼见到猎物的时候,全身会变成令人恐怖的鲜红色;它用腕足抓住猎物,送到嘴边。章鱼的唾液腺能分泌出高效麻醉液,很快将猎物麻醉,然后就可以慢慢享用美餐了。有些海洋公园利用章鱼给游客表演。只见它忽而萎缩成一团,忽而伸展开来,8条腕足不断摆动,摆出各种姿势,同时还不停地变换体色,让人们欣赏它那绝妙的变色术。
⑥章鱼非常警觉,即便在洞中或礁石下栖息时,也会留两条腕足在外面轻轻摇动。一旦有什么情况,章鱼会立刻警觉起来,或躲避得更深,或用腕足牢牢缠住对方,把它缠死或毒死。
⑦雌章鱼可以称得上是海洋动物中的慈母,一产卵后,便不吃不喝,精心孵化小宝宝。在此期间,它不准其他任何动物靠近,即使章鱼爸爸不小心进入,也会被毫不留情地咬死。平时,章鱼妈妈会用腕足轻轻翻动孵粒,并从肚子里的“口袋”中喷出水来逐个给孵粒冲洗,使它们获得充足的氧气,并保持清洁。当小宝宝出世后,章鱼妈妈一般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
⑧章鱼中的“巨人”大王章鱼,其腕足可长达18米,是异常凶猛且好战的动物,在海中称王称霸。它不仅四处追逐鱼虾,而且经常自相残杀,甚至时常偷袭渔船,或将船拦腰斩断,或用大大的腕足冲上渔船抓住人,吞入口中,然后迅速消失。因而.渔民们称它为“海底恶魔”。
为什么把章鱼称为“海中变色龙”?
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③段的内容。(不超过10个字)
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雌章鱼“慈母”的特点?
本文语言有什么主要特点,试举例说明。
话说核能
能源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保证,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当前社会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近30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依靠煤、石油和天然气,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物质文明。但我们在享用这空前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却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因为能源的开采、输送、加工、转换、利用和消费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进入21世纪,石油储量有限,能源供应短缺,世界能源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开发和利用来源更为广泛、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已刻不容缓,更多国家把眼光投降了核能。
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
核能有巨大的威力。1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100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25吨到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10辆卡车;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300多万吨原煤,运输这些煤炭,要1000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测算,1公斤煤只能使一列火车开出8米;1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行驶14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核裂变资源,如果把他们的裂变充分利用,可满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20万亿吨的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素氚,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氚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要。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的上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因此,人类已把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核能这个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身上了。
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这个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能否去掉?请你说一说理由。
答: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原文内容说说科学家提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这一观点的理由。
【链接材料】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答: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小题。
①美国迄今最先进的火星探测器“好奇号”2011年11月27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升空,这个强大“火星车”此行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迹象。
②“好奇”号的着陆点预定在火星盖尔陨坑中心山丘的一处山脚下。盖尔陨坑位于火星赤道以南,得名于澳大利亚已故天文学家沃尔特·盖尔,形成于大约3.5亿至3.8亿年前,直径约为154公里,面积相当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和罗得岛州之和。盖尔陨坑中心山丘的层状物含黏土和硫酸,着陆点周围存在沉积物形成的冲积扇,这些物质和地貌的形成都与水有关。美国航天局2006年即着手挑选“好奇”号的着陆点,最初候选点有30多个,2008年压缩至4个,最终,盖尔陨坑胜出。
