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a)、(b)所示,经过6秒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A.v甲>v乙,s=16米 | B.v甲 >v乙,s=8米 |
C.v甲<v乙,s=16米 | D.v甲<v乙,s=8米 |
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前4min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 |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m/s |
C.乙同学第4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
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m |
在实验中经常遇到现象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实验进行优化改进,下列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时,为了方便时间的测量,选用锥角较大的纸锥 |
B.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使棋子的像清晰一些,用手电筒对着棋子照 |
C.在探究红外线的热效应时,为了使温度计示数变化明显,将玻璃泡涂黑 |
D.在估测大气压值时,为了便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选用较大容积的注射器 |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3米处 |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
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5,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 )
A.3∶2 | B.3∶1 | C.3∶4 | D.4∶5 |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
某辆汽车以4 m/s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当行驶完一半路程时改用6 m/s的速度行驶到乙地,已知甲、乙两地相距2 400 m,则汽车在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为( )
A.10 m/s | B.5 m/s | C.4.8 m/s | D.6 m/s |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 )
A. | 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 | B. | 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 |
C. | 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 | D. | 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 |
如图所示是在同一位置开始同向运动的甲、乙两物体路程s与时间t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同时开始运动 |
B.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 |
C.在t=5s时,甲、乙两物体速度相同 |
D.甲物体的运动速度为2m/s |
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7~20秒钟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
B.在0~5秒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 |
C.第10秒钟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 |
D.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 |
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 |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
C.在10s~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 |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
如图是伽利略1604年做斜面实验时的一页手稿照片,照片左上角的三列数据如表格。表中第二列是时间,第三列是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 |
1 |
32 |
4 |
2 |
130 |
9 |
3 |
298 |
16 |
4 |
526 |
25 |
5 |
824 |
36 |
6 |
1192 |
49 |
7 |
1600 |
64 |
8 |
2104 |
A.物体具有惯性
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物体运动距离的增加量与时间成正比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