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语文 / 部编版 / 八年级下册 / 第六单元 / 24 唐诗三首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 | 24 唐诗三首 教案

原创

2021-06-24 创作

点赞(0)

分享

人气(721)

课前准备

教学目的

课中

教学过程 配套资源

课后小结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诵读整体感知三首诗的内容。第二课时进行深入探究及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二、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

《石壕吏》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3、读准字音

逾墙走(yú)            (yè)城戍(shù)      老妪(yù)         幽咽(yè)

怒号(háo        三重茅(chóng         挂罥(juàn)  jì)

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恶卧(è)

丧乱(sānɡ)      广厦(shà)                 大庇(bì)     突兀(wù)

辗(niǎn)          车辙(zhé)                  两骑(jì)      敕(chī)

chì)

4、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晓驾炭车辗冰辙(“辗”同“碾”,轧)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格)

5、古今异义

6、一词多义

7、文言句式

秋天漠漠向昏黑(介词用作动词,接近)

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动词用作名词,价钱)

手把文书口称敕(动词用作名词,指皇帝的命令)

三、新课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三首唐诗,在品读中,领会诗歌的内涵,体悟诗人的情感。

四、新课展开

《石壕吏》

【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唐肃宗乾元二年,朝廷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差吏在夜间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2.请梳理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夜 

地点:石壕村  

人物:差吏、老妇、老翁 

起因:有吏夜捉人 

经过:在差吏的逼问下,老妇诉说家庭悲惨遭遇,并自请应役。 

结果:老妇被捉。 

【文本探究】

1. 默读全诗,思考:为什么官吏要利用夜间捉人呢?

说明长久以来,人民一直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官府白天抓不到人,就趁夜间人们熟睡之际抓人,“夜捉人”体现了官吏的狠毒。

2.老妇人致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围绕这个字,展示了老妇人家庭哪些遭遇?

苦。经受丧子之苦,三个儿子全部上战场,其中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人生最苦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生活条件苦,家人衣不蔽体,出入无完裙;饱受征兵之苦,提心吊胆,夜不能寐,惶惶不可终日。

3.诗题是《石壕吏》,而诗中重点却写了老妇的致词,这是为什么?

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从侧面更形象地突出了封建官吏凶暴、冷酷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诗人为什么不阻止差役抓人的行为呢?由此可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联系当时战争的形势,前方战事对朝廷来说,十分不利,急需兵源,杜甫不可能不支持朝廷的正义战争,因为朝廷的平叛一旦失利,就会有更多像老夫人一样的家庭遭遇不幸。因此,虽然诗人同情老妇人一家的不幸,但在国家的大不幸面前,诗人能够选择的只能是舍小家为大家。由此可看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整体感知】

读通诗意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文本探究】

1.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再想到未来,自己、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作者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

《卖炭翁》

初读感知】

1.请学生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疑问后共同解决。

2.指名朗读全诗,其他学生闭上眼体会诗中意境。

【品读鉴赏】

1.这首诗给我们讲述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一位辛酸悲苦的卖炭老翁的故事。

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

民的深切同情之情。

五、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石壕吏》

构思巧妙。

本诗运用了明暗结合、藏问与答的艺术手法。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人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那些话都是差吏逼问出来的。差吏的“呼”“怒”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这样的构思技巧,不仅更加突出差吏的凶狠残暴,而且也更直观得再现了老百姓的悲惨遭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用词生动准确。

如第一节中“风怒号”三字,用词生动准确,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秋风之大而无情。“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可见秋风之猛。还有“渡”“洒”“挂罥”“飘转”,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2.逐层蓄势,转笔陡然。

本诗的艺术构思极有特色。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待蓄足势后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愿望。

《卖炭翁》

1.巧设诗眼,总领全诗。

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

2.陪衬和反衬,相得益彰。

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做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做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用一系列动词描述一个事件(如削苹果、打球、收拾课桌等)的过程。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了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个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进了篮球筐。

胡广忠
胡广忠

高级教师

本人从事一线语文教师以来,兢兢业业,以热爱教育事业为终极目标,深受广大师生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