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化学试题 /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初中化学

超市出现了一种名为“污渍爆炸盐”的洗涤新产品,能在瞬间去除洗衣粉难以除去的多种顽固污渍。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产品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阅读标签]本产品不含  ,环保。

[查阅资料]①“污渍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Na2CO4),它是一种白色结晶

颗粒,易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盐和其他化合物。

②氢氧化镁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污渍爆炸盐”水溶液的成分是什么呢?

[作出猜想]猜想一:Na2CO3和H2O2猜想二:Na2CO3和NaOH

猜想三:Na2CO3、H2O2和NaOH。

[实验探究]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污渍爆炸盐”于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

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无色溶液

/

取适量①的溶液于试管中,先向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再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试管口

有大量气泡产生,木条复燃

含有  

取适量①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  ,振荡、静置。

有白色淀产生

含有碳酸钠

取适量③的上层清液于试中,向其中滴加少量氯化镁溶液,振荡

清液中  

不含氢氧化钠

[得出结论]猜想  正确。

请写出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来源:2019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课外活动小组对课本上的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如图1所示,在一个注射器和装有较多铜丝的硬质玻璃管内共封闭80mL空气,然后给硬质玻璃管加热,并缓慢向右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至硬质玻璃管内铜丝变黑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剩余气体冷却至室温,请回答:

①实验前,检查本装置气密性的一种方法是:先固定注射器的活塞,再用酒精灯加热硬质玻璃管,可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减少了约  mL,这是因为  

①甲方案的玻璃管中实验现象是  。乙方案的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甲方案实验过程中,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

B.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CO;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

C.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再停止加热

D.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CO;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再停止加热

③两种方案相比,乙方案更好,其原因是  

来源:2019年湖北省天门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1)血红蛋白含有亚铁离子,起着向人体组织传送O2的作用,如果缺铁就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但是摄入过量的铁也有害。下面是一种常见补铁药品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该药品含Fe2+ 33%~36%,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人体中的胃酸:与Vc(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

[查阅资料]

①Fe3+可与KSCN溶液反应,从而溶液会显红色,且Fe3+的浓度越大,溶液红色越深:而Fe2+遇KSCN溶液不会显红色。

②高锰酸钾溶液可以与盐酸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

③稀硝酸可以将Fe2+氧化成Fe3+

Ⅰ.甲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来检测该补铁药品中是否含有Fe2+并探究Vc的作用:

①加入KSCN溶液后溶液变为淡红色,说明溶液中有少量Fe3+.该离子存在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药品中的铁本来就应该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

B.在制药过程中生成少量三价铁

C.药品储存过程中有少量三价铁生成

②加入新制氯水的作用是  

③药品说明书中“与Vc(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请说明理由  

Ⅱ.乙同学采用在酸性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的方法测定该药品是否合格,反应原理为5Fe2++8H++MnO4═5Fe3++Mn2++4H2O.准确称量上述药品10.00g,将其全部溶于试剂2中,配制成1000mL溶液,取出20.00mL,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经换算,用去高锰酸钾的质量为40.32mg。请回答:

④该实验中的试剂2与甲同学设计的实验中的试剂1都可以是  (填序号)。

A.蒸馏水 B.稀盐酸   C.稀硫酸   D.稀硝酸

⑤本实验所用固体药品  (填“能”或“不能”)用托盘天平称量。

(2)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海水晒盐是氯化钠的主要来源,海水中还含有MgCl2和MgSO4等物质,如图是以上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①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的是  (填化学式)。

②将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加热到t2℃以上时,仍然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化学式)。

来源:2019年湖北省天门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实验,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通入CO2,未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同学们对NaOH与CO2能否反应进行验证,并对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活动一

同学们经过讨论,设计了甲装置并进行实验,请你把实验现象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猜测

如图甲,向集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滴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①CO2溶于NaOH溶液中

②CO2与NaOH反应

活动二

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猜测②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1)取软塑料瓶中的液体于三支试管中,三位同学分别完成如图所示实验。

(2)同学们观察到A试管中有气泡冒出,B、C试管中均有白色沉淀生成。请你写出A试管中生成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以上三个实验均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请写出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活动三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三支试管中反应后的剩余物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图),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内上层是无色溶液,下层有白色沉淀。请你分析烧杯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小组同学对烧杯内上层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烧杯内上层溶液中可能含有哪些离子?

