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唐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完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才能

B.

牡丹之爱,乎众矣 宜:应当

C.

贤于己者,问焉以其疑 破:破解

D.

孔文子不下问,夫子贤之 耻:耻辱

(3)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

B.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C.

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D.

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来源: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蕃”,《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帅番声,草茂也,引申为“众多”。由此可知,“可爱者甚蕃”中“蕃”的意思为“多”。

B.

“蔓”在“青树翠蔓”中是“藤蔓”的意思,互文印证,可知“不蔓不枝”中的“蔓”也是“藤蔓”的意思。

C.

“精益求精”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据此推断,“香远益清”中的“益”也是“更加”的意思。

D.

查阅词典,“植”有以下义项:①栽种;②竖立;③生长。结合语境,可知“亭亭净植”中的“植”是“竖立”的意思。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

B.

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

C.

“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坚强不屈。

D.

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

(4) 选文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请比较分析。

【链接材料】

曲池荷

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②浮香:荷花的香气。③曲岸:曲折的堤岸。④圆影:圆圆的荷叶。⑤华池:美丽的池子。⑥飘零:坠落,飘落。

来源:2022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B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文阅读】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节选自《朱子家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 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 ② 宜未雨而绸缪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3)甲乙两文中都谈到的美德是什么?在生活中你是如何做的?

来源:2022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 回: ② 弈: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环滁皆山也.

②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文章第②-④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来源:2022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绿潭(duān)

B.

其间(sù)

C.

饮少醉(zhè)

D.

筹交错(gōng)

(2)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一项( )

① a.沿溯阻( ) b.𪩘多生怪柏( )

绝:

A.

隔断

B.

独一无二

C.

极(高)

D.

气息中止

② a.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 b.溪而渔( )

临:

A.

B.

居高面下

C.

将要

D.

照着字画模仿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甲】【乙】两文同属山水散文,都有动静结合的写法,请各举一例。

来源:2022年海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安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

【乙】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燕策二》)

【注】①苏代:谋士。②拑:同“钳”。③禽:同“擒”。④支:相持,对峙。

(1)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妻私臣 臣恐强秦为渔父也

B.

美于徐公 燕赵久相支,弊大众

C.

朝服衣 中峨而多髯者为东坡

D.

我孰与城北徐公 吾妻之我者

(2) 学习文文言文可以用“迁移法”,下列迁移错误的一项是( )

A.

“赵且伐燕”中的“且”,根据《愚公移山》中“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的“且”,可理解为“将要,将近”的意思。

B.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中的“谓……曰……”,根据甲文中“谓其妻曰”的“谓……曰……”可理解为“对……说……”的意思。

C.

“故愿王熟计之也”中的“计”,根据《出师表》中“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计”,可理解为“计算”的意思。

D.

“今日不雨”中的“雨”,根据《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雨”,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下雨”的意思。

(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都是出自《战国策》,此书记录了战国时诸多谋臣策士的谋略。

B.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都以寻常小事类比。

C.

甲乙两文都是讲述了君王虚心地接纳劝诫,采纳群言,修明政治的故事。

D.

甲文“三叠”式结构,别致精美;乙文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

(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来源:2022年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这首叙事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对卖炭翁情感态度的词语是______。

(2)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的“苍苍”意思为“茂盛的样子”,有同学据此推断出“两鬓苍苍十指黑”中“苍苍”描写的是卖炭翁头发长得茂密。你是怎么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3)下面是根据本诗部分内容改编的微剧本片段。请根据题目要求,在横线处补充内容。

剧本

题目

日已高,市南门外。这时“得得”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卖炭翁挣扎着起身,揉了揉昏花的双眼。

卖炭翁:(不安、疑惑、欣喜)这来的是谁?(马蹄声渐近)

卖炭翁:(恐惧、害怕)啊!怎么是他们!

黄衣使者:()皇上命我等来征收你的炭!

白衫儿:(得意洋洋地拿出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在牛角上)喏,给你的炭钱。

卖炭翁:(无奈绝望地瘫倒在地、眼角流下泪水)

牛角上的那抹红绫,在风雪中舞动,在白雪的映照下特别的鲜红。

(1)根据情景,在______处填一个描写黄衣使者神态的词语。

(2)根据情景,在______处填补人物对白

来源:2022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③冠履:鞋子和帽子。④为:愿意。⑤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舍生而取者 万事皆贵于

B.

不为苟得也 何

C.

非独贤者有心也 贵义于其身也

D.

人皆有 断子手足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C.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在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后,运用比喻论证,分别从“所欲”“所恶”两方面论述。

B.

甲文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是心”,相对于“贤者”来说,普通人容易丧失。

C.

乙文论证的中心观点是“万事莫贵于义”。

D.

