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实词 / 文言文阅读
初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

       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

【乙】

       唐考工员外郎宋之问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且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第一联搜奇覃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命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久不而吟苦何?”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遇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檄: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章。②矍然:吃惊的样子。③宋之问:初唐时期诗人。④覃思:深思。⑤迟明:黎明。

(1)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Ⅰ联系课文。

序号

释义

课文

A

或以宾王对  

今或闻无罪(《陈涉世家》)

B

再三吟讽,因曰  

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Ⅱ查阅字典。

属:①zhǔ 连接;

②zhǔ 嘱托,嘱咐;

③zhǔ 劝请,邀请;

④shǔ 种类;

⑤shǔ 官属,部属;

⑥shǔ 隶属,属于。

“属”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以下几种常见义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下列两个“属”的正确义项,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A.署为府属  

B.而兴思不属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少 年 夜 久 不 寐 而 吟 讽 其 苦 何 耶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4)楹联“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提到了甲文所叙述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两文为了表现骆宾王的才华,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来源:2020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河中石兽(节选)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石钟山记(节选)

《水经》云:"彭蠡 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 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 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枹 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彭蠡(lí):即今翻阳湖。②郦元:即郦道元。③李渤:唐代人。曾作《辨石钟山记》。④函胡:厚重模糊。⑤枹(fú):鼓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必于石下迎水处 沙为坎穴       

②求之地中,不更   

③故 能知    

④余 是以记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乙文作者是如何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为何这样评价。

(4)甲、乙两文共同阐释了一个什么道理?

来源:2021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请你参与“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阅读活动,完成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妙赏亭

[明]祁彪佳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选自祁彪佳《寓山注》)

【注释】①暱:同“昵”,亲近。这里指挨近,靠拢。②掖:搀扶。挟持。③沤:水中气泡。④都:汇聚。

【亭之址•有讲究】

(1)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2)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答题。

①解释【甲】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临:  

②请从【乙】文中找出直接写妙赏亭建造位置的句子。

【亭之景•有情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②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

【亭之名•有因由】

(4)祁彪佳为什么把亭命名为“妙赏亭”?根据【乙】文中的画线句,简要回答。

【探究成果】

(5)请你补全“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活动收获卡。

活动收获卡

       亭不仅是实用之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亭,虽由人作,宛自天工。亭的选址,依山傍水;亭的环境,美不胜收。观赏者眼中有景,情由心生,寓情于名。欧阳修自问自答,道出亭名,体现了他①  的心态;祁彪佳名亭为“妙赏”,感叹“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流露出他②  的心情。

       不知不觉中,亭成了古人怡情寄趣的载体。

来源:2020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 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 深矣常有以自下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注释]①御:马夫。②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③自下:谦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性行淑均   

②拥大盖,策驷马   

③身相齐国   

④晏子怪而问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愚以为宫中之事

晏子荐以为大夫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C.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其夫为相御

其后夫自损抑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5)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的名相,请结合文段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

①诸葛亮的标准:   

②晏子的标准:   

来源:2020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跋李庄简公家书

[南宋]陆游

       李丈参政罢政归里时,某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成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林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矩,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尽翻范世,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李庄简公:即李光,抗金领袖之一。宋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坚持抗全和反对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而罢官。后遭秦桧党羽陷害,远贬琼州。死后,赐谥庄简。②丈:对长辈的尊称。李丈,指李光。③某:自称的谦辞。下面的“仆”也是自称的谦辞。④剧:激烈,热烈。⑤成阳:此处用来影射秦桧。⑥赵相:赵鼎,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崖县。⑦海表:指海南岛。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  

②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③虽徙海表,气不少衰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每言秦氏必日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3)上文是如何表现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请你根据上文和相关注释,推断李光“丁宁训戒”的内容,并结合陆游的诗词简述陆游受到的影响。

来源:2020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

阅:经过

B.求之下流,固颠。

固:坚固

C.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颠:颠倒

D.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依照

(2)下列句子补写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僧)以为顺流下矣。

B.(坎穴)渐激渐深。

C.如是再啮(石兽),石又再转。

D.求之(于)下流。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寺僧"求二石兽于水中"而未得,是因其未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B."物理"只能被讲学家掌握,所以讲学家有了嘲笑别人的资本。

C.讲学家认为石兽"湮于沙上",是因为他空谈事理,"据理臆断"。

D.选文第三段连用两个"必"字,写出老河兵富有经验且自信。

(4)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四处问句皆为反问句,加重了语气,引发了思考。

B.选文语言平易,简洁生动,善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寓意于事。

C.选文末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D.选文详写老河兵的推断,说明他抓住了水性的特点才作出了正确判断。

