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之,轻视语言的力量,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比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这必然消解群众的信任。语言的力量可见一斑。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⑥段有什么作用?
(4)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演讲、辩论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言之成理。
B.革命志士谭嗣同,面对屠刀,喊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这段文字可以作为第③段的论据。
C.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轻视语言的力量,就一定会出现问题,轻则言不由衷、表意不明,重则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D.语言和行动关系密切: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正是青年读书时
刘少华
①人年轻时,无论多么忙碌或是贫穷,有一种快乐谁都无法剥夺,那便是读书。但青年人读书,有时会有热情、少方法,战略上异常重视、战术上捉襟见肘,不得其门而入。关于如何读书,前人进行了诸多总结,依我看,如下四点能做到便十分不易,却也十分有益。
②首先,要追求把书“读完”。当年,金克木先生写《书读完了》,让人大吃一惊。别说书海无边、时间有限,就算只读2019年初至今出版的中文书,正常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为何金克木先生敢说“书读完了”?其实,这背后是对读书的系统思考。比如中国古书,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有据可循,其中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金先生举例说,如果研究“红学”,那么《红楼梦》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捷径,非读不可。
③以此类推,青年人读书,应当从源头去读,在脑海中搭起一个“格式塔”,日拱一卒。在青年时期、记忆力最强时,先尽量“输入”,快速吸收基础知识,打好底子。书当然是看不完的,但在年轻时打下广博的基础,却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④其次,要仰仗经典之力。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这话听着刺耳、偏执,背后却有一番考量。大浪淘沙始见金,时间这个公平的见证者,为人类淘汰了不计其数的书,却同样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佳作。阅读经典,是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
⑤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此感受极深,甚至专门写出一本《为什么读经典》。书中,他为经典作品下了诸多定义,其中第一条便是,“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信哉斯言!因为经典作品反复接受一代又一代人洗礼,总能跨越时代,进入群体的记忆中。即便这些作品需要你花力气、下功夫阅读,也是值得的。知识青年,不读经典,何以自立?
⑥此外,还要经常打开新书。我们关于读书的经验,大都来自前人。然而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又有些不同。知识更新速度爆炸性增长,一日不学便有跟不上之感。即便当下互联网如此发达,人类最优秀的知识结晶,依然倾向于以出版的方式固化。畅销书榜上,让人失望者有之,给人启发者却更多。许多经典都曾流行一时,今日之流行未必不是明日之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直指当下或未来、瞄准过去被忽视的真问题的书,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是有益的指导。
⑦读书得读其闪光点,尤其对当下出版的书更要抱以宽容与理解之心。创新的见解、观点、结论问世时,因其往往领先于时代,往往不容易被接受。青年人更应对世界投以好奇的目光,最先去发现、去接受新书中那些对世界可能有推动作用的闪光点。好奇与新知,是两盏时时互应的明灯。
⑧人生的许多变化,也许正是从学会正确读书开始的。而做一个读书人最幸福的是,眼前是无尽的书籍世界,我们在其中能寻觅到、体验到通往更大世界的千万条路。
(摘自2019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关于读书,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或建议?
非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写给下一代的信
黎加厚
一个周末,我们家谈到了新生一代的未来。于是,我提笔写下了这封给孩子未来的信:
孩子,看到你甜蜜的笑容,我们仿佛看到了你美好的未来。我要告诉你,你真幸运,未来我们国家将发生许许多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将会改变你们这一代人的命运。
1956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探索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让机器像人一样认知、思考、学习和工作。进入21世纪后,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人工智能将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在你成长的每一天,都会看到我们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你未来看到的,我们这一代人根本想象不出来,就像我们的上一代人,根本无法想象现在上街买菜扫码付钱的生活情境。
牛津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20年后,也就是你读大学的时候,人工智能的普及将导致整个社会制造业、服务业的大量工作被机器人和智能系统替代,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知识技能型转向创造设计型,蓝领和白领劳动者的数量将减少11%至90%.现在许多传统的、热门的职业到那时已经不存在了,你童年在学校学习的许多东西早就没用了,你会面临很多新兴的行业、新的技术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我在资料中看到国外一位专家分析了机器和人类的特点,他把人和机器的思维由低到高分成5级层次: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想象力,并预测了机器替代人类劳动的时间(见文中图表)。
到本世纪20年代,那时你已经上幼儿园,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飞机和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上市;到本世纪40年代,那时你已经大学毕业,同声传译、速记员、银行柜台的出纳和会计等工作已经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替代了。
到那时,教育也会发生很大变化。机器能够处理的部分将减少学习时间,降低考试难度,要求学生知道、了解即可;更多的时间和教学内容将转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手实践等只有人类才具有的那些能力上面。
孩子,面对一个崭新的世界,你们这一代人的学习方式会发生变化。再过几年,你就上幼儿园了。要记住,上幼儿园不是超前学习小学数学、英语、汉语拼音,而是在游戏和玩要中引发热爱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得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预测,21世纪是“创感时代”,培养下一代的设计感、故事感、交响感、共情感、娱乐感、意义感十分重要,来来属于具有创新思维的人。
亲爱的孩子,在你的人生路上,要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不仅要学会与人相处,还要学会与机器和人工智能相处。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面对未来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把教育四大支柱的顺序倒过来,改编成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四大支柱”,供你参考。
学会做人:在人工智能时代,你要具备作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不仅要重视做人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重视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能力的培养。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和特长,提高綜合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永远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孩子,想一想未来,那时候人们见面会用“你是人还是人工智能”打招呼,你该如何回答?
