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他主张

A.无为而治 B.礼法并施
C.严刑少恩 D.以民为本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史记》记载,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掌副丞相”,监察百官。在地方上设监御史,其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这说明

A.御史的选任体现了皇权至上 B.监察系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C.其目的在于树立御史的权威 D.御史掌握的监察权逐步扩大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代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他认为科举制

A.考试内容过于单一 B.选才不够公平公正
C.难以满足政治需要 D.选才范围较为狭窄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以首都开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天下废田尚多,民罕土著,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说明宋代

A.户籍制度难以为继 B.农业经济走向衰落
C.农民社会地位下降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经典话语的解释权力,排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这反映出唐代

A.“三教合流”的趋势加强
B.思想文化的政治色彩强烈
C.强化对文化的专制统治
D.儒家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创作于晚清的长篇小说《三侠五义》,第48回写“五鼠”(五义)面见宋仁宗:这些“江湖自由身”的英雄好汉见到皇帝,“心中乱跳”“匍匐在地”。“钻天鼠”“翻江鼠”的混号被皇帝改成“盘桅鼠”“混江鼠”这样驯化式的名字,他们欣然接受。这反映了

A.儒家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B.晚清小说创作已逐步创新
C.晚清君主专制思想强化
D.白话文小说成为文学主流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同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奕诉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意在强调条约的签订

A.导致外国势力发展到北京
B.开启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D.激起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构成示意图。这反映出

A.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
B.外籍抗日英烈的作用首次被肯定
C.八路军在抗战中的损失最为惨重
D.中国抗日战争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史料记载,1955年6月,全国的初级社有65万个,10月达到130万,年底达到160万。1955年6月时,全国60%的农户加入了初级社。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3%,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这反映出当时

A.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实行合作化
B.合作化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
C.农民觉悟高是实现合作化的主要因素
D.合作化存在冒进倾向且经营形式单一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亚里士多德时期,雅典每年抽签选举6000名陪审员,每个部落600人。陪审员分配法庭的程序也采取抽签的办法。陪审法庭的审判过程分为法庭辩论和投票判决。这说明古代雅典

A.法律注重保护公民权益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司法程序突显民主原则 D.司法审判实现了公正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国崛起》中写道:…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这一原则由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两篇》中做了最为充分的理论阐述。应当指出,洛克的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光荣革命’同时完成的。”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反映了

A.英格兰民族的政治价值取向趋同
B.君主立宪制是全体英国人的理想
C.洛克是“光荣革命”的实际倡导者
D.启蒙思想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叶利钦在《我的自述》中回顾斯大林时代:“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 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享有一切——你进入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完全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国家里为那些获取权位的少数人而实现。”这说明斯大林时代

