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世纪末,经几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不断探索,得到结论:光合作用反应物是H2O和CO2,产物是O2和有机物。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来源,科学兴趣小组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了猜想。
猜想一:O2全部来源于CO2;
猜想二:O2全部来源于H2O;
猜想三:O2同时来源于两者。
为了求证,他们查阅资料如下:
资料1 19世纪末,科学家普遍认为气体之间更容易转化,认为CO2在光的作用下被分解成CO和O2,所以O2来自于同为气体的CO2。
资料2 1937年,英国化学家希尔通过实验发现:离体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使水分解,释放出O2,并还原电子受体。
资料3 1939年,已经发现了氧的同位素。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利用 O标记的H2 O和C O2分别培养小球藻,光照相同时间后,检测甲、乙两试管中产生的氧气是否含 O,如图所示。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2的实验结论 (填“支持”或“不支持”)资料1的观点。
(2)根据资料3的实验结果,分析可得猜想 成立。
某化学兴趣小组欲分离KCl和BaCl2混合溶液,得到都含单一溶质的两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流程:
供选试剂:K2SO4溶液、Na2CO3溶液、K2CO3溶液、盐酸、稀硫酸
(1)步骤①中,分离A、B的实验操作名称是 ,试剂a是 。
(2)沉淀B表面残留少量滤液,需用蒸馏水多次洗涤,为了检验沉淀B是否洗涤干净,可向步骤②的最后一次洗涤液中加入的试剂是 (双选,填序号)。
A.NaOH溶液 B.CaCl2溶液
C.NaCl溶液 D.AgNO3和HNO3混合溶液
(3)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要达到预期的目的,还需要改进的方法为 。
为探究某塑料的组成元素,设计了实验Ⅰ和Ⅱ.回答下列问题:
Ⅰ.制取氧气
(1)若用一种暗紫色固体制取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发生装置应选择上述装置 (填标号)。
(2)欲制取干燥的O2,装置合理的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C→ (填标号)。连接装置时,发生装置的出气口应与装置C中 (填“a”或“b”)端相连。
Ⅱ.组成探究
(3)定性检测(已知:无水CuSO4遇水变蓝色)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装入试 剂并按如图进行实验。通入O2,一段时间后,点燃J处酒精灯。 |
装置K中无水CuSO4变① 色 |
塑料燃烧产物中有H2O |
装置L中② 。 |
塑料燃烧产物中有CO2 |
③由上述实验可知,该塑料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填元素符号)。
(4)定量测定
为进一步确定组成,将1.4g该塑料在足量O2中完全燃烧,共产生了4.4g CO2和1.8g H2O,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该塑料 (填“含有”或“不含”)除上述③中结论之外的元素。
“飞花令”是中国诗词的一种接龙游戏。科学兴趣小组模仿“飞花令”游戏规则,进行物质间转化的接龙比赛,其比赛规则是:从同一物质开始进行转化,接龙物质不能重复且必须含有指定元素,以转化路径长且正确者为比赛胜者。某两场比赛的过程记录如下(“→”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1)指定元素:氢元素 起始物质:HCl 比赛胜者:乙同学
甲同学:HCl→H2O
乙同学:HCl→H2O→□
乙同学在方框中应填物质的化学式是 (写一种即可)。
(2)指定元素:钡元素 起始物质:BaO 比赛胜者:丁同学
丙同学:BaO→Ba(OH)2→BaSO4
下列能使丁同学获胜的方案有 (填字母)。
A.BaO→BaSO4→Ba(OH)2→BaCO3
B.BaO→BaCl2→Ba(NO3)2→BaSO4
C.BaO→Ba(OH)2→BaCO3→BaCl2→Ba(NO3)2→BaSO4
D.BaO→BaCl2→BaCO3→Ba(NO3)2→Ba(OH)2→BaSO4
化学实验有助于理解化学知识,形成化学观念,提升科学素养.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已省略).请完成下列内容.
(1)制取气体.
气体 |
反应物 |
装置 |
化学方程式 |
O2 |
Ⅰ |
||
CO2 |
石灰石、稀盐酸 |
(2)证明二氧碳能与水反应,将制CO2的装置与Ⅲ装置连接,若B中装入饱和NaHCO3溶液,则C、D、E中还应分别装入 .
