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垂钓》,完成后面题目。
垂 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
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
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选自《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
23. 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内容概括 |
①初见海参崴 |
② |
③评说垂钓老人 |
情感变化 |
① |
②纳闷震惊 |
③ |
24. 作者初见海参崴,对海鸥、 猎犬和兵舰做了细致的描绘,其用意是什么?
25. 纵观全文,胖老人和瘦老人各是一个怎样的人?
26.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垂钓"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垂钓》,完成后面题目。
垂 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
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
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选自《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
23. 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内容概括 |
①初见海参崴 |
② |
③评说垂钓老人 |
情感变化 |
① |
②纳闷震惊 |
③ |
24. 作者初见海参崴,对海鸥、 猎犬和兵舰做了细致的描绘,其用意是什么?
25. 纵观全文,胖老人和瘦老人各是一个怎样的人?
26.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垂钓"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大美田园
王本道
①千百年来,"田园"这两个字,在国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积淀中有着特殊的意蕴。虽然自幼在城里长大,但自打脱离童稚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的村落,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境。对田园的眷恋,已经深入我的骨髓。
②今年入夏以来,我约了三两好友,利用休息日出离市区,每天踏着晨光,映着朝霞,在辽宁盘锦水乡徜徉。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河流交错如织。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清风徐来,水波澹荡,周遭世界绿得无拘无束,飞扬洒脱,一缕缕甜丝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翼。 那是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草木的芬芳,并夹带着泥土的芬芳,田园岁月的纯净与醇厚,是这些气息的混合;田水清清,粉蝶纷飞,阳光浑朴天真,稻秧恣意茁长。虽然还没有到水稻扬花的季节,但可以想象出一束束稻穗上那朵朵乳白色小花的淡雅,它在农民的心里有种淳朴的香甜。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鲜红、橘红、粉红、淡紫、洁白,星星点点,缠缠绵绵,与天边稀疏的云朵连成了一片。身旁的沟渠里,田水在哗哗地流淌,时而有青蛙呱呱的叫声传来,这情景很容易让人想到以往在电影里或图画上看到的江南水乡:一位农人头戴斗笠,手牵一头水牛徐徐而行,稻田中倒映着老人和水牛移动的身影,姗姗可爱。据唐人《云仙杂记》记载:"渊明尝闻田水声、倚仗久听,叹曰:'秫稻已秀。翠色染人,时剖胸襟,一洗荆棘,此水过吾师丈人矣。'"耳听水流潺潺,满目翠色莹莹,令他身心顿爽。
③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打着深厚的田园情结。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都无异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的诗意表现。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们都有共同的生存态度。即便离开故土,但其心灵深处依然有一种执拗的田园情结。人们如眷恋母亲一样地眷恋田园,不仅仅因为那是自己的家园,那里有自己的亲人,还因那里有着熟悉的青山秀水,有弥漫着庄稼成熟气味的田垄。田园承载着记忆,承载着乡愁。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是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
④临近中午,我们走出水光潋滟、一碧万顷的田畴,进入一片芦荡之中。此时,天空焕发出这个季节惬意的火热和光辉。放眼四顾,稠密的芦苇,连绵在天地之间。 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我们置身其中,只能看见头顶的一线监天。行进之中,芦荡深处不断"扑棱棱"地飞出一只只大鸟,朋友告诉我说,眼前飞起又旋即隐没的是白鹭,而那直翔云天的芦鹰……"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诗人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句真的是浮动着颜色呢!
