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
儒雅之风
王景瑞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樱花节期间,两青年想用照片留下樱花纷飞的美景。于是一青年用力摇动樱花树,樱花纷纷飘落,两人搔首弄姿,甚是惬意,其他游客驻足围观,却无一人提出异议。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作者为什么提出这种观点?
(3)文中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为文章第③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5)“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作为一名中学生,请你为推行全民阅读,盛行儒雅之风,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阅读伍正华《擦亮民族的精神亮刃》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狂妄的日本侵略者,很少把对手放在眼里,尤其是实力悬殊的侵华战争。但是,面对英勇的中国抗战军民,他们也有肃然起敬,甚至不寒而栗的时候。
②1936年春,赵一曼被捕。日本特务大野泰治担心她因伤势过重死掉,决定立即开始审讯。当赵一曼从容地抬起头,与之四目相对时,大野泰治“情不自禁地倒退了两三米……”
③杨靖宇牺牲后,头颅被割下送给司令长官野副昌德邀功。这位杀人如麻的刽子手,见到杨靖宇的头颅后,闭上眼就做噩梦,赶忙叫人举行灵祭大会。亲自切开杨靖宇的胃进行解剖的岸谷隆一,后来毒死妻儿后自杀,他在遗书中说:“中国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④这些震人心魄的细节,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他们的英雄事迹,留给后人一个最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是精神的强大,只要精神利刃永不卷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强敌。
⑤【甲】全面侵华战争打响前,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曾做了一份秘密报告,除了渲染“不战而胜”外,也客观谈到了“不可忽视者”:“倘彼时中国的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则帝国之在满势力,行将陷于重围……”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百年里,面对外敌的入侵,中国从来不缺振臂一呼、断头流血的英雄人物,但只有抗日战争,才真正唤醒了全民族的觉醒,第一次如此万众一心、气壮山河地擦亮了民族的精神利刃,向侵略者集体亮剑。
⑥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共御外侮,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百姓漠然视之,因为所谓国家,不过是朝廷而已。甲午战争,在日军占领后的城镇、村落,各种规模的集市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一些商贩还很快学会用日语叫卖。在日军驻扎的营地附近,有的赶着骡马大车、拿着扁担等着揽活,没有一点亡国之恨的样子。民众麻木至此,战争焉有不败之理?
⑦【乙】现在,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一些人也失去了对历史的痛感。有的解构历史、泼污英雄,有的缺少忧患、丧失警惕,有的妄自菲薄、膜拜西方,有的则在“唱衰中国”“做空中国”。前车之鉴,殷鉴不远!【丙】
⑧著名作家魏巍在《漫忆黄土岭之战》一文中写道:“在战场上看得很清楚,这是两种精神在较量:一种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一种是老红军的革命精神,看看究竟谁更顽强,谁压倒谁。”回过头来看,14年的艰苦抗战,不只是时间的刻度;3500万人的巨大伤亡,不只是生命的刻度;1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也不只是物质的刻度。它们共同标注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韧度。
⑨历史的横断面,如同树的年轮,时间越是久远,越能看得清晰。70年过去了,硝烟虽已散去,警钟依然长鸣﹣﹣民族的精神利刃决不能锈蚀,决不能卷刃!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9月2日第4版)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3)“小至个人,大至民族,肉体上的富贵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患了精神上的富贵病”这句话可以插入原文中【甲】【乙】【丙】中的哪一处?理由是什么?