(3)探究碳的还原性,将图中的Ⅰ、Ⅲ装置连接,在Ⅰ装置的A试管中加入碳和氧化铜粉末.若反应既有CO2又有CO生成,要证明CO2生成并收集CO,B、D中都加入澄清石灰水,C中加入NaOH溶液,证明有CO2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 ,D的作用是 ,E用于收集CO,应对E装置进行的调整是 .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他应选用的实验装置是 。(选填字母)
(2)乙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实验过程中发现装置A的试管口有少量水滴。这些水不是生成物的理由是高锰酸钾不含 。
(3)丙同学在选用B装置探究“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实验时,老师要求他补充“在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的实验,增补该对照实验的目的是 。
泡菜是常见的腌制食品,因含亚硝酸盐(如NaNO2)而引发人们的关注。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Ⅰ.腌制泡菜时,蔬菜中的NaNO3转化为NaNO2.食用泡菜时,NaNO2与胃酸反应生成HNO2.HNO2不稳定,转化为某氮氧化物(常温下为红棕色气体)进入血液而中毒。
(1)NaNO2与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图1为泡菜生产和食用时涉及的四种含氮物质的类别及氮元素化合价关系图。其中,L的化学式为 。
(3)为检验某无色溶液是NaNO2还是NaCl,完成实验方案。
选取的试剂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该溶液为NaNO2溶液 |
Ⅱ.室温下,用3%、5%和7%的食盐水浸泡蔬菜,浸泡不同时间获得的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如图2所示。若往食盐水中添加少量维生素C,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
(4)配制3%的NaCl溶液2000.0g,需用托盘天平称取 g的NaCl。
(5)食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最大值出现得 (填“越早”、“越迟”或“无影响”)。
Ⅲ.实际上,只要合理制作、食用泡菜,将有效避免(或降低)对人体的危害。
(6)列举一条避免(或降低)食用泡菜对人体危害的措施。
答: 。
小明在实验室做镁条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产生大量气体、试管壁发烫。放置较长时间后,试管底部有沉淀生成。针对这一现象,小明进行了探究:
(1)小明最初认为试管底部的沉淀可能是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大量的MgCl2不能完全溶于水所致。但随后小明通过实验证实了沉淀不是MgCl2.你认为小明的实验操作是 。
(2)小明查阅资料知道镁与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生成氢氧化镁(难溶性物质)和氢气。于是他进行了实验验证:将去除氧化膜的镁条和水放在试管中加热,发现镁条表面有少量气泡生成。停止加热后,却始终没有观察到沉淀。请对“没有观察到沉淀”这一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
(3)镁与水反应没有观察到沉淀,而镁与稀盐酸混合却有沉淀,小明经过思考,认为沉淀的产生与氯离子有关。后来查阅资料得知,沉淀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可溶于稀硝酸,并生成氯化镁、硝酸镁和水的碱式氯化镁[Mg(OH)Cl].请你设计实验验证沉淀中含有氯元素 。
某兴趣小组在相同条件下,将10.00g下列物质分别置于相同规格的烧杯,并敞口存放于空气中,烧杯中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
质量/g |
|||||
|
水 |
饱和石灰水 |
稀盐酸 |
浓硫酸 |
氯化钠浓溶液 |
氯化钙浓溶液 |
1天 |
8.16 |
8.37 |
8.64 |
11.18 |
9.38 |
10.25 |
2天 |
5.76 |
5.94 |
6.69 |
12.55 |
8.47 |
10.33 |
(1)下列图示能反映水在空气中放置时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是 (填字母序号)
(图中 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2)石灰水在空气中久置后有浑浊现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为研制一种安全、环保的除湿剂,可选择上表中的 (填溶质的化学式)。
(4)将10.00g氯化钠浓溶液敞口久置后,最终得到2.26g晶体,则该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已知该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1g)
(5)为进一步研究稀盐酸敞口久置后浓度变化,该小组开展如下探究。
①甲同学猜想浓度可能会变大,理由是 。
②为验证甲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设计实验方案: 。
(6)乙同学取20%的氢氧化钠溶液20.00g,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部分变质,得到18.80g溶液,由此能否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组成?若能,请计算其组成;若不能,请补充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同时说明需要测定的数据(用a表示),并计算a的取值范围。(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1)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健康,必须摄取食物。基本营养素包括 六大类。
(2)人们穿的衣服通常是由纤维织成的。下列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填字母)。
A.棉花 B.尼龙 C.蚕丝 D.涤纶
(3)塑料制品的使用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尤为严重。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填字母)。
A.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
