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兴趣小组间开展竞赛活动,甲组出题乙组用实验的方法解答。甲组用布帘将一个滑轮组遮蔽(如图),乙组同学通过测量:滑轮组下方所挂重物重力为 ,重物被匀速提升的高度为 ,乙组同学施加在滑轮组绕绳的自由端的拉力为 ,该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 ;通过3组实验(数据见下表)乙组同学探究出“布帘背后的秘密”。
实验次数 |
1 |
2 |
3 |
|
5.0 |
8.0 |
11.0 |
|
2.0 |
3.0 |
4.1 |
|
10.0 |
15.0 |
20.0 |
|
30.1 |
45.1 |
60.2 |
假设你是乙组成员请判断:动滑轮实际被使用的个数是 (选填“一个”或“两个” ;滑轮组中所有动滑轮(及动滑轮间的连接物)总重力约为 (选填“ ”、“ ”或“ ” ;当提升重物重力为 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最接近 (选填“ ”、“ ”或“ ” ;乙组同学发现实验数据不像“理想模型”那样完美,请你提出一条产生误差的原因: 。
小明实验小组做“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
(1)按照甲图装置实验,小明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从 处升高到 处。由图可知拉力为 ,钩码上升的高度为 。
(2)小明实验小组又用图乙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实验次数 |
钩码重力 |
钩码上升高度 |
拉力 |
绳端移动的距离 |
机械效率 |
1 |
2.0 |
0.02 |
|
0.04 |
|
2 |
4.0 |
0.03 |
2.2 |
0.06 |
|
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请在图乙中画出实验时绳子的绕法(要求向下拉绳子的自由端使钩码升高)。
②由表格数据可知,第一次实验时的拉力是 (结果精确到 ;第二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结果精确到 。
③由两次实验可知,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选填“高”或“低” 。
探究小组为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数据如表所示。
次数 |
钩码重力 |
提升高度 |
有用功 |
拉力 |
总功 |
机械效率 |
1 |
1.0 |
40 |
0.4 |
1.1 |
0.88 |
|
2 |
1.5 |
40 |
0.6 |
1.4 |
1.12 |
|
3 |
2.0 |
30 |
|
1.7 |
|
|
4 |
2.5 |
40 |
1.0 |
2.0 |
1.60 |
|
(1)请把表格中三个未完成的空补充完整。
(2)甲同学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钩码重力逐渐增大,滑轮组机械效率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请你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
(3)乙同学进一步研究,测出动滑轮的质量为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总功总是大于有用功与克服动滑轮重力的功之和,即: ,他猜测还有 因素影响机械效率。(答一种因素即可)
(4)丙同学计算出每一组总功与有用功和克服动滑轮重力的功的差值△ ,通过比较第1、2和 组的数据,发现重物的重力越大,差值△ (选“越大”、“越小”或“不变” ,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对此作出解释 。
有人说,同一机械的机械效率是不变的。小华设计了“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所提升重物质量的关系”实验,来检验此说法是否正确。
(1)用笔画线代替绳子,在图甲中画出最省力的绳子绕法。
(2)如图乙所示,小华在实验中保持滑轮组不变,改变重物的质量,通过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绳子使重物缓缓上升,测得数据如下表 取
序号 |
重物质量 |
重物上升距离 |
弹簧测力计示数 |
绳端移动距离 |
机械效率 |
1 |
0.1 |
10 |
1.1 |
20 |
|
2 |
0.2 |
10 |
1.6 |
20 |
|
3 |
0.3 |
10 |
2.1 |
20 |
|
第2次实验中的机械效率是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所提升重物质量的增大而 。
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实验中,小明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序号 |
动滑轮重
|
物重
|
物体上升的 高度 |
绳端受到的拉力 |
绳端移动的距离 |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1 |
0.5 |
1 |
0.1 |
0.6 |
0.3 |
55.6 |
2 |
0.5 |
2 |
0.1 |
1.0 |
0.3 |
66.7 |
3 |
0.5 |
4 |
0.1 |
0.3 |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甲中画出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2)实验中,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缓缓上升,在测量绳端所受的拉力时,弹簧测力计应 (选填“保持静止”或“匀速上升”
(3)第三次试验时,测力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绳端受到的拉力为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
①随着物重的增大,额外功 (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原因是
②要提高同一滑轮组机械效率,可以采取 的措施。
下面是小明和小红的“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并填入表格。
(2)按如安装滑轮组,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3)拉动弹簧测力计并读出拉力 的值,用刻度尺测出的钩码上升的高度 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 ,将这三个量填入表格。
(4)算出有用功 、总功 、机械效率 并填入表格。
(5)改变钩码上升的高度,重复上面的实验,记录并计算实验数据。
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 |
钩码重力 |
物体上升的高度 |
有用功 |
拉力 |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 |
总功 |
机械效率 |
1 |
6 |
3.00 |
18.00 |
2.38 |
9.00 |
21.42 |
|
2 |
6 |
5.00 |
30.00 |
2.40 |
15.00 |
36.00 |
|
3 |
6 |
8.00 |
48.00 |
2.36 |
24.00 |
56.64 |
|
4 |
6 |
10.00 |
60.00 |
2.35 |
30.00 |
70.50 |
|
实验结论:在忽略绳子的重力和摩擦的情况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提升物体的重力和高度无关。
请你评价小明和小红的实验报告。
(1)指出实验步骤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
(2)从理论上分析说明他们实验结论的局限性。
小明在做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3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次数 |
钩码重 |
购码上升距离 |
弹簧测力计示数 |
