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不能体现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钛合金制造人造骨骼 |
B.浓硫酸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
C.化学老师做实验时穿着合成纤维,制成的白大褂可以保证安全 |
D.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
下列描述的生活现象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
A.火上浇油 | B.燃放烟花 | C.花香四溢 | D.食物腐败 |
在M + RO2 ="=" 2N的反应中,RO2相对分子质量为44。已知1.2克的M完全反应生成5.6克N物质。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 | B.参加反应的RO2质量为4.4克 |
C.N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 | D.2.4克M与5克RO2反应生成7.4克的N |
含有杂质的天然水通过蒸发、挥发、过滤、氧化而得到净化,上述过程中肯定涉及化学 变化的环节是
A.蒸发 | B.挥发 | C.过滤 | D.氧化 |
下列有关水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 | B.通直流电能分解 |
C.无味 | D.常压下,4℃时密度最大 |
下列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A()与B()反应生成C(),其反应前后分子及数目的变化,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
A.2:1:2 B.1:2:2
C.1:1:1 D.2:2:3
以下是某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其中和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
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②生成物可能是氧化物 ③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④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种类都不变 ⑤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A.①②③⑤ | B.①②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2008年4月8日安徽省阜南县一所小学又发生一起误把亚硝酸钠当食盐的中毒事件,确保食品安全的警钟再次敲响,亚硝酸钠(NaNO2)外观与食盐极相似,有咸味,区别它们的有效方法是隔绝空气加热,没有明显变化的是食盐,能分解放出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亚硝酸钠,此气体可能是
A.SO2 | B.NH3 | C.N2 | D.NO2 |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 |
M |
N |
Q |
P |
反应前质量(g) |
18 |
1 |
2 |
32 |
反应后质量(g) |
X |
26 |
2 |
12 |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l3g
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如图所示的微观变化与下列反应及反应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2CO + O22CO2化合反应 |
B.2HI + Cl2 ="===" 2HCl + I2置换反应 |
C.2H2O2H2↑ + O2↑分解反应 |
D.2HCl + CuO ="===" CuCl2 + H2O复分解反应 |
右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分子由原子构成 |
B.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
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 |
D.该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
右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园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