(4)本文第⑥段除道理论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下列材料,谈谈我们中华民族当前为什么还需要擦亮民族的精神利刃。
【连接材料一】自清明以来,日本亡我之心不死。1937年12月,日寇占领南京后,开展灭绝人性的“杀人竞赛”,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持续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我国同胞被杀害的达30多万人。其中有19万人被集体屠杀。近年来,日本又开始暴露其狼子野心,多次在我钓鱼岛及其附近岛屿进行挑衅。
【链接材料二】2015年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未来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和为贵
①“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意思是说礼的 运用、礼的功用以“和”为最重要,以和谐为目标。结合当今实际,我以为“和为贵”的要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②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别与多样化是正常、合理的,否认差别、强求一致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应承认在统一的整体内,各成分均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尊重各方利益,尊重不同的思想、信仰等。
③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还应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过和不及都会破坏“和”的局面,正所谓“过犹不及”。如烹饪,各种佐料和水、火,分量都有一定之规,必须做到每一项都无过无不及,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回报都要讲平衡、讲恰当。只求权利、不讲义务,或只讲义务、忽视权利;不负责任或越俎代庖,都会导致对“和”的破坏。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认清自己应处的位置,恰当地处理个体发展与整体和谐的关系。
④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骛远,亦不推诿塞责。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应该鼓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应当反对。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正确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当一天士兵就要安于其位,尽一天士兵的职责;只想当元帅却不能当好士兵的人,非但不可能成为元帅,也不是一个好士兵。为此,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
⑤古人所说的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国家和社会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集体和个体秉持无过无不及的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中第③段划横线部分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的?
(4)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原文中摘取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文中第几段之后?请阐明理由。
“和”是多种成分共生共荣、有机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成分都有确定位置,与其他成分形成密切联系,对整体的“和”发挥一定作用。各种成分所处的位置恰当,能发挥应有作用,“和”的状态就能够保持;任何一种成分的位置和作用不恰当,整体的“和”就会遭到破坏。由此可见,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5)读了这篇文章,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
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人生需要一点“埋头”精神
①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不可否认,干工作有时确实需要一点“窍门”,多一些创新求变。但寻找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能走捷径靠的是日积月累和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挖空心思,妄想一劳永逸、一步登天。
②“根深才能叶茂”,埋头做好基础性工作,才能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埋头”不是不知变通,而是一种踏实做事的作风。“埋头”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耐心经事,直面困难和矛盾。如此“愚拙”,更有利于打牢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纵览古今,很多成绩的背后,都有“十年寒窗”的苦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屠呦呦整理了2000多个药方,最終获得青萵素样品……可见,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
③《汉书•枚乘传》有云:“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细细想来,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总想着避开问题,缺少“埋头”的精神。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拙的做法。做事情,还是要有那么一点“埋头”精神、需要那么几分“愚气”。
④世间事多不会一蹴而就,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反复打磨,一种本领的获得需要不断学习实践,许多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埋头下一番苦功夫。人们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厚实的功底,到头来学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才能有所成。而一些所谓的“聪明人”对“埋头”干不屑一顾。他们自恃头脑灵活,做事灵巧,好高骛远,崇尚“效率至上”。几十个小时就想速成一门语言,做生意立马就想赚钱……世上哪有这样的捷径?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遇到困难即刻调转方向,这样做多半会一事无成。
⑤人生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能否每时每刻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种特之以恒,就是“埋头”精神的表现。执着于追梦,才会最终梦想成真。所有的积累、沉淀和改变,都是对时间的尊重,也是对人生的尊重。就如同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起步快不代表就能赢。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
(选自《解放军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从“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写起,有什么好处?