A.苏联共产党内争权夺利的斗争非常激烈
B.指令性计划经济滋生了全面腐败
C.高度集权体制助长了官员的特权腐败
D.共产主义在苏联已经发生了质变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随着政府权力的强化,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状态开始由北洋政府时期的自由经济转向统制经济。1928年工商部成立之时,把矿业、钢铁、机械、酸、碱、纸浆、细纱、酒精、水力发电等列为基本工业,采用了国营和官商合营等方式;1933年对保险、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由国家通盘筹划。在金融业方面,通过设立国营银行、向民营银行参股和币制改革等手段,逐步实行金融统制,先后设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邮政储金汇业总局、中央信托局等机构。据统计,1920年到1936年,国营资本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私人资本。就资本总量而言,国营资本在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比重都超过了50%.各行业资本总额也占到了45%左右。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一比重还有继续上扬的趋势。
——摘编自虞和平《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
材料二
英国的国有化作为一项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工党内阁制订的。它一直被誉为英国“社会主义”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5年起,工党政府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把一批煤炭、电力、煤气、铁路、航空、电讯、航运企业收归国有。1951年起又实行了部分钢铁工业的国有化。在国有化达到高峰时期的1979年,国家直接控制着能源、运输、电信、钢铁、造船、宇航等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国有企业的产值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5%,就业人数达200余万,占全部就业人数的8.1%,固定资产占固定资产总额的15.3%。
——摘编自梁中芳《英国国有化经济的历史回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南京国民政府与英国企业国有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英两国推行企业国有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教会大学是指从19世纪末起西方基督教会在中国所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级布道人员或宗教领袖,同时也是为早期教会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提供配套的高等教育。它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和重要组成部分,传播了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民族主义浪潮的推动之下,中国人发起对外国政治家和资本家的抵制,并把这种敌意的范围扩展到针对所有外国人,包括曾经在教育上给予善意和帮助的传教士办学者。在这种背景下,“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在中国兴起。1925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规定:所有公、私立学校都应注册;所有宗教课程和活动的参与都应是自愿的。围绕“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大学界展开了一场争论。以华南女子大学校长卢爱德为代表的一部分校长认为,面对风起云涌的国民革命运动,伴随着中国政治革命而来的将是教育革命和宗教改革,所有的基督教组织都应该移交给中国人领导负责。圣约翰大学则代表了另外一种声音,他们认为教会大学本土化是必然趋势,但教育具有独立性,不应该将学校交给中国人,这样将损害学校发展的自由。该争论持续了数十年,圣约翰大学一直到1947年才在各方压力下被迫立案。
——摘编自谢竹艳《基督教大学外籍校长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收回教育权运动”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充分)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朝政府为加强和巩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首先于1762年设置了伊犁将军。伊犁将军是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统辖驻新疆各地的清军,兼理对外交涉等事宜,此外,清朝政府在汉族、回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按照内地的建置,设府厅州县,对南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居民,清朝政府仍实行伯克制。清朝政府在哈密、吐鲁番和蒙古族游牧地区,实行札萨克制、对表示臣属清朝政府的柯尔克孜、哈萨克、浩罕(以乌孜别克人为主)等部,清朝政府把他们作为自己的藩属,对他们的首领实行册封,
——摘编自《清朝政府是怎样管理新疆的》
材料二
自光绪三年到八年( 1877~1882),左宗棠多次上奏朝廷,强调新疆设省的必要性。,同时,左宗棠还指出,伯克制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议在善后局的基础上在各地设立新的行政建置,直接管理各地民政事务,刘锦棠继左宗棠主持新疆军务后,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建省方案,,光绪十年九月(1884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前经左宗棠创议改立行省,分设郡县,业据刘锦棠详晰陈奏,由部奏准…….著照所议,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这标志着新疆行省正式建立,、
——摘编自刘正寅《清朝为何开始不在新疆建省,后来才设新疆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后期政府对新疆管理方式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在新疆设置行省的作用。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北洋政府时期一些政治家提出的政治制度改革方案,得到地方实力派的广泛响应。梁启超第一次提出“联省自治”的概念,策动者是熊希龄,湖南督军谭延阊第一个响应。1920年7月22日,谭延闿发表“还政于民”“湘人自治”的通电,表示要“顺应民情”,实行民治,“采民选省长制,以维湘局”。而后谭延闾又发表通电,提出联省自治,比一省自治提高了一步。1922年1月《湖南省宪法》公布,先后得到四川、云南、贵州、两广、浙江和奉天等省地方军阀响应。一些知识分子,胡适、章太炎、张东荪等人也支持在联省自治的基础上建立联邦制国家。孙中山反对联省自治,主张中央集权式政治体系,晚年对联省自治乃至于联邦皆抱持敌视的态度。1926年蒋介石发动北伐战争,进入湖南,进而统一中国,联省自治的主张遂不了了之。“联省自治”原本是一些知识分子企图效仿美国联邦制,通过各省先行立宪,进而实现民主共和的一种政治理想然而这一理念被地方军阀作为对抗中央,割地自保的一种口实,军阀根本没有先行立宪进而给予人民民主的意思,最终联省自治归于失败。
——摘编自《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初期“联省自治”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省自治”运动失败的原因。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9月22日,美国政府发表《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一文,提出了战后日本以实物支付战争赔款的原则。1945年12月,苏、美、英三国莫斯科外长会议决定着手制订和实施赔偿计划。1947年6月通过的《远东委员会对投降后日本之基本政策的决议》对战争赔款再次重申:“为惩处日本之侵略行为起见,为公平赔偿各盟国因日本而受之损害起见,为摧毁日本工业中足以引起重整军备之日本战争潜力起见,此次赔款,应由日本以现存资产设备及设施抵付之,或以其现存及将来生产之货物抵付之。”“杜鲁门主义”出笼后,美国军方人士主张将日本作为亚洲的“生产工厂”,要求制订新的赔偿计划。之后,先前被指定为拆迁赔偿的大批工业设施停止拆迁。1949年5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由国务院、陆军部共同起草的13/3号文件,取消先前的赔偿分配原则,停止实施拆迁赔偿方案。
——摘编自王哲申晓若《二战后战争赔款与日本反省战争的态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战争赔款问题上的政策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本战争赔款政策变化的影响。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秋瑾,出身于官宦之家,深受传统经史教育,酷喜陆游、辛弃疾等人饱含爱国情怀与民族大义的诗篇,非常仰慕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和花木兰、梁红玉等著名女杰。曾作诗热情歌颂明末女杰秦良玉、沈云英足以与男儿匹敌的英雄事迹,其中有云:“肉食朝臣尽素餐,精忠报国赖红颜。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1896年,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嫁与富家纨绔子弟王廷钧(子芳)。婆母屈氏,性情暴躁,御下极严,偶有过失,动遭面斥。“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秋瑾终日以泪洗面,对婚姻无限失望。1902年旅居京城期间,秋瑾结识至交吴芝瑛和日本友人服部繁子等人,阅读到《新民丛报》等进步书刊,并参加一些公开的社交活动,扩大了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思想日渐开放。1904年,秋瑾毅然东渡日本。
材料二
时论以为:“以国民之权利、民族之思想,牺牲其性命而为民流血者,求之吾中国四千年之女界,秋瑾殆为第一人焉。.……以巾帼而具须眉之精神,以弱质而办伟大之事业,唤起同胞之顽梦,以为国民之先导者,求之吾中国二万万之女界,秋瑾又为第一人焉。”秋瑾案发后,《申报》云:“秋瑾女士曾至日本游学,程度颇高,殊负新学名誉。”《南方报》称:“学界中人以秋女士实为女学界不可多得之人,名誉卓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秋瑾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秋瑾得到《申报》等媒体高度评价的原因。

来源: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