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差异很大。在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三次敲击声,请判断传来的三次响声的介质按照先后依次是( )
A.铁管、水、空气 | B.水、空气、铁管 |
C.空气、水、铁管 | D.水、铁管、空气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以下小资料可知: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中的_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____________的影响.
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
空气(0℃) |
331 |
煤油 |
1324 |
空气(15℃) |
340 |
水(常温) |
1500 |
空气(25℃) |
346 |
海水(25℃) |
1531 |
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
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
B.道路旁植树可以有效地阻止噪声的传播 |
C.正常的人耳只能听到20~2000Hz的声音 |
D.声源的振幅相同,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响度一定相同 |
有一段长为18m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 能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 和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
A.1次 | B.2次 | C.3次 | D.4次 |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B.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
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
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 v
介质 |
v/(m·s-1) |
介质 |
v/(m·s-1) |
水(5℃) |
1450 |
冰 |
3230 |
水(15℃) |
1470 |
软橡胶(常温) |
40 至 50 |
水(20℃) |
1480 |
软木 |
500 |
海水(25℃) |
1531 |
铁(棒) |
5200 |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 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 2s 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计算出海水深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真空中声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
C.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
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
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华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
(2)相距同样远,小华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小明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小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小明通过棉线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传播速度 ;(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如果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从某处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4s返回海面,则该处海水的深度是 m.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
C.减弱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
D.拉二胡时不断地用手指控制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调 |
某同学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以后,总结出以下四点,其中错误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B.声音是一种波 |
C.声音具有能量 | D.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