③“好奇号”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庞大、最复杂、最昂贵,也最先进的火星探测器。上面搭载了一批先进的探测仪器,包括17台先进照相机、一个机械臂、一个钻孔机、一台激光装置,其内部还配备化学实验室,用于样本分析。其大小相当于一辆小汽车,重量约900公斤,是前任“双胞胎”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的五倍,长度约为它们的两倍。与“勇气”号与“机遇”号不同,总投资达25亿美元的“好奇”号采用的是核动力,而且是利用钚电池做能源,可以持续时间更长。
④ “好奇号”的着陆方式也不同,它将不会采用戴着安全气囊“硬着陆”的方式,而是把降落伞、火箭的动力减速都用上,并借助留空的“太空吊车”,将火星车吊运到火星表面实现着陆。
⑤“好奇号”这个名字是由一名12岁的华裔小女生马天琪所起的。马天琪当天也受邀到发射现场,她祝愿“好奇”一路顺利。
通读全文,概括本文依次说明的内容。
主要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字来历
结合“好奇号”此次的主要任务,简要说说其着陆点预定在火星盖尔陨坑中心山丘的一处山脚下的原因。
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阅读
动物导航之谜
①世界上许多动物有着奇异的远航能力。如生活在南美洲的绿海龟,每年6月中旬便成群结队地从巴西沿海出发,历时2个多月,行程2000多千米,到达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在那里生儿育女以后又返回老家。2个月后小龟破壳而出,同样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游回遥远的巴西沿海。
②这种奇异的远航本领,鸟类可能更胜一chóu( )。身长仅4厘米的北极燕鸥,每年在美国的新英格兰筑巢产卵育雏,到8月份便携儿带女飞往南方,12月份到达南极洲,到第2年春天,又飞回新英格兰,每年飞行距离达3.5万千米。
③令人感兴趣的是许多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家养动物,也有远途外出而不迷路的能力。这些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
④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所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蜂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⑤通过信鸽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动物的远航是以太阳为罗盘进行导航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群鸽子关在离家以西160千米的屋里,中午时打开电灯模拟黎明,然后放出鸽子,它们以为这是黎明,太阳在东方,但此时却正好在南方,鸽子看到太阳后就根据太阳来导航而飞向南方,它们还以为这是向东方朝家飞呢。
⑥蜜蜂和鸽子不仅在有太阳的时候能顺利导航,就是在没有阳光的阴天也能准确地返回自己的家园。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可能有另外一套导航系统。科学家们首先通过实验发现蜜蜂对磁场很敏感。美国科学家沃尔科特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鸽子带上一个小头盔,可以精确地控制每只鸽子飞行时的磁场。当控制头盔产生一个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就飞不回来;如果产生一个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又可直接飞回。这就证明鸽子是利用磁北极导航的。
⑦科学家们的实验,虽然已初步揭示了蜜蜂和鸽子导航的秘密,但是太阳、星星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使是地磁场的强度也会有变化。那么鸽子和蜜蜂是怎样根据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导航行为,至今尚无人知晓。加上动物种类繁多,海龟、昆虫以及大蝴蝶等能远航的动物,是凭借什么回到自己的老家的,这些秘密尚未揭开,还有待于科学家的继续研究。
根据②段的拼音写出汉字
更胜一chóu( )
第②段画线句主要采用了的_ 说明方法,意在说明_
阅读第③④⑤⑥段,完成下面两题:
(1)蜜蜂、鸽子是依靠_ 、_ 导航的。
(2)这四段内容的说明顺序是由_ 到_ 的逻辑顺序。
第④段加点词“初步”不能删去的理由是_
下面对文意理解正确一项是( )(4分)
A.第①段用南美洲的绿海龟的例子,说明海龟生儿育女非常辛苦。
B第②段介绍北极燕鸥每年飞行距离达3.5万千米,强调飞行距离长。
C第④段介绍了蜜蜂通过“舞蹈”告诉同伴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D.第⑥段用科学家的实验证明鸽子在阴天利用磁场来判断家的方向。
雾霾常识知多少
⑴2013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多地遭遇雾霾天气,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染严重。1月9日下午,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雾蓝色预警。随着影响程度的加重和范围的扩大,1月12日,中央气象台将预警从蓝色提高到最高等级黄色。这令人恐惧的雾霾天气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⑵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雾霾天出现前,在经历了大范围的低温之后,影响我国北方的冷空气出现了停歇。由于地面上方对流层中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状况比较稳定,夜间辐射降温效应的出现,导致了雾的产生。雾本身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天气现象,并没有污染,但是大雾形成时由于天气形势的相对稳定,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扩散困难,越聚越多的聚集效应,形成了我国中东部大范围霾的出现。
