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到语文教学,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义务教育新课标将其简化为“文化自信”“语文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实际上这四大板块不是并列关系。教学中需要区分基本任务、重要任务和必要任务。
基本任务就是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即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素养,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
但在不同学段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主要应是书面语言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的。
文化自信是重要任务,思维发展、文学审美是必要任务。这丝毫没有轻视文化、思维和文学的意思。因为这些不是语文学科独有的任务,是由中小学各学科(包括语文)共同承担的任务。
比如,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也要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科学、信息科技等学科,也要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尤其要培育科学思维;艺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课程也进行审美教育,尤其戏剧、影视更是包含着文学审美教育内容。
语言运用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思维发展、文学审美是必要任务,但后三者都不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
尽管新课标把“文化自信”列在首位,但在教学中应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线,从语言文字运用出发,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将文化自信教育、思维发展教育和文学审美教育融会其中,最后还必须再回到语言文字运用教育上。
“学习任务群”始见于普通高中课标,普通高中有18个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新课标简化为6个。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
第一,在教学策略上,应突出重点,区别对待。不宜对6个学习任务群平均使用力量,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上,即“语文积累与梳理”。按照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扎扎实实地进行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训练,打好语文基本功。
第二,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接触到实用性、文学性和思辨性等各类文本,只要有意识地结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自然而然就落实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任务。
第三,“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有利于那些条件较好的学校突出办学特色,或行有余力的学生培养个性特长,教学中应量力而行,实事求是,而不能为了拓展型任务群削弱甚至舍弃基础型、发展型任务群。至于“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怎么开展,也取决于学生个人兴趣和参与热情。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则取决于不同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
“整本书阅读”主要是针对过去一味强调“机械刷题”、读书少甚至不读书的偏向提出来的,并不是要以整本书阅读取代单篇教学,读什么,读多少,是有弹性、可选择的,不可能有统一的“阅读计划”。
在教学中应把握几点:
第一,整本书阅读是6个学习任务群中的一个,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绝不能用整本书阅读冲淡或削弱“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学中首先要落实的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不能舍本逐末,用整本书阅读代替单元课文教学。
第二,整本书阅读应把精读、略读与浏览结合起来,时间应主要安排在课外。精读受课时限制,适于课内精读课文,课外主要靠略读和浏览。精读重在示范,略读重在博览,浏览略观大意即可,三者相辅相成,不宜偏于一隅。不能以整本书阅读为借口,冲击正常的单元课文教学。整本书阅读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拿起一本书都要从头读到尾,重在扩大阅读视野,增长知识、学识和见识,积累阅读经验,养成阅读习惯。
第三,新课标、新教材都有推荐阅读书目,具体每个学生读哪些、怎么读,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师可以给予指导,根据学生的阅读目的和兴趣进行选择,但不能包办代替。比如制订阅读计划,借助影视、网络辅助阅读,组织读书交流会、读书征文竞赛等,鼓励他们分享阅读心得,交流阅读经验等。但一定要尊重学生实际,不能任意拔高,还要考虑不同地区、学校、班级的差异,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
新课标把语文课定义为一门实践性课程,要求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等,都在强调语文实践。
“实践”具有三方面含义:
一是语文本身实践。要注重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实践,不能光说不练,也不能只讲知识,必须通过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培养良好语感。
二是跨学科实践。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新课标的“跨学科学习”,要求围绕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自己参与的科技或其他兴趣小组,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撰写观察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或其他学习成果,在观察记录、参观体验、参与设计、调研展示等实践活动中,提高综合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是社会生活实践。语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应用范围也最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叶圣陶)。要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在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社会实践应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些中看不中用的语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高考考查内容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要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能力素养,培养6种关键能力,即阅读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知识教学在我国有过曲折。
20世纪60年代,语文教育界就提出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口号,上海语文界把“双基”的内容概括为“字、词、句、篇、语(语法)、修(修辞)、逻(逻辑)、文(文学)”,称为语文教学的“八字宪法”。
新课改以来,语文知识因被认为“死记硬背”,一线教师对课标“淡化”知识感到困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被写进教育部相关文件。知识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知识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获得,学识需要跟人交流、探讨,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见识则需要有独立思考,总结反思,问题解决,提升胸怀境界,尤其需要多角度思考、理性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新课标的颁布对一线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而推动语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转型,考验着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