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②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④中国逐
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针对鸦片走私激增,洋钱大量输入,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形成“银荒”危机的问题,林则徐主张应该流通本国货币,不能让洋钱长期在我国市场和官民中流通。这种主张在当时( )
①适应了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②具有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的积极作用
③反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④是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鸦片战争后,福州官员上奏反映“松太布市,销减大半”,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土布质量不及进口布 | B.南方失去经济中心地位 |
C.列强掠夺使市场萎缩 |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鸦片战争后)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杌齁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农民“徙居都市”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日益解体 |
B.城市生活条件优越 |
C.受到西方思想影响 |
D.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
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
下表是近代中国棉花及棉纺织品产销状况(单位:万担),表中棉花及棉纺织品销售的变化,反映出的中国经济的特点包括
①棉花商品化程度很高 ②政府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③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④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
史料记述,徐德琼(1822-1873年),名瑞珩,号荣村,广东香山人。上海开埠后第一批来沪闯荡的商人。1851年,他以……参加在伦敦举行的第一届世博会,引起轰动,一举摘得维多利亚女王颁发的金、银奖牌各一枚。结合时代背景,徐德琼参加世博会最有可能带去的是( )
A.彩陶 B.丝织品 C.手工棉布 D玻璃
1892年1月18日《申报》有这样一篇报道: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该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是
A.外国商品物美价廉 | B.洋务运动初见成效 |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D.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
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洋行四处派人收购苏南地区的生丝。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
A.官督商办的洋务经济 |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
A.商品经济停滞不前 | B.官营手工业开始没落 |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D.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商品是( )
A.洋纱和洋布 | B.咖啡和可可 |
C.产于印度的茶叶 | D.产于泰国的香米 |
古代中国重视对外联系。只是到明清时期走向闭关,导致近代被动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对外开放,促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极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将中国的丝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当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中国丝袍成为罗马上层的社会风尚。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伴随新航路开辟而来的是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据统计,从1521~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多万千克,白银为1800万千克.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三、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述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其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指( )
A.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
C.中国社会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2分)
材料三:19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国家能力此消彼长,深入影响着世界格局。
(3)依据材料三,简要说明近代中国经济状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材料四 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
年代 |
1950 |
1960 |
1970 |
与日本的贸易 |
+2.4 |
+2.0 |
—15.9 |
—19.4 |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 |
+2.0 |
+10.7 |
—5.8 |
—17.8 |
注:+为顺差,一为逆差。
一一《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美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五: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5)概括材料五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这一观点的。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