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3月20日,美国在国家安全决定第48号备忘录中正式宣布从韩国撤走一个师即缩减2万人的决定,并通知韩国方面。作为补偿,9月2日尼克松批准在五年内向韩国提供1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帮助韩国军队实现现代化。这反映出( )
A.美国撤走了全部在韩驻军 | B.美国放弃了全球扩张战略 |
C.美国用军援取代在韩驻军 | D.美国调整了在亚洲的战略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结盟政策的提出首先出于印度国家安全的需要。1958年12月9日,尼赫鲁在印度议会里说:“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首先考虑的就是它自己的安全……安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人们通常认为安全是由军队保护的,那只是对了一部分。同样正确的是,安全可以通过政策来保护的。一项同其他国家友好的审慎政策比任何其他东西更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尼赫鲁认为“不结盟是根据我们最佳判断做出的唯一选择”,它能够保障印度的安全。因为不结盟能使对立的任何一方找不到攻击印度的理由,相反,对立的双方为争取中立的印度容易产生相互竞争,而这种“大国间的相互竞争是使印度免于遭受进攻的最有效保证”。
——《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对美国政策》
材料二 1961年印度出兵收复被葡萄牙(北约成员国)占领几百年的果阿,在印度付诸行动之前,美国国务院就劝道:“使用武力收复果阿,有损印度的形象,违背了其外交政策。”但同时,美国也没有维护其盟国葡萄牙,而是认为“北约的任何成员掺和此事,将使事态变得更加严峻,无益于解决问题”,主张与葡萄牙“划清界限”。印度用武力收复果阿之后,虽然引起美国国务院和媒体的谴责,但当印度对美国的态度表示愤怒时,美国就软下来,并解释这只是迫于国会和美国民众的压力。
——摘编自《在利益、理念与平衡间的选择——印度的不结盟原则与美国的印度政策(1947—196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时期印度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在果阿事件中对北约盟国葡萄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葡萄牙的态度与印度当时的外交政策有何联系?
下图为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这幅漫画反映了
A.法国强调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 | B.欧共体各国联合与美苏相抗衡 |
C.法国希望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 | D.欧洲的北约诸国依附于法国 |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文中“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不包括
A.不结盟运动兴起 | B.欧洲共同体形成 |
C.日本崛起 | D.华约组织建立 |
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②美国从越南撤军
③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④中日邦交正常化
A.①③②④ | B.①④③② | C.③①④② | D.③④①② |
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执政,在六七十年代出现下表所反映的变化。
表 日本众议院席位变化表
年份 |
1958 |
1963 |
1967 |
1972 |
1976 |
自民党议席 |
287 |
283 |
277 |
271 |
249 |
在野党议席 |
180 |
184 |
209 |
220 |
262 |
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自民党( )
A.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
B.未能提出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政策
C.长期执政违背议会民主制原则
D.与美国结盟的政策遭到强烈反对
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后,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反映了( )
A.法国军事和经济实力欧洲最强 | B.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
C.法国主张东西方联合制美 | D.恢复法国欧洲的霸主地位的目标 |
据日本共同杜报道,2014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修改教科书审定标准,要求在涉及近现代史时能够尊重政府观点。4月4日,文部科学省公布了明年春天启用的小学教科书审定结果,出版社会科教材的国家公司首次将“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与“竹岛”(韩国称独岛)表述为“日本固有领土”,并规定今春申请的初中教科书开始适用新标准。对此,中韩两国均提出抗议。以上事实表明日本
①公然挑衅邻国的国家主权 ②破坏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政治互信
③向民众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④挑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36分)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
材料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请回答:
(1)结合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8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 (4分)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先后设计了各种救国方案。若你要了解其中的某一方案,可以查阅哪一历史文献?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事例加以说明。(6分)
(3)材料三图片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8分)
(4)“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这种观点正确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
A.联合国 | B.不结盟运动 | C.欧洲联盟 | D.世界贸易组织 |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冷战”下的世界 | B.大国博弈下的国际关系 |
C.第三世界的兴起 | D.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 |
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
试题篮
()