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南征 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 诗,《南征》押韵工整,押 韵。
(2)请简要分析杜甫在两首诗中表达情感的异同。
名句积累:古诗文默写填空。
(1)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2)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3)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无限山河泪, 。(夏完淳《别云间》)
(5)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奏响的壮歌" ,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可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文天祥《过零丁洋》)
(6)根据关键词写诗句。
关键词:泥、奉献、花;诗句: , 。(龚自珍《己亥杂诗》)
关键词:愿、思念、月;诗句: 。(苏轼《水调歌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甲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乙诗】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 ①溪水出前村。
【注释】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这两首诗都用到的修辞手法是 。【甲诗】后两句用"放""拦"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富有情趣。【乙诗】前两句用" "" "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溪水奋力前行的画面。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通过某一现象揭示一定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发。 |
B. |
【甲诗】前两句是描摹,后两句是议论,诗人借助一系列的景物描写,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 |
C. |
【甲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翻山越岭,虚写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 |
D. |
【乙诗】蕴含的哲理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只有不畏艰难、奋勇向前,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
古诗文默写。
(1)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2)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4)……故自号曰醉翁也。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古往今来,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向我们描绘了中华大地上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如杜甫在《望岳》中用" , "表现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又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 , "表现西北边塞八月飞雪的奇异景象。
古诗词整理。请在如表格空缺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类别 |
默写名句 |
赏析名句 |
四季美景 |
(1) , 。(赵师秀《约客》) |
写出了黄梅时节的天气特征和江南雨季的特别景致。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
(2) |
|
(3)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运用了新奇贴切的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既描写了边塞特有的奇异秀丽风光,又抒写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
|
家国情怀 |
(4) ,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
浊酒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
(5)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联是
A. |
本诗既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又是一首七言律诗。 |
B. |
首联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倾其所有的盛情。 |
C. |
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现民风的淳朴可爱,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
D. |
本诗笔调低沉、抒情,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
(2)如果陆游有微信,他写完此诗后发布到朋友圈。一位朋友点赞并留言:"放翁此诗,颔联最佳--寓哲理于写景,让人豁然开朗。"你觉得颔联蕴含了什么哲理值得网友点赞?
诗文默写。
(1)夜幕降临,十里长安街在华灯的照耀下更加富有神韵,让人不禁想起郭沫若《天上的行市》中的诗句"远远的街灯明了, "。
(2)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注重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劝诫儿子以"君子之行"这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做到"静以修身, "。
(4)长江,历代文人吟咏不尽:江上轻舟渡客。有李白的"A.山随平野尽, "(《渡荆门送别》);江岸凭吊古迹,有杜牧的"B.折戟沉沙铁未销, "(《赤壁》);扬州相逢感叹,有刘禹锡的"C.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临江抚今追昔,有辛弃疾的"D.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河也许听不见诗人的心声,但千年前的长江,却因为他们的词章而永驻于民族的记忆之中。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
B. |
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
C. |
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
D. |
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
根据提示,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研学旅行中,同学们乘坐游轮顺江而下,面对开阔的江面,他们不禁吟唱出“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在“心里健康教育”推进会上,学校领导引用杜甫的“ , ”,鼓励学生坚定信念,勇攀顶峰。(杜甫《望岳》)
(3)中国向巴基斯坦、塞尔维亚等友好国家援助新冠疫苗,在展现大国风范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 , ”的温暖。(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热爱祖国,心怀天下,树立“ , ”的远大理想。(范仲淹《岳阳楼记》)
阅读下面【甲】【乙】两首古诗,完成各小题。
【甲】
题大洪山 ①
(唐)杨逴
随州西南多群峰,争高竞秀无终穷。
众山迤逦渐行尽,始见独尊惟大洪。
【乙】
题大洪山 ①
(宋)黄载
地当平旷易为山,故得崔嵬 ②汉沔 ③间。
云雾涌来无下界,楼台浮起在中天。
开窗时见雷霆出,隐几闲看日月还。
更有钟声最堪恨,南风时到八陵 ④边。
【注释】①大洪山:湖北随州境内。②崔嵬:高大。③汉沔:汉水,④八陵:河南巩义境内。北宋九帝中,除徽、钦二帝外,均葬于此,统称"七帝八陵"。
(1)想象【甲】【乙】二诗描绘的画面,你认为哪首诗意境更美?请将这首诗的意境描述出来。
(2)【乙】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回到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因而惆怅。 |
B. |
颔联中"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表现作者悠闲自在的心境。 |
C. |
尾联写诗人清晨凭栏远望,故乡却被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
D. |
本诗是题咏黄鹤楼的名作,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思乡之情。 |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古诗词默写填空。
(1)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俗子胸襟谁识我? 。(秋瑾《满江红》)
(3)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表现作者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的诗句是: ? 。
(5)中国古代诗歌蕴涵丰富的智慧。或包含物候现象,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或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如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或一针见血地指出封建王朝兴亡背后的历史真谛,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里“ , ; , ”的议论,发人深省。
联系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① ,而伯乐不常有。李贺的诗"② ,提携玉龙为君死",道尽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诸葛亮是幸运的:"先帝不以臣 卑鄙,③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辛弃疾醉赋壮词"④ ,梦回吹角连营",却报国无门;苏轼满怀期待"持节云中,⑤ ",却一再被贬;诗仙李白吟唱"⑥ ,忽复来舟梦日边";孟浩然感叹"坐观垂钓者,⑦ ";才调无伦的贾谊总算等来了"伯乐",现实却是"可怜夜半虚前席,⑧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各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
B. |
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
C. |
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
D. |
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
(2)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