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明确写作载体。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语言,体会汪曾祺的语言风格风格。
3.感悟作者对往昔的别样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你看,同样都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却有各不相同的独特体验。因而,雨也就成了文人骚客们的笔下宠儿。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跟雨有关,一篇写雨的抒情散文,汪曾祺的《昆明的雨》。
大家一起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积累字词
鲜腴( ) 篱笆( ) 鸡枞( )
吆唤( ) 缅甸( ) 寡妇( )
暮年( ) 釉( ) 密匝匝( )
【避邪】
【方比】
【孟夏】
【比丘尼】
【密匝匝】
三、初读课文 寻找感情线索
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呢?文中有一句话就很明显地把它给表达出来了,快速浏览是哪句?
(2)我想念昆明的雨。
(11) 我想念昆明的雨。
四、明确写作载体
作者一开始就是向我们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大家也把这种娓娓道来的陈述的味道给读出来了,所以,我们加了一个“句号”。现在,我要把这个句号变一变,奥,雨?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快速跳读课文,圈出关键词,看一下,还有什么?
雨季、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杨梅、缅桂花、莲花池边与有人的小酌……
清代刘熙载说过这样一句话: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是什么意思呢?
下面,我想问,雨季之精神写不出,以什么写之?生(自主回答):景、物、事、人……
五、品语言,体味美
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汪曾祺
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例如:
①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
②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两次出现,有何不同?)
景物的美、人情的美、滋味的美、氛围的美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六、感悟作者情感
(一)那么,现在回到这句话:
(2)我想念昆明的雨。
(11)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想问,作者只是抒发思念昆明的雨这一个感情吗?他还有别的感情在里面吗?先看着一段文字。
资料助读:
1939年开始,汪曾祺在昆明生活学习了7年。这7年,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还结识了与他相知相爱的妻子。也正是在昆明,汪曾祺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汪曾祺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他来说,昆明无异于他的第二个故乡。四十多年后,汪曾祺还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于是1984年5月19日写下了这篇散文。
明确:一种岁月,一种生活……这就是汪曾祺的写作目的。
(二)我们怀着这种理解,再来看这句话。我想念昆明的雨, 如果此时让你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一个标点,你会怎么来读,你会怎么办?
七、课外延伸阅读
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再找几篇(《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等),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