⑤我暗忖,无论是陶渊明、孟浩然等古代的田园诗人,抑或是当今世界的后来人,憧憬田园之美历来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对拜物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对那种真正人性的、朴素的、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不仅可以"养目",更可以"洗心""养心"。
⑥正午过后,我们离开水乡。夏日的碧眼在嫣然的云朵间笑意盈盈,阳光在无垠的天地间迷离闪烁。 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选自《天津日报》2020年8月11日,有改动)
(1)下面是对本文思路的梳理,请你根据第②段和第④段,在方框中补上合适的内容。
向往田园,来到水乡→① →产生联想,引发遐思→② →抒发感想,离开水乡
(2)请结合全文,理解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词句。
①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②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妙处)
(4)散文朗读要有一定的技巧。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朗读设计("•"表重读," V"表停顿,"→"表稍稍延长),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
(5)文中说,中国人心中始终有一种田园情结,田园可以"洗心""养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全文和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春
[瑞士]罗•瓦尔泽
去年春天,午饭前,我站在半山腰,准备下山进城。站在半坡上,大地美丽的景色可以一览无余。潮湿的泥土散发着春的气息。
我刚刚由一片冷杉林钻出,静静地停在一丛灌木旁。一只鸟儿落在灌木带刺的枝丫上,它大大地张开小嘴,似一柄剪裁衣物的剪刀。看来,这娇嫩的小东西在枝头上竭力展露歌喉,正努力练习歌唱。四周是这样美丽,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怡,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轻柔欢畅的憧憬,一种无拘无束的欢欣。在鸟儿张开的小嘴里我看见了春。
山下传来报午的钟声。我前行几步,在完全不同的另一身影中望到了甜蜜、可爱、如神般的春。一位饱受岁月熬煎的贫寒的老妇,坐在一段矮墙上面,默默出神,似乎沉浸在久远的回忆之中。空气这般柔和,阳光这般温煦。老妈妈坐在那里,沐浴着阳光。
"春天又来了……"这歌声回响在四面八方,各个角落。
(乙)春
唐弢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①。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新,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辛弃疾《汉宫春》
天气暖和起来了,走在马路上,穿着过冬的衣服便觉得热辣辣的,店铺橱窗里另换了一种陈设,电线木上贴着劝种牛痘的布告,画着一个有辫子的小孩。
因此想到自己也有一个孩子,他虽然没有辫子,然而却的确该种牛痘了,这布告实在很有效力。
在种完牛痘的归途上,我抱着孩子,穿着过冬的衣服,在太阳底下走着,浑身热辣辣地发黏,我在淌汗。
是春天了,第一次意识到。
紧接着这个念头,我又想起了故园的风物。
--葡萄藤发芽了吧,那枝枇杷树不知又高了多少?田野里长满荠菜、马兰头、紫云英、油菜花。我们四五个人一群,蹲着,跑着,剪着。阿四和阿瑞跑得最快,剪得顶多,他们懂得什么地方有荠菜、马兰头。他们会在牛背上打虎跳,竖蜻蜓,唱:"听谯楼,打罢了……噢噢噢……"
--我不甚明白那是什么话,然而我也唱:"听谯楼,打罢了……嗅噢噢……"孩子在我脸上抓了一把,他指着电车在告诉我,但我还是想下去。
--阿杏跑得最慢,我们奔着的时候她老是赶不上。她剪的马兰头也顶少。一看见大花蛇就急得哭出来,她是我们中间最胆小的一个。然而却很乖巧,她会把紫云英花编成球,我们拿来当皮球踢。她还会唱山歌,比我们的"听谯楼……"要好听得多。
"爸!爸!"孩子喊着。
我常常喜欢坐在种满紫云英的田里放风筝,小伙伴还是那几个。我不懂得什么是春夏秋冬,只记得紫云英开花是最可爱的时候。但我常常引以为恨的是:也就在那个时候,我们都得种牛痘。
--种痘的地方离我们那儿大概有三四里路,医生是一个教书先生。我们去的时候照例是坐船的。母亲替我换了新衣服,说是让人带着我去看城隍会。船上满是孩子,有阿四、阿瑞,也有阿杏。我们笑着,跳着,问几时可以到达目的地,
--到了那个布种牛痘的地方,我们虽然很奇怪为什么不见行会,然而却仍旧很快活,因为陌生的地方在我们看来终觉得有趣。等到那个医生拿出了那把雪亮的刀,我们才"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然而毕竟是孩子呵!一会儿我们又记起荠菜、马兰头来了。紫云英开花是最可爱的时候呢!
