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5℃时,60g a、b 的饱和溶液中均含有10g溶质 |
B.加水或升温均可使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
C.将 30℃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5℃,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
D.向100g 水中加入20g a,升温至30℃,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
某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加入50g水后变为10%,则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A.5g | B.10g | C.20g | D.50g |
下列对20%的氯化钠溶液的理解无错误的是
A.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1:5 | B.100g该溶液中含溶质20g |
C.该溶液100g水中溶有溶质20g | D.该溶液中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5 |
将含泥沙的粗盐提纯,并用制得的精盐配制80g10%的食盐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过滤时搅拌漏斗中的液体,可以加快过滤的速度 |
B.蒸发滤液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体溅出 |
C.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 |
D.配制时需用的主要仪器有: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
化学中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下列符合“1+1=2”的事实是
A.20℃,1 L水与1 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 L |
B.20℃,1 g镁与1 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 g |
C.20℃,1 g硫粉在1 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 g二氧化硫 |
D.20℃,1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 g硝酸钾固体能得到2 g硝酸钾溶液 |
小明在实验室配置16%的食盐溶液时,下列操作对实验结果无影响的是
①固体倒入烧杯后,称量纸上有残留
②量取水时,量筒内有水
③溶解用的烧杯内有水
④水倒入烧杯溶解时洒出少许
⑤溶液向细口瓶转移时洒出少许
A.①② | B.②⑤ | C.③④ | D.③⑤ |
某同学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7.0%的NaCl溶液,在称量NaCl的操作中,将砝码放在左盘(1g以下使用游码)。该学生配制的NaCl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际是
A.5.1% | B.5.4% | C.4.8% | D.5.0% |
下列有关溶液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
B.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是比较快的 |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
D.食物里的营养成分经消化变成溶液,容易被人体吸收 |
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C.t1℃时,将25g丙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能得到不饱和溶液 |
D.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
下图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物质和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B.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后,将变成不饱和溶液 |
C.t2℃时将70g甲物质加入100g水中,可得到170g溶液 |
D.甲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乙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
实验室需要100g质量分数3%氯化钠溶液,配制过程中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氯化钠直接放于天平托盘上称取 |
B.直接用手抓取氯化钠 |
C.用 3g 氯化钠与 100g 水配制得到 |
D.用50g 质量分数6%氯化钠溶液与50g 水配制得到 |
用氯化钠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现有下列操作:①溶解;②称取氯化钠;③过滤;④量取水;⑤计算;⑥蒸发结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 | B.⑤②④① |
C.①③⑤②④① | D.①③⑥⑤②④①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