(3)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请结合选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两万五千里长征。
阅读《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才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弱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____。
⑦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到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屈服!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说说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论点的。
(2)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④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3)请你根据第⑤段的内容,为本段补充一个反面的事实论据。
(4)在第⑥段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文章内容连贯自然。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知“怕”
游宇明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时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 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的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中最合适?说说理由。
[材料]1958年,我国开始了原子武器的研究。邓稼先奉命主持设计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分别于1964年和1967年爆炸成功,我国国防自卫武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议论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家风
①家训是什么?父亲说,人活在世上,必须勤劳,吃得了苦;妈妈说,绝不能因自身利益去伤害他人,这就是普通老百姓一些最质朴最简单的家训。家训是一个家族代代沿袭,能够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的珍贵的家族文化,它润物细无声,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人事交往中,倘若说某某人的家教好,那可是高度赞赏。民间,在决定女儿婚姻之前,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程序叫察亲,即女方组织亲朋好友到男方家考察,了解的不仅是硬件,最重要的是对男方家人的品行、邻里关系作一个全面把握,说白了就是全面了解男方家庭的家训家风。
②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训。《三字经》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的“义方”实际就是良好家训,诚信礼义、克己利人。以此为教,家门和睦,子孙昌盛。历览前代先贤,如诸葛亮、曾国藩、林则徐,都是家训熏陶的干才。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一部《曾文正公家书》,它与《朱子家训》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教经典。《曾氏家训》诲弟篇曰: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又如,“应听得进逆耳之言,从‘畏慎’二字痛下功夫,一定要谦让相诫,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这些金玉良言,现在读来,仍觉质朴可贵。
③徽州的《家训》《家规》《祖训》《族法》等,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华儒家传统修齐治平的注解。A修身,提高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B齐家,调解宗族关系,保证宗族和睦;C治国,遵守家法国律,践行太祖圣谕;D平天下,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比较著名的绩溪章氏《章氏家训》,寥寥196字,分齐家、修身、立业、劝学、笃行5篇。其主要内容就是把耕读作为传家之宝,俭勤作为发家之道……,提倡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而最要紧的是实事求是、以诚为本,将不良行为及早消灭在萌芽状态,切不可发展成恶习。徽州家训,所强调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观,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④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风是家族子孙或行家训体现出来的处世风范。培育良好家风,一个关健点就是培育家庭美德。孩子是家庭的继承人,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家庭美德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必备元素,每一个家庭都应通过日常要求、家庭格言等丰富的教育形式,培养子女勤俭节约、孝敬老人等美德,教育子女走正道、讲规矩,引导子女端正人生态度。让它成为融化在子女血液中的气质,沉淀在子女骨做里的品格。
⑤培养美好的家风,必须传承良好的家训。而要想培育美好的家风,要从自身做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首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懂得感恩,崇尚勤俭,乐于奉献,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方能培育出优秀的下一代。“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要通过家教传承良好的家训,培育美好的家风,给子女们的人生系上良好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进而影响和带动社会上的其他人。
⑤只有践行良好家训,才能形成良好家风。今天我们谈论家训家风,既是为了承续传统、启进当下,也是为了涤风励德、淳化风俗,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文明国家、和谐社会。
(稿件原载:《学习时报》2019年05月03日12版,有删改)
(1)本文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③段中A、B、C、D四个画波浪线句能否调换位量?为什么?
(4)给选文第⑤段补充一个论据,下面选项中不符合的一项是
A.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教育子女“不管当多大官,都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良好家风教育出了优秀儿女。
B.杨绛出生在诗书世家,父亲杨荫杭是中国近代的进步学者,博览群书,很注重培养子女读书兴趣。杨绛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C.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他就用芦秆在沙地上练字,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D.傅雷常以自己的经历教导儿子:为人处世谦虚,遇困难不气馁,要有艺术、人格尊严,要有民族责任感……父亲的谆谆教诲使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艺术家。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箴言