B.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
C.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D.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
(4)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人们利用石油可以炼制多种产品,如柴油、煤油、汽油等。
请设计实验证明煤油中含有碳元素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
生产生活中,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水等物质里的现象十分常见。
(1)碘酒是固体碘单质分散于酒精中形成的溶液,是一种常用消毒剂,合格的碘酒是澄清透明的。一瓶合格的碘酒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 (填“会”或“不会“)出现浑浊现象。
(2)通常状况下下列物质分散于水或空气中所形成的三种体系为:①蛋白质溶液②高锰酸钾溶液③含有直径为2﹣10μm颗粒物的空气,在这些体系中,物质被分散成的粒子或颗粒最小的是 (填序号)。
(3)某同学欲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时会发生的某种变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及操作 |
结论 |
1.取一只烧杯,注入约50mL水。 |
/ |
2.向烧杯中加入约5g硝酸铵固体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 。
②该实验方案的不合理之处是 。
小明和兴趣小组同学利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比较铁与铜的活动性强弱,发现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但有时会出现溶液颜色变为淡黄绿色或淡蓝色,甚至无明显变化的异常现象。
(1)针对上述异常现象,他们认为可能是溶液浓度或反应时间不同导致。为进一步探究此问题,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步骤 。
建议:①实验可设计4~5组;②实验时每支试管取用硫酸铜溶液5毫升;③每次实验总时间为20分钟。实验室提供铁丝、质量分数为16%的硫酸铜溶液、蒸馏水及其它实验所需的仪器。
(2)列举一个因反应物浓度不同导致实验现象不同的例子,写出反应物及现象 。
“飞花令”是中国诗词的一种接龙游戏。科学兴趣小组模仿“飞花令”游戏规则,进行物质间转化的接龙比赛,其比赛规则是:从同一物质开始进行转化,接龙物质不能重复且必须含有指定元素,以转化路径长且正确者为比赛胜者。某两场比赛的过程记录如下(“→”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1)指定元素:氢元素 起始物质:HCl 比赛胜者:乙同学
甲同学:HCl→H2O
乙同学:HCl→H2O→□
乙同学在方框中应填物质的化学式是 (写一种即可)。
(2)指定元素:钡元素 起始物质:BaO 比赛胜者:丁同学
丙同学:BaO→Ba(OH)2→BaSO4
下列能使丁同学获胜的方案有 (填字母)。
A.BaO→BaSO4→Ba(OH)2→BaCO3
B.BaO→BaCl2→Ba(NO3)2→BaSO4
C.BaO→Ba(OH)2→BaCO3→BaCl2→Ba(NO3)2→BaSO4
D.BaO→BaCl2→BaCO3→Ba(NO3)2→Ba(OH)2→BaSO4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要严格防控,科学消毒。体积分数为75%的医用酒精能够破坏新型冠状病毒的脂质包膜分子并使其蛋白质变性,从而杀灭病毒。
(1)乙醇(C2H5OH)俗称酒精。乙醇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探究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3滴红墨水,再缓慢加入2mL乙醇,如图,补充完成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
(3)配制医用酒精。把100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没有消毒作用),加水稀释为75%的医用酒精,下列仪器不需要的是 (填序号)。
A.烧杯
B.药匙
C.玻璃棒
D.量筒
(4)科学使用医用酒精。阅读下列材料。
物质 |
最小爆炸限度% (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
最大爆炸限度% (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
闪点(℃) |
乙醇 |
3 |
19 |
12.8(医用酒精为22) |
柴油 |
0.6 |
7.5 |
>62 |
闪点指的是挥发性物质所挥发的气体与火源接触下会闪出火花的最低温度。
①从燃烧的角度,结合材料中的信息简述:使用医用酒精消毒时,应避免火源引发火灾甚至爆炸的原因有 。
②在家里,使用医用酒精对门把手、桌面和文具等物品进行消毒的正确方式是 (填“擦拭”或“喷洒”)。
2018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Nature for water”。
(1)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另一方面要
(2)“直饮水机”可将自来水净化为饮用水,其内部使用的活性炭主要起 ,生活中常用 检验饮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常用的 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3)图1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b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组成的。
(4)ClO2是饮用水常用的消毒剂,制取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ClO2═2C1O2+2X,X的化学式
(5)下列图2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①甲实验的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②乙实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③丙实验加水后,立即旋紧瓶盖,振荡,看到的现象是软塑料瓶向内凹陷
④丁实验,酒精灯上放的金属网罩是为了提高温度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