学会共处:你的成长是在社会环境中与大家一起学习和生活,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合作共处,更要重视学会与人工智能和其他新兴技术和谐共处。未来社会的发展不是简单地用机器替代人的重复性劳动,而是机器和人类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机器更擅长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人类应该做机器无法做的事情。人和机器相互补短,共同发展。
学会做事:你一出生,就生活在信息化的新型时代,需要学习掌握并能娴熟地运用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做事,要学会充分利用计算机、云计算、移动终端和APP软件,特别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你的学习和生活,这对你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学会求知:我们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深深体会到,必须要学会如何学习。人生道路很漫长,学校学习到的东西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你未来的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现在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新兴技术,这真的需要一个人终身不断学习。我们期望你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高效学习,与人工智能共同学习。
亲爱的孩子,未来的几十年,我们将陪伴你成长。你要加油,朝着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四大支柱”的方向努力,并且长期坚持,就一定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未来拥有自己喜欢的工作,获得幸福的生活。
(选自《人民教育》2018年第1期,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文中图表,请简要说明图表中人与机器的关系变化的特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A.牛津大学最近一项研究显示,20年后人工智能的普及将导致全社会的失业人数大大增加。
B.作者认为新生一代的学习方式会发生变化,学习小学数学、英语、汉语拼音将不再重要。
C.在信息化的新型时代,人的全面发展要重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D.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越来越多需要掌握的现在未发明的新兴技术,是在学校学不到的。
(4)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四大支柱”中,作者为什么把“学会做人”排在首位?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打游戏月入3万"的少年该力挺吗
【议题简述】
日前有媒体报道,江西南昌12岁男孩小新,因为擅长打某款游戏获得游戏直播平台青睐,月收入高达3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些人的质疑,小新的母亲王女士说,时代已经不同了,对孩子横加批评是不公平的。小小少年郎靠打游戏挣钱是不务正业吗?
【比较阅读】
【甲】
如果孩子整天打游戏,恐怕很多家长会认为,这样的孩子不务正业,需要好好管教了。但是,小新打游戏却得到了母亲的力挺。小新的母亲王女士一句"时代已经不同了",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同时,她还拿出自己的孩子"真的很有天分",以及不影响学业、孩子更阳光等为理由,证明自己支持孩子打游戏的合理性。
但从媒体报道中可知,小新每天下午四五点到晚上十点这段时间,基本都会进行游戏直播。当别的孩子都在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或发展特长的时候,小新每天却要拿出6到7个小时工作﹣﹣进行游戏直播。如果非要说这样做不影响他的学习,不影响他游戏之外别的兴趣、特长的培养,恐怕难以让人信服。
作为孩子的家长,恐怕还要想清楚两个问题。其一,如果小新打游戏没有高达每月3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家长还会这样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支持孩子吗?其二,当下游戏直播平台之所以青睐小新,看中的一个重要"卖点",是孩子小小年纪而游戏"功夫"了得。但是,随着小新一年年长大,以及其他类似年纪的游戏玩家陆续加入,小新的这一重要"卖点"会逐渐丧失。
如果随着年纪渐长,小新的游戏"天分"未能实现良好延续,长大后不再有超出常人的表现,单纯靠打游戏不足以维持生活,到时该怎么办?如果小新成年后缺乏别的谋生技能,作为家长又该如何规划儿子彼时的生活和工作?