[猜想与假设]上层溶液中可能含有OH、CO32、Ca2+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烧杯内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 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 ,静置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CO32、无Ca2+

②取①中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 硫酸铜溶液 (指示剂除外)

 蓝色沉淀生成 

有OH

[反思评价]

(1)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烧杯内上层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2)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滤渣回收,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  (填名称)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可以有效防止水体污染。

来源:2019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课外活动小组对课本上的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如图1所示,在一个注射器和装有较多铜丝的硬质玻璃管内共封闭80mL空气,然后给硬质玻璃管加热,并缓慢向右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至硬质玻璃管内铜丝变黑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剩余气体冷却至室温,请回答:

①实验前,检查本装置气密性的一种方法是:先固定注射器的活塞,再用酒精灯加热硬质玻璃管,可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减少了约   mL,这是因为   

①甲方案的玻璃管中实验现象是   。乙方案的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甲方案实验过程中,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

B.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CO;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

C.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再停止加热

D.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CO;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再停止加热

③两种方案相比,乙方案更好,其原因是   

来源:2019年湖北省潜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1)血红蛋白含有亚铁离子,起着向人体组织传送O2的作用,如果缺铁就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但是摄入过量的铁也有害。下面是一种常见补铁药品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该药品含Fe2+ 33%~36%,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人体中的胃酸:与Vc(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

[查阅资料]

①Fe3+可与KSCN溶液反应,从而溶液会显红色,且Fe3+的浓度越大,溶液红色越深:而Fe2+遇KSCN溶液不会显红色。

②高锰酸钾溶液可以与盐酸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

③稀硝酸可以将Fe2+氧化成Fe3+

Ⅰ.甲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来检测该补铁药品中是否含有Fe2+并探究Vc的作用:

①加入KSCN溶液后溶液变为淡红色,说明溶液中有少量Fe3+.该离子存在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药品中的铁本来就应该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

B.在制药过程中生成少量三价铁

C.药品储存过程中有少量三价铁生成

②加入新制氯水的作用是  

③药品说明书中“与Vc(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请说明理由  

Ⅱ.乙同学采用在酸性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的方法测定该药品是否合格,反应原理为5Fe2++8H++MnO4═5Fe3++Mn2++4H2O.准确称量上述药品10.00g,将其全部溶于试剂2中,配制成1000mL溶液,取出20.00mL,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经换算,用去高锰酸钾的质量为40.32mg。请回答:

④该实验中的试剂2与甲同学设计的实验中的试剂1都可以是  (填序号)。

A.蒸馏水 B.稀盐酸   C.稀硫酸   D.稀硝酸

⑤本实验所用固体药品  (填“能”或“不能”)用托盘天平称量。

(2)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海水晒盐是氯化钠的主要来源,海水中还含有MgCl2和MgSO4等物质,如图是以上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①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的是  (填化学式)。

②将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加热到t2℃以上时,仍然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化学式)。

来源:2019年湖北省潜江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课外活动小组对课本上的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如图1所示,在一个注射器和装有较多铜丝的硬质玻璃管内共封闭80mL空气,然后给硬质玻璃管加热,并缓慢向右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至硬质玻璃管内铜丝变黑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剩余气体冷却至室温,请回答:

①实验前,检查本装置气密性的一种方法是:先固定注射器的活塞,再用酒精灯加热硬质玻璃管,可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减少了约   mL,这是因为   

①甲方案的玻璃管中实验现象是   。乙方案的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甲方案实验过程中,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

B.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CO;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

C.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再停止加热

D.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CO;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再停止加热

③两种方案相比,乙方案更好,其原因是   

来源:2019年湖北省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江汉油田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1)血红蛋白含有亚铁离子,起着向人体组织传送O 2的作用,如果缺铁就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但是摄入过量的铁也有害。下面是一种常见补铁药品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该药品含Fe 2+33%~36%,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人体中的胃酸:与Vc(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

[查阅资料]

