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24)金属加工后的废切削液中含有2%~5%的亚硝酸钠(NaNO2),它是一种环境污染物。人们利用 NH4Cl溶液来处理此废切削液,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NaNO2 + NH4Cl =" NaCl" + NH4NO2
第二步NH4NO2 = N2↑+ 2H2O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第一步反应生成的NH4NO2一定无毒 |
B.第二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
C.第二步反应中氮元素的最低化合价为零 |
D.总反应为NaNO2+ NH4Cl=" NaCl" + NH4NO2 + N2↑+ 2H2O |
(燕山25)A、B、C三种物质各20 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40 g的新物质D。再增加5 g B,反应停止时只有A剩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4
B.第一次反应后,A剩余质量为4 g
C.反应中D和C的质量比是5∶2
D.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65 g
(门头沟24)下列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 |
B |
C |
D |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
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人硝酸钾晶体 |
分别向等质量的铝和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至过量 |
(门头沟22)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种元素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
C.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
(延庆21)汽车尾气中的CO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与O2反应生成C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 B.反应前后Co3O4化学性质改变 |
C.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 D.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
(怀柔24)下列所表示的实验过程中某些物质质量变化的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向一定量二氧化锰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 |
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 |
向一定量大理石(杂质不参加反应)中滴加稀盐酸 |
向一定量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中滴加稀盐酸 |
目前我国电力供应仍然紧缺,需开发各种资源发展电力工业。以下利用化学能发电的是
A.水力发电 | B.风力发电 | C.火力发电 | D.太阳能发电 |
下列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 | B.酒精挥发 |
C.用食醋除水垢 | D.用灼烧法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石墨用做电极 | B.熟石灰用于砌砖涂墙 |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 D.活性炭用于吸附有异味物质 |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液化气做燃料 | B.铝材做高压锅 | C.干冰人工降雨 | D.钢材制铁轨 |
我国科学家在CO低温氧化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四氧化三钴纳米棒,可将汽车尾气中的CO在低温下与氧气反应转化为CO2,示意图如下。下列关于该转化的几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氧原子数不发生变化 |
B.反应中CO与O2的质量比为7:4 |
C.四氧化三钴纳米棒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 |
D.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没有发生改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
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 |
化 学 反 应 事 实 |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
A |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
反应物浓度 |
B |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
反应温度 |
C |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
催化剂 |
D |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
反应物的种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