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征“音调” |
B.“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 |
C.“人画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
D.“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的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
下列方法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
B.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并拧紧 |
C.用扫帚把积水摊开 |
D.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干 |
如图所示,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立时的情境示意图,由图可知( )
A.图中游泳爱好者的姿势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 |
B.人体皮肤附近的水蒸气液化时吸收了大量的热 |
C.水在蒸发的过程中从人体带走了温度,使人感到寒冷 |
D.最主要是因为吹来的风是冷的,所以人感觉到特别冷 |
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 |
B.都需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
C.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
D.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热 |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医务人员所戴的护目镜上经常出现水雾是汽化现象 |
B. |
我们很远能闻到消毒液的气味是因为分子在做热运动 |
C. |
用酒精擦拭皮肤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放热 |
D. |
用冰块给发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块的内能为零 |
自然界关于云、露、雾、霜、雨的成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遇冷液化成的大量小水滴凝华成大量小冰晶形成的 |
B.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雾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 |
D.雨是云层中小水珠聚集成较大水滴,这些水滴从高空落下形成的 |
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嘴里呼出“白气”,这“白气”是
A.水蒸气 | B.热空气 | C.小水滴 | D.二氧化碳 |
下表是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1标准大气压下),根据下表,在世界各地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物质种类 |
酒精 |
水 |
水银 |
乙醚 |
熔点/℃ |
-117 |
0 |
-39 |
-114 |
沸点/℃ |
78 |
100 |
357 |
35 |
A.酒精温度计 B.水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乙醚温度计
"寒露"和"霜降"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下列关于露和霜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A. |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
B. |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熔化形成的 |
C. |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
D. |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
中华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 |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
B.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
C.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
D. |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 |
"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
B. |
"寒露"节气,露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
C. |
"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
D. |
"大雪"节气,雪的形成要吸收热量 |
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禁止抽烟”、“请熄火”、“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液化 | B.汽化 | C.凝华 | D.升华 |
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
B.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 |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