尤其需要指出的问题是,对于广大家长和学生来说,一些具有出众天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特殊成长方式,对普通孩子来说不具示范意义。对于未成年人尤其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还是应该把完成学业放在第一位。即便孩子有某些特殊技能,家长也不应该过于功利地"开发",只注重现实利益而忽略了孩子的知识学习和健康成长。
【乙】
少年凭借游戏专长而赢来不菲收入,之所以会引来不少人关注,是因为孩子的专长强项不是文化知识上的特长,而是带有玩乐性质的游戏特长,这在常人看来与成长成才格格不入,产生的只会是反作用。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本身并不存在能否成长成才的问题,贵在能否精通它、擅长它。很显然,少年既然能够在游戏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专长,说明孩子在这一领域存在天赋和潜能,理当因势利导、挖掘利用,给孩子提供有利于特长发展的机会。不能因为游戏客观存在着影响孩子成长成才的不利一面,就戴着有色眼镜一概排斥和否定游戏的正面功能价值,无视促进孩子成长发展的有利一面。
诚然,来自于社会上的这些批评之声是出于对孩子成长成才的关切,完全是一片好心。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应当理智看待,既要认识到孩子在游戏方面所独有的特长,也要认识到孩子身处学习求知重要阶段,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可或缺,绝不能因为孩子拥有游戏特长就无视甚至放弃文化学习。
由于孩子尚小,对事物的认识还难以做到科学理性,这就要求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尽到引导的责任和义务,护佑好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好孩子的成长导师。一方面,要注意合理把握孩子接触游戏的度,不能让游戏成为支配孩子生活的主宰,避免因沉湎其中而荒废正常学业。
另一方面,要平衡处理好游戏与学业的关系,紧紧把握孩子仍处于学习求知、身心成长重要阶段这一客观现实,充分认识文化知识对于其他专长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防止重游戏、轻学业的片面倾向。唯此,才能实现游戏与学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如若只是痴迷和专注游戏,而忽略和荒废学业,将是孩子日后全面成长的严重障碍。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7日第2版 作者:李记 罗建华)
【思考探究】
(1)请为两篇短文分别拟一个能体现文章主要观点的题目。
(2)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 |
【甲】文推断小新靠打游戏不足以维持今后的生活,作为家长应规划好子女的生活和工作。 |
B. |
【乙】文认为带有玩乐性质的游戏特长,对促进孩子成长发展是有利的,应该积极鼓励。 |
C. |
【甲】文认为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虽然不一定影响他别的兴趣、特长的培养,但少年靠打游戏挣钱过一生可能性不大。 |
D. |
【甲】【乙】两文的内容异中有同,都谈到了家长如何处理孩子打游戏与学习文化知识的关系以及有关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 |
(3)以下是两位初中生读了"小新打游戏月入3万"这则报道后的部分对话:
生1:看来,玩游戏并非不务正业,也能"成才"啊。
生2:一般人怎么可能?这只是个例啊,还是老老实实学好文化吧!
你是否认同他们的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根据两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验,亮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100字以内)。
该不该让家长陪读
【编者按】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广义上讲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生活与学习的一种行为。狭义上讲是孩子放学后家长或陪读老师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的行为。现在家长陪读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有的在县城的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有的跨学区买房陪读,还有的甚至飘洋过海去陪读。该不该让家长陪读呢?我们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这个问题。
“孟母三迁”是我们熟悉的千古佳话,这也许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陪读吧。孟母努力为孟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值得天下父母效仿。有人说:“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伙伴。”这句话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概括得很全面。确实如此,我们如果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良好的品行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寄宿制,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陪读就能增加与孩子相聚的时光,减少父母的“空巢”感,提高家庭的和谐幸福指数。另外,很多孩子学习压力大,父母陪读能缓解孩子压力,激发孩子学习动力。①_______
﹣﹣(广东)刘同学
首先,家长陪读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很多陪读家长甚至连盛饭、洗袜子、挤牙膏这样的小事都代劳,如此陪读会导致孩子“高分低能”。其次,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困难,如果每次家长都在身边给予“帮助”,这些麻烦、困难对于孩子来讲就失去了助其成长的意义,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近年来社会上热议的“啃老族”,不就是被父母一路“包办”成长的精神上的矮子吗?最后,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家长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成绩,无疑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他们把孩子当作全部,放弃了事业和追求,可能就无法有效地“言传身教”了。不可否认,不少家长陪读也是出于无奈。但问题是,今天在重重保护下长大的我们,未来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吗?②_______
﹣﹣(河南)李同学
家长陪读的重点应放在“读”上,而不仅仅放在“陪”上。要“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摆正自己“陪”的位置,而不是变成管孩子吃饭,管孩子学习,管孩子交友,管孩子看电视、电脑。我的父母陪读就很讲究方法,有艺术。我到家后,他们不光嘘寒问暖,还留出时间让我给他们讲述一天的情况,等我自己作出评价后,他们才会恰当地说出他们的见解。遇到双休日,不是他们“伺候”我,而是我孝敬他们。这使得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年纪小,有父母在身边,我们快乐无忧,父母心里踏实。③_______