弹簧测力计上升距离 |
机械效率 |
1 |
2 |
10 |
0.8 |
30 |
|
2 |
4 |
10 |
1.5 |
30 |
? |
3 |
6 |
10 |
? |
30 |
|
(1)第2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如图丙所示,第3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
(3)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 。
(4)在第2次实验时,如果拉力方向与竖直方向有一定夹角,那么所测得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小明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测得的相关实验数据如下表(装置中每个滑轮的质量均相同)
次数 |
物体的重力 G/N |
提升的高度 h/m |
拉力N/N |
绳端移动的距离 s/m |
机械效率η |
1 |
2 |
0.1 |
0.9 |
0.3 |
74% |
2 |
4 |
0.1 |
1.6 |
0.3 |
83% |
3 |
2 |
0.1 |
0.5 |
(1)实验过程中,应使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 拉动。在第3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 N,第3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2)比较1、2两次的实验数据可知:相同的滑轮组,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3)测量结束后,小明想到甲图中的滑轮组还有另一种安装方法,既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请在丙图中画出绳子绕法。
如图是智慧小组"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
物重G/N |
物体上升高度h/m |
拉力F/N |
绳端移动距离s/m |
机械效率η |
1 |
1 |
0.1 |
0.6 |
0.3 |
55.6% |
2 |
2 |
0.1 |
1.0 |
0.3 |
66.7% |
3 |
4 |
0.1 |
1.8 |
0.3 |
|
(1)实验过程中,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三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物重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若在第三次实验中,物体上升的速度为0.1m/s,则拉力F的功率为 W
(5)创新小组也利用重为1N、2N、4N的物体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测得的机械效率均大于智慧小组的测量值,则创新小组测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 |
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 |
B. |
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物体时均加速上升 |
C. |
所使用的动滑轮的重力小于智慧小组 |
如图所示,小刚做"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用20N的拉力将重为30N的物体匀速提升30cm。求:
①此滑轮组是由 段绳子承担动滑轮和物体的总重。
②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③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下列因素中:a.动滑轮重力、b.绳子绕法、c.摩擦力、d.定滑轮重力、e.物体重力,对滑轮组机械效率有影响的是 。
A. |
acde |
B. |
bce |
C. |
ace |
D. |
abcde |
如图为某同学测动滑轮机械效率的示意图。他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绳子的自由端,将质量为200g的钩码从A位置匀速提升到B位置,同时弹簧测力计从图中的A′位置匀速竖直上升到B′位置,这个过程用时2秒,弹簧测力计对绳的拉力为F.请你根据这个同学做的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准备了下列器材:钩码、天平、滑轮组、细绳、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其中多余的器材是 ;
(2)如图,由刻度尺的读数可知,钩码上升的距离是 cm。
(3)若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2N,则这个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 ,拉力F做功的功率是 W。
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小丽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物体,如图甲、乙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
物体重力/N |
提升高度/m |
拉力/N |
绳端移动的距离/m |
机械效率η |
1 |
3 |
0.1 |
2.0 |
0.3 |
50% |
2 |
6 |
0.1 |
① |
0.3 |
② |
(1)实验中要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升高。
(2)图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表格中②处数据应为 %。
(3)如图丙所示,将滑轮组换一种绕绳方法,不计摩擦及绳重,提升相同的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小明用图中的动滑轮匀速拉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A,测出A移动的距离s、水平拉力F和A的重力G。
(1)以上条件能否求出此时滑轮的机械效率η? ,如果能,写出η的表达式;如果条件不足,写出还需补充的物理量的测量步骤和符号,并写出η的表达式 (η用题目已知及补充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2)若A在10s内运动了4m,A的速度为 。
小明同学做"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如图所示),用相同的滑轮组提升不同数量的钩码,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 次数 |
钩码的 重力G/N |
钩码提升高度 h/m |
拉力 F/N |
绳端移动的 距离s/m |
机械效率 η |
1 |
2 |
0.1 |
0.9 |
0.3 |
74% |
2 |
4 |
0.1 |
1.6 |
0.3 |
83% |
3 |
6 |
0.1 |
① |
0.3 |
② |
(1)观察如图中测力计的示数,表格中编号①的数值是 ,②的数值是 。
(2)小明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到了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汽车作为一种"机械",提高效率对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请你指出以下三种提高效率的方法中,方法 是与本实验同理的。
方法一:鼓励人们"拼车"出行,使汽车尽量装满人员
方法二:汽车制造厂用新材料减轻汽车重量。
方法三:经常给汽车做保养,保持良好的润滑。
(3)小明发现绳端移动的距离与钩码提升高度有固定的倍数关系,于是他认为钩码数量一定时,无论将钩码提升多高。都不影响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芳则认为:钩码提升的高度不同,有用功就不同,机械效率就变化了,你认为 的看法是正确的。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