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提升版【浙江版】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傧(xiàng)柴(pǐ)白风(diàn)信手来(niān)
B.腰(māo)拥(bènɡ)夜排(dǎnɡ)草难除(màn)
C.自(xǔ)匀(chèn)(shǎng)午 乳(chòu)未干
D.洗(shù)(xié)持(yūn)船劝善(chéng)恶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提升版【浙江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按装甘拜下风自暴自弃针砭
B.重迭渡假村妨碍辐射
C.粗犷食不果腹震撼凑合
D.侯车室迫不及待即使一如既往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提升版【浙江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不是同月同日生,也难得同月同日死,彼此已商定不是生命的必需,排名在外,也有几分理由吧?
B.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厚非、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C.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瀚苑名流,对大陆都表现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
D.你在这个土地上的时候,你感觉不到它跟你有多密切的联系,一旦当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你就会产生一种魂牵梦绕的感受。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提升版【浙江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两代人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于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
B.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
C.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她的结果,所以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一件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一个节日。
D.南洋华人社会一直注重保持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方言、文字、习俗、宗教信仰、饮食等文化形式,都保留得比较完整。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提升版【浙江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字数不超过30字。
同在一家公司的小林和小白素来不合,有一天,小林忍无可忍地对另一位同事单先生说:“你去告诉小白,我真受不了她,请她改改她的坏脾气,否则没有人愿意理她的!”单先生说:“好,我会处理这件事的。”
以后小林遇到小白时,小白果然是即和气又有礼,与从前相比较,简直判若两人。小林向单先生致谢,并好奇地问:“你是怎么说的”竟然如此有神效。”
单先生笑着说:“我跟小白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而已。”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提升版【浙江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下面的内容,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埃隆·马斯克的特点,每个词语不超过四个字。