甲、乙两文都是关于“义”与“利”的论述,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

(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②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来源:2022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竹赋

(宋代)王炎

晦叔读书南斋之上。路折西南,万竹苍然。

其偃蹇挫折者,如忠臣节士赴患难而不辞。其婵娟萧爽者,如慈孙孝子侍父祖而不违。其挺拔雄劲者,气毅色严,又如侠客与勇夫。其孤高介特者,格清貌古,又如骚人与臞儒。

予虽朝夕吟啸于其下,曾无以名其美而状其奇。

之中然泛观宇宙,万物均函育于一气,而有刚柔坚脆之不齐:荣者必悴,盛者必衰,实繁者易剥,色丽者早萎。惟松柏之有心及竹箭之有筠,足以阅寒暑而贯四时。春日载阳,竹于是时清而不腴;冬日祁寒,竹于是时秀而不癯。今而后见其含德之有常,特操之不移。

【注释】①选自《双溪类稿》,有删节。赋:古代的一种文体。王炎,南宋人,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文中“晦叔”指作者自己。②偃蹇jiǎn:弯曲的样子。③介特:孤高,不随流俗。④臞qú:同“癯”,清瘦。⑤剥:脱落。⑥筠yún:竹子的青皮。⑦祁:盛,大。

(1)下列选项均为选文所写内容,其中用来与竹子对比的一项是( )

A.

挫折者 萧爽者 雄劲者 介特者

B.

忠臣 节士 慈孙 孝子

C.

侠客 勇夫 骚人 臞儒

D.

荣者 盛者 实繁者 色丽者

(2)文章先写竹子多样的外形,后写竹子不变的内质。请摘录文中最能概括竹子精神品质的两个短语。

(3)下列与“晦叔读书南斋之上”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B.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司马迁《陈涉世家》

C.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蒲松龄《狼》

D.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二则》

来源:2022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时光里的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肴,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其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速,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潜传(节选)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出自《晋书》)

[注]①属文:作文章。

(1)下面对《饮酒》(其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草庐开篇,叙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无”,转折有势。

B.

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

C.

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

D.

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

(2) 下面对《桃花源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

B.

“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

C.

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D. 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

(3) 用“/”给《陶潜传》(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义 熙 二 年 解 印 去 县 乃 赋 《归去来》

(4)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妻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示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6)《桃花源记》三处出现过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7) 时光流转,四季更迭,古往今来,陶渊明备受推崇,成为跨越时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欧阳修、朱熹,现代的鲁迅、朱光潜等都言之谆谆。请联系以上诗文,探究陶渊明受推崇的原因。

来源:202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辩斗:辩论,争论。②盘:圆的盘子。③决:裁决,判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太行、王屋何 闻水声,鸣珮环

B.

帝感其知不如徐公美

C.

其日中如探汤 其家穿井

D.

孰为汝多乎 人从太守游而乐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愚公”的“公”为敬称,相当于“老人家”。

B.

【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

【甲】文“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乙】文“盂”,古代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D.

【甲】文的“甚矣,汝之不惠”为倒装句;【乙】文的“孔子不能决也”为被动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两个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

【乙】文两小儿辩日,一个从视觉出发,另一个从触觉出发,表现他们善于独立思考。

C.

【甲】【乙】两文内容都与自然有关,前者侧重表现改造自然的坚强毅力;后者侧重对自然现象质疑。

D.

【甲】【乙】两文都是寓言,语言精辟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给人深刻启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来源:2022年广西百色市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与解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芙蕖

(清)李渔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称。②荷钱:生的荷叶,状如铜钱,故称“荷钱”。③迨(dài):及,到。④徂(cú)往,到。⑤异馥:特别的香味。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 可爱者甚蕃______

②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

③ 过而不问之秋______

④ 亭亭独立______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荷钱出水之日 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B.

乃复蒂下生蓬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C.

荷叶之清香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

摘而藏之 人木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4)填空。

两文同写莲,《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芙蕖》写莲的“______”“______”“______”“可用”,由莲的观赏价值写到______价值。

来源:2022年甘肃省武威市中考语文真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晏子聘于吴,吴王曰:“敢问长保威强勿失之道若何?”

晏子对曰:“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强不暴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百姓并进,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不以威强退人之君,不以众强兼人之地。其用法为时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为众屏患,故民不疾其劳。此长保威强勿失之道也。失此者危矣。”

吴王忿然作色,不说。

晏子曰:“寡君之事毕矣婴无斧锧之罪请辞而行。”遂不复见。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晏子:名婴,春秋末期齐国名相。②施:施恩惠。此指赏赐。诛:指刑罚。③暴:损害。④进:进用,任用。⑤退人之君:使别人的君主退居己下。⑥屏(bǐng):排除,消除。⑦锧(zhì):腰斩时所垫的砧板。斧锧,这里是斩首的意思。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乃下令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

闻寡人之耳者 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

C.

故世不逆其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北冥有鱼》)

D.

故民不疾其劳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吴王忿然作色,不说。

(3)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寡君之事毕矣婴无斧锧之罪请辞而行。

(4)写出【甲】文中齐国大治在国外有所表现的句子。

(5)【甲】【乙】两文都是君臣间的言论,齐威王______,体现了他的胸襟和智慧;吴王表面虚心,却并未接受晏子______的思想。

来源:2022辽宁省铁岭葫芦岛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达官显贵

B.

洛阳纸贵

C.

物以稀为贵

D.

春雨贵如油

(2) 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

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

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

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3) 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

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____”。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____”。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2022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胡澹庵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者十四年。泊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所推。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文公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士。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注]①胡澹庵:人名。后文杨龟山、张无垢均为人名。②昧爽:天将亮未亮时。③泊(jì):及。④趺(fū):同“跗”,足背。这里指脚。⑤少陵:即杜甫。⑥老苏:指苏洵。⑦欧公:指欧阳修。⑧朱文公:即朱熹。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执( ) ②( ) ③之( )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②老苏三十始读书,为欧公所许。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来源:202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