"爸爸!胡……髭。"孩子指着我的下颏说。
(选自《中外名家同题散文妙笔》)
[注释](①)黄柑荐酒、青韭堆盘:指迎春果酒和迎春菜盘。
(1)阅读散文要善于联想。请从两文中分别摘录一处内容,写出你由此联想到的诗句或文章。
(2)阅读散文要善于想象。请从两文中分别摘录一处内容,描绘你由此想象到的情景。
(3)阅读散文要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结合加点字,品味下列语句。
①"春天又来了……"这歌声回响在四面八方,各个角落。
②在种完牛痘的归途上,我抱着孩子,穿着过冬的衣服,在太阳底下走着,浑身热辣辣地发黏,我在淌汗。
(4)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的构思。唐弢引用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汉宫春》全文,丰富了文章的情感意蕴,请结合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具体分析。
[链接]解连环,典出《战国策•齐策》:"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5)阅读散文要积累语言。从两文中摘录描绘春天的词句,连缀成一首咏春的小诗。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的结尾,各色菊花,“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B.《智取生辰纲》双线并行展开故事情节,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的矛盾冲突;暗线是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
C.《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前者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谊;后者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鲁迅先生指出: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都不是“自信”。这样通过驳论证的过程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
朱鸿达
①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②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③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时的父亲正值不惑之年,和我今日的年龄相仿,但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进县城。
④老家距县城较远。当时道路很差,长途汽车也未更新换代,途中随时上下旅客,5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漫长的路途,我和父亲并排坐着,彼此没有交流,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偶尔,匆匆一瞥间能看到父亲清癯的脸颊、额头的皱纹和双鬓花白的头发,几次想和父亲说话,却欲言又止。
⑤时光匆匆,短短的三年,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三年后,我到济南上大学。从未去过济南的父亲依旧和我在村东头坐上了开往济南的长途车。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而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
⑥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致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想这段往事,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⑦大学毕业后,我坐着长途汽车从济南回到故乡,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村东头,站在瑟瑟的秋风中等我。我不知道她等了多久,只是依稀记得她见到我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把行李放到三轮车上,然后和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故乡已在眼前,而未来的路却一片迷茫。转身望着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心想,再次远行不知道是何时?
⑧经历了峰回路转,经历了辗转流离。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
⑨后来,每次远行仍是父亲送我,而每次迎接我的永远是母亲慈祥的笑容。曾经我从未在意,为何每次都是父亲送行,母亲接我?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父亲默默地带我走上更远更广阔的路,母亲则迎接我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
⑩记忆中,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除去种地做饭,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以致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很久,母亲几次较远的车程便是附近的舅妈家、伯父家和姨妈家,这里安放着她的亲情与牵挂。
⑪时光如长途汽车一去不返,只留下蹉跎的岁月。今天,我有了自己的汽车,想带父母出去转转,却发现二老如故乡那株斑驳衰老的老榆树已经没有力气前往更远的地方了,而仅存不多的时间都留给了儿孙,他们正乘着一辆破烂不堪的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向生命的终点。
⑫去年的秋末,家里添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购买前我征求父母的意见,他们坚定地说,不用买,买了也没用。而当我把三轮车骑到他们面前,他们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⑬时至今日,每次远行,望着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的父母而心酸。他们曾带我走过人生的四季,领着我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最后走向人生的春天,我却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渐渐地离我而去。而我也会送走我的儿女,依依不舍的望着他们坐上长途汽车,渐行渐远的消失在我泪眼模糊中。
(选自《散文选刊》2021 年 3 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回忆了父亲送我坐长途汽车上学和远行而母亲总是在村头接我回家的事,引发了我对生活、对亲情的思考。
B.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是这样变化的:从高中时的依赖到大学时的不屑,很多年后深感自责,而现在是满怀感恩之情。
C.文章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衰老沧桑的形象。
D.文章第⑧段中说我生命的脚步走过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外面闯荡不容易,还是要回到故乡发展。
(2)文章第⑥段中说“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请结合上文,说说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哪里?