﹣﹣(浙江)张同学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下列语句来自三位同学的发言,请把它们分别放到材料中最恰当的位置(填序号即可)。
A.所以,家长陪读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把陪读重心放在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上。这样,不光孩子成长得快,家长也会“成长”。
B.因此,与其躲在父母背后避风雨,不如大胆迈出自己的脚步,在泥泞与荆棘中收获真正的人生教益。
C.对毕业班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家长的陪读能缓解孩子的压力,有利于他们以积极轻松的状态面对学习的挑战。
(2)编者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其意图最有可能的是
A.解释陪读的现象。
B.呈现对陪读的看法。
C.说明陪读的方法。
D.倡导陪读的风气。
(3)议论性文字要求具有说服力,请选择一位同学的发言,分析他是如何做到的。
(4)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我已陪读了两年,孩子上初中后,我就选择了辞职陪读。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准备一日三餐,做好一切后勤保障。我怕孩子学习不自觉,每晚都坐他身边陪读。除此之外,还要督促他复习。可最近孩子一回家就关房门,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上海)李女士
你认为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文本中三位同学的发言作出分析。
希望公众更多地走进博物馆
陈履生在央视《开讲啦》的演讲(节选)
中国国家博物馆在2014年被美国国际主题公园及景点协会评为全世界观众人数第二多的博物馆,位于法国卢浮宫之后。博物馆正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中最重要的窗口。
我去过世界上160家博物馆,但是很难一眼看到底每一个馆的藏品,因为藏品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博物馆需要不断地去看,博物馆因展览而鲜活。博物馆除了有独特的藏品、宏伟的建筑、多功能的设施外,它应该是我们受教育的第二课堂,一个特别的休闲场所,还应该是我们公众的文化依赖。在世界范围之内,博物馆正在越来越多样化。阿姆斯特丹有一个世界最大的电影博物馆。这个电影博物馆每年的观众中,有三分之二不是来看展览的,是来喝咖啡的,来吃饭的。这就是博物馆独特的休闲功能,这是培养公众对于博物馆形成独特的文化依赖的重要一环。
可能你们都没有猜到我的“中国梦”是什么,我的“中国梦”并不复杂,很简单,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希望国家博物馆的护越来越少,甚至没有。这一点我感到很伤心,因为国家博物馆的护栏是全世界博物馆中最多的。第二条,就是我希望我们的后人能够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他们的婚礼。因为全世界的重要的博物馆都是年轻人所向往的举办婚礼的地方。年轻人如果在这里举办婚礼,未来他们有了孩子之后,他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博物馆,并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父母是在这里结的婚,他们的父母对这里的文化的感觉。这种代代相传所形成的一个民族的文化依赖,正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和价值。
我的这两项,不算要求很高的中国梦,但在当下中国实现有相当的困。所以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公共空间中,我们希望公众能够更多地走进博物馆,不是一次、两次。因为数以万计的历史文物、艺术品陈列在那里,它们每天静静地在自己的位置之上,给予每一位过客,发出了它们的文化信号。这个信号,时间有长有短,有远有近,但是他们所表露的中华文化的传统绵延不绝,这是我们今天博物馆所承担的独特的一个历史使命。
陈履生在演讲后与青年代表的对话(摘录)
青年代表: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婚礼是许多青年的愿望,如果我不是去年结了婚,我愿意一直为此等下去。
陈履生:在博物馆举办婚礼,这是对文化的尊崇。但有小学生进去打牌,我叫保安请他们出去。我再微博上发了这条消息,结果被一些人围攻:哪条法律规定博物馆里不能打牌的?
青年代表:我觉的您的“中国梦”并不难实现,我很想帮助您实现它,但不知道我们该在哪里发力?
陈履生:我去过一些不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比如巴西,展览馆里没有空调,很闷热,巨大的陶器全是裸展,没有护栏,没有玻璃罩。我们大厅里没有护栏的现代青铜雕塑,每个人都要去摸一下,都把青铜摸成了黄铜,我们曾经举办过法国艺术展,第一天发生了一件让人很后悔的事情,观展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为了拍照,一个人的手机碰到了最重要的一幅作品﹣﹣法国马奈的作品画框上,后果不堪设想,我认为在博物馆拍照很傻。
丽水市博物馆举办庆“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2016年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也是丽水市博物馆正式开放后的第一个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5月18日上午,为了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丽水学院民族学院话剧团在丽水市博物馆序厅演出了音乐话剧《牡丹亭》.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曾任遂昌知县五年,期间写的《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1)下面是4月21日《开奖啦》的官方微博,请依据陈履生演讲中的信息,在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
CCTV1 开讲了 V 4月21日11:14 【本周六晚22:38@陈履生#开讲啦#】 姓名:陈履生 头衔: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愿望:(1) (2) |
(2)陈履生为什么:“希望公众更多地走进博物馆”?请根据他的演讲内容阐述原因。
(3)丽水市博物馆上演《牡丹亭》,记者采访观众:“博物馆是展出文物的地方,今天在这里上演《牡丹亭》,你认为这种方式好吗?”如果你是那位观众,你会如何回答?
(4)陈履生说他的“中国梦”在当下中国实现还相当困难,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2016文化热点看什么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个繁荣的时代,一个活力大爆发的时代……这里我们选取了与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展望2016中国文化。
﹣﹣编者
实体书店,会持续回暖吗
在所有人都在为书店之死而惋惜和哀叹的时候,2015年,实体书店竟然渐渐回暖。亚马逊,这家曾经给实体书店沉重打击的网络书店宣布要开设1000家实体书店,而首家书店已经开业。亚马逊的中国同行当当网也应声宣布未来要在全国开1000家实体书店。书店怎么又成了香饽饽?
