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实词
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 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 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乎计之得失         审:仔细考量

B.

则必有所              格:阻止,阻碍

C.

此用之于新 之蜀       造:拜访

D.

一见尽怀             或:有的人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则是有时而穷           盘盘 ,囷囷焉

B.

而权之 人              臣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

特欲侥幸 权之不敢抗也    臣诚恐见欺 王而负赵

D.

游尘 集高岳              不知东方 既白

9.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B.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C.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D.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认为曹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的一组是(    

①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②与之争于舟楫之间

③行三百里以争利                            

④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

⑤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                  

⑥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苏轼一开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

B.

苏轼认为曹操过于重视刘备、又过于轻视孙权,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

C.

朱敬则认为曹操在名望、实力上不占优势,又屡次战败,但最终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

D.

两则选文摆事实、讲道理,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天津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而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 【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 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 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屦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 【2】阖门不出,魏文 【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 【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无所全;魏文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侯,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贵耕战而 儒生贱:轻视

B.

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

C.

故以旧为无益而去之 防:防备

D.

薄夫,鄙夫宽 敦:敦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上下乱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益者须之

B.

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此二子解沮齐众

C.

此礼义为业也 国之所以存

D.

人民善 开不上用之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

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

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

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

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北京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