①Fe 3+可与KSCN溶液反应,从而溶液会显红色,且Fe 3+的浓度越大,溶液红色越深:而Fe 2+遇KSCN溶液不会显红色。

②高锰酸钾溶液可以与盐酸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

③稀硝酸可以将Fe 2+氧化成Fe 3+

Ⅰ.甲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来检测该补铁药品中是否含有Fe 2+并探究Vc的作用:

①加入KSCN溶液后溶液变为淡红色,说明溶液中有少量Fe 3+.该离子存在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药品中的铁本来就应该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

B.在制药过程中生成少量三价铁

C.药品储存过程中有少量三价铁生成

②加入新制氯水的作用是   

③药品说明书中"与Vc(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请说明理由   

Ⅱ.乙同学采用在酸性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的方法测定该药品是否合格,反应原理为5Fe 2++8H ++MnO 4 ═5Fe 3++Mn 2++4H 2O.准确称量上述药品10.00g,将其全部溶于试剂2中,配制成1000mL溶液,取出20.00mL,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经换算,用去高锰酸钾的质量为40.32mg。请回答:

④该实验中的试剂2与甲同学设计的实验中的试剂1都可以是  (填序号)。

A.蒸馏水 B.稀盐酸   C.稀硫酸   D.稀硝酸

⑤本实验所用固体药品   (填"能"或"不能")用托盘天平称量。

(2)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海水晒盐是氯化钠的主要来源,海水中还含有MgCl 2和MgSO 4等物质,如图是以上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①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的是  (填化学式)。

②将t 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加热到t 2℃以上时,仍然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化学式)。

来源:2019年湖北省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江汉油田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足球比赛中让意外昏迷的球员快速恢复意识会用到“嗅盐”。同学们对“嗅盐”产生了好奇,并对其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嗅盐是由一种盐类物质和香料(不参与下列探究中的任何反应)组成,能释放出氨味气体,对人体神经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但过量吸入会危害健康。

②氯化钙稀溶液与碳酸氢铵稀溶液不发生反应。

③氨气能与硫酸化合生成硫酸铵。

[提出问题]嗅盐中盐类物质是什么?

[实验探究]填写表中空格。

实验

小军的实验

小英的实验

方案

嗅盐与  (填一种物质)混合研磨

现象

闻到较浓烈刺激性气味且试纸变蓝

  

  

结论

嗅盐中含有NH4+

嗅盐中含CO32

确认了小军的实验结论

证明嗅盐中盐类物质是碳酸铵

[质疑]小英认为小军的实验结论不严谨。小英通过补做一个实验(方案见上表),进而确认了小军的结论。小英的实验目的是排除嗅盐中含有  离子的可能性。

[继续探究]同学们利用如图装置进一步测定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

反应原理:(NH42CO3+2NaOH ¯ X+2NH3↑+2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数据记录]实验称取样品质量为m1,反应前后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球形干燥管的总质量分别为m2和m3,反应前后烧杯及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分别为m4和m5

[数据处理]通过测得数据计算出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

[反思与评价]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双选)。

A.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48 ( m 3 - m 2 ) 17 m 1 × 100%

B.倒置漏斗可以增大吸收面积同时防止倒吸

C.可以用浓硫酸替代稀硫酸

D.停止加热后要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否则测定结果会偏小

来源:2019年江西省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化学实验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模拟酸雨形成”的相关实验。

[联想与实验]模仿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进行如图一所示实验:

[问题与猜想]亚硫酸不稳定,为什么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其原因可能为:

猜想1.加热不够充分        猜想2.与空气中氮气有关       猜想3.与空气中氧气有关

[探究与验证]填写表格中的空格。

编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将图一中红色液体继续加热至沸腾

仍为红色

猜想1不成立

2

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SO2,然后用酒精灯微热

先变红后变紫

猜想2不成立

3

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SO2,再改通入氮气,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4

如图二所示,先通入适量SO2,再改通入  ,最后用酒精灯微热

  

猜想3成立

[分析与结论]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的原因是:H2SO3在空气中会被氧化生成另一种酸,进一步实验证明是硫酸。

【应用与拓展】收集某硫酸厂(生产过程中产生SO2)附近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计测得每隔十分钟数据如下表:

