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化学试题 /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初中化学

实验小组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操作时,忘记预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为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决定对反应后溶液的性质进行以下探究:

【猜想假设】猜想①盐酸不足量; 猜想②恰好完全中和 猜想③盐酸过量

【方案设计】(并填写表中的空格)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的酚酞试液,振荡

溶液变红色

猜想①正确

方案二

用一根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pH=7

  

方案三

取适量锌粒于试管中,加入适量反应后的溶液

  

猜想③正确

【评价反思】 甲同学按方案一进行实验, 观察到溶液未变色, 则甲同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填字母序号)

A、猜想②正确     B、猜想③正确     C、猜想②或③正确

理由是   

来源:2016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红同学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如图所示)。她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稀盐酸后,想起氢氧化钠溶液中事先没有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程度,她从烧杯中取了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试管中溶液颜色没有变化。于是她对烧杯中的溶液进行了以下探究:

(1)小红认为此时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②氢氧化钠有剩余;③盐酸过量。

小明同学却断定不可能"氢氧化钠有剩余",他的理由是:                                                   

(2)他们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欲对上述其他两种可能情况进行验证。请根据相关内容填写如表:

试验方法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

将少量锌粒放入试管中,然后从烧杯中取适量溶液至试管中。

如果         

则盐酸过量

如果         

则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3)经过讨论,他们认为利用下列几种物质代替锌粒,也可以达到验证目的。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生锈的铁钉       B.碳酸钠粉末      C.硫酸钠粉末       D.氢氧化铜

(4)如图曲线能够表示小红所做试验中溶液pH变化趋势的是     (填序号)。

来源:2016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盐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下实验:向一定量的NaHC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HCO3+HCl═NaCl+CO2↑+H2O,待完全反应后(假设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对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如下探究。请完成猜想,并根据问题填空:

[假设与猜想]

猜想1:    猜想2:NaCl、NaHCO3  猜想3:NaCl、HCl

猜想4:NaCl、NaHCO3、HCl

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猜想4不成立,原因是  

[实验探究]

实验用品

pH试纸、镁片、稀盐酸、AgNO3溶液、氧化铜粉末、石蕊溶液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反应后溶液,加入稀盐酸

无气泡产生

猜想  不成立

取反应后溶液,滴在pH试纸上

试纸变色,对照比色卡,pH<7

猜想3成立

取反应后溶液,加入氧化铜粉末

固体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猜想3成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取反应后溶液,滴加AgN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3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3正确。

[评价与反思]老师对同学们的探究过程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着一处明显的错误,原因是  

[总结提高]依据所给的实验用品,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案确认猜想3是正确的。请写出一种实验方案:  

来源:2017年青海省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央视频道《是真的吗?》栏目中有一段视频: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据此,小晟同学取某种"锡纸"进行了探究:

(1)"锡纸"燃烧的原因:"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致使"锡纸"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   (填"与氧气接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

(2)探究"锡纸"中金属的成分:"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

【查阅资料】①"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粘合而成;

②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

③锡(Sn)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2价的锡盐

【提出猜想】猜想Ⅰ:"锡纸"中的金属是锡;     猜想Ⅱ:"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取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

"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

可知猜想   (填"Ⅰ"或"Ⅱ")

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讨论】①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  

②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   (填序号).

A.氯化铜       B.硝酸银      C.硫酸钠      D.硫酸亚铁

【拓展应用】电器短路会引起火灾,我们要严加防范.如果电器着火应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   

来源:2016年江西省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加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物"的实验过程示意图:

【甲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加热后产生黑色的氧化铜。

【乙组】为寻找实验中没有产生氧化铜的原因,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在酸性条件下,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在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

6NaOH+4CuSO 4═3Na 2SO 4+Cu 4(OH) 6SO 4↓,生成的碱式硫酸铜是不溶于水的蓝白色固体,加热不易发生分解。

【提出猜想】根据资料分析,同学们针对试管中溶液呈酸性的原因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Ⅰ:硫酸铜溶液呈酸性;      

猜想Ⅱ:生成的硫酸钠使溶液呈酸性。

【实验与结论】

实验①:用pH试纸测定硫酸铜溶液的酸碱度,得出其pH   7(填">"、"<"或"="),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猜想Ⅰ成立。

实验②:向盛有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显紫色,硫酸钠溶液呈   (填"酸"、"中"或"碱")性,猜想Ⅱ不成立。

【交流和反思】(1)乙组同学认真分析甲组实验后,一致认为不需要通过实验就能判断猜想Ⅱ不成立,理由是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会生成蓝白色沉淀;

(2) 在化学反应中, 相同的反应物因质量比不同可能会导致生成物不同, 请另举一列   (写出反应物即可)。

来源:2016年江西省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加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物"的实验过程示意图:

【甲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加热后产生黑色的氧化铜.

