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2SO4、Na2CO3、BaCl2、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沉淀的量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由此推断白色固体中
A.可能存在Na2SO4 | B.可能存在NaOH |
C.可能存在BaCl2 | D.肯定只存在Na2CO3 |
研究发现,空气中少量的NO2能参与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反应过程如下
①SO2+NO2SO3+NO
②SO3+H2OH2SO4
③2NO+O2-2N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质S与过量的氧气反应直接生成SO3,造成硫酸型酸雨 |
B.NO2在上述过程中的作用与H2O2分解过程中所加的MnO2的作用相同 |
C.SO2能使溴水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
D.将SO2通入CaCl2溶液中能看到白色沉淀生成 |
取实验室中部分变质的NaOH样品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稀盐酸,绘制出生成的CO2的质量与加入的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OA段没有发生任何化学反应 |
B.A点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
C.B点表示加入的盐酸与原溶液中的溶质恰好完全反应 |
D.C点的溶液的pH=7 |
在天平两端的烧杯中,分别盛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调节天平平衡后,向左边烧杯中加入 2.2g Fe2O3,要使充分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需向右边烧杯中加入金属镁的质量为
A.2.4 g | B.2.2g | C.3.2g | D.3.6 g |
下列各组物质充分反应后,溶液质量比反应前溶液质量减少的是
A.铁片浸入稀硫酸 | B.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
C.氧化铁粉末加入稀盐酸中 | D.碳酸氢钠粉末加入稀盐酸中 |
下列变化中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不同的是
A.浓盐酸打开瓶塞,瓶口形成白雾 |
B.浓硫酸敞口放置,溶液质量增加 |
C.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产生一层白膜 |
D.滴有酸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木炭后红色消失 |
根据事物的某些相似性类推其他的相似性,并预测类似的可能性,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与实际相符的是
①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②硝酸铵溶于水吸热,说明硝酸铵溶解时只有吸热过程没有放热过程
③浓盐酸试剂瓶敞口久置后变稀且质量减轻,所以浓硫酸敞口久置也变稀且质量减轻
④将5g某物质完全溶解在95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为5%
A.①④ | B.②③④ | C.① | D.①②③④ |
下图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A.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 |
B.向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固体 |
C.高温加热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
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足量的水稀释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敞口放置的浓硫酸,放置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 |
B.通过相互刻划的方法,发现黄铜片的硬度比铜片大 |
C.鉴别碘和高锰酸钾,可分别取少量加入水中并振荡,然后观察现象 |
D.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因此有能量释放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
下表是小明同学用两种方法来鉴别物质的情况,其中一种方法错误的是
|
需鉴别物质 |
所加试剂或方法 |
|
方法1 |
方法2 |
||
A |
稀HCl和稀H2SO4 |
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 |
分别加热,闻味 |
B |
火碱和熟石灰 |
放烧杯中分别加水,触摸烧杯 |
观察是否潮解 |
C |
食盐和纯碱 |
溶于水,分别测定pH |
加入稀HCl |
D |
NH4Cl氮肥和K2SO4钾肥 |
加Ca(OH)2研磨并闻气味 |
滴BaCl2观察 |
从石灰浆抹的墙壁上掉下一块白色固体,某学生为探究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将固体研磨成粉末状,加水搅拌固体没有全部溶解;②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根据以上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一定有和 |
B.一定有,可能有 |
C.一定没有和 |
D.一定有,可能有 |
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A.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
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 |
C.向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
D.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
下表中列举的是通常状况下除去混合物中所含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 |
物质 |
所含杂质 |
除杂质的方法 |
A |
Cu |
木炭粉 |
把混合物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使之充分反应 |
B |
CaO |
CaCO3 |
高温煅烧 |
C |
NH3 |
H2O |
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浓硫酸溶液的洗气瓶 |
D |
NaOH |
Na2CO3 |
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蒸发结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