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

A.片(kǎ)片(tà)面(jiá)不枚举(shèng)
B.付(zǐ)尺(dú)蕴(jí)铢必较(zī)
C.流(bèng)眼(léng)账(shē)言简意(gāi)
D.自(xǔ)针(biān)曲(quán)笑大方(yí)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的一项是(     )

A.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耸人听闻的。
B.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怎么办。
C.印象里让笔者最揪心扯肺,起伏跌宕的网络投票,就是当年轰轰烈烈的超女“风投”,一个数字要遮遮掩掩半天才出现,后来觉得看多了类似的网络投票,也就索然寡味了。
D.近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给出66个易读错的汉语词语,大部分人看后自惭形秽,大叹“涨姿势(知识)了”,很少有人能将其全部读对。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打扰您了。我想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并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
B.明日搬新家,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C.贵书店即将开张大吉,无论是多忙,到时我都一定会拨冗出席!
D.天气日渐寒冷,侄儿在校是否需要叔父寄送御寒物品?望钧裁!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缙绅而能不其志者改变以乱整替代
B.秦贪,其强倚仗宁许以秦曲担负
C.沛公则车骑留下亚父受玉斗,之地放置
D.即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清理予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课文的表达有错的一项是(     )

A.《简笔与繁笔》一文中,以《社戏》的繁笔为例,从讲究精炼的鲁迅有时也采用繁笔,会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来论证“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观点,更有论证力量。
B.《五人墓碑记》作者是明代复社成员张溥,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既记叙了五位义士的斗争史实,又在议论中抒发了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C.《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杂文,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作者通过比喻来形象说理,如用“大宅子”来比喻整个文化遗产,用“鱼翅”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鸦片”“烟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
D.《秋水》选自道家经典《庄子》。作者发挥想象,以“河神见海神”为喻,并巧妙运用对比,说明学问是无限的,如果盲目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理解
华恒传
恒字敬则,平原高唐人也。博学以清素为称。武帝女荥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元康初,东宫建,恒以选为太子宾友。司徒王浑仓曹掾,属除散骑侍郎,累迁散骑常侍、北军中候。
愍帝即位,以恒为尚书,进爵苑陵县公。顷之,刘聪逼长安,诏出恒为镇军将军,领颍川太守,以为外援。恒兴合义军,得二千人,未及西赴,而关中陷没。 时群贼方盛,所在州郡相继奔败,恒亦欲弃郡东渡,从兄轶为元帝所诛,以此为疑。先书与骠骑将军王导,导言于帝。帝曰:“兄弟罪不相及,况群从乎!”即召恒,补光禄勋。恒到,未及拜,更以为卫将军,加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
寻拜太常,议立郊祀。尚书刁协、国子祭酒杜彝议,须还洛乃修郊祀。恒议,汉献帝居许昌,宜于此修立。司徒荀组、骠骑将军王导同恒议,遂定郊祀。寻疾求解,诏曰:“太常职主宗庙,烝尝敬重,而华恒所疾,不堪亲奉职事。夫子称‘吾不与祭,如不祭’,况宗伯之任职所司邪!今转恒为廷尉。”
太宁初,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督石头水陆诸军事。王敦表转恒为护军,疾病不拜。成帝即位,加散骑常侍,领国子祭酒。咸和初,以愍帝时赐爵进封一皆削除,恒更以讨王敦功封苑陵县侯,复领太常。苏峻之乱,恒侍帝左右,从至石头,备履艰危,困悴逾年。
初,恒为州大中正,乡人任让轻薄无行,为恒所。及让在峻军中,任势多所杀害,见恒辄恭敬,不肆其虐。钟雅、刘超之死,亦将及恒,让尽心救卫,故得免。
及帝加元服注,又将纳后。寇难之后,典籍靡遗,婚冠之礼,无所依据。恒推寻旧典,撰定礼仪,并郊庙辟雍朝廷轨则,事并施用。迁左光禄大夫、开府,常侍如故,固让未拜。会卒,时年六十九。
恒清恪俭素,虽居显列,常布衣蔬食,年老弥笃。死之日,家无余财,时人以此贵之。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四(》,有删改)
【注】元服:冠,帽子。古称行冠礼为加元服。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①武帝女荥阳长公主:崇尚 B.②司徒王浑仓曹掾: 征召
C.③为恒所:罢黜 D.④让未拜:坚决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兄轶为元帝所诛其疾病
B.寻疾求解其无礼于晋
C.导言帝而君幸赵王
D.时人以此贵夫晋,何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聪兵逼长安,华恒临危受命,但所在州郡慑于群贼嚣张气焰相继败逃的形势,让为纾解国难而积极准备的华恒萌生了弃郡东渡的念头。
B.在郊祀大典的选址问题上,华恒与刁协、杜彝意见相左,尽管朝廷最终采纳了华恒的意见,华恒还是为此托病,请求辞去太常一职。
C.钟雅、刘超死后,华恒的生命曾一度陷入危险境地,是任让的尽心解救和卫护,使他免于一死。任让此举,表现了华恒的受人礼敬。
D.面对典籍毁于战乱,皇上加冠、纳后都没有礼仪依据的窘态,华恒急朝廷所急,探求旧典,制定礼仪,同时确立了郊庙等重大活动的准则。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兄弟罪不相及,况群从乎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用自己的话概括华恒的主要品质。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①【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1)首联中的“急”字因“引人遐思、情意深切”历来被人赞赏,请简要分析。
(2)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
