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乙】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①,非志无以成学。淫慢 ②则不能励精,险躁 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 ④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①广才:增长才干。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轻薄浮躁。④意:意志。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后值倾覆: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静以修身:
④悲守穷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4)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
(5)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6)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
第二部分 课外阅读理解。
阅读《二鹊救友》,回答各题。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 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guàn一种救凶猛的鸟。②匝:zā,圈。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悲鸣不 已 |
(已经) |
B.若相语 状 |
(形状,样子) |
C. 集古木上 |
(聚集,会合) |
D. 衔一赤蛇吞之 |
(含着,叼着) |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鹳 于 古 木 上 盘 旋 三 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 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 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 ④如虹,忽卷掣折 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 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 ①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敬:斜靠。
(1)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悄怆幽邃 |
邃: |
②而犹不忍去 |
去: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游人坐欹岩下望
(4)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 ,乙文突出了水的 (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 。
(5)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七里之郭
②委而去之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天下顺之
⑤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⑥使者不说 。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天 时 不 如 地 利
②岁 亦 无 恙 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苟无民,何有君?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① 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 、③ 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④ 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郢人》
【乙】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yuān 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秋水》
【注】①鹓鶵,古代传说中的凤凰一类的鸟。 ②练实:竹实,色白如娟,故称。③鸱:猫头鹰的一种。④吓:怒斥声。
(1)下列句子中" 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使匠石斫 之 |
B. |
自夫子 之死也 |
C. |
庄子往见 之 |
D. |
仰而视 之日 |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匠石运 斤成风(斧头) |
B. |
听而 斫之(砍,削) |
C. |
惠子 相梁(相当) |
D. |
鹓鶵 过之(经过) |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尽垩/而鼻不伤 |
B. |
宋元君/闻之 |
C. |
庄子/往见之 |
D. |
于/是鸱得腐鼠 |
(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文叙述了"匠石运斤斫垩"的故事,表达了庄子在惠子死后孤独悲凉的心情。 |
B. |
乙文叙述了"鹓鶵不屑腐鼠"的故事,表达了庄子志趣高洁却不为人理解的心情。 |
C. |
甲文表现了庄子与惠子既是辩论上的对手,又相互成就的关系;乙文表现了庄子的大志向与惠子的小格局的关系。 |
D. |
两文都运用了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生动的比喻等手法,让我们领略庄子寓言"寓实于玄"的现实主义风格。 |
(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试为寡人为之。
②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 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 ② 深矣常有以自下 ③ 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注释]①御:马夫。②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③自下:谦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性行淑均
②拥大盖,策驷马
③身相齐国
④晏子怪而问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愚以为宫中之事 |
晏子荐以为大夫 |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
C.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D.其夫为相御 |
其后夫自损抑 |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5)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的名相,请结合文段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
①诸葛亮的标准:
②晏子的标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夫/霪雨霏霏 B.潭中/鱼可百许头
C.策之/不以其道 D.山行/六七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专指男人的配偶)
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他的)
D.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但是")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和第四段着力描写天气或阴或晴时洞庭湖不同的景色。
B.本文是一篇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的借物言志的文章。
C.文章在语言上很讲究句式的运用,散句、骈句、长句、短句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
D.本文先写景,后叙事,进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环环相扣,层层蓄势。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5)本文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伟大政治抱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请联系本文,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做?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教材《出师表》)
【乙】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 ①,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 ②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 ③如前。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眉:眉县,今陕西省境内。②旄钺(máo yuè):白旅和黄钱,借指军权。③总统:总聚统理。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诚宜 开张圣听(开张:扩大)
B.先帝不以臣 卑鄙(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C.魏大将军曹真 举众拒之(举:全)
D.戮谡以 谢众(谢:认错,谢罪)
(2)下列句子断句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C.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
D.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诸葛亮开篇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仅表明自己因蜀汉政权岌岌可危而心忧如焚,更是为了警醒后主刘禅,希望他足够重视当前的危困形势,励精图治,力挽狂澜。这为下文劝谏作铺垫。
B.诸葛亮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对先帝的无限感激,对刘氏父子的赤胆忠心,以此打消后主的疑虑。
C.街亭失守,诸葛亮"戮谡"的主要原因是马谡纸上谈兵,无真才实学;"自贬三等"是因为自己作为主帅指挥不当,应承担主要责任。
D.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隐含着多种感情,既有尽托孤之任的忠贞之情,又有念后主孱弱的忧国之心,还有感创业维艰的伤时之叹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
(5)探究回答。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请结合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俗语等,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语言优美,点评到位,100字左右)
千秋诸葛我评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1)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尝 趋百里外 |
趋: |
②吾 材之庸不逮人也 |
材: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4)阅读甲、乙两文,分别归纳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
(5)请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
【乙】
上 ①令封德彝 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 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 名马 |
名之者谁 |
B.正患己不能知 |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C.而伯乐不常有 |
德彝惭而退 |
D.虽有千里之能 |
上诘之 |
(2)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D.安可/诬一世之人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马",方式多样,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名马",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称如"其""之",表意简洁含蓄。
B.乙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上令封德彝举贤""上诘之""岂借才于异代乎"体现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塑造出唐太宗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
C.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甲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与悲愤,乙文直述其事。
D.甲乙两文都讲有关人才的问题,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阐述了"天下无马"的观点,乙文则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选拔任用人才上。
(4)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5)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德彝存在哪些问题?
(6)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从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从"德""才"两方面具体说出他的长处。
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各题。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 明志
②险躁则不能 治性
③年与时 驰
④非学无以 广才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意 与日去/呼尔而 与之
B.非志无 以成学/可 以为师矣
C. 夫君子之行/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淫慢 则不能励精/人 则无法家拂士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宁静/无以/致远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学/无以/广才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6)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 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颜富家人,食鳜鱼被鲠,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病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与食。时无此果,以核研末,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
(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坚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始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
惩/山北之塞 |
B. |
且焉/置土石 |
C.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D.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汝心 之固 |
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 |
B. 其妻献疑曰 |
其真无马邪 |
C.跳往助 之 |
友人惭,下车引 之 |
D.何 苦而不平 |
必先 苦其心志 |
(3)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可见愚公移山任务艰巨。 |
B. |
文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笑着劝阻,表明二人对愚公移山均不赞同。 |
C. |
文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愚公目光长远、意志坚定、不惧艰险的品质。 |
D. |
结尾写神仙背走大山,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荷担者三夫
②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③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④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焉置土石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
C.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
D.始龀,跳往助之 |
王终遣之 |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 括 一 旦 为 将 东 向 而 朝 军 吏 吏 无 敢 仰 视 之 者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5)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 ;她讨得"无随"的承诺,说明她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含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乙】
滁(滁州)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 ①、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 ②于百年之深也?
﹣﹣宋•欧阳修《丰乐亭记》(略有删改)
【注】①商贾(gǔ):商人。②涵煦:滋润养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阡陌交通 |
交通: |
|
②便要还家 |
要: |
|
③及宋受天命 |
及: |
|
④而孰知上之功德 |
孰: |
|
(2)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豪杰并起而争。
(3)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4)用原文句子填空。
甲文中描写村中人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
乙文中表明宋朝时天下统一的句子是" "。
(5)请用自己的话从两文中归纳出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原因。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