当我们不假思索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而事实上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刷人思想的运动场了。这样,读书愈多,思维能力反而弱化,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是相同的。一条弹簧如果久受外物力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种也一样,如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弹性而变得麻痹。
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的东西并不能百分百被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亦同,身体靠食物维持健康,精神靠读物日渐丰富,但身体只吸收能吸收的东西。同样的道理,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感想体系或吻合他阅读目的那些东西。作家各有专擅,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快、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作品就可学来的。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特质,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此为榜样加以应用,这样我们才能有类似的优点。这样的读书可教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写作能力,但须以和己有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
书籍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野兽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读它们不但无益且危害甚大。因此,我们读书之前要慎重选择。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不愿读前贤的容睿智作品。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他们宁愿让它摆在书架上,太可惜了!因为他们只顾赶时髦,他们觉得那些浅薄无聊的话比大人物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没有别的事情比读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拿起一本这样的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般舒适。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更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要历经千年,仍无损其价值。
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精,重要的书都应该再读一遍,一是因再读能更深入理解内容,再则是读第二次时,会有与第一次读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样。
(作者:德国 叔本华 有改动)
(1)本文围绕“读书”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简述本文首段论述的特点。
(3)文中画线语句写得入情入理,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4)以你读过的一部经典作品为例,说说它对你心灵世界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梁衡
①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振翅欲飞。观者无不惊叹。问其技,曰: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
②这个回答很有哲理。人生要懂得学会减法,省掉一切可以省掉的东西,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功。
③原子弹爆炸是因为原子核里本来就有原子能;植物发芽,是因为种子里本来就有生命。它不爆炸、不发芽,是因为它有一个多余的外壳,我们去掉它,它就实现了它自己的价值。达尔文本酷爱自然,但父亲一定要他学医,他不遵父命,就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居里夫人25岁时还是一名家庭教师,还差一点当了小财主家的儿媳妇。她勇敢地甩掉这些羁绊,远走巴黎,终于成为一代名人。鲁迅先是选学地质,后又学医,当把这两层都剥去时,一位文学大师就出现了。
④就是宋徽宗、李后主也不该披那身本来就不属于他的龙袍,他们在公务中痛苦地挣扎,还算不错,一个画家、词人终于浮出水面。这是历史的悲剧,但是成才的规律,也是做事的规律。物各有主,人各其用,顺之则成,逆之则败。
⑤每当我看杂技演出时,总不由联想一个问题,人体内到底有多少种潜能。同样是人,你看,我们的腰腿硬得像个木棍,而演员却软得像块面团。因为她只要一个“软”字,把那些无用的附加统统去掉。她就是石头里飞出来的一只鹰。但谁又敢说台下的这么多的观众里,当初就没有一个身软如她的人?只是没有人发现,自己也没有敢去想。
⑥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你要描写一个动作,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动词,你要描写一种形状就要找到唯一的形容词。”那么,你要知道自己的价值,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我”,记住,一定是“唯一”,余皆不要。好画,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色彩;好歌,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音符;好文章,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废话。一个有魅力的人是因为他超凡脱俗。超脱了什么?常人视之为宝的,他像灰尘一样地轻轻抹去。
⑦新中国成立后,初授军衔,大家都说该给毛泽东授大元帅。毛说,穿上那身制服太难受,不要。居里夫人得了诺贝尔奖,她将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玩。爱因斯坦是犹太人的骄傲,以色列开国想请他当第一任总统,他赶快写信谢绝。他们都去掉了虛荣,舍弃了那些不该干的事,留下了事业,留下了人格。
⑧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算加法比算减法多,总要把一只鹰一层层地裹在石头里。欲孩子成才,就拼命地补课训练,结果心理逆反,成绩反差;想要快发展,就去搞“大跃进”,结果欲速不达;想建设,就去破坏环境,结果生态失衡,反遭报复。何时我们才能学会以减为加,以静制动呢?
⑨______老子说“无为而治”。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解释是“自由人联合体”,连国家机器也将消亡。当社会能省掉一切可以省掉的东西时,这个社会可能更健康更美好。
(有改动)
(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妙处?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文章第③、④段连用史料有什么作用?
(4)下面四句话中,哪一句填入文章第⑨段的横线处最切合文意?