测定时间

5:05

5:15

5:25

5:35

5:45

pH

4.95

4.94

4.86

4.85

4.85

(1)分析表中数据,5:15至5:25时间段内水样中主要酸性溶质有 

(2)实验社团提出一种处理废气的方案如图三所示,利用CaCO3粉末、空气为原料在高温下吸收SO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来源:2019年江西省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兴趣小组利用提供的试剂: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和紫色石蕊溶液。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小清同学将氯化钠溶液加入到稀硫酸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而将混合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意外地闻到刺激性气味。

[提出问题]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可能是二氧化硫     猜想2.可能是氯化氢

猜想3.可能是氨气

大家讨论后认为猜想3不合理,依据是  

[查阅资料]SO2和CO2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钙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探究]如图所示,小诚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  ,于是他认为猜想2正确。

[评价与改进]小煜认为小诚的结论不科学,于是他利用提供的试剂通过实验确认了猜想2正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如图所示,将产生的气体  

               

[结论]加热氯化钠与硫酸的混合溶液得到的气体是氯化氢

[拓展应用]实验室可用氯化钠和硫酸反应制取氯化氢气体,已知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请推测实验室制取氯化氢气体最适宜的方法为  (填序号)。

A.加热氯化氢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B.加热氯化钠固体和稀硫酸的混合物

C.加热氯化钠固体和浓硫酸的混合物

来源:2018年江西省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探究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某兴趣小組做了如下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中的现象是   

(2)试管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甲同学把反应后的C、D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甲同学欲探究无色滤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无色滤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I    NaCl

猜想I I   NaCl和CaCl 2

猜想ⅢNaCl 和Na 2CO 3

猜想IV:NaCl、CaCl 2和Na 2CO 3

小明认为猜想IV定不成立,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   成立

ⅱ.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   

有气泡产生

来源:2018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介绍氢气的制法时,老师告诉同学们,铝丝与一种可以用铁制容器盛装的溶液反应,也会生成氢气。

【提出问题】与铝丝反应的是什么溶液?

【交流讨论】分析后,大家一致认为该溶液不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原因是   

同学们决定进一步探究。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该溶液。

【查阅资料】含有不同金属离子的溶液在灼烧时会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

黄色

砖红色

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实验探究】

①小强取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发现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②小明用铂丝蘸取该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到火焰呈黄色。

③有同学提出应向该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小美取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没有看到明显现象,这样做是为了排除   (填离子符号)的干扰。

【实验结论】该溶液为   溶液。

【交流反思】

①老师告诉同学们,铝与该溶液反应除了生成氢气外,还生成了一种含有AlO 2 的盐,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金属铝的化学性质较活泼,而生活中使用的铝制品却耐腐蚀,原因是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班的同学在探究金属镁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将镁条放到盛有冷水的试管中,没有明显的现象,然后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发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1)小明认为,据此现象可断定加热时镁能和水反应,小强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2)小明向加热的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证明镁在加热时  (填“能”或“不能”)与水发生反应

(3)小明将加热后的试管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发现溶液中的红色消失了。

在确定酚酞溶液没有变质的情况下,请你根据初中所学化学知识,对溶液中红色消失的原因做出合理猜想。

猜想一:  

猜想二:  

请设计实验方案,对其中一种猜想进行验证  。(只需答出实验方案,不需要回答现象和结论)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介绍氢气的制法时,老师告诉同学们,铝丝与一种可以用铁制容器盛装的溶液反应,也会生成氢气。

【提出问题】与铝丝反应的是什么溶液?

【交流讨论】分析后,大家一致认为该溶液不是稀盐酸或稀硫酸,原因是   

同学们决定进一步探究。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该溶液。

【查阅资料】含有不同金属离子的溶液在灼烧时会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

黄色

砖红色

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实验探究】

①小强取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发现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②小明用铂丝蘸取该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到火焰呈黄色。

③有同学提出应向该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小美取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没有看到明显现象,这样做是为了排除   (填离子符号)的干扰。

【实验结论】该溶液为   溶液。

【交流反思】

①老师告诉同学们,铝与该溶液反应除了生成氢气外,还生成了一种含有AlO 2 的盐,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金属铝的化学性质较活泼,而生活中使用的铝制品却耐腐蚀,原因是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化学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