因为书店已经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了,实体书店正在变得时尚和复杂起来。卖服装、开咖啡店、办活动、做APP……实体书店带给读者的体验日益舒适和丰富;线上线下的结合将更有利于网络书店巨头吸引客户、培育读者的忠诚度;遍及全国的书店体系将有利于整合资源,开辟新的销售通路……实体书店不是负担,而是财富。这样的观念正在改变投资者的态度。而且,政府对实体书店的大力扶持也会使这一趋势保持下去。2015年,天津市已经宣布未来3年,每年投入2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实体书店发,推动建设书香社会。因此,2016年,实体书店还将继续回暖,更多时尚温馨的书店将出现在读身边。
电视剧,会更年轻吗
如果你对电视剧的理解还停留在仅在电视台播出的连续剧,那肯定是落伍了。随着与互联网相伴成长的一代观众的文化消费能力越来越强,电视剧中“小鲜肉”的魅力逐盖过了“大叔”,娱乐性盖过了严肃思考和说教。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2015年的热剧《瑯玡榜》、《花千骨》和《伪装者》。
年轻观众的喜好决定了电视剧市场的变化,电视剧从“中老年人专属娱乐”转向面对更多年轻观众,这意味着题材要更加多元化、内容要更有新鲜感、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要越来越强,同时也意味着仙侠玄幻题材受到更多追捧、叙事节奏更加紧凑、画面细节更加精致、演员“颜值”更加考究……
显然,在这场电视台与互联网关于电视剧的博弈中,互联网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本身的机制更灵活、资本流动性更大、播出方式更多样、盈利模式更多元……互联网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电视剧行业也不例外。2016年,除了“小鲜肉”,一定还有更多新鲜给你好看。
老人跌倒,会有更多人相助吗
老人跌倒扶不扶,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近些年竟然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不断在讨论,但就在一些人不敢扶、一些人远远观望、一些因此而产生的纠纷闹上法庭的同时,依然有许多人毫不犹豫地向老人援之以手。在“中国好人榜”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好人2016年,眼见在地下的老人究竟扶不扶,是不是仍旧成为一个问题?而且,是扶的增多,还是观望的增多?
尽管扶不扶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原因,老人跌倒不扶的事情也难保将来不会再次发生,但随着社会舆论对这类问题监督的成熟化,更随着各种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好人有好报依然会是社会主流。在各级道德模范的评选中,在“中国好人榜”上,被表彰的见义勇为行为就包括扶助跌倒的老人;有的地方还发出《在公共场所主动扶助老年人的倡议书》,其中就明确提出对主动扶助跌倒老年人的市民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相信在今年,帮扶跌倒老人的人会越来越多。
(选自2016年1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取与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乐观展望2016中国文化。
B.实体书店受网络店的冲击,曾一度成为投资者的负担。
C.电视剧因为题材的严肃思考和说教,而不被年轻观众所喜欢。
D.文章正文的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产生的特殊原因。
(2)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充完整。(每处不超过20字)
现象 |
原因一 |
原因二 |
实体书店持续回暖 |
实体书店正在变得时尚和复杂起来 |
|
电视剧更年轻 |
|
互联网对电视剧行业的重塑 |
老人跌倒有更多人扶 |
社会舆论监督的成熟化 |
|
(3)请简要分析本文小标题的特点及作用。
(4)结合文本,简要评论实体书店“卖服装”“办活动”的现象。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文明需要从小养成
李思辉
①上海玻璃博物馆内,一件精美的玻璃翅膀展品被两个孩子用力摇晃折断。而一旁的家长不仅没制止还在拍照,此事引起热议。从中看到少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②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或多或少都有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目的。放纵孩子闹腾,破坏博物馆静谧、幽雅的氛围,甚至任凭孩子损坏展品而不加劝阻,一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别人应该谅解。这种纵容岂不是与教育孩子的初衰背道而驰吗?