(3)文章第⑩段写了母亲生命活动的半径很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文章,探究一下题目“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书笺小祭
夏坚勇
①好久不写信了。
②写信是一种享受,铺开信纸,听笔尖沙沙地低吟浅唱,恰如红泥火炉,清茗对坐;或漫步林间,半日悠游。写到得意处,忍不住回读一遍,想象着对方看信时会意的神态。此中快慰,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
③写最后一封信是在什么时候呢?大约是那个暮春的下午吧。我坐在阳台上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春阳日暖,空气中浮动着游丝般的飞絮;市声浮躁,阳台内升腾着暄气和燠热。所有这些,都化成了一种可以称为情调的东西,在信笺上浸润渲染。写这样的信会有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可电话铃响了,遥远而亲切的声音恰恰来自收信的那一位,欣喜之后是简明扼要的回答,然后互道"再见"。
④信,自然是不用寄了。因为说到底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着电话,我一阵黯然。
⑤电话现在是越来越普及了,而且还在轰轰烈烈地普及下去,它的触角几乎无所不在。于是,我常常会想起信装的温馨。
⑥十年前,我在北京进修时,接到一封朋友来信,信中内容早已淡如烟云,但最后两句话至今难忘:"你走以后,这里越发冷寂,只有园子里的杏花开了几朵,其他一切依然。"北京城正瑟缩在料峭寒气之中,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煦却充盈了我的情怀。
⑦到了秋天,在窗外萧萧的落叶声中给家中写信,随手便流出这样的句子:"秋风渭水,落叶长安。天气越来越冷了,总念着你和孩子。"妻后来告诉我,她读到这些时,在灯下流泪了。
⑧有时会呆想,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半个多世纪,我们今天将不会看到鲁迅和许广平在《两地书》中鲜为人知的倾述,也不会听到巴金和萧珊在《家书》中深情蕴藉的低语,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缺憾!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几十个世纪,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黯然失色,这里会缺失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传唱千古的杰作是他在中秋之夜写给弟弟子由的;会缺失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因为这首诗的标题是"沙丘城下寄杜甫";也会缺失白居易那首长达一百韵、一千字的《代书诗》,那是他在苏州刺史任上,代替书信寄给任越州刺史的好友元稹的。在苏州和越州之间的官道上,驿马扬蹄疾驰,负载着挚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也负载着华夏历史上一幅流韵久远的文化景观。
⑨这样的场景,因为电话铺天盖地而来,慢慢看不到了。人们都在为方兴未艾的电话热而欢呼,谁也没有想过这种欢呼背后的代价。电话方便,快捷,伸手可及,可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误解。从根本上讲,电话是一种快速回撞式的语言系统,它是体育运动中的壁球;而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展也更为宽厚的人类情感,它是______。
⑩又要说到陈年旧事了。我在北京学习结束前,给家中写了一封信,告诉回去的日期和车次。可直到快要离京时,我还没买到车票,再写信是来不及了。上苍有眼,最后关头我终于上了车。二十多个小时,没有座位,没有水喝,极度困顿中,支撑我意志的就是妻在前方车站深情远眺的身影。晚间十点,从车窗里看到妻孤单的身影,一路的疲惫早已风流云散,赶紧冲出车门,挽起妻温热的手,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走出一路久别重逢的浪漫。
⑪后来妻责怪我,买不到车票,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更正呢?我说偏是这样好,有意思。
1993年初春
(选自《唐朝的驿站》,有删改)
(1)作者在第⑤段说,他"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这"信笺的温馨"具体指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
(2)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⑨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比喻句,并对这个比喻句进行简要赏析。
(3)文章不要最后两段,读来依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围绕"信",作者追忆了多件与之相关的往事,文章题目可否改为"书笺小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听秋
乔洪涛
①一朵牵牛花把它看到的秘密告诉了另一朵牵牛花,另一朵再把它传给另一朵。一个晚上的工夫,满面篱墙上的牵牛花都绽放了,把那一个个粉嘟嘟的小喇叭挂在了肩膀上。早晨的阳光才刚刚变得薄薄的,凉凉的,它们就感知到了。篱笆花架下的那两棵细瘦如美人的秋草,已成淡黄,渐落风尘,却正有了徐娘半老的风韵,在牵牛花的映衬下,一点不来得含糊,也不来得潦草。她们早听到了牵牛花在夜晚的窃窃私语,她们知道那个秘密。高高在架上的牵牛花已经把喇叭举上了头顶,它们就要向整个村庄宣布:秋天来了。
②哦,秋天来了。我直起腰,把耳朵听向四野:我听见空气慢慢变凉的声音,那细微的凉丝丝的气丝儿慢慢变薄,变淡,夏日空气里的溽热和潮湿已经悄悄溜走,天空越来越远,越来越蓝;我听见田野里的庄稼和野草慢慢变黄的声音,一只蝴蝶飞起又飞落,一只蚂蚱在微黄的草叶上有力地弹跳,还有那弹琴鸣唱的蟋蟀,把忧伤的爱情的曲子弹拨得让人心碎;我听见屋檐上那只麻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它把早晨的第一缕温和的阳光叼起,藏进窝内,它灵动的小眼睛眨来眨去;我听见院子里墙角的那几棵野菊花把细碎而热烈的橘黄的花朵擎开,它们在绿叶中细密如星星,拥拥挤挤开得热闹。-- 我听见,我都听见了,我站在院子里,听见秋色渐浓,听见秋香渐浓,听见--秋意渐浓了。
③我还要去看一看田野里的那些生灵们,它们听见秋天的脚步了吗?我要告诉它们,秋天来了,让它们做好过冬的准备--我要向我在庄稼地里喂养的蚂蚱做一个告别,那些春天从泥土里钻出来在我的田园里蹦跳了许多时日的蚂蚱,我从未驱赶过它们,它们陪伴我的庄稼度过了整整一个春天和一个夏天,我得赶快告诉它们,秋天就要来了,我要向它们道谢;我要向豆地中间的那一家小田鼠表达我的问候,我知道,夏天里它们一家生了四个可爱的毛茸茸的孩子,我曾经查阅《诗经》为它们取下了四个可爱的名字,那时候我没好意思惊动它们,现在到了秋天了,我要去看看它们是否准备好了过冬的粮食,它们既然能够把家安在我的豆地中,它们就是我的客人,我得去看看它们的粮仓,否则,一个冬天我都会睡不踏实;我还要去告诉那只失恋的蟋蟀,我记得上次来田园的时候,坐在地头上休息,它提一把吉他不停地在我身边弹唱,弹唱一首失恋的曲子,这年轻英俊的小伙,我多么害怕它陷进爱情的泥淖里不能自拔,我要邀请它到我的家中来,那里会有一个温暖的冬天让它疗伤;我还要找找那只灰褐色的野兔,如果能找到它,我要向它郑重道歉,因为夏天的时候我曾经带着狗追撵过它,现在想来我那时候的举动多么可笑;我还要向我田园的泥土表达我的谢意,它养育了供我食用的粮食,带给我丰满的肉体和滚烫的激情,让我拥有悲悯万物的情怀和仰望万物的思想。我要告诉它们,秋天来了,你们又让我收获了许多。
④听一听,停下手中的活计,听一听这秋吧。这是一个生命的仓库,这是一个声音的仓库!这里有芦苇变黄,秋果落地的萧瑟的声音,也有野菊花开放的声音,那些细密的花朵蓬勃而热烈,这里更有虫子们生命更迭的声响!那衰落绝不是死亡,而是更迭;那腐朽绝不是结束,而是孕育。你可以听见生命的伟大,可以听见历史的浩渺,也可以听见岁月脚步的蛩音。
⑤还有那秋天的月亮,它挂在乡村的树梢上,像一枚上苍盖上的邮戳,又像天使闪亮的眼睛,纯洁得让人心疼。这枚时而新芽,时而满弓,时而淡绿,时而浅蓝的月亮呀,用它纯净的颜色,天真的姿态,牵引着我,在尘世的喧嚣嘈杂中,给我一条通往耳朵,通往诗心,通往家园的路。