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表示,从本质上讲,按照气象学的定义,雾和霾是有本质区别的。雾是由水汽组成。水汽遇冷就结雾,再冷就是冷雾。一般雾的颗粒比较大,有几个或者十几个微米。而霾就不一样了,它是比较干的颗粒物,这种颗粒物是非常小的,基本上为微米量级。从研究结果来看,一般情况下,霾的主要成分是细颗粒物,也就是大家常说到的PM2.5,它的直径等于或者小于2.5微米,又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所以说,霾其实是一种污染物。
⑷在颜色上,我们常见的雾主要是由水体组成,水体在阳光或者是散射光照射下会呈偏白的颜色;而霾的颜色一般是黄色或者褐色。在城市里,雾和霾总是交织出现。
⑸我们都知道,天气系统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与净化能力,对于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来说,这种消散作用需要冷空气所带来的大风。一些污染物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也会产生物理化学反应,沉降、分解,通过雨雪进入到陆面或者海洋。当大气扰动明显时,除了水平方向的运动外,还会有垂直方向的扩散,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便会被稀释。所以说,大风是突围雾霾天最有力的武器。
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认为,首先应从污染源头进行控制,也就是在削减一次排放的PM2.5的同时,大力削减PM2.5的主要气态前体物SO2、NH3等的排放。
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佐忠则从城市绿化的角度给出了治理空气污染的建议:“北京市区有几百万或者上千万株树,每株树坑1平方米,就是几百万或者上千万平方米的裸露土地。大风一起就是沙尘来源。因此,要将裸露的土地尽可能覆盖起来,让黄土不露天。”同时,要乔灌草结合,不应过分强调乔木的作用,要根据水资源特点,合理安排乔灌草比例。
⑻不过,这些人工防控的措施,如果缺少人们节能减排的帮助,收效甚微。科学家认为,我国应对空气污染的长效之策仍是节能减排。正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博士李强所说,每个人都是暴露在大气中的,都会是空气污染的受害者,这就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尽量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自我做起。
⑼雾霾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确有影响。敏感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患者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若暴露在雾霾天气中,可能会加重病情,并需要住院。最严重者还可能引发死亡。去年年底,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报告称,现有的空气质量造成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城市早死人数高达8572人。
⑽如果避免不了在雾霾天气出行,就该考虑戴口罩。在雾霾天气下,在PM2.5非常高的时候,佩戴口罩可以阻挡一部分粒子进入体内。但是,普通口罩是不能完全挡住极其微小的PM2.5粒子的,只有N95口罩能有效阻挡它;当然,如果PM2.5浓度不高时,佩戴N95口罩则没有必要。
⑾一定的饮食应对措施,可能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好处。公众可以多吃清淡类食物,如含维生素或抗氧化物质多的食品。这些对于PM2.5引起体内自由基的增多、癌症的发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此外,如果PM2.5非常高的话,公众尽量不要开窗通风换气。此时,室内空气的质量非常重要,公众要讲究公共卫生,比如不要在室内吸烟,不要用污染性很大的生物燃料等。 (本文选自《气象知识》2013年第一期,有删改)
雾与霾有哪些区别?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
文中多次出现专家、学者的观点。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第⑻段引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的话,说明只要我们每个人有节能减排意识,就能避免雾霾天气的产生。
第⑼段列举了国际环保组织发布的报告,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城市雾霾污染严重。
面对雾霾天气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我们该如何应对?请根据文意和你的认识简要回答。
超级网银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②如果你已开通网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级网银”功能。
③“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网银”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 →“账户管理” →“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
⑥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网银”比普通网银更为高效、快捷,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网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⑦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网银。
⑧“超级网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时代。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文段③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网银”?
