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现代世界
高中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人权指令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法;修改宪法
社会改革指令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除压制性制度;经济机构民主化
经济改革指令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神道指令
国家与神道分离
开除公职指令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中国社会发展特征,出现在1895年的是
①清政府失去东亚强国地位        ②维新派发起爱国救亡运动
③重庆等开始成为开放的商埠      ④康有为发起成立保国会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恩格斯在论述克里木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为防止人们的“觉醒”,沙皇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镇压了“二月革命” B.镇压民粹派运动
C.进行了1861年改革 D.颁布了“二一九法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有哪些?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三中机户和工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4)材料四的观点是什么?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三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形式 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金融时报》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1992年创业高潮的原因之一是

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D.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美国史学家芮·玛丽在《同治中兴》一书中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下列有关这一“自强”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
B.迈出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第一步
C.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列强的侵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下列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

A.洋布比土布更具竞争优势 B.通商口岸被卷入世界市场
C.中国传统手工业彻底破产 D.反映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从经济、思想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与欧洲有着不少相似的情况,体现出社会转型的前兆,一定程度上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主张的是

A.“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B.“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C.“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D.“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布”的主要材料是(    )

A.丝 B.毛 C.棉 D.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图片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明清时,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地。以上材料不能反映出

A.明清时引进国外作物品种 B.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增强
C.棉花种植分布较广 D.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区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有关外交方面的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认识是多元化的,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近代)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材料二: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材料三: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原因有二:其一,正是苏联的存在,才给了美国与其盟国结盟的理由;其二,1945年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方都不得轻举妄动,都得阻止任何导致核战的可能。而今,苏联对那些国家的约束作用没有了。
——据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1)对全球化,材料一弗兰克持什么观点? 并结合近代欧洲相关史实分析作者观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概述甲午战败的“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苏联解体“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你认为这一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现代世界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