⑥把沉睡的耳朵喊醒,把沉睡的心灵喊醒,听一听这秋的生命之美吧!这潦草而妩媚的秋色里,有月亮的呢喃,也有花朵的情话,更有虫子们生命不息的绝响。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段末说"我听见,我都听见了",请结合本段简要概括"我"分别听到了哪些声音。
(2)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去看一看"田野里的那些生灵们"?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3)严文井在《永久的生命》中写道:"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请从选文中找到与该句含意相近的句子并写下来。
(4)文章第⑤段描写的月亮非常独特,读后你有何感受?请结合文意加以简述。(50字以内)
阅读。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
(置身于冰窟……)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探究下列语句在文章构思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①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②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③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⑤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2)结合选文,从写法角度谈谈作者景物描写的特色(写出两种即可)。
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是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
④后来做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 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⑦"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⑧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 ①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路边停下,特意下车, 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
⑪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此后,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
⑫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 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⑭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 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 ?
⑮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散文》,2019.06有删改)
【注释】①攘攘:世人追名逐利的样子。
(1)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①段说白杨的形象让人想起"忠诚",也照应了后文那些忠诚的守边人。 |
B. |
第⑥~⑨段作者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白杨之美。 |
C. |
第⑬段"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一句中"长安"具体指的是唐代的都城长安。 |
D. |
作者对白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认为它一贯萧索到喜爱感佩。 |
(2)请谈谈作者认为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的原因。
(3)作者和茅盾看到白杨树都"惊奇地叫了一声",茅盾是因为恹恹欲睡之感被傲然挺立的白杨惊醒,而作者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4)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⑩段我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一棵白杨时的心理。
(5)第⑪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王维的诗?
(6)请结合文本分析第⑭段画线句中"白杨的气质"的内涵,并联系当今一则事例谈谈你的感想。
记叙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问题。
燕子来时
何君华
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②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
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心想:“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我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⑧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⑨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父亲心里一直记得,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⑩是的,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⑪“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面是选文主要内容脉络图,请阅读全文,将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此场景在选文中三次出现,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3)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描写方法或修辞的角度赏析。
①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
②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
(4)结尾一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5)“圆月”寓意合家团圆,“鸽子”寓意珍爱和平。在中国人的心中,“燕子”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燕子”的寓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向稻子致敬 ①
孙培用
刚过完春节没多久,人们就开始盼着了:在家里侧着耳朵听着窗外打雷了没有、下雨了没有,出门对着天空摸一摸风暖和起来了没有,问一问邻居村边树上的那窝鸟儿回来了没有……要不就每天背着铁锹去地里转悠,在每块地里挖上两锹,仔细瞅瞅,然后再拍拍平。这是看地气上来了没有,看冻的土化透了没有。
总算盼到了合适的时节,赶紧育苗,赶紧打田。漫种、上水,做床,翻土、筛土、筛类,施肥、浇水、通风……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没有一个细节可以省略。
嫩苗一天一天长高。
不久,就该插秧了,插秧,那真是大场面!