① ②
文段⑤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段⑦加线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回答1~4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选文有改动)
1. |
第②段中许多人发出的警告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 |
2. |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3. |
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
4. |
鉴于近海开发出现的问题: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的出现?(答出三点即可)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15分)
罗布泊的奇观
(1)整个罗布泊地区,东迄玉门关,西至铁干里克,南达库姆塔格山,北到库鲁克塔格山,面积约有10多万平方公里,同中原和华东地区的一个省差不多。仅库姆塔格沙漠就有20000平方公里,干涸的罗布泊古湖盆有3000平方公里,现代湖盆也有2500平方公里。①据记载,这一带的年降雨量只有10毫米。②水就是生命。③任何出入罗布泊地区的旅人,都是从四五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带足淡水。④这样大的地区水却十分缺少。⑤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就是为了寻找救命的水而蒙难的。⑥地下水倒有,但却酷咸不能饮。再一个问题就是风沙剧烈。罗布泊地区几乎无日不风,每年有八级以上的大风80多天,通常都是四五级风。古人有写流沙的诗:“无端昨夜西风急,尽卷波涛上山岗。”这里真是波浪滔滔,排山倒海。第三是高温,特别是夏季,最高气温常在50℃左右,地面温度可达70℃。
(2)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东、西、北部,有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地貌”。那是一些形状奇异、大小不等、排列有序的土丘。土丘鳞次栉比,有的拔地而起,A;有的匍匐在地,B;有的怪异,像神、像魔鬼;有的肃穆庄重,像城堡、像帐幔、像房屋。每当云影掠过,或细风撩起轻沙,土丘似乎缓缓漂移,像航船启程,如鲸鱼遨游……真是千姿百态。这种繁星搬的土丘构成的地貌,地理学家们称之为“雅丹”。“雅丹”是维吾尔语,其含义至今不明,是已被地理学家们借来称谓这种地貌的专有名词了。
(3)雅丹地貌中最为壮观的是“龙城”。在罗布泊古海的东北部有一片风蚀最烈的地区,土丘高峻似城郭宫阙,其形似龙伏卧。
(4)罗布泊汇积着来自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水流带下来的盐分。湖水干涸之后,积盐裸露地面,又经日晒、风吹,龟裂成形态和色泽各异的盐壳,从罗布泊到玉门关,200公里长的疏勒河故道,布满盐壳。有的和着白垩矿物,呈白色;有的混着细沙,呈黄色;有的杂着枯草枯叶,现出黑色;有的是纯盐的结晶体,映着青天,碧蓝透亮;有的如雪花一样,浮于地表,色彩缤纷;有的高达八九十公分,长达二三米,翘起后成拱形如桥,自然界真是千奇百怪。
(5)沙漠也会唱歌。夜宿沙子头,总会听到沙子响动的声音。心境好的听着像渔歌抒情,心境不好的听来如怨似泣。原来,沙丘上沙粒滑动的时候,它们中间的孔隙时大时小,空气中沙粒的流动中产生振动发出声音。有人说敦煌有“鸣沙山”,那么,罗布泊则是“鸣沙海”了。
第(1)段中画线部分①—⑥句的语序明显不当,请选出排列恰当的一项。( )
A.④②①③⑥⑤ | B.①③②④⑥⑤ |
C.④①⑥③②⑤ | D.②④⑥①③⑤ |
下列从第(2)段A、B两处抽出的①②两项内容,①应填 处, ②应填 处。
①如柱、如树、如竹、如伞 ②似狮、似虎、似龙、似牛
选出对(2)(3)两段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 ( )
A.介绍罗布泊古湖盆东、西、北部的雅丹地貌的特征 |
B.说明雅丹地貌的形成原因 |
C.以罗布泊地区雅丹的地貌为例,说明“雅丹”一词的地理学含义 |
D.展示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的奇异景象 |
用第(4)段中的词语填空。
第(4)段说明的对象是 ,作者是抓住 和 这两方面的特征作具体描述的。
就下列说明方法,从原文的第(1)段中各摘录一例,写在横线上。
列数字: 作比较:
根据第(5)段说明的内容,分小点写出产生“鸣沙”现象的必备条件。
阅读《中国石拱桥》选段。(共6分)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简要概括选段的说明内容。
结合选文第二段的具体内容,说说为什么“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的赵州桥还能“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介绍赵州桥的具体特点时,选文分别从 ⑴ 和艺术价值两方面进行说明。在对前者深入说明时,用了 ⑵ 的逻辑顺序。
《中国石拱桥》选段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拦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一词用得准确,表达了什么意思?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 (19分)
最耐渴的动物
方舟子
①世界上什么大型哺乳动物最耐渴?人们马上会想到骆驼。的确,骆驼极其耐渴。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时不喝水将会因为脱水商死亡,但骆驼却可以长达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来。但是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半沙漠地带的弯角大羚羊相比,骆驼的这点本事就算不上什么了。弯角大羚羊(以下简称大羚羊)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在炽热的沙漠中,一只大型哺乳动物怎么能够如此长时间不喝水也活得好好的?