③殊不知文明需要从小养成。
④孩子不懂事,家长却应明理。一个孩子,假如平时在家里都不乱扔垃圾,怎么可能在地铁、商场。街道、公园、.游乐场及社区乱扔垃圾:一个孩子如果平时在公共场合。从不大声喧哗、乱摸乱碰,又怎么可能在博物馆里损坏展品、高声嬉闹?而这些行为与家长的宽纵不无关系。
⑤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保持文明素养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教养。一旦孩子的行为有损文明,对他人造成影响,家长就须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本身就是一个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过程。孩子就像树,要成长成栋梁,必须及时剪枝。作为监护人,家长需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及时对孩子进行文明乔成教百,使之成为讲文明、有修养的人,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⑥每个个体的素质都关乎国家形象。过去,一些人出门不讲文明,随意插队,大声喧哗、多吃多占等,严重损害了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让人慨叹“国民素质低”。如果说,成年人中有些人素质不高,养成的旧习难改,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可现今物质条件好了,还出现博物馆里的景象,这不只是博物馆里的文明问题,而更是关乎国民素养问题,应该从少儿公德教育缺失入手,找出今后的解决之道。
⑦“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折断博物馆展品,舆论的板子打在家长身上,反映了人们对当下家庭教育的担忧。教养,无不是从小开始,而且主要在家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有责任以身作则,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为孩子树立文明榜样,培养孩子的文明素养、道义担当、爱心,善心和良心。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自己“淘气”“不乖”的时候,就应及时蹲下来,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一味骄纵,不加约束,“熊孩子”就可能变成坏孩子,“淘气”就可能变成“没教养”。
⑧孩子的教养需要家庭教育,文明更需要从小养成。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12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义第①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面的事实论据放在第⑦段是否恰当,理由是什么?(2分)
某幼儿因,一次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同一桌吃饭,菜一上来,小孩就站在板凳上拿勺子去够。家长生怕孩子够不着,招呼都不打,就把菜移到孩子面前。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民信”比天大
①子贡问孔子怎样理政。孔子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如果要去掉一项,先去哪一项?孔子答:“去兵。”又问,再去一项呢?答曰:“去食。”可见,在孔子看来,“民信”比天大。所谓“民信”,即取信于民。可以说,只有取信于民,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发展。
②孟子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国共产党正是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缔造了共和国。无论古今,只要能获民心,便能得天下、治天下。相反,即便是高城深池,坚甲利兵,也不足恃。历史的常态就是这样:人心不摇,莺歌燕舞;人心不附,鸟散猿吟。
③欲民信之,先要“修己”。这里的修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让百姓信任的修己。这种修己,要习惯于晚上“过电影”;想想当天为百姓做了哪些事?还有哪些事没做好?第二天应该怎么干?也要习惯于听取“谔谔①之音”。毕竟,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唐太宗即位时,曾下诏全国免征银免调一年。但不到4个月,便下诏要征集16﹣18岁身强力壮的男子入伍。魏征得知后,两次抗旨,并谏言唐太宗:朝令暮改,怎能让百姓相信?魏征的“谔谔之音”,让李世民顿悟,下令停征。正因李世民此后的纳谏修己,进而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盛世。
④欲民信之,还要“正己”。老百姓信谁,常常不是听他讲得多动听,而要看他做得是否能够服人。隋朝的赵轨,任齐州别驾时,看到邻居家的桑甚落到自己家,他不是捡为己有,而是“遣人悉拾还其主”;做原州总管司马时,一次夜行,身边人的马不小心跑进农田,踏坏了老百姓的庄稼。他立即下马,等到天明,找到庄稼的主人,偿付了钱才离开。他的行为,让老百姓深为叹服、信服。他被调离齐州时,父老乡亲挥泪说:“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原州的百姓官吏更是对其由信而学,“莫不改操”。
⑤欲民信之,更要“后己”。人,皆有个人私事。但当了“官”,做了“公仆”,就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凡事先人而后己。只有“先人”,才能得人,得心;只有“后己”,老百姓才会自动跟上来、聚过来。
⑥总而言之,只有为民着想者,才能使民信之,民服之,民从之。
⑦每名官员都要时时牢记“民信”比天大,处处践行“民信”比天大。只有聚焦于民,百姓才能拥护政府,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
[注释]①谔谔:形容直话直说。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4分)
(2)选文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选文第三四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3分)
(4)选文第七段有什么作用?(2分)
(5)选出下列事例中不适合充当第五段论据的一项 (3分)
A.曹刿不顾乡邻的劝阻,主动去见鲁庄公,与庄公共谋克齐大计。
B.郑板桥未经上级批准,自己做主打开官方救助难民,后来因此被革职。
C.贪官刘**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利,为自己谋取利益,沦为人所不齿的“阶下囚”。
D.焦裕禄不顾自己身患重病,兰考县人民治沙脱贫,赢得了兰考人民的爱戴。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白岩松
①2012年,我参与了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口号,叫“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②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们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过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③其实老祖宗早已明白这个道理,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我们从来不给孩子们教“十有八九”时该有的心态和应对能力?相反,十分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极为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无以复加。
④所以,我们更应该补上如何面对失败这一课。
⑤失败,其实有很多意义,这些意义比成功大,或者说,有一种成功必须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南唐李后主,要论失败的话也登峰造极了,我们想要经历那样的失败都很难。但我们至今仍在谈论他,为什么?因为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留在了中国的文学史中。如果不是国破家亡,他会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词句吗?不会。这个失败对于李后主固然惨痛,但对于文学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在他的文字中,失败竟然成为一种美妙的意境。
⑥莫扎特,生前在家乡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屡受排挤,命运多舛。但他又是一个天才,他一生中创作的音乐作品,交给普通人抄谱,终其一生都未必抄得完。但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你听不到失败,听不到挫折,听不到身世的飘零和难言之隐。他的音乐,永远是人间原本美好的那种存在。
⑦还有多少伟大的诗人,正是因为人生中的不幸、挫折和磨难,才创作出那些伟大的作品。我们都知道苏轼的诗词作品很有价值,但苏轼的仕宦生涯其实是非常糟糕的,他屡屡被排挤、贬谪,但即便这样,他仍然留下了传世佳作。所以,以史为鉴,回归到个人去看,我们应该知道,失败有时是必需的,而且是伟大创作的重要动力。
⑧此处,我们还应该明白,挫折和失败原本就为变革提供了机遇。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不必做出决定,但在失败的时候必须要做出决定。
⑨做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的开始,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你应该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试图弄明白它的目的:难道这是一次提醒?难道我应该做出一个更好的决定?