清洁能源、太空技术、电子支付……这些引领全球,颠覆的创新,出自一个叫埃隆·马斯克的追梦人。马斯克出生在南非,18岁移民美国,是全球最成功的网上付费、空间探索技术以及特斯拉汽车三家公司的创始人。去年11月21日,荣登美国著名财经杂志《财富》“2013年度商业人物”榜首。乔布斯走了,马斯克来了。“把世界甩在身后。”这个被看成是去过未来的人,大学时就在思考,世界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哪些会影响到人类的未来。他看好互联网、清洁能源、浩瀚的外太空,要让大众也能获得太空信息、享有太空权。他编织梦想,历经挫折,他改变生活,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的想法,并计划登上火星,做个火星移民。
马斯克对新技术爱得无以复加,这些以及“未来”几乎成为了他生命的全部。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提升版【浙江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下面这段文字,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寓意。25字以内。
有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师,非常喜欢吃蛤蜊。这天,大师的一个弟子看见集市上有商贩在兜售蛤蜊,于是买了一些回去。
准备晚餐的时候,大师用一只蛤蜊不停地去敲击其他的蛤蜊。弟子觉得很好奇,便问大师:您这是在做什么呢?大师回答说,他正在辨别蛤蜊的好坏。如果敲击的声音结实,那就说明是新鲜的好蛤蜊;如果声音沙哑,那就是臭的坏蛤蜊。弟子听了,也拿了一只蛤蜊去敲击。谁知他一连敲了十几个,听到的全是沙哑的声音。
大师笑了笑,另外拿起一只蛤蜊,去敲击弟子刚才实验过的那些蛤蜊,结果证实它们全部都是好的。
随后,大师意味深长地对弟子说道:“你用来做敲击实验的那只,其实是一只坏蛤蜊”
答: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提升版【浙江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北朝书法资料尚未广泛传播时,我们对这个时段的创作风貌几乎茫然,不知其对后世的影响。直至这些民间之作忽地涌到眼前,才让人很清楚地看到大唐楷书完全可从北朝那里寻到根源。尤其是北齐、北周,许多作品已经开启了唐人楷书的先河,只不过民间之作缺乏创作链、传播机遇,终是底层之物。到了唐官僚文人手里就大不一样,譬如颜真卿,就很明显地受到北齐北周书风的熏染,只是在效法过程中,用笔更为细致准确,结构更为堂正庄重,模式更为稳定,于是更典型、更突出。天下人尽知颜真卿,却不详其出处何在,以为大家可以无中生有,是天纵之才。树必有根,水必有源。学文学艺,就是掌握其法,法是传承的,文人雅士需要,民间书手也需要,否则,就难以言说书写。民间有民间的法,民间与上层建筑离得很远,法也就有一定的界限。从“斜画紧结”转向“平画宽结”,北魏到北齐、北周,书风就出现了巨变。尽管无名姓,书写也无从看出秩序,形成不了一个人的创作程序,但法在每件作品里,可为后世效仿。初唐欧、虞、褚、薛四家之作,在北朝墓志造像记中可以找到极其相似的用笔和结体。譬如褚遂良、虞世南的运墨、间架、章法之笔调,都能在北朝书法中找到痕迹,而欧阳询、薛曜的坚硬、瘦劲、决断之神态,更可在北朝书法中察觉。可是,究竟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效仿过民间书法呢?他们自己没有提及,后人凡提及,也都归于取法王羲之。王氏固然彪炳千秋,却也不能挫笼笔法于万端,什么都挂在他身上,这是简单化了。明人刘基论道:“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这首诗的含意说得很清楚。书法学习通常会持抱某一名家,犹如当今守二王而不放,以为天下最佳、最合时风,而对于其所宗之范围关注甚少。加上古代名家对于民间书法的学习也无甚披露,甚至不愿表明学过民间书法,也就让人止于此了。民间书法是个汪洋大海,社会生活中缺乏条件、环境,然其才华智慧并不逊于官僚名家,所谓“道在瓦甓”,使人不可轻视,不可绕过。相对南朝,北朝书法为后人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教益,如此之多的墓志、摩崖、造像记,让人感受到书法的风格多样、气息真淳。名书家不免有这样的习气,学而闭口不说,却要言必钟王。但是,痕迹是不可逃眼,不可逃心的,总有烙印留了下来。民间书法中的优秀之作全然可作范本,并不因地位低下而荒芜,诚如元人杨维桢所言:“出于闾夫鄙隶,非尽公卿大夫士之所可及。” 
(选自《 光明日报 》,有删改)
下列对“让人止于此”中“此”所指代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学习持抱某一名家
B.书法学习守二王而不放
C.古代名家无甚披露学过民间书法