来源:2021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吕侍讲《岁时杂记》

[宋]陆游

    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者,正未易得。抚卷累欷.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跋:文体的一种。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③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⑥累欷:屡次叹息抽泣。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①【固】A.固已知有后日耶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②【易】A.正未易得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2)对于“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为何从“若不必记”变为“不可阙”?请简述原因。

(3)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

(4)“抚卷累欷”,字字千钧,吟指更觉有味,你吟读时会将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全文,阐述理由。

来源:2019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二)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 ,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 ,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 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 ,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②操心制行:思虑行动。③孙氏:孙权。④言如蓍(shī)龟:(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求 达于诸候

隔篁竹, 水声

B.以伤先帝之

灭可见

C.兵甲已

为外人道也

D.陛下亦宜自

肉食者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语段(一)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

来源:2019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墓与甘父 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何间焉   

②小大之狱   

③匈奴得之   

④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

蛮夷爱之

B.必以信

宽大信人

C.何以战

以其头为饮器

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募能使者

(5)【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张骞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请结合选文,分别说说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来源:2020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各题。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    

②险躁则不能   

③年与时   

④非学无以 广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意 日去/呼尔而

B.非志无 成学/可 为师矣

C. 君子之行/ 专诸之刺王僚也

D.淫慢 不能励精/人 无法家拂士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宁静/无以/致远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学/无以/广才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6)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来源:2021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因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节选自《朱子家训》)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 必须俭约    

①器具 而洁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②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3)文中画线句使用了怎样的说理方式,阐述了什么道理?

(4)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具现实教育意义,请简要说明。

来源:2021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天祥,字宋瑞,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 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 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以家赀 为军费。

后,天祥在燕凡三年,上 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注]①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②费:同"资",钱财。③上:指元世祖。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三处)。

孔 曰 成 仁 孟 曰 取 义 惟 其 义 尽 所 以 仁 至。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意思。

①万里 奇天祥志节      

②天祥在燕 三年      

事二姓      

④南 拜而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与字是不同的,古人一出生就起名,成年后才有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其中一甲三名依次是状元、探花、榜眼。

C."咸淳九年"是年号纪年法,《核舟记》中的"天启壬戌"是年号干支兼用法。

D.勤王,为王事尽力,指起兵救援王朝。"诏天下勤王"意为下诏书要天下起兵救援。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天祥具有哪些高贵的品质。

来源:2021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饮泉亭记

[明]刘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日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 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已,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日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 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1)下列关于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刺广州

出:出任

B.终当不

易:容易

C. 邪说

遏:遏制

D.人命之 短系乎天

修:长

(2)下列关于加点文言虚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司马氏有廉臣

焉:兼词,"于是"。

B.夫君子 身立教

以:介词,用。

C.大丈夫之心

之:助词,的。

D.不得以藉口 分其罪

而:连词,来。

(3)把下列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

②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

来源:2021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教材《出师表》)

【乙】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 ,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 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 如前。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眉:眉县,今陕西省境内。②旄钺(máo yuè):白旅和黄钱,借指军权。③总统:总聚统理。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诚宜 开张圣听(开张:扩大)

B.先帝不以臣 卑鄙(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C.魏大将军曹真 众拒之(举:全)

D.戮谡以 众(谢:认错,谢罪)

(2)下列句子断句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C.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

D.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诸葛亮开篇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仅表明自己因蜀汉政权岌岌可危而心忧如焚,更是为了警醒后主刘禅,希望他足够重视当前的危困形势,励精图治,力挽狂澜。这为下文劝谏作铺垫。

B.诸葛亮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对先帝的无限感激,对刘氏父子的赤胆忠心,以此打消后主的疑虑。

C.街亭失守,诸葛亮"戮谡"的主要原因是马谡纸上谈兵,无真才实学;"自贬三等"是因为自己作为主帅指挥不当,应承担主要责任。

D.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隐含着多种感情,既有尽托孤之任的忠贞之情,又有念后主孱弱的忧国之心,还有感创业维艰的伤时之叹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

(5)探究回答。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请结合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俗语等,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语言优美,点评到位,100字左右)

千秋诸葛我评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21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文阅读】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 辑屦 ,贸贸然 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蒙:掩蔽。②袂(mèi):衣袖,袖子。③辑屦(jí jù):趿(tā)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昏花的样子。

(选自《礼记•檀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行天下之大道。

②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乙】文中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贫贱不能移"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来源:2021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语文试卷(农垦、森工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实词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