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化学试题 / 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 选择题
初中化学

小勇在化学晚会上观看了“瓶吞鸡蛋”的魔术(如下图1),看到鸡蛋被吞进瓶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勇思考:瓶能吞蛋,能不能吐蛋呢?他进行了如上图2的实验,结果鸡蛋吐了出来。他加入的试剂P是_____(写溶液名称),吐蛋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减轻的是(  )

A.生石灰 B.浓盐酸 C.浓硫酸 D.大理石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测土选种”是现代农业常用的科学方法,取武当山特区某村土壤浸出的溶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显红色。下表为四种农作物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你认为该村土壤比较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是( )

A.玉米 B.茶树 C.水稻 D.马铃薯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向pH为a的某无色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后,溶液的pH(  )

A.一定增大 B.一定减小 C.一定不变 D.在a ~7之间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关粒子之间反应的示意图,说法错误的是

A.盐酸溶液中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
B.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C.两种溶液混合时,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D.两种溶液混合时,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钠分子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7年,我国首次调整饮用水标准。新《标准》规定,饮用水的pH在6.5-8.0之间,符合健康标准。由于受酸雨影响(在我国酸雨中一般含有少量的硫酸),目前我国天然水体大多呈弱酸性。要使pH低于6. 5的天然水达到饮用水的酸碱度范围,下列处理方法最可行的是( )

A.加热 B.加入适量纯碱 C.加入适量氯化钡 D.加入适量明矾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X、Y、Z表示的是水、石灰水、稀盐酸的近似pH。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X是稀盐酸 B.Y是水 C.Z是石灰水 D.无法确定X、Y、Z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他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

A.K2SO4 BaCl2 NaNO3 NaCl
B.HCl Na2CO3 BaCl2 Na2SO4
C.KOH Na2SO4 CuSO4 NaCl
D.KCl AgNO3 KNO3 NaCl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验测得人体内一些液体pH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唾液6.6~7.1 B.胃液0.9~1.5 C.汗液6.6~7.6 D.血浆7.35~7.45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张伟同学学习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之后,对家中的一些食品及生活用品,进行了pH值测定,结果如下:

参照上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煮骨头汤时加点醋,有利于增加汤中钙的含量 B.牙膏是中性物质
C.酱油显碱性,可使酚酞变红色 D.胃酸过多的人宜多吃葡萄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明同学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研究中和反应时,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为了确认滴加的盐酸是否已经过量,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某种试剂进行检验。下表是小明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中不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
使用的试剂
判断的方法  
A
铁粉
如果有气泡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B
pH试纸
如果pH<7,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硝酸银溶液
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D
紫色石蕊试剂
如果溶液变成红色,表明盐酸已经过量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质量不变的是( )

A.石灰水 B.氯化钠 C.浓盐酸 D.浓硫酸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白蚁能分泌出蚁酸。蚁酸的化学性质与盐酸相似,能腐蚀很多物质。下列最不容易被蚁酸腐蚀的是(  )

A.镀锌水管 B.铜制塑像 C.大理石栏杆 D.铝合金门窗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物质在空气中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质量增加的是(  )

A.浓盐酸 B.浓硫酸 C.氯化钠 D.生石灰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验测得下列四种溶液的pH如图所示,其中溶液呈碱是(       )

A.氯化钠溶液 B.稀硝酸 C.硼酸 D.碳酸钠溶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化学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