(节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白说》,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证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下面哪个材料能作为第八段的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A.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一次,前进一步,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由失败堆垒而成。
﹣﹣徐迟
B.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所以我会把人生的每次不幸都当成一次转机,也唯有这样,我才能成为绝境中的上帝,而非甘愿被束缚的奴仆。
﹣﹣韩庚
(4)请简要概括第5、6、7段的论证思路。(3分)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将如何对待失败。(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干净”是最好的气质
王永清
①人最好看的样子,是干净。一直喜欢那些目光清澈的人,干净、自然、纯真。眼睛是心灵之窗,内心干净,才会有眼神的干净。当一个人以孩子般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也就变得简单纯净起来。
②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回家。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总之,一直沿着善念走下去,就会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人都面善,心中油然涌起对万事万物感恩的倾诉。
③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品行端正的人干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身处俗世,却不为俗世所困,依然保持初心如故。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不会变的喧嚣与功利,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④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别人不理解,她却回答说:“因为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
⑤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因为大家行事光明磊落,不算计人,不欺骗人,不出卖人,该办的事一定办,不该办的事一定不办,自然民风淳,风气正,政风清,人心平和。
⑥孟德斯鸠说过: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生活本来单纯,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人有净气,风度自来。
(选自《扬子晚报》2020年3月4日,有删改)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干净’是最好的气质”?
(2)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结合语境,写出第③段中加点词“喧嚣”的意思。
②联系前文,说说第④段划线句中“人活着的样子”指什么?
(3)根据第②段内容填空。
本段首先提出分论点,接着以曾国藩的话为道理论据论证分论点;然后运用 论证和 论证,通过逃亡罪犯被抓等例子,从“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和“ ”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出干净的人保持善念,心存感恩。
(4)请摘抄文中给你启示或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
原句: 。
心得: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山不过来,我过去
①我们有很多人常常习惯于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若别人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心里便堵得慌,忍不住要对别人指手画脚,大有不改变你就誓不罢休之势。
②但是,【甲】改变别人,谈何容易!而当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时,我们的指责会越来越多,戾气会越来越重。最后,不仅无济于事,还会让自己深陷负面情绪,变成牢骚满腹、埋天怨地的“怨妇”。
③所以,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山不过来,我过去!既然改变别人难以实现,那就尝试反思自我,改变自己。
④思维角度一变,便会拨云见日,柳暗花明,心结烟消云散,世界豁然开朗。细思量,你甚至还会欣喜地发现尝试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
⑤尝试改变自己,你就有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每一步自我的改变,都是最好的修心养性,是积极心态的加油站。你的抑郁情绪因此而改变,心情舒畅,信心满满。消极拖延的毛病因此而消失,你会走在时间的前面。你尝试着改变易怒易烦的习惯,做到“肚中能忍万般事,哈哈一笑天地宽”。
⑥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在孙权的悉心劝导下,尝试着改变自己,才赢得了鲁肃的赏识,与之“结友而别”。新时代成功的人必须具备四种核心竞争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我,适应他人。因为这样你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带领你的团队披荆斩棘。
⑦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善于自我反省并改变的曾子,终成一代贤人。个人如此,企业也是一样。阿里巴巴文化“六脉神剑”之一是“唯一不变的是改变”,【乙】这都体现了不断改变自我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真正内驱力。
⑧山不过来,我过去!有了这样一种思想,梦想之路就会更宽阔。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从指责别人的习惯引出话题,第②段则提出了改变别人有难度且于己无益的观点。
B.⑤~⑦段从心态、人际关系和成长三个方面来谈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有理有据。
C.第⑦段主要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论证了“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的观点。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论述了尝试改变自己的好处,逻辑严谨。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②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③华为的价值观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正是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华为才成为享誉全球的高科技企业。
④“好空调,格力造。”格力空调如今能做到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水平,就在于一直坚持“产品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信念。
A.甲① |
乙③ |
B.甲① |
乙④ |
C.甲② |
乙③ |
D.甲② |
乙④ |
(3)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李娜的《“吉样”中的理想与现实》,回答问题。
①中国传统的纹样图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其中,最具实用性、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吉祥图案”。其内容丰富繁博,表现形式多样,包含了先人精神与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
②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其“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是中国文化和哲学观念的根本体现。
③形式上,“吉祥图案”一方面取“谐音”,组成吉祥的词汇;一方面以图形寓意、因物寓意,物吉图祥,情景一体,主题鲜明突出。简洁凝练的艺术语言,巧妙的构思,独具匠心的组合,大胆的夸张取舍,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加之明快强烈的色彩,使吉祥图案呈现出别致的装饰风格,给人以尽善尽美的艺术感受和心灵慰藉。