②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哺乳动物作为恒温动物,一般必须把体温保持在大约38摄氏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撒哈拉地区,白天的气温通常高于38摄氏度,最热的时候能超过50摄氏度。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哺乳动物主要通过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出汗或喘气)来散热。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降温方法,每克水分蒸发掉时能带走2.4千焦的热量。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的话,身体就会很快地脱水。
③为了保持身体水分,大羚羊既不出汗也不喘气,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应付炎热的气温:把体热储存起来。这就意味着它昀体温会不断地上升。大羚羊能够忍受高选46摄氏度的体温,超过这个温度才不得不出汗把体温降下来。骆鸵也有类似防止出汗的机制,但是它只能忍受41摄氏度的体温。
④维持如此高的体温,除了避免出汗,还有个好处:因为体温与气温接近,空气可以传给身体的热量就少了。白天储存在体内的热量,到了气温较低的晚上,就会逐渐释放出去。这时候,大羚羊又能让体温一直降到36摄氏度以下。这样在第二天白天时,它可以储存更多的体热。
⑤大羚羊的肾脏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尿中的水分,它的尿是高度浓缩的。不过,它的尿中毕竟还有些水分,它的粪便也要含有一点儿水分才排得出去,这样,大羚羊还是会损失一些水分。
⑥为了防止脱水,大羚羊仍然需要补充水分。在无水可饮用时,它通过食物来补充水分。大羚羊常吃的草水分并不多,在白天只含有1%的水。不过,到了晚上,随着气温的下降和湿度的上升,这些草的水分含量会增加20倍。大羚羊白天不进食,只在黄昏和夜间进食,能最大限度地吸取食物中的水分。
⑦大羚羊还有一种独特的获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陈代谢时能产生水。因此,实际上所有的动物都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获得水分。不过,这个代谢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而每次呼吸都会带走体内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呼吸时损失的水分多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是得不偿失的。大羚羊却有办法改变这个产出比,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做深呼吸。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制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气湿度比较高,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较少。这么一来,犬羚羊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累积更多的水分。
⑧就这样,通过种种独特的方式,大羚羊巧妙地适应了既炎热又缺水的半沙漠环境。这种适应性是如此成功,使弯角大羚羊曾经是撒哈拉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一度多达数十万只。
(文字有删改)
第⑦段中“这个产出比”在文中的意思是 。
第①段画线句主要采用了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是 。(3分)
不属于弯角大羚羊“储存体热”降温方式的一项是( )
A.储存体热促使体温上升但不超过46摄氏度。 |
B.维持高体温使空气传给身体的热量减少。 |
C.晚上让体温一直降到36摄氏度以下。 |
D.通过蒸发体内水分达到散热降温目的。 |
本文介绍弯角大羚羊适应半沙漠环境的独特方式有:(9分)
(1)白天储存体热,晚上散发。
(2) 。
(3) 。
(4) 。
从全文的思路来看,第①段和第②段能交换顺序吗?为什么?
写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4分)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②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
③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为这段文字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
以上四个层次,分别说明了卢沟桥的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是什么?用简洁的话回答。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起什么作用?