一大早,人们就忙活起来,煮饭,做菜。一人吃上几碗米饭。下地干活才有力气。
沉静的稻田早就贮好水等着这一天,在悠悠的白云下面,人们开始对土地进行哲学家一般的深入研究。他们踩在水田里,一手握着一大把秧苗,另一只手分出一束,迅速而稳当地插进水下的泥土里去。播完一排,倒退着插下一排。就这样,一匹匹新织的绿绸,在土地上缓缓铺展。
插秧的人们弯着腰,躬着背,面向土地表达最虔诚的敬意,远远望去,像是在完成某种庄严的仪式。
六七月,气温极高。人们戴着草帽、顶着烈日在田里薅 ②草。
薅草是良心活儿,杂草总是比稻子长得快,跟稻子争水、争肥、争空间。因而,薅草弄得不好的话,这一年的收成不用指望了,"你糊弄稻一剧,它糊弄你一季"
于是,人们迎着蒸腾湿热的暑气,弯着腰,躬着背,跋涉在泥水中,既要把草拔掉,还要顺便给稻苗们扒扒根,让稻们长得更好。稗草和稻子长得非常相似,很难区别开,不过,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们,不会让稗草和其他杂草有任何机会,这些家伙会被连根拔起,甩到田埂上,切锄碎,沤肥。
有一天,人们意料之中发现,稻穗腼腆地探出头来。不久,稻穗上挂满了细密的稻花。在人们眼中,稻花是世界上最香、最美丽的花儿。人们站在田埂上,面对田野,深深地呼吸着空气中的芬芳,在心里描画着一个金色的童话世界。可是,人们怕水肥不济,怕阳光不足,怕遗受病害,怕辜负了稻花的香气,他们天天忙活个不停,像看护孩子一般,看护着稻们。
在期待中,每一棵稻穗上那一座座小小的粮仓慢慢充盈着白色的浆液,就像母亲的乳汁。在阳光的注视下,白色的浆液逐渐浓稠而最终坚实。
等到九月,一片金黄把乡村照亮。阳光下,一片片田野里,成熟的稻们低着头微笑着,一根一根秩序井然地挨着,欣喜地等待着履行那个神圣的承诺。
人们也在等待这个时刻,从他们在春天播撤下一粒粒种子开始,从他们播下一棵棵秧苗开始,从他们拔掉一根根杂草开始,从他们陶醉在稻花香里开始,从他们每一天辛勤的劳作开始。
晚上,在月光下,人们把镰刀磨得亮亮的,像明亮的弯月。
在那一个早晨,人们饱饱吃上几碗米饭,今天要把攒了许久的力气使出来。
咔嚓!咔嚓!咔嚓!镰刀收割时发出的声音,那么清脆、那么嘹亮、那么动听。挥动着镰刀的人们弯着腰,躬着背,对土地表达最虔诚的敬意。倒下去的庄稼,以另一种姿态再次亲近土地,谦恭地感受土地的恩泽。
稻垛高高地堆起,人们虔诚而神圣地守护着,像守护着祖先的魂灵,也像守护着儿女的幸福。
在打稻机欢快的鸣唱中,一粒粒稻谷离开箱草。
收割后的田野上,孩子们开心地疯跑,沉默的土地像母亲总爱地听着孩子们的欢笑。
这是大地的盛宴。
当最后一辆满载庄稼的车消失在田野的尽头,回野突然变得轻松,知足地睡熟了。
然后,稻谷们躺在场坝上,趁着阳光,赶快晒干,储进粮仓。
然后,磨米机也欢快地鸣唱,稻谷们脱去外壳,变得白白净净,叫做"米"。
然后,米,被温暖的手做成香喷喷的米饭。
米饭的香味,弥漫在每张餐桌,弥漫在每个院落,弥漫在田野和天空,弥漫在每个乡村和每座城市,______,给人们带来安宁和满足
这,就是一株稻,用汗珠一样饱满的颗粒,给予世界最神圣的供养。
手捧着滋养了身体、滋养了灵魂的香喷喷的米饭,我们向脚下的土地致敬,向躬身于土地的人们致敬,向大地上的每一株稻子,致敬!
