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
3.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4.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到春天,浮现在你脑海中的是什么呢?是大片大片的花田,是田野上小草的嫩芽,还是河中潺潺的流水?第一个让你感知到春天到来的,也许是清晨小路上打湿鞋袜的露水,也许是昨夜的轰鸣春雷,也许是某一天忽然变得温暖的阳光……
孟浩然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他的春天,是从耳畔传来的。杜甫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他的春天,是从空气中嗅到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看他笔下的春天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多媒体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192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欧游杂记》《你我》,诗文集《踪迹》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表达了他对春的赞美,对美的追求。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酝酿(yùn niàng) 窠巢(kē) 黄晕(yùn)
应和(hè) 嘹亮(liáo) 披着蓑(suō)
抖擞(sǒu) 水涨(zhǎng) 戴着笠(lì)
烘托(hōng) 嗡(wēng) 宛转(zhuǎn)
捉迷藏(cáng)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抖擞:振作。
朗润:明亮滋润。
窠巢:鸟兽昆虫的窝。
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欣欣然:形容心情好,欢欢喜喜的样子。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三、学习新课
步骤:朗读课文,交流合作。
1.听课文录音,闭眼静心感受春的秀美。
2.教师相机提出朗读时需注意重音和停连。
明确:
(1)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或短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一般用着重号“”标示。例:
①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③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④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例: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3.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听后感受。〔多媒体显示:通过诵读课文,我感受到了……〕
4.连读课文,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读后学生和教师点评,并讨论文章层次。〔多媒体提示课文思路:盼春—绘春—赞春〕
5.经过听课文录音、自由朗读和小组代表连读,全班交流讨论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