A.韩文公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当你学会独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时,你就成功了。
B.诸葛亮说“宁静致远”。当你学会自己不干扰自己时,你就成功了。
C.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当你学会择善而从时,你就成功了。
D.季羡林说“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当你学会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时,你就成功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杂文这一体裁,属于散文一类,古已有之,历代文学大家的名篇佳构,至今仍被亿万人诵读,并从中获得启迪。然而,不知自何时起,杂文却变得名声不佳,被一些人称作“发牢骚”“骂文”,许多作者因文惹祸,以致令人谈“杂”色变。
杂文之所以背负如此“恶名”,大概是因其体裁使然。从古至今,可以归于杂文名下的文章,或是委婉含蓄地讽喻劝诫,或是慷慨激昂地指斥弊端,总之皆具有批评或批判性。而幽默讽刺、嬉笑怒骂,又是许多优秀杂文所具有的特点。若仅是涉及人生世态,或陈腐观念,人们倒是可以读后付之一笑;若是针砭时弊,抑或矛头明显有所指,就会有人为之动怒,为之生恨。这些动怒生恨者,有的找作者的麻烦,赠他一双可以磨练脚掌的小鞋,或赐他一条冷板凳,让他一直坐到光荣退休;有的则会立规设禁,令“匕首投枪”统统入库,读者能看到的,也就只剩下浮皮挠痒的“老头乐”。
其实,从古至今,杂文虽为某些人所不喜,却一直是颇受大众欢迎的文学样式。其原因有二:
若论“文艺为人民服务”,杂文这一体裁堪称最为直接。它虽不像小说那样,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但它可以对种种社会弊端、种种阻碍社会进步的陈腐观念、黑暗势力,给予深刻地揭示和有力地批判。优秀的杂文家,无不时时关心人民疾苦、倾听民声,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管对于杂文家个体而言,他的声音是微弱的,但作为一个群体,则如同由千百人共同上演的多声部大合唱,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而诸多杂文汇集起来,则可以对种种社会痫疾起到聚焦的作用,令人警醒,促人反思,同时可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不同时期的杂文汇集起来,则可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反映出社会的变革。
若论“传递正能量”,杂文更是当之无愧的文学体裁之一。人们通常认为,基调为讴歌一类的文艺作品才是传递正能量,才是“主旋律”,而杂文则着力于批判假恶丑,是在向读者传递“负能量”。其实,前者是通过讴歌颂扬人与事,引导人们应该这么做,后者是揭露批判错误的事物或丑恶现象,警示人们不应该这么做。批判是对歌颂所缺乏的功能起补充的作用。批评如镜子,能使人照见自己脸上的污点而思洗涤。杂文正是这样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助人识美丑,知善恶,使良知未泯者积极疗病祛疾。有思想、有识见的杂文佳作,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于真假美丑善恶的识别能力。这,难道不是传递正能量?
(题目《杂文与“正能量”》,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这篇文章认为杂文与散文是什么关系?“谈‘杂’色变”,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中“赐他一条冷板凳”,“令‘匕首投枪’统统入库……”这些话用的都是比喻的修辞方法。其中“令‘匕首投枪’统统入库”指的是什么?
(3)“其实,从古至今,杂文虽为某些人所不喜,却一直是颇受大众欢迎的文学样式。”对这句话中“某些人”与“大众”的含义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A.“某些人”指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大众”指普通的老百姓。
B.“某些人”指当官的,“大众”指文化程度较低的人。
C.“某些人”指有一定权势而又行为不端的人,“大众”指人民群众。
D.“某些人”指贪官污吏,“大众”指少部分有文化的群众。
(4)请用最简练的话写出“杂文颇受大众欢迎”的两个原因。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具有鲜明杂文语言色彩的一句是 C
A.牛:我像一个不多言不多语的老好人,始终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B.羊:我们是温顺、友好的代名词,也有人评价我们不思反抗。
C.鸡:能随得主人一起升天,我们的经验是高声汇报“个个大”。
D.鼠:我们特有的外形和习性,导致了和鼠相关的成语多为贬义。
阅读《多读点“无用之书”》,回答下列各题。
多读点“无用之书”
张业修
①谈到读书,有不少人认为,要么不读,要读就读有用的书。我倒觉得,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在读有用之书的同时,还应多读点无用的书,否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读书。
②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如今流行的那些“有用之书”而言的﹣﹣那些读了以后,对你升学、应聘、挣钱能立竿见影有所帮助和借鉴的书,如《如何炒股》《如何理财》等等。反之,那些不授技能的书,都属于看似“无用的书”。
③人要生存,必然要学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就得读“有用之书”,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若把读有用之书当成读书的全部,或对“无用的书”心存芥蒂,就有失偏颇了。读有用之书,或许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需求,但如果读书只关注物质的获取,而忽略精神的需求,就可能被名利所牵引控制,变成一个精神空虚、了无情趣的人。