【注释】①选自《法制日报》,有改动,②薅hāo:用手拔。
(1)文章的内容有详有略。下列选项中,写得最详细的一项内容是
A. |
盼望时节 |
B. |
煮饭做菜 |
C. |
磨亮镰刀 |
D. |
晒谷磨米 |
(2)文中相关段落从人的视角描绘了划线处"大地的盛宴",请从大地的视角描绘在这场"盛宴"上的所听、所见,以下面的句子开头,以一句总写的话结束。
我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听着……
(3)从全文内容来看,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给人们带来了这一刻的幸福 |
B. |
让人们在这一天享受美好的生活 |
C. |
告诉全世界这个美好的消息 |
D. |
抵达春节里人们香甜幸福的梦境 |
(4)为了体现写作内容、突出表达意旨,下图中,你选哪一幅作为本文插图?请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路亭
柯灵
①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大都市中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去,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②我不幸拙行于路,又和冯谖同病,却无由弹锬而歌。碰到这种时候,就经常不由得想起乡间的路亭。
③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
④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天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
⑤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
⑥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 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霭霭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
⑦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龄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时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对联:山色湖光,四时佳兴。早南晚北,廿里官塘。
⑧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稍安勿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
⑨"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
(选自《柯灵散文选》,有删改)
(1)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文章对"路亭"的描述,主要围绕着外形特征、实用价值,风貌品质等方面展开。 |
B. |
善于写人摹景状物,寥寥数语,勾画白描,形象生动,画面感强,有视觉冲击力。 |
C. |
语言有浅显易懂、明白晓畅的特点,如"破费悭囊""拙于行路""聊避风雨"等。 |
D. |
对路亭的喜爱和赞美,透露出作者关注民生、与普通民众苦乐系于一体的情怀。 |
(2)按要求赏析。
①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赏析加点词)
②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赏析修辞手法)
(3)文章写于1935年,文末作者写道"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迟早要入历史博物馆",基于此说,你认为路亭是否应该被淘汰?为什么?
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马鸣风萧萧
刘白羽
①我有过一匹菊花青马,马鬃很长,性情柔和,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三下江南,大踏步后退,大踏步前进时,我骑着它,走过冰冷的松花江,在马背上吟过一首诗:长空一月压林低,千里冰封走战骑,遥望烟火弥漫处,三军刚到正合围。
②这匹马老了,虽然还竭尽忠心,努力报效,但终究气吁喘喘,不胜驱驰了,我不得不眼看着人家从我手里把它牵走了,我心里非常难过,抓把炒黄豆喂给它吃。它用柔软的嘴唇在我掌心里蠕动着咀嚼着,而后,又伸长脖颈在我身上磨厮着,我忽然发现它两只眼眶里濡濡流下了两行泪水,这真使我的心房为之深深战颤。
③但,马绝不是柔弱的生灵,马有马的烈性,正是这种烈性使它在狂风暴雨、枪林弹雨中任意奔驶,而且这种烈性,也会传导给人,燃烧起人的求战热望。有一回,当我勒了马屏住气息,等候前面化来爆裂的枪声时,我发现马的两只耳朵在簌簌抖颤,两只前蹄不断踏动,全身肌肉和鬃毛、都发出一种渴望临战的精神。而后,当号声响起时,我刚翻身上马,它就象离弦之箭一样勇猛冲飞而前,那真是在飞,全身拉成一条直线。我伏在马上,马的烈性传到我身上,我感到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这是一种生命的强大的暖流啊!它把我和马融合在一起。风,那样锐厉地劈面而来、呼啸而过,用不到我的鞭策,马自己就奔向火线。是的,那里有流血、有死亡,但这一切在这一刹那间都不在话下,只有一种胜利的快感在大大鼓舞着我们,马不畏惧战争,而是渴望战争。还有一次,我骑马夜涉辽河,水涨流急,又是漆黑之夜,伸手不见五指,但,在这紧急关头,马仰起脖颈微微嘶鸣了一声,甩了甩尾巴就踏入河身。我只觉得水在周围旋转,几次卷入旋涡,我一提缰绳,马便跳跃而起,后来,在最深的河心,它竟展开四蹄,浮游起来,它不但那样勇敢,而且那样机敏。我在一首诗里曾写过这样诗句:夜涉流急频跃马,晨行霜冷苦吟诗。
④我真喜爱真正的骏马呀!它长得那样英俊、那样飒爽,它的眼光充满智慧,它的肌腱饱含雄健,它眷恋自己人时何等挚爱,它冲向敌人时那样猛烈,它的四蹄在大地上敲出鼓声,它的长啸给人带来豪情,它既象一缕柔情、又象万里雷霆。而今,距离战争时间很遥远很遥远了。就在战争后期,也由于换了吉普,而与马作别,但现在,我想起来,还是那样恋恋于我的战马呀!……前面,谈到我和那匹菊花青马分手时马的动情之处,我还没有说养这匹马的饲养员呢!他夜里伴着马睡眠,为了夜半更深起来喂上饲料,他给它引最清凉的水饮,每到宿营地,他看到马身上汗水淋漓,他就埋怨我不该骑得太狠。那天,人家牵了这匹老马走时,他竟坐在空落落的马槽旁边痛哭了一场。
