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在评价中国17、18世纪的科技时强调:“在中国,技术的发展跟不上科学的发展,它在原地踏步。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无疑是中国的□□□,不必发明机器来节省人力。它是由地方性的人口过剩产生的贫穷的永久性受害者。”根据该学者的观点,你认为空格部分最合适的内容应该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 B.人力资源太过丰富 |
C.专治体制腐朽僵化 | D.商业发展缓慢迟滞 |
“臣奉命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渔盐滋生。……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此地原为红毛所居,无时不在贪涎,亦必乘隙以图。”材料中的“此地”在“征讨”之后
A.隶属于省管辖 | B.设置地方自治机构 |
C.归属巡检司管辖 | D.建立省级行政机构 |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
“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到了明朝中晚期,大小官员欺压百姓,百姓视官为匪,于是衣冠禽兽一词有了贬义。该词含义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明( )
A.国家应加强对腐败的控制 |
B.明朝中晚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明朝服饰文化的变化 |
D.明朝封建制度的衰落 |
“机构精简,行政效率提高;遇事不互相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机构设置的作用( )
A.清初六部 | B.理藩院 |
C.清初内阁 | D.军机处 |
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 D.加强了专制皇权 |
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仍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一些
学者从不同领域进行了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元明以来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中叶以后,开始逐步改土归流——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土司苛索花样繁多,土司家婚丧、寿诞、生子、盖房、过节都要征派。地处边隅的土司,“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致使西南边疆的统治十分不稳定。清世宗任命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进行改土归流。在改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府、州、县及镇、协、营、汛,派驻官兵,并着手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标题 |
内容摘要 |
一、“引边荒艰巨为己任” |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中国近代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的一大壮举 |
二、运筹帷幄,进规北疆 |
根据天山“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制定消灭阿古柏的步骤,收回乌鲁木齐等城 |
三、决胜千里,底定南疆 |
仍采用“缓进急战”的战术,收复达坂、吐鲁番、喀尔噶尔等城,阿古柏自杀 |
四、“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 |
提出“先折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中国收回了伊犁地区 |
——据孙占元《左宗棠评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政治形态相比于明代的进步之处。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土归流”的含义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写出左宗棠“引边荒艰巨为己任”的历史背景,并概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策略。
《大明律·吏律》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 “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
A.,法律体系臻于完善 | B.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 |
C.官员素质明显下降 | D.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
2011年热播的清穿剧《步步惊心》,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政府张榜公布科考结果 | B.皇帝与宰相商议国家大事 |
C.军机大臣奉旨跪见皇上 | D.地方大员向朝廷密折奏事 |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明朝废宰相造成政治黑暗 |
B.明朝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
D.明清两代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
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
《危楼上的盛宴》一书中记载:1884年,张荫桓被清政府任命为太常寺少卿,一群官员攻击他“出身卑微,幼习洋业,故夷情略悉,已为自爱者所鄙”,这说明当时
A.门第的高低仍是官员晋升的主要依据 |
B.部分士大夫对“洋业”不屑一顾 |
C.开眼看世界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
D.清朝的选官用人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 |
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
构”的影响是(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 B.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
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 D.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
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
D.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
明成祖时期若有大臣上奏言事,一般情况下,他的奏本上达皇帝的途径是
A.通政使司→内阁→皇帝 | B.通政使司→军机处→皇帝 |
C.通政使司→丞相→皇帝 | D.通政使司→中书省→皇帝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