④吉祥图案还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包含科学合理部分,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于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至善至美的愿望。例如古人习惯凭云色察凶吉,五彩缤纷为祥云,黑云翻滚为恶云。在装饰上多以祥云来表现。云纹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重要装饰纹样,不仅形象丰富多样,形态优美饱满,更具有中国图案特有的意境美。
⑤此外,吉祥图案不仅表明了人们对于未来的希望和祈盼,同时寓意着人们改变生存环境的艰苦努力、征服困难的伟大意志以及不屈的决心和力量。例如,龙、凤、麒麟等虚拟的“神物”形象和纹样,是先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由于遭受疾病、自然灾害、异邦或猛兽的侵袭,为了求得安稳平和的生活,渴望有一种保护神能驱灾避邪、安邦抚民而产生的。其造型大多集中了不同动物的特征,经过组合而成。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部落之间的互相吞并,“神物”纹图也随之改变或逐渐完善。
⑥凝聚着中华儿女智慧的吉祥图案,今天依然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现代生活中,无论是重大的节日、盛大的庆典,还是普通的祭祀、婚丧嫁娶等,都可以看到吉祥图案的影子。对于当今的艺术设计领域来说,如何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深入研究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内涵所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请从如图三幅吉祥图案中找出一个相同元素,并依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出这一元素的寓意。
(3)从全文看,“祥云图案”是如何体现“物我同一”这一审美观念的。
课文重读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②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是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就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⑤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⑥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选自课文,有删改)
(1)最适合做本文论点的一项是
A.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B.鉴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C.按照字面解释,就难以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D.理性分析并驱遭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关系,再以诗歌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
B.“长河落日圆”的“圆”用得不恰当,这样落日和朝阳并没什么不同,意境缺少独特性。
C.作者要多观察、思考,将感情寄寓在文章中,而读者只要多做抽象分析,就可以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D.作者随便地集合文字,也可以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第④⑤段关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如果就大漠上炊烟的来由、风吹烟会曲折、落日圆的本来的样子来研究、考察,就不能领会诗意了。这是反面论证。
B.如果想象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所构成的北方特有的旷远荒凉而静寂的画面,就能领会诗歌的意境。这是正面论证。
C.读者不曾到北方,却能由这两句诗想象大漠的旷远、荒凉而静寂之美,这样扩大了眼界,获得了审美愉悦。这是举例论证。
D.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反面论证来论证想象对于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为文化传承插上“数字翅膀”
张贺
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类的许多文化资源——无论是语言、文字、风俗、传说,还是手工技艺、音乐、舞蹈——正面临着流失乃至失传的危险。如何把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共同挑战。数字技术的诞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当前,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正在全世界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
②数字技术的最大好处是突破时空界限和物理限制。博物馆的藏品本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理应走出“深闺”,为社会所共享。但现实是,博物馆的展馆面积、服务人员等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参观者的需求,也不可能把所有展品一股脑儿全拿出来展览。如何解决博物馆有限展馆面积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采集文物或展品的数字信息,打造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就能使观众足不出户而遍游天下。特别是未来VR技术越来越先进,有可能与人的视觉、触觉等深度融合,各种以前只能近观而不可把玩的珍贵展品不但可以看,还可以在虚拟中触摸,实现全方位、沉浸式、交互性地参观。这就在实地参观之外创造了替代性选择,对于扩大受众群体、保护文物安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③数字技术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现在不少博物馆在展品和展厅里设置传感器,收集观众停留时间和是否拍照等行为数据,以此作为改 进展览的依据。法国卢浮宫用蓝牙传感器采集观众参观行为数据,分析短期停留和长期停留的参观者的不同参观模式,为治理馆内拥堵提供决策依据。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大数据分析 发现,观众对有文字的展品、图版、成套的文物更感兴趣,驻足时间明显更长。大数据分析具有准确、客观、简便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提升效率。
④目前,我国文博与非遗领域应用数字技术的成功经验不少,比如“数字敦煌”“虚拟圆明园”等,但与观众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数字博物馆点击率很低,对非遗的记录还停留在录音录像的初级阶段。应当看到,当前青年一代已经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在故宫的参观者中,一半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青年人已经习惯于从数字化世界中汲取知识。文物与文化遗产“进驻”到数字化世界里,才能赢得青年人,让历史延伸到更远的未来。
⑤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承要想跟上时代潮流就必须抓住数字化机遇,用数字技术武装自己,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3日05版;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新路。
B.文物保护需要打造数字化博物馆。
C.青年人要从数字化世界中汲取知识。
D.我国文博事业与非遗传承要跟上时代潮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以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资源面临流失的现状为立论基础,提出论点。
B.第②段从突破博物馆时空界限和物理限制的角度阐述了数字技术的优势。
C.第③段列举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事例,证明大数据分析具有准确简便的特点。
D.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能解决博物馆展馆面积有限与社会公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
B.现在VR技术与人的视觉触觉等深度融合观众可足不出户,遍游天下。
C.大数据分析准确、简便可以提升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D.数字技术在我国文博与非遗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但还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