D.古代名家不愿表明学过民间书法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在瓦甓”,汪洋大海般的北朝书法为后人尤其是唐朝楷书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教益,不可轻视。
B.自立风标的古代书法家,再有天赋、才情,也不可能横空出世,突如其来,而必定以前人精华为根基,递进强大,更为典型。
C.刘基之诗告诉人们,学诗光学李杜诗篇是不够的,只有探寻到了风雅无穷之意,方能领略李杜之诗的绝妙。
D.民间书法自有其法,但

根据文本,概括“民间书法中的优秀之作全然可作范本”的理由。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提升版【浙江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与一块土地的对视
陈丹玲
①我站在风里对着它观望。那是一块棱角分明的土地。父亲耕种的土地,葱绿、翠绿、碧绿、墨绿,深深浅浅,顺着汗流的姿势曲伸、铺展。庄稼们过分自由和幸福,因此过分繁荣,留住了风和时光,轻轻摇晃。
②天高气爽的日子,父亲在向阳的坡地里挖红苕,双臂一抡,锄头吃进土里,再使劲一掀,几块红苕裹在泥块里忽闪着面孔。父亲丢开锄头,弯腰,双手掰开泥块,取出红苕,像给大地接生,幸福得自己快要哭出来,而风挟着鸟影在夕阳中归巢于身旁的那片树林。
③我对红苕的美好记忆来源于由红苕提炼而成的硬实金黄却香甜无比的麻糖。每场赶集,父亲都会带回来一块。避开弟妹,一个人到村口的田坎上手搭凉棚翘首等父亲归来,是我儿时最得意的狡猾。由于卖乖而分得一块最大的麻糖,我会在那晚为自己的狡猾偷着乐得睡不着觉。
④祖父的牙齿快掉光了,他把麻糖装进瓷碗里放到饭面上蒸成糖水,像饮酒一样有滋有味地抿。这种吃法着实让我在七八岁时羡慕了很久。麻糖多时,我会大块大块痛快地嚼咬,如雷贯耳,地动山摇。麻糖少时,我就舍不得地含着,让甜水流进咽喉,不咽,坚持到最后,再咕咚下去,就甜进心里。在同村伙伴面前,我让麻糖在牙齿间冲撞,左而右,右而左,声音震耳,咣当如擂响一面锣,炫耀旁若无人。麻糖鼓在腮边时,少说话,嘴角漏风会把糖水漏下去,赶快“咝咝”抽气就能收回。麻糖吃多了,我的龋齿在七八岁的光景,甜掉了。有一颗滑进肚里,嘴角淌出血来,我一整天都恐慌却假装沉默,不说出自己。晚上,忍了一天的泪水肆恣流淌在枕边。不知不觉我梦见一条菜花蛇在草丛中偷偷地笑,也在蜕皮,不出半点声音。我的泪水在梦中风干,而曾想复仇的目光在后来的成长岁月中被许多个温馨的月夜溶解。
⑤父亲开始挖井存储红苕。白天黑夜地蹲在井底,我们吊土时顺便吊下去食物。父亲有事了从底下喊一句话,瓮声瓮气的回声从井口冒出来,却变了调。我们把头探进去回应一声,听见声音落到井底。此时骨子里天生的那份对亲情的顾惜和依恋开始滋生我对井的恐惧,我怕父亲不再上来。那种恐惧沿袭至今,无法回避,也从没想过去回避。
⑥太阳落山后,田地里漫开一层淡淡的幽暗。慈悲的母亲用火柴点燃一堆堆风干的豆梗、玉米秆、海椒秆、红苕藤。它们魂归自然。周围弥散开草木的烟火味,干燥、清香,让我想起凤凰的涅槃,凄美、希冀、激动。青烟从地里扶摇而上,直抵云霄。我站在地里仰酸了颈脖,相信那烟是它们的魂,在轮回中能化成一季春雨再回到这块地里找到它们的前生。晚风急急地在地里打着旋,想尽量多带走一些灰烬。我忽然莫名地想让自己也燃烧在一场风里。
⑦火在灰里还没有熄尽。祖母说这种火灰最好烧洋芋。掏出的洋芋,由于滚烫就从这只手翻到那只手。翻来翻去的过程中,洋芋连皮带肉就被吞进肚里,只分把钟的时间。村东边的二叔公被一只洋芋哽死过去,亏得祖父铁锤大的拳头落在他背心,抖出了那只还冒着热气的洋芋。祖母说那是饿极了的日子,肚子是生死之途的唯一进口或出口。生命的脆弱在一只洋芋的大小或吃一只洋芋的快慢中演绎得淋漓尽致。小时,我是多么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苦难,而对于我们,现在依然如此,饥饿的恐惧不过是常挂在祖母嘴边的一阵风,随时都会在无声无息地消散。意识中那只洋芋的香味从上一秒持续到下一秒,只是无法抵达今天的鼻孔。
⑧收割后的田地,空旷、恬静、温馨,如一位生产后的母亲,来不及擦拭汗水,脸上就荡漾开微笑。在她面前站久了,有一些东西飘散了出来,它们如花瓣随风,气息的芳香直抵我心深处。(本文有删节)
结合具体语境,简析第四、第五段中加点词语的情感内涵。
(1)恐慌:                                                                            
(2)恐惧:                                                                            
赏析第4段关于我“吃麻糖”的细节描写。
第7段写“吃洋芋”,有什么作用?