④就我自己来说,书读得不算太多,但却自小就喜欢读些无用的书,记得上小学时,课余时间,最喜欢看《黄继光》《董存瑞》《穆桂英挂帅》等小人书。上中学时,抽空就爱看《红楼梦》《西游记》等长篇巨著。为此,常常遭到家长的斥责:“净读这些无用的书,将来怎么考上大学?”在学校,也没少挨老师批评,有几次因自习课上看小说,被老师发现,不仅被骂得“狗血喷头”,而且连借来的书都被没收了,害得我只好东借西凑,才把图书馆的罚款交了。
⑤从学校毕业以后,在阴差阳错中,我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当上了“账房先生”。这样一来,就导致专业不对口,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不上,反倒是平时所读的那些“无用的书”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派上了大用场。在我看来,多读点“无用的书”,起码有四点好处:
⑥可以养心。人生在世,身体需要滋养,心也需要滋养。养心要靠知识、见地、思维、情趣,而这些东西常常来自那些看似无用的书。正如叶曼在《智慧人生》一书中所说:每一本书的写成,每一本书的流传,不论古今中外,它之所以能被人接受,大都是作家一生的经验及智慧的精华,集合在一本书上,所以看书就等于吃维他命。
⑦可以怡情。倘若能排除杂念,静静地于文字间穿行,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李清照“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份忧伤哀愁;感受到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那份潇洒豪迈。有了这些感受,方能真正体会到读书中所拥有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畅快、惬意、情致与乐趣。
⑧ 可以增趣 。人生若无趣,即使物质生活再富有,也会变得枯燥乏味。趣从何来呢?一方面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来,另一方面,则要从妙趣横生的“无用之书”中来。静静地读那些“无用的书”,才能让生命的闲暇在诗情画意中悠然流淌。
⑨可以益智。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看似“无用之书”,实际上最有用。通过读它,可以彻悟人生道理,可以洞晓世事沧桑,可以广济天下民众,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你得到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如果只读“有用之书”会有怎样的结果?
(3)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⑧段的开头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5)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一谈读“无用之书”还有什么其他好处?(写出一点即可)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要人脉圈,更要书脉圈
夏生荷
①“人脉是风,人脉是雨,有了人脉我呼风唤雨;人脉是天,人脉是地,有了人脉我顶天立地!”这是一位游走在生意场上的朋友的口头禅。在他看来,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成就辉煌的事业和人生,广博的人脉圈是最重要和最不可缺少的。“人脉圈广,就能将很多难办的事轻松搞定!”
②如今,社会上有很多人,将人生的成功与否与人脉圈的广窄挂上钩,甚至直接划上等号。为此,他们特别热衷于交际,流连于饭局、牌局、舞厅、KTV等社交场所,只为能多结交一些所谓的能人、名人、贵人,以便扩大自己的朋友圈,获得广博的人脉,为我所用。
③人是高等社交动物,多交朋友,让人脉广博一些,无可厚非。_____一味地去追求人脉,将人脉“神话”,______煞费苦心地去攀附名人、能人 ______与之建立人脉圈,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_____值得商榷了。
④在我看来,在拓展人脉圈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去多读书,与书做朋友,扩展自己的书脉圈,因为书脉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的。
⑤所谓的书脉圈,就是指一个人结识和阅读过多少书。书脉圈广不广直接说明一个人爱不爱读书﹣﹣书脉圈越窄表明读书越少,反之,书脉圈越广表明读书越多,越爱阅读。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容易从书脉中收获诸多益处,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更有许许多良师益友助人完善自己。
⑥历史上流芳千古的人物,大都是书脉圈特别广博的人,他们喜欢和书做朋友,愿意“结交”一本本好书,凿壁偷光的匡衡,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等人,无一不是具有广博书脉圈的人,他们所读之书可谓汗牛充栋。当今社会也不乏因喜爱读书而受益匪浅的人,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举成名的武亦姝, ,他(她)们的人生之路因为书籍的陪伴而愈加宽广。
⑦此外,与人脉圈相比,书脉圈更容易建立,因为它很廉价,即使你买不起书,也可以去图书馆里借;它也很平易近人,和它交往,不需讲排场,看脸色;它还很单纯,不需要刻意谋划、顾忌和猜疑,只需你安安静静地捧读就可以了。
⑧当然,这也不等于说让我们彻底不去交际,远离人脉圈,一门心思地宅在家里去建书脉圈,而是要我们放弃去拓展一些无效的、无意义的和功利性、目的性太强的人脉圈,将空余出来的时间留给阅读和书籍,让书脉圈将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⑨同样,人脉圈里也有不少爱读书之人,结交这些人,也能帮我们拓展书脉圈,可谓是一举两得。
