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相同条件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溶质NH3•H2O能解离出NH4+和OH﹣.某同学对其制备与性质进行了如下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氨气制取:固体NH4Cl与足量消石灰混合加热可以制取氨气。
①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选填大写字母)。
②结合选择的装置完成氨气的制取、收集并吸收氨气制取氨水,按气流顺序各装置的接口从左到右依次为 (用小写字母表示)。
③充分反应后冷却,将残余固体转移到烧杯中,加水溶解,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溶液中的阳离子为 。
(2)性质探究:向滴加了酚酞试液的氨水中再滴加足量AlCl3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室采用下列三种方法制取气体
制取O 2:2KClO 3 2KCl+3O 2↑
制取CO 2:……
制取Cl 2:MnO 2+4HCl(浓) MnCl 2+Cl 2↑+2H 2O
已知:Cl 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
(1)写出实验室制取CO 2的化学方程式 。
(2)下列有A、B、C三种发生装置和D、E两种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图中仪器Ⅱ的名称是 ;
②用D装置收集Cl 2时,Cl 2应从 管口(填导气管接口处的字母)进入瓶中。
③用A装置制取氧气后,从剩余固体中分离出MnO 2的实验步骤有溶解、过滤和洗涤。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
(3)下列对制取三种气体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制取CO 2和Cl 2的发生装置相同
B.O 2、CO 2和Cl 2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制取Cl 2的反应中MnO 2是催化剂
D.用E装置收集O 2时,O 2应从d管导入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
(2)写出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室里,常用锌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利用该反应制取氢气,发生装置应选 (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应选 。
(4)已知:一氧化氮(NO)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发生如下反应:NO+O2 →NO2(二氧化氮),则收集NO气体应选用的装置是 ,其原因是 。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
请你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下列对各装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填数字编号) 。
①用B装置进行实验时不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置C可用来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③用D装置收集CO2时,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CO2收集满
④用E装置收集气体时,必须在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能收集
(3)氨气(NH3)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可用固体氯化铵和固体氢氧化钙混合加热制得氨气,则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编号) ,不能用D、E装置收集氨气的原因是 。
(4)F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和气体的净化,若用F装置干燥H2,则F中应盛装的物质是(填物质的名称) 。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一些常见的化学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
(2)实验室常用熟石灰与氯化铵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取氨气,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选用 组合制取和收集氨气。
(3)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4)收集一试管氨气,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试管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
(5)由上述实验可得出施用铵态氮肥时的一条注意事项 。
如图是初中化学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 。
(2)实验室制取O2、CO2、H2均可选择 (填装置代号)作为气体的发生装置。
(3)实验室不使用催化剂就能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 反应(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则需要将E装置中 端与D装置中 端相连接(填导管口字母代号)。
(5)某气体可用C装置来收集,因为该气体 。
(6)组装A装置时,应遵循 (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操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离不开装置。
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
|
|
|
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 |
|
|
|
干燥气体的常用装置 |
|
|
此格空白 |
(1)制取气体时,首先要对发生装置进行气密性的检查,确保装置不漏气。检查装置C气密性的方法是:首先将导管的末端浸在水中,然后用双手紧握试管,一会儿发现导管末端 ,松开双手后,导管末端液面上升,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收集气体的方法主要决定于气体的性质。装置F所示的收集方法是 ,被收集气体的密度 空气的密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如果用D装置收集某种气体,发现 时,证明气体已集满。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 → (填装置编号)。
(4)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就是利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其主要操作步骤有: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组装仪器;③向漏斗中注入过氧化氢溶液;④向锥形瓶中放入二氧化锰;⑤收集气体。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③⑤
c.②①④③⑤
d.②③④①⑤
(5)写出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盐酸是重要化工产品。
(1)盐酸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请写出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
(2)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盖,在瓶口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
(3)氨水也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氨气。如图,在 a、b 处放有浸泡过浓盐酸或浓氨水的棉花,过一会在 c 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 处是放有浸泡过 的棉花。(已知:①NH3 与 HCl 在空气中相遇可反应生成白色固体 NH4Cl;②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气体扩散速度越快)
(4)实验室可用NH4Cl 与Ca(OH)2 固体加热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取 NH3,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收集 NH3可用向 排 空气法。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溶液与MnO2制取O2,该反应中MnO2是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用E装置收集O2,当 时,开始收集。
(3)实验室可用Zn粒与稀硫酸制取H2.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该装置优点为 。若要收集干燥的H2,应将生成的H2依次通过F、D装置,F装置中盛放的液体是 (填名称),选择D装置收集H2的原因是 (填H2的物理性质)。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①仪器的名称: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干燥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所用的药品是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已收集满的方法是:把燃着的木条 ,若燃着的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4)图A装置中若用注射器替换长颈漏斗,其优点是 。
(5)实验室可用固体无水醋酸钠和固体碱石灰混合加热的方法制取甲烷气体(已知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且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则制取该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写出一种组合即可)。组装好仪器后,应先 再添加药品。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1)写出①的仪器名称 。
(2)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
(3)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选用E装置收集气体时,表明气体已集满的现象是 。
(5)F装置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瓶中液体是澄清石灰水,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
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用A装置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用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比用B装置的突出优点是 。
(3)D装置在实验室中有多种用途:
①若用D装置检验二氧化碳,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若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证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 。
(4)实验室可用次氯酸钠固体粉末和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氯气,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有毒,可与水反应生成酸。据此你认为实验室制取较多量的氯气时,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如果用D装置收集氯气,气体应从 (填“a”或“b”)口进。为防止氯气污染空气,应选择 性溶液处理尾气
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图E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导管口的气泡 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
(3)用收集的氧气完成木炭燃烧的实验(如图F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 。
(4)通常状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得甲烷气体。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可选用 (填字母,下同),收集装置可选用 。
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收集少量氢气时,可选用的装置是 (填字母)。实验室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时,若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则检验其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3)若实验室采取加热KClO3与MnO2的混合物制少量O2,则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二氧化锰固体的颜色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已知:一氧化氮(NO)是生命体系信息分子之一,在常温下,它是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易与O2反应生成二氧化氮(NO2)的气体。
①NO与O2反应生成N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实验室收集少量NO的装置可用 (填字母)。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