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夏商周三代的更替是在部族之间进行的。夏人、商人、周人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夏商周三代实际上经历了三次从酋邦演变成国家的过程。这表明

A.夏、商、周三个部族地位平等 B.商朝时商部族居主导地位
C.西周建立后商部族已不复存在 D.周部族出现于西周建立后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希腊伊壁鸠鲁说:“法律同国家一样,也是人们相互约定的产物。法律就是宣布正义。正义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因为它是人们相互交往中的一种有益的东西。”该材料

A.强调古希腊的法律具有正义性
B.说明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C.与卢梭的学说具有某种相似性
D.体现立法的标准和共同本质是正义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对职官制度作了改革。……借以发挥中书揆议、门下审复、尚书承行的职能,……许多机构便或省或并,如三司归户部和工部,审官院并于吏部,审刑院划归刑部。”这表明宋神宗元丰三年后

A.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B.中央官制实际上是三省六部制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中央官制实际上是二府三司制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保守派代表伦道夫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宣称:主要危险来自“我们的(州)宪法的民主成分。人民所行使的政府的权力会把其他部门吞没。没有一部(州)宪法规定了足以抑制民主的办法。”(注:美国各州均有自己的宪法)与该材料信息不一致的是

A.“人民所行使的政府”是指美国中央政府
B.反映出美国保守派对“民主”的恐惧
C.解决“主要危险”的方法是加强美国中央政府权力
D.“抑制民主”需要分权制衡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修正条文宣布:过去统治家族的成员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该规定

A.有利于普选权的实现 B.有利于资产阶级政体建立
C.有“因人立法”的非民主因素 D.有利于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符合材料中两种“爱国主义”定义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B.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C.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和维新变法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间接说明了

A.服饰穿着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 B.中国革命力量主要分布在海外
C.政治运动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 D.中国革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

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9~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本质的特征是

A.在动荡中走出中世纪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近代化 D.在变革中实践近代化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双方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该声明

A.体现了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 B.表明中美准备结盟反对苏联
C.反映了中美意识形态的对立 D.宣示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9年修正案第六项将宪法第二十八条“……镇压叛国和其他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这一修改

A.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B.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 D.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建立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汉某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 “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限制了富商大贾的利润
D.是汉武帝“大一统”在经济上的反映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材料中有关规定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C.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 D.政府放松了对民间经济活动的控制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世纪中叶开始的欧洲“价格革命”在西班牙表现得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猛烈,物价上涨最早,也最快,到16世纪末,物价提高了4~5倍。这一现象

A.弱化了西班牙的王权统治 B.导致西班牙成为世界殖民大帝国
C.使西班牙的资本主义发展最快 D.源于其从殖民地获得的巨额财富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洵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晚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的重视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民国初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例一览表(%)

年产量(万吨)
≥100
10~99
1~9
≤1
外商企业
100
88.5
41
0
华商企业
0
11.5
59
100

 
A.民国初年采煤业发展较快             B.中国的重工业发展较快
C.小煤矿华商资本占据优势             D.华商资本不敌外商资本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大林模式虽然在表面上创建起高纯度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但其指令性和国家所有制性质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设想有着内在的差异。这说明斯大林模式

A.完全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是对马克思主义改造的结果
C.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不完整的运用
D.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面对1929年爆发的特大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其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和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分别属于

A.减少产品供给 增加消费 B.增加消费减少产品供给
C.增加产品供给 减少消费 D.减少消费增加产品供给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土地问题是中国几千年农耕经济的核心问题。下列各项中,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是

A.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 B.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提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从理论上揭示出

A.美国贸易顺差的必然性 B.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C.美国贸易逆差的必然性 D.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必然性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滞涨,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这一现象的出现

A.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处于强弩之末
B.是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各国普遍推行的结果
C.与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密切相关
D.促使资本主义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学者写道:“1976年毛泽东逝世以后,……毛(泽东)的继承者们发起了一场‘现代化’运动,它不仅采取了以前被指责为‘修正主义’的措施,而且还沿着这条‘修正主义’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走到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修正主义”指的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C.发展市场经济背离了毛泽东思想
D.要时刻把反对“修正主义”放在首要位置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社会主义国家则在经济改革中突出了市场因素。不能反映二者共同点的改革是

A.美国罗斯福新政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中国的改革开放 D.戈尔巴乔夫改革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就整个欧洲而言, 工业革命之初的1800年, 超过10 万人口的城市只有23 个, 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 而到1900年, 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 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由此可见, 在工业革命的100年中, 人口达10万以上的欧洲城市, 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 79 %。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 %。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 作为真正的城市化的总标志, 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46年, 欧洲各国居住在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人口, 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 英国和荷兰为70% , 意大利为53%,德国为47%,比利时为45%,而法国只占33%。
——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杜会变迁》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和欧洲近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近代欧洲城市发展的最终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仔细阅读如下两图,寻找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图片进行解读。要求:列举信息符合史实,逻辑关系严密,论证充分合理,具备论从史出的基本特征。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尊重传统也成为英国宪法效力的源泉。英国的宪法并不具有至上性, 英国有的只是议会至上。英国宪法由大量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所组成。……这些宪法性法律和宪法惯例在法律效力上远远超出一般的法律, 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高度的稳定性。……
宪法性法律和普通法律的不同点就在于: 普通法律的权威是因为它是由议会制定的有强制力的文件, 而宪法性法律的权威是来自于文件所确认的事实本身, 不仅仅因为它是议会制定的法律文件……
……在英国的宪法中, 宪法惯例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所调整的政治行为的重要性上都占重要地位。实际上, 英国人宁愿把许多重要的宪法问题交由宪法惯例而不是宪法性法律去调整, 如英国的虚君制, 责任内阁制等。这些宪法惯例虽然并没有直接的法律效力, 事实上却在英国得到了普遍的遵守。究其原因, 也在于人们尊重传统的保守主义信念。惯例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做法, 这些由实践产生的做法比依靠立法者的智慧所制定的成文法律更受英国人的尊重。他们把其视为理所当然, 任意改变这些习惯的做法都会冒极大的政治风险。正是由于存在于英国人当中普遍的保守信念, 赋予了宪法惯例不容侵犯的特性。
——廖丹《论英国宪法的保守主义基础》
材料二   威廉三世相当珍视他的那部分立法权。1689 年下院提出《三年法案》,他立即否决。直到1694 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威廉三世才签署了此案。……《任职法案》的通过更费周折。它最早在1692 年提出,先被上院否决,次年议会重提之,又被威廉三世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年做了有利于国王的修改后,才由安妮女王签署。……自1707 年起,英国君主不再行使议会立法否决权,但仍然保留着这一法律特权。……
其后在汉诺威王朝前期,即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在位时期(1714—1760 年),王权衰落加快。尤其是乔治一世,他来自北欧封建主义国家,即位时年事已高,对英国事务既不熟悉又无兴趣,厌恶议会中无休无止的辩论争吵,渐渐失去了参加内阁会议的兴趣,指定一位大臣代为主持。乔治二世沉湎酒色,懒理政事。他与其父一样一身二任:既是英国国王又是汉诺威选帝侯。多次重返故土。这必然会导致王权的削弱和议会、内阁权力的加强。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宪法与王权衰落之间的关系。(9分)

来源: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