“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一词删去可以吗?并说明理由。
这段文字的第⑨句运用哪种表达方式?说说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材料链接:2012年12月9日晚上,2012中国温岭石文化旅游节开幕。市委书记陈铁雄等领导出席开幕式。据了解,今年的温岭石文化节,将推出“阳光温岭大畅游”活动,当地长屿、方山、石塘曙光碑等景区将连续3天实行门票五折优惠;中国美院和上海书画院的书画家还将登上方山,参加方山笔会,方山印社也将正式揭牌。
给这则材料拟一个标题:
阅读下面新闻和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2分)
“从我这里是可以看到整个铜川市耀州区的全景,那么今天可以看到,天空是灰白色的一片,而远处的楼房和山体是已经模糊不见了,据肉眼观察,这个能见度大概是在1公里左右。” 据铜川市环保局发布数据,2014年1月31号铜川的空气质量状况属轻微污染,PM10监测值为112毫克/立方米,PM2.5监测值为210微克/立方米,属五级重度污染。
(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
隐形“杀手”PM2.5无处不在
①灰蒙蒙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一个由英文和数字组成的专业术语。所谓PM2.5,是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其直径小于2.5微米。因为这些颗粒物太轻,很难自然沉降落到地面上,而是长期漂浮在空中,不仅小到看不见,更小到可以直接进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和人体内的细胞“搏斗”并伤害这些细胞。从某种程度上说,叫它“凶手”并不为过。
②一般而言,直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的外面;直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直径在2.5微米以内的细颗粒物,却会顺利通过下呼吸道,小于2.5微米的颗粒可进入肺泡之中,并可通过气血交换进入到人体血管。其吸附的重金属氧化物或多环芳香烃等致癌物物质危害更大。
③如果放大了看这些小颗粒.他们并不一定是圆形或者方型,而呈不规则状。这些颗粒物中少部分是自然形成的扬尘,绝大部分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二次污染,如二氧化硫、氢氧化物、硫酸铵、硝酸铵等粒子。这些因为工业等人类活动产生的、燃烧不完全而排出的小粒子,本身由一定的二氧化硅和碳组成,有时燃煤电厂在高温中生成的致癌物,在冷却时被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吸附着进入人体。也就是说,在它们“出生”的瞬间,可能是清白无害的,唯一的特点在于太小、太多。然而,相同质量浓度下,颗粒物越细,数目更多。比起PM10,PM2.5的表面积要大好几倍,吸附空气中的毒性物质就会更多。
④这么小的颗粒很难自然沉降,会在空气中停留一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本身对呼吸系统就有影响,造成咳嗽、不适。而小颗粒物上吸附的致癌物,更导致癌症高发;当PM2.5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致畸物,就有效畸效应。它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的深处,而它携带的有害气体、重金属就溶解在血液里。
⑤目前学界对PM2.5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通过研究其吸附的成分对人体细胞的影响入手,一种是不计成分,单纯对一定浓度的、可能混有多种成分的PM2.5入手。经科学家研究,现在已经肯定的是,浓度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但由于这涉及长期的、大规模人群实验,具体的量值和对人体具体的伤害,还没有准确数据。
⑥由于PM2.5更容易在老人和孩子身上“发威”,研究者们很关注“凶手”接近他们的可能,污染的空气对幼儿的发育、智力、健康都会有不良影响。可怕的是,这些影响一般不会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被明显察觉到,也许有些长期受到空气污染的人一辈子都不会觉察其影响……最为可怕的是,空气污染,受害者比其他污染都来得多,而且它无孔不入,难以防卫,目前流行的PM2.5检测仪从技术条件上来说并不完善。普通老百姓对空气污染没有足够的意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主动诉求。
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自我保护。穿行或工作于车流量大的街道、工业区时,可载合适的口罩进行防护。吃“猪红”等进行食疗也是不错的选择。猪红中的血浆蛋白被人体内的胃酸分解后,会产生一种解毒,清脑的分解物,能够与侵入人体内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发生化合反应,易于毒素排出体外。空气净化器能够过滤掉大部分颗粒物,一些技术先进的空气净化器甚至能吸附消除0.01微米的颗粒物。在灰霾多发季节,喜欢运动的人应该尽量避免户外运动,因为雾气里面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越是运动,吸入肺部的毒物越多,无形中成了毒雾的吸尘器,雾天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本文以“隐形‘杀手’PM2.5无处不在”为题,有什么作用?
第②段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任意列举一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以文中划线句子为例,简析本文语言的特点。
以下说这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PM2.5是指人类二次污染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酸铵、硝酸铵等粒子,它们呈不规则状。 |
B.PM2.5本身是清白无害的,当它吸附了毒性物质被人们吸入体内,才会对人们造成伤害。 |
C.PM2.5成为“杀手”是因为它太轻、大小,能直接进入肺泡甚至融入血液伤害人体细胞,其吸附的毒性物质危害很大,而且不易被察觉。 |
D.科学家们已研究确定,PM2.5浓度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具体的量值和对人体具体的伤害,也已有了准确数据。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