⑤我想不起人与畜之间,有什么比人与马更有深情的了。更生死与共、相依为命的了。有人也举出猫,但猫是在热炕头上打鼾的动物。有人也许举出狗,但狗是欢喜向你谄媚的动物,马,不是这样,自有它独立不羁的风格、英雄豪放的骨气。
⑥我再讲一个关于马的悲剧的故事。那是1938年夏天,在河北大平原上,青纱帐一望无涯,赤日烘烤着大地,我们从冀中驶向冀南,我骑的是一匹枣红马。那可真是一匹骏马呀!它红得象火炭一样,大概就是古小说里所说的"赤兔马"吧!那身个,那长样,都是充满豪情,充满灵气的。我们一行人骑着马涉渡滹沱河,就赶上平原上时常突现的狂风暴雨。先是一朵乌云旋即倾盆大雨。我们放眼四顾,只有一片绿色大海的庄稼地,连个看瓜的窝棚也找不到,于是我们只有策马狂奔,人和马冲狂风迎暴雨,都淋得湿透。也许就因为一下赤日炙人,一下雨冷如冰,我们到了宿营地,那马竟然一夜不食不饮而死去了!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是那样的一匹马呀!那是一只美丽的火鸟!但我爱它我却骑死了它……我记得当我们到达宿营地, 我跳下马来,还爱抚着它那锦缎一样光滑的颈项,而他也把头伸向我,微微喷出鼻息,用柔软得象奶脂一样的嘴唇,灵巧而依恋地在我身上、手上、脸上摩擦着。这是何等样的一出悲剧呀!我爱这匹红马,但我骑死了这匹红马。几十年时间流水一样过去了,可我的心灵里还存留着这匹马的景象,我的心灵里还充满对这匹马的疚仄之情……是的,这深沉的悲剧,使我更多地怀念起战争,只要一想到那峥嵘岁月,我还是不能不想起战马。现在我明白了,不正是由于我曾经乘马在战场上飞奔,我才最理解"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那诗的意境,那是多么豪爽、多么旷达的美的意境。我老了,但在我的一生中,我还是不能不为我曾经获得那一种意境而自豪呢!不过,上面说的那种疚仄也就更深更深地渗透了我的灵魂了。
(1)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喂菊花青马吃黄豆的时候,内心的心情是疚仄的。
B."风,那样锐厉地劈面而来、呼啸而过"渲染了战争紧张的氛围。
(2)文章中写猫和狗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句。
(4)为什么作者会说"我才是最了解'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那诗的意境"?
(5)根据材料和文段,熔铸了刘白羽什么精神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走老山界
谭谈
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时全部张开了身姿,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山色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汽车,在一个"之"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
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
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下了。这里是紫花坪,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紫花坪,真是名副其实!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山东的溪,出山后注入湘江,而山西的溪,下山后就汇入资江。最后,都走进洞庭、长江、大海,到达它们终极的目标。
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里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陆定一,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了共和国的中小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
这时,又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如今,有一个汉子,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要把散落在山谷深处的山货--野茶,带出山去,送进都市里家家户户的厅堂。从这座大山脚下走出去的山民之子老唐,放弃他在美国已有相当规模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帮助乡亲走出贫困的道路。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业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走访老山界的游踪为行文线索,串联起作者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
B.第3段联想丰富,描绘了一幅娇美动人的雨后山景图,给人以如梦如幻之感。
C.第6段作者写自己未能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而遗憾,体现其求真精神。
D.文末"取款机"喻指野茶林给山民带来持续经济收益,写出了山民的获得感。
(2)首段中作者笔下"山野里的春色"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①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赏析加点词语)
②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赏析句子)
(4)文章写老山界时,还提及陆定一的《老山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结尾处为什么说"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这与标题有什么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