(3)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情感内涵。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默写。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激昂大义,            ,亦曷故哉?
(2)亦以明死生之大,           。(3)              ,不指南方不肯休。
(4)不念             ,戒奢以俭。(5)           ,能克终者盖寡。
(6)         ,傲骨则骨肉为行路。(7)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所宜深慎。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七里茶坊(节选)
汪曾祺
天已经很黑了,房顶上的雪一定已经堆了四五寸厚了,我们该睡了。
正在这时,屋门开处,掌柜的领进三个人来。这三个人都反穿着白茬老羊皮袄,齐膝的毡疙瘩。为头是一个大高个儿,五十来岁,长方脸,戴一顶火红的狐皮帽。一个四十来岁,是个矮胖子,脸上有几颗很大的痘疤。戴一顶狗皮帽子。另一个是和小王岁数仿佛的后生,雪白的山羊头的帽子遮齐了眼睛,使他看起来像一个女孩子。——他脸色红润,眼睛太好看了!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根六道木二尺多长的短棍。虽然刚才在门外已经拍打了半天,帽子上、身上,还粘着不少雪花。
老刘小声跟我说:“是坝上来的……是赶牲口的,——赶牛的。你看他们拿的六道木的棍子。”随即,他和这三个坝上人搭起话来:“今天一早从张北动的身?”
“是。——这天气!”
“就你们仨?”
“还有仨……在十多里外,两头牛掉进雪窟窿里了。他们仨在往上弄。俺们把其余的牛先送到食品公司屠宰场,到店里等他们。”
“这样天气,你们还往下送牛?”
没法子。快过年了。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他们把粑粑头放在火里烧了一会,水开了,把烧焦的粑粑头拍打拍打,就吃喝起来。
我们的酱碗里还有一点酱,老乔就给他们送过去。“你们那里今年年景咋样?”
“好!”高个儿回答得斩钉截铁。显然这是反话,因为痘疤脸和后生都噗嗤一声笑了。
“不是说去年你们已经过了黄河’了?”
“过了!那还不过!”
老乔知道他话里有话,就问:“也是假的?”
“不假。搞了“标准田’。”
‘啥叫‘标准田’?”
“把几块地里打的粮算在一起。”
“其余的地?”
“不算产量。”
“坝上过‘黄河’?不用什么‘科学家’,我就知道,不行!”老乔向我解释:“老刘说的是对的。坝上的土层只有五寸,下面全是石头。坝上一向是广种薄收,要求单位面积产量,是主观主义。”
老乔把烟口袋递给他们:“牲畜不错?”
“不错!也经不起胡糟践。头二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夜战,把牛牵到地里,杀了,在地头 架起了大锅,大块大块煮烂,大伙儿,吃!那会吃了个痛快:这会,想去吧!——他们仨咋还不来?去看看。”
高个儿说着把解开的老羊皮袄又系紧了。
疸疤脸说:“我们俩去。你就甭去了。”
“去!”
他们和掌柜的借了两根木杠,把我们车上的缆绳也借去了,拉开门,就走了。
听见后生在门外大声说:“雪更大了!”
老刘起来解手,把地下三根六道木的棍子归在一起,上了炕,说:“他们真辛苦!”
过了一会,又自言自语地说;“咱们也很辛苦。”
老乔一面钻被窝,一面说:“中国人都很辛苦啊!”
“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我老是想着大个儿的这句话,_心里很感动,很久未能入睡。这是一句朴素、美丽的话。
半夜,朦朦胧胧地听到几个人轻手轻脚走进来,找睁开眼,问:
“牛弄上来了?”
高个儿轻轻地说:
“弄上来了。把你吵醒了!睡吧!”
他们睡在对面的炕上。
第二天,我们起得很晚。醒来时,这六个赶牛的坝上人已经走了。
小说第一节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说“中国人都很辛苦”;结合全文看,为什么这么说?
有人认为小说《七里茶坊》中写的那些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支柱。结合选文,试作探究。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我看文化热
王小波
①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前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社会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郓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如此看来,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但我不愿把别人想得太坏,所以就说,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的玷污。我们文化人就如唐僧,俗世的物欲就如一个母蝎子精,我们可不要受她的勾引——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②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哪种观点更对。但就现在人们呼吁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个历史时期,但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佛罗伦萨,那里满街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是种人文的成果。佛罗伦萨还有无数的画廊、博物馆,走进去就可以看见当时的作品——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由于这些人文的成果,才可以说有人文精神。倘若没有这些成果,佛罗伦萨的人空口说白话道;“我们这里有过一种人文精神”,别人不但不信,还要说他们是骗子。总而言之,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对某个时期全部人文成果的概括。
③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
(选自《沉默的大多数》,有删节)
作者批判的观点是什么?他针锋相对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孔子:“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意思是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意大利报人兼发行人郎根尼西:“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说:“接受忠告,就是增进一个人自己的能力。”
请全面理解上面名言含意,选择一个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记叙文文,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高一下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