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3-2014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一切现象和处理各种问题。这表明
A.哲学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
B.世界观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C.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
D.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点火升空。从“神一”到“神十”,我国载人飞船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人类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这体现了
A.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和 |
B.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D.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可取代具体科学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
B.意识对物质有无能动作用问题的不同回答 |
C.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
D.运动和静止有无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
现实生活中,人们买房、建房总讲究个风水,要请风水师看风水;每逢嫁娶、乔迁、生子,总要选个“黄道吉日”,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幸福。从哲学角度看,这些人的观念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 | B.主观唯心主义 |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下列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
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C.物质是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和 |
D.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和现象 |
西方有上帝造人的传说,中国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这两种传说都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 B.承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
C.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 | D.承认了意识能够创造物质 |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这说明
A.静即动,动即静,二者没有任何区别 |
B.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
C.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
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挤压孩子的休息时间,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这表明
A.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B.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课外补习不利于学生成长 |
C.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认识活动,外来的干预不利于学习的进步 |
D.规律是客观的,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有意识地获取大自然提供的丰富食物,而且能有意识地进行杂交育种、太空育种。这说明了
A.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已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
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无所不能 |
C.人类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
D.人类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民 |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成为了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真实地折射出时代的社会诉求。这表明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D.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莫言作品“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蕴涵的哲理是
A.人们可以完全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艺术形象的主观创造 |
B.意识活动可以独立于物质之外 |
C.思维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把现实的东西变成观念的东西 |
D.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主动创造性 |
科学家经过实验证明,人在生气发怒时,体内会产生大量毒素,其毒性与蛇毒相当。从现代科学角度观察,70%~90%的人得病都是因为精神过度紧张。这说明
A.意识有时能决定物质 |
B.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 |
C.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
漫画《贫困县建中国馆》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 B.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
C.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D.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掌握了命运的中国人民以空前的力度重整祖国万里河山,彻底告别了旧中国水系紊乱、堤防残破不堪的江河状况。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 B.主观能动性 | C.相对独立性 | D.社会历史性 |
毛泽东说:“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这段话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书本知识不可信 |
B.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是实践 |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D.冥思苦索无助于“好办法”、“好主意”的产生 |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
A.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都是相同的 | 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标准 |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真理 |
地球上的物体离开了外力的作用会做自由落体运动,而太空中的物体则不会遵循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这表明,真理具有
A.条件性 | B.永恒性 | C.随意性 | D.客观性 |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和政府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B.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
C.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 D.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一古语蕴涵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 B.意识是主观自生的 |
C.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 D.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
中国电信家校通系统的推广,改变了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使学生家长能及时了解子女的在校表现,也方便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这体现了
A.科技进步改变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
C.人们对事物的固有联系无能为力 |
D.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间接性和多样性 |
中医药学渗透着许多哲学道理,如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望”就是看病人的相术;“闻”就是听病人的声音;“问”就是问病人的感受;“切”就是诊断病人的脉搏。中医“四诊合一”的思维过程体现了
A.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 B.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
C.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D.重点论和两点论的辩证统一 |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但“就算今晚一片浮云遮住了星光,谁能说明天早晨不会是漫天朝霞呢!”这主要启示我们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C.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国门大开之后,流行文化蜂拥而至,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伴随丰富的物质生活走进千家万户。有人认为,“流行文化就是新文化”。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错在它
A.否定了区分新旧事物的正确标准 |
B.没有把出现时间的先后作为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
C.将运动、变化、发展混为一谈 |
D.将事物一时力量强弱,作为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
一位小提琴家在音乐会上演奏,突然G弦断了,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来,随即创作了一首从头到尾可以不用G弦的曲子,演奏非常成功。这说明
A.成功总是以挫折和困难为基础 |
B.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
C.客观条件无法影响到人的成功 |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谷堆论证”理论内容是这样的:一粒谷子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粒谷子还是不能形成谷堆,但一直坚持下去,谷堆形成了。下列与“谷堆论证”的哲学寓意相符合的是
A.巢覆卵破 | B.因噎废食 | C.吐故纳新 | D.滴水穿石 |
“世界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有人因为使用手机成瘾,让手机变成了“手雷”,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这主要说明
A.矛盾着的双方呈现相互分离的趋势 |
B.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
C.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
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 |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的文化产品在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正餐。这表明
A.承认矛盾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 B.文化消费心理决定文化消费行为 |
C.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 D.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
观察下边图,对漫画蕴涵的哲理,理解正确的是
A.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
B.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
C.事物都是表里不如一的 |
D.联系是具体的、多样的、无条件的 |
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走出了国门,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与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但是该剧在翻译成斯瓦西里语时,“小叔子、小舅子、小姑子、妯娌等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为“哥哥、姐姐。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说明了
A.规律是不可改变和消灭的 | B.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 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
2012 年的中国经济,可以说是 “涨”声一片。虽然 CPI 涨幅较高,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但一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总体是好的。上述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主要体现的思想方法是
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C.均衡论 | D.一点论 |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1)材料一中对“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的认识蕴含了辩证唯物论的哪些道理?(6分)
材料二 某班同学以“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收集资料,围绕“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展开讨论,讨论结果如下:
观点一:经济发展是兴国之要,有了金山银山,就有绿水青山。
观点二:生态建设是头等大事,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
(2)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对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进行简要的评析。
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某班同学围绕“中国梦”畅谈学习体会。
同学甲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这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个人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同学乙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若干,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微力量。
(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什么?
(2)任选一位同学的观点,运用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的相关知识解读其学习体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材料一 十六大以来,党对文化地位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提升。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十七大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十八大提出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对文化地位和功能的认识是不会停止的。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的特点”的相关知识,说明“党对文化地位和功能的认识不会停止”的正确性。
材料二 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虚体部分和实体部分。虚体部分就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这是文化之“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要重视“魂”的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结合材料二,运用“意识的作用”的有关知识,谈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什么要重视“魂”的建设?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3)材料三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哪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