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现代世界
高中历史

列宁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下列引言与“尝试”相符的是

A.“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B.“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
C.“不关心个人利益,是不会得到什么结果的”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这一措施

A.旨在推行郡国并行制 B.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C.抑制了地方经济独立 D.不利于官营手工业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城乡关系,从国家机制看,城市高高凌驾于乡村之上;但从经济看,城市并未能获得独立运行的生命机制…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斌,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 … 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一一摘自 《 中华文化史 》 (上)
材料二 下面是 1836 - 1838 年与 1894 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材料三  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 … … 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一一尽管世纪末有些国家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征收高顺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
——摘自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l)材料一中,“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 3 分)依据材料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 4 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4 分)简述人类社会是如何突破这两种阻碍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 ( 6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48%
52%
法国(1851年)
75%
25%
俄国(1851年)
93%
7%
美国(1851年)
87%
13%

 
材料三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后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特别是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请问题: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4分)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那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2)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6分)根据材料三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4分)
(3)按照材料四的研究角度,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如何进一步冲击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粮食税实施初期,农民对政府并不信任,农村中有一种被称为“背口袋”的人,他们从农村背着口袋贩运粮食到城市销售„„由于城市粮食缺口严重且供给很不平衡,“黑市”粮价不断抬高,为此苏维埃政府 

A.实施余粮收集制 B.实行实物配给制
C.恢复自由贸易 D.推行农业集体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新浪·文史观天下》第35期主题是:NO!八张否决票告诉世界“中国态度”。其中记载:“1955年12月3号,中国在‘安理会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上投了反对票”。针对这一外交记载的解读错误的是

A.反映出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权坚持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
B.材料表明当时的外蒙古还没有完全独立
C.《雅尔塔协定》为外蒙古的独立提供了依据
D.外蒙古的独立反映出大国沙文主义仍存在社会主义阵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统计表反应了

 
年代
案件总数
长工案件
短工案件
雍正
1721—1740
40
19
21
乾隆
1741—1760
81
37
44
 
1761—1780
93
43
50
 
1781—1800
131
48
83
嘉庆
1801—1820
283
107
176

 
表 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
A.鸦片战争前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雇工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农业的雇工现象进一步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古代中国,最符合近代这种政治生活特点的朝代应该是

A.汉代 B.唐代 C.明代 D.清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二  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2)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中“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特色”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下列经济发展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A.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
B.罗斯福新政整顿银行
C.新经济政策实行按劳分配
D.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某学生的论文把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德国的王朝战争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革命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D.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对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大蒙古国的草原本位政策,决定了蒙古大汗对汉地只采取间接统治,重搜刮而轻治理,造成“汉地不治”的局面。忽必烈即位后,改弦更张,推行汉法,将统治重心由漠北移到汉地,从而在汉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然而与北魏鲜卑族和辽与金的政策相比,忽必烈推行汉法的方针从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结合历史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元朝的“汉化迟滞”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不利影响
B.中国古代诸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后受到汉族农业文明的熏陶,走上汉化道路,是一个总的历史趋势
C.草原的游牧型经济与农业经济的矛盾是蒙古“汉化迟滞”的原因之一
D.与鲜卑族与女真族相比,蒙古族因战争的狂妄自大是“汉化迟滞”的根本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表示:“富疆之镱,全籍铁路交通,拯宜从速兴筑。”不久辞职,全力从事铁路建设,接受了“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铁路督办职务。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成立时,又亲自担任会长。1918年秋,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修建10万英里铁路的计划。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孙中山是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先行者
C.铁路是最普及、最受青睐的运输方式
D.近代中国开展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以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彰显了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辛
B.改革开放的深入,助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C.计划经济体制已不符合生产力发展,应该抛弃
D.我国正努力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端的经济体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现代世界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