【乙组】为寻找实验中没有产生氧化铜的原因,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在酸性条件下,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在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

6NaOH+4CuSO 4═3Na 2SO 4+Cu 4(OH) 6SO 4↓,生成的碱式硫酸铜是不溶于水的蓝白色固体,加热不易发生分解.

【提出猜想】根据资料分析,同学们针对试管中溶液呈酸性的原因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Ⅰ:硫酸铜溶液呈酸性;      猜想Ⅱ:生成的硫酸钠使溶液呈酸性.

【实验与结论】

实验①:用pH试纸测定硫酸铜溶液的酸碱度,得出其pH   (填">"、"<"或"﹦"),硫酸铜溶液呈酸性,猜想Ⅰ成立.

实验②:向盛有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逐滴加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显紫色,硫酸钠溶液呈   (填"酸"、"中"或"碱")性,猜想Ⅱ不成立.

【交流和反思】(1)乙组同学认真分析甲组实验后,一致认为不需要通过实验就能判断猜想Ⅱ不成立,理由是   

(2) 在化学反应中, 相同的反应物因质量比不同可能会导致生成物不同, 请另举一列   (写出反应物即可).

来源:2016年江西省南昌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同学们在学习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时,老师强调:"金属K、Ca、Na必须除外."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此产生了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将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结果会怎样?

【查找资料】(1)少量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2)钠是银白色的软金属,可用小刀切割,熔点97.81℃,沸点882.9℃,密度为0.97g/cm 3

(3)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遇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做出猜想】猜想Ⅰ:放出气体,生成蓝色沉淀,能置换出铜;

         猜想Ⅱ:放出气体,生成蓝色沉淀,不能置换出铜.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取10ml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铜溶液,倒入50ml的烧杯里

②取一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再切取绿豆大小的一块,投入溶液中

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闪亮小球,钠球游动,发出"嘶嘶"的声响,析出蓝色沉淀

【现象分析】(1)钠熔成小球是因为   

(2)钠球游动,发出"嘶嘶"声响说明有气体产生.

(3)析出蓝色沉淀是因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继续探究】有部分同学认为置换出的铜可能被蓝色沉淀掩盖,于是他们进一步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烧杯中少许沉淀于试管中,再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沉淀全部溶解,溶液变蓝色

  

【实验结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K、Ca、Na必须除外)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的溶液里置换出来.K、Ca、Na必须除外是因为   

来源:2016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酸、碱、盐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

[探究一]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甲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

(1)实验现象为  ,甲同学由此判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2)小组内其他同学认为甲同学方案不完善,理由是  

[探究二]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时放出热量。

乙同学向一定量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0%的盐酸,滴加过程中温度变化如表

加入盐酸体积V/mL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混合溶液温度 T/℃

15.2

19.6

22.0

26.0

28.2

26.7

25.7

24.7

23.7

22.9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混合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  

(5)小组内其他同学提出“将10%的盐酸直接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也能得出相同结论”,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6)丙同学将甲同学和乙同学实验后的溶液混合,未发现明显现象。现将混合液中的氯化钠进行提纯,具体的操作为  

[探究三]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分步反应

[查阅资料]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的反应是分步反应,第一步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当碳酸钠反应完后才发生第二步反应。

丁同学向106g质量分数为10%的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化如图2所示(不考虑CO2的溶解)。

(7)A→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8)若B点横坐标为150,则其纵坐标为  

来源:2018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一瓶CO2,验满后,将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发现没有变浑浊。兴趣小组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

[查阅资料](1)CO2过量时,CaCO3沉淀会转化为可溶于水的Ca(HCO32

(2)AgCl不溶于稀硝酸

[提出猜想]Ⅰ.石灰水已完全变质Ⅱ.  Ⅲ.CO2中混有HCl

[实验方案]兴趣小组用原药品继续制取CO2,并进行探究。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1)

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加入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Ⅰ不成立。

(2)

将少量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猜想Ⅱ不成立。

(3)

将气体通入盛有  溶液的试管中,再加稀硝酸。

  

猜想Ⅲ成立。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结论]制取的CO2气体中混入了HCl,所以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交流讨论]若要收集到纯净、干燥的CO2,需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饱和 NaHCO3溶液和  

【拓展思考】回忆课本中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后,同学们尝试用排水法收集一瓶CO2,倒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你认为该实验成功的原因是  (写一点)。

来源:2019年广东省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鱼浮灵”是常用的化学增氧剂,主要成分是过氧碳酸钠(2Na2CO3•3H2O2),溶于水能迅速增加水体溶氧量,提高鱼苗及活鱼运输成活率。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鱼浮灵”的化学性质、增氧原理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1.过氧碳酸钠具有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双重性质,其水溶液中含有Na+、OH、CO32、H2O2

2.Na+不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3.相同温度下,pH相同的溶液,OH的浓度也相同。

探究一   过氧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化学方程式)

1.取样,溶于水,滴加  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

2.取样,溶于水,加入二氧化锰粉末

  

  