⑩多读书吧,不断拓展自己的书脉圈,坚持下去对我们的人生终将有所裨益。
(选自《思维与智慧》,文章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3段空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可是 甚至 并且 那就
B.可是 并且 甚至 那么
C.如果 甚至 并且 那就
D.因为 甚至 并且 那就
(3)请你根据语境在第6段的横线上再补写一个例子。
(4)作者为什么认为书脉圈比人脉圈更容易建立?
(5)作者提倡扩展书脉圈的同时,为什么也不反对适当拓展人脉圈?
清欢
①一千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曾与友人共游南山。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对此东坡诗兴大发:“人间有味是清欢。”想那苏东坡,虽然后半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生追求清欢的人生真味,的确是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
②清欢,是清淡的欢快、清雅的欢愉,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悠闲自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洒脱。清欢更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③日本学者写了一本《清贫思想》,他建议人们采取清贫的生活方式,淡化对名利、地位、权力的追逐,追求一种内心丰盈美好的恬淡生活。美国人普兰特的《简单生活》认为,简单生活是“表现真实自我的有明确意义的生活”,是“丰富、健康、和谐的生活”。清贫思想也好,简单生活也罢,提倡的都是清欢。
④其实中国人对清欢的提倡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弟子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困境,别人难以忍受,颜回却乐此不疲,欢而不改,这需要多高的境界、多深的修养呀。孔子对“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连叹“贤哉”,这是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古代圣贤对清欢精神的高度肯定。
⑤人生苦短,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其内涵却纷繁复杂。只要尽心尽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全然不必为烦琐之事烦恼。将自己的脚步放慢一点,放轻一点,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享受一下世间原有的简单的真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快乐才是永久的快乐。
⑥但是,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经得起名利的诱惑,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结果如何呢?这些追名逐利者或惶惶不可终日,或“反误了卿卿性命”,君不见有多少“苍蝇”落地,又有多少“老虎”进笼,他们的人生何乐之有?
⑦提倡清欢,并不是倡导“穷欢”,不是要我们走进深山老林,拒食人间烟火;崇尚清欢,也不是推崇“清闲”,不是要我们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追求清欢,要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名利所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像苏东坡那样,虽遭受打击排挤,也不消极退缩,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⑧清欢,人生的真味,做人的真谛,让我们用一生去追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⑦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开头举苏轼的事例有何作用?(说出两点)
(4)生活清淡、简单,但能保持自己的操守,甚至更有所作为,成就显著。请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章第一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
(2)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之外,还明示了民族自信力在当时的作用,请你在文中找到并摘抄下来。
(3)依照文中画线句子的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A.只要……就……
B.只有……才……
C.即使……也……
D.虽然……也……
(4)文中加点字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说说它的作用。
(5)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例子并加以概述。
阅读《最美的姿态》,回答下列各题。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偷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最美的姿态》阅读附答案《最美的姿态》阅读附答案。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①﹣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④⑤段论证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4)简述本文的论征过程。
(5)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