简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
作者在文末说“在她面前站久了,有一些东西飘散了出来,它们如花瓣随风,气息的芳香直抵我心深处”,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提升版【浙江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郢州孟亭记
(唐)皮日休
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之为尤。介其间者能不愧者,唯吾乡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北齐美萧悫,有“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他称是者众,不可悉数。呜呼!先生之道,复何言耶?谓乎贫,则天爵于身;谓乎死,则不朽于文。为士之道,亦已至矣。
先生,襄阳人也,日休,襄阳人也。既慕其名亦睹其貌盖仲尼思文王则嗜昌歜七十子思仲尼则师有若吾于先生见之矣。说者曰:“王右丞笔先生貌于郢之亭。”每有观型之志。四年,荥阳郑公诚刺是州,余将抵江南,舣舟而诣之。果以文见贵,则先生之貌纵视矣。
先是,亭之名,取先生之讳。公曰:“焉有贤者之名,为趋厮走养,朝夕言于刺史前耶?”命之以先生姓。日休时在宴,因曰:“《春秋》书纪季公子友,仲孙湫字者,贵之也。故书名曰‘贬’,书字曰‘贵’。况以贤者名署于亭乎?君子是以知公乐善之深也。百祀之弊,一朝而去,则民之弊也去之可知矣。”见善不书,非圣人之志。宴豆既徹,立而为文。咸通四年四月三日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拘奇抉异拘:取
B.北齐美萧悫美:称赏
C.荥阳郑公诚刺是州刺:刺史
D.舣舟而诣之舣舟:停船靠岸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介其间者能不愧者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日休时在宴,因曰相如因持璧却立
C.先生之道,复何言耶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D.则先生之貌纵视矣去今之墓而葬焉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皮日休对孟浩然的诗作了精当的评论。他认为,孟浩然的诗同李白、杜甫一样,都是“大得建安体”,就是说孟浩然诗明朗刚健,具有建安诗歌的风骨。
B.郑刺史命人画孟先生的像在郢州亭子里,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亭子就命名为“孟亭”。
C.孟浩然有很多诗句可以和古人相媲美,皮日休在文中例举了几个,并认为孟先生被人称道的诗句还有很多。
D.皮日休认为称呼人的名是贬义,称呼人的字是尊重。郑刺史把郢州亭子称为“孟亭”是对孟先生的尊重,这是件善事。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既 慕 其 名 亦 睹 其 貌 盖 仲 尼 思 文 王 则 嗜 昌 歜 七 十 子 思 仲 尼 则 师 有 若 吾 于 先 生 见 之 矣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谓乎贫,则天爵于身;谓乎死,则不朽于文。
(2)公曰:“焉有贤者之名,为趋厮走养,朝夕言于刺史前耶?”命之以先生姓。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提升版【浙江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句中,“松排山面千重翠”是写     (时间)的山上景物,“月点波心一颗珠”则是写晚上的     (处所)景物。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提升版【浙江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 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 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根据文意,请分别解释“仁”、“义”的含义。
孟子认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所以,“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韩非子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见《韩非子 六反》)。请你对此二人的观点作分析和评论。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提升版【浙江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论语》)
(2)               ,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王实甫《长亭送别》)
(3)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4)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李煜《虞美人》)
(5)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李贺《李凭箜篌引》)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提升版【浙江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贵州的山多石少土,而这种石山上竟然长着树,虽不十分高大,却也绿树成荫。细看树干都从石缝中长出,树根则长长伸出,团团抱住大石,以使树可以牢固地站立,抵御暴风骤雨的侵袭。它们无法汲取土壤营养,就靠汲取阳光雨露生存。这些生机勃勃的树居然打破了“植物生长靠泥土”的自然铁律,显然这已不能仅仅用生命的顽强来解释了,在它们身上最让人赞叹的是生存的智慧。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请你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提升版【浙江版】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