探究二“鱼浮灵”增氧原理

[提出问题]过氧碳酸钠溶液中的哪种微粒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

[猜想假设]猜想一:CO32   猜想二:OH猜想三:  

[实验过程]相同温度下,进行H2O2溶液以及H2O2溶液中分别加Na2CO3、NaOH的实验,测定相同时间内溶液的pH、溶解氧含量(mg/L),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1

2

3

4

试剂

H2O2

H2O2+Na2CO3

H2O2+NaOH

H2O2+NaOH

pH

6.01

8.14

8.14

9.26

溶解氧

6.44

9.11

9.11

10.97

[实验结论]对比实验数据,证明猜想  正确。

[反思交流]设计实验2、3的目的是  

来源:2019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可燃冰是一种新型能源,在我国南海储量很高,其主要成分为甲烷(CH 4

(1)纯净的CH 4气体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CH 4能还原CuO,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CH 4还原CuO的反应。

[提出问题]CH 4还原CuO的反应产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固体遇水变蓝色。

[实验探究]

①在点燃B处酒精灯之前先通入甲烷气体的作用   

②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B装置内的现象   ,证明有铜生成;

③反应过程中,C装置中的现象   ,证明有水生成;

④D装置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   生成;

⑤请根据以上信息写出CH 4还原CuO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来源:2018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有关氨气(NH 3)性质的趣味实验.

(1)如图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当挤压胶头滴管并打开止水夹时,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推测氨气具有哪些性质?

(2)氨气与酸反应可生成铵盐.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不接触),就有大量白烟产生,请解释白烟产生的原因.

来源:2016年河南省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

探究1: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 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和讨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中含有  三种元素,作出如下猜想:

①氢气;②二氧化碳;③氢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1]取适量镁条、100 mL Na2CO3溶液于反应装置A中,按如图1所示方案进行实验,B中石灰水不变浑浊;C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猜想①正确。

(1)反应装置A应选用图2中的  (填写序号)。

(2)小组同学讨论认为,上述实验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1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你的改进方案是  

探究Ⅱ: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镁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Na2CO3溶液显碱性,其溶液中除Na+、CO32外,还有OH

[作出猜想]可能是Na2CO3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实验2]按图3所示方案进行实验。G、I中缓慢产生气泡,H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说明是CO32而不是Na+、OH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1)G中实验的作用是  

(2)试剂X是  

探究Ⅲ: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MgCO3

[实验3]取实验1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MgCO3.试剂Y及实验现象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思交流:有些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异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深入研究而实现的。

来源:2019年河北省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明怀疑自家菜地因施用硫酸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于是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

[查阅产品说明]小明同学根据图1所示产品说明书中的  和硫酸铵的组成,推测硫酸铵受热可能会分解生成氨气,使肥效降低。

[探究1]土壤的酸碱性

实验1:按图2所示溶解土样,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用pH试纸测量土样浸出液的pH约为4,说明土壤呈酸性。

[探究II]硫酸铵具有哪些性质

实验2:25℃时,将30g硫酸铵加入50g水中,完全溶解,此时所得溶液对应图3中  (选填序号)点的状态,测得其pH约为5。

实验3:为证明硫酸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小组同学进行了图4所示的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①硫酸铵固体减少;②用酚酞溶液浸湿的滤纸  。③小气球变大。

小明依据现象①和②,小红只依据③,都得出了“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小组同学认为小红的依据不合理,小气球胀大可能是装置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所致。若要通过小气球的变化得出“硫酸铵受热分解”的结论,还需继续进行观察,若  ,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实验4:按图5所示进行实验,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硫酸铵能与熟石灰发生反应。

[拓展应用]

(1)为保证铵态氮肥的肥效,不能高温暴晒,不能  

(2)硫酸铵中氮元素被植物吸收后,剩余的硫酸使得土壤酸化,可用熟石灰进行改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来源:2018年河北省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科学研究离不开水。请你完成下列探究。

探究一:用水作溶剂。在盛有5ml水和5ml汽油的两只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探究二:用水区别物质。自选两种白色固体,用水区别它们,设计实验完成下表内容。

两种白色固体

主要操作、现象和结论

  

  

探究三:溶质在水中的溶解与结晶。

[查阅资料]20℃时,五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

物质

NaCl 

 NH4HCO3

NH4Cl 

NaHCO3

Na2CO3

 溶解度/g

 36.0

21.0

 37.2

9.6

21.5

相同温度下,不同溶质同时溶解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度不同。

[提出问题]20℃时,将11.7gNaCl和15.8gNH4HCO3同时放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静置,有晶体析出(温度仍为20℃)。析出的晶体是什么?

[设计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1)取少量晶体与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无明显现象。实验目的是  

(2)取少量晶体于试管中,加入  ,现象为  

[实验结论](3)析出的晶体是  ,晶体的质量为  g。

[实验拓